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白胸苦惡鳥
  物種名稱:白胸苦惡鳥
  學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pennant, 1769)
  英文俗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
  分類:鶴形目、秧雞科、苦惡鳥屬
  描述:體型略大(33釐米)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惡鳥。頭頂及上體灰色,臉、額、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
  虹膜-紅色;嘴-偏緑,嘴基紅色;腳-黃色。
  叫聲:單調的uwok-uwok叫聲。黎明或夜晚數鳥一起作喧鬧而怪誕的合唱,聲如turr-kroowak, per-per-a-wak-wak-wak 及其他聲響,一次可持續15分鐘。
  分佈範圍: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菲律賓、蘇拉威西島、馬魯古群島及馬來諸島。
  分佈狀況:亞種chinensis繁殖在中國北緯34°以南低地。越鼕于云南、廣西、海南島、廣東、福建及臺灣。偶見於山東、山西及河北。為適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見鳥,高可至海拔1500米。
  習性:通常單個活動,偶爾兩三成群,於濕潤的灌叢、湖邊、河灘、紅樹林及曠野走動找食。多在開闊地帶進食,因而較其他秧雞類常見。也攀於灌叢及小樹上。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