鳥類 > 白腹鷺
目錄
No. 1
  物種名稱:白腹鷺
  英文俗名: white-bellied heron
  物種特徵:
  描述:體型甚大(127釐米)的灰色鷺。喉、腹部、臀、腋羽、腿內側及頸下方的長飾羽均白。比蒼鷺體型大許多。有幾根灰色及白色的絲狀羽由頂冠而出。虹膜-黃色;嘴-灰色;腳-灰色。 叫聲:粗啞吠聲。
  分佈範圍: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山麓至印度東北部及緬甸北部。
  分佈狀況:全球性瀕危(collar et al., 1994)。留鳥見於中國西藏東南部與印度東北部接壤的地區,棲於低海拔的河流及熱帶、亞熱帶森林沼澤區。1938年有人在西藏東南部見過(可能有爭議)。
  習性:棲於沼澤地帶及池塘,具鷺的典型特性。 註:過去被稱為a. imperialis。
名稱類別
  白腹鷺【中文名稱】白腹鷺
  【拉丁學名】Ardea inperialis
  【命名時間】Hume, 1878
  【英文名稱】White-bellied Heron, Imperial Heron
  【科屬分類】鳥綱 、鸛形目、鷺科
外形特徵
  白腹鷺白腹鷺是一種體型甚大的涉禽,高達127釐米。整體呈灰色,喉、腹部、臀、腋羽、腿內側及頸下方的長飾羽均白色。比蒼鷺體型大許多。有幾根灰色及白色的絲狀羽由頂冠而出。虹膜黃色;嘴灰色;腳灰色。
  鳥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具有絲狀簑羽,胸前有飾羽。
分佈範圍
  白腹鷺分佈圖分佈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裏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生活習性
  白腹鷺白腹鷺的叫聲粗啞吠聲。棲於低海拔的河流及熱帶、亞熱帶森林沼澤區及池塘。白晝或展昏活動,以水種生物為食,包括魚、蝦、蛙及昆蟲等,兼食蛇類、軟體動物及小型嚙齒類。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遷徙種類。
生長繁殖
  白腹鷺繁殖期多為群居,在樹上、灌叢上或地面上用枝條築造淺巢。每巢産卵3—6枚,卵呈藍色、白色或皮黃色,無斑點。雌雄共同孵卵。雛為晚成性。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