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白礁慈濟宮投訴電話漳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6-2029622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白礁慈濟宮交通該景區距市區40多公裏,距縣城20多公裏,可從漳州南客站乘客車至白礁前往。
白礁慈濟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竜海市角美鎮白礁村,內祀宋代民間名醫、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吳夲(音滔)開基神像,是閩臺一帶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之一。
當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移居臺灣的漳州人仿白礁慈濟宮式樣,先後在臺灣建成200多座慈濟宮,白礁宮遂成為祖宮,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日前後,即三月十一日至十七日,臺灣漳籍人都要遙拜大陸祖宮,或渡海到祖宮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儀式隆重,場面壯觀。
白礁慈濟宮始建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是宋高宗頒紹賜建的三進宮殿式廟宇,總面積1300平方公尺。整座殿宇依山遞高,飛檐交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殿內的盤竜石柱、鬥拱朱漆、彩繪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於一爐,有“閩南故宮”之稱。 |
|
白礁慈濟宮位於福建省漳州竜海市角美鎮白礁村,是奉祀閩臺醫神保生大帝的祖宮。自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肇建以來,白礁慈濟宮便以其宏敞巍峨的皇宮式建築規模、古色古香的藝術格調,以及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被譽稱為閩南“故宮”。
今天的白礁慈濟宮為一座五門三進皇宮式建築。殿宇分前、中、後三殿,前殿兩邊為文武朝房,共開五門。正中大門上邊,高懸“慈濟祖宮”橫匾,筆勢雄渾有力,為我國著名書法傢啓功先生的神韻之作。殿前走廊立有數根方形石柱,石柱上鎸刻兩幅亦文亦畫的竹葉聯,立意新穎且惟妙惟肖,其聯曰:“慈心施妙法,濟衆益良方”;“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前殿二樓,中間闢為會議室,兩邊各懸挂有巨鐘及巨鼓,鐘鼓形製古樸,叩之鏘然有聲。
中殿與前殿之間有天井隔開,一來出於採光的考慮,二來也可增加宮廟的景趣。天井中有一眼水井,這是當年慈濟宮擴建時,保生大帝涌泉以飲病者的遺跡。天井正中還立着一隻手握印鑒、頗顯匠心的石獅,稱為“國母獅”。據說當年保生大帝化做道士,入宮醫愈文皇后的乳疾後,文皇后感念神恩,特命能工巧匠雕塑一隻握有保生大帝印章的石獅,派人由京城專程送至白礁慈濟宮。在石獅與正殿之間,是一塊四方形的獻臺,臺椽四周鏤有生動活潑的“飛天仙女”、“獅子戲球”浮雕。獻臺是各地同祀宮廟到祖宮進香時,奉獻各種祭品的場所。步入中殿,兩邊丹墀,俱用光石鋪成,既端莊大方,又顯得明亮可鑒。中殿頂蓋為蜘蛛結網式的木拱結構,不僅美觀精緻,而且有着獨到的防震功能。在漳州、泉州灣外海以及東山島的地震中,慈濟宮的正殿均因殿頂的蜘蛛藻井結構而安然無恙,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史的一個奇跡。正殿保生大帝神像前祭桌的正中擺放着一個銅質香爐,這是保生大帝生前採藥煉丹用過的香爐,距今已有千年之久。
慈濟宮的後殿與山石相連,右側兀立着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雕有一筆力蒼猷的“壽”字。後殿外面,現已闢為—環境幽雅、景色宜人的花園,前來進香、觀光的人們可以在此小憩。慈濟宮的外圍,據說在宋時曾築有一條周長三裏的石城,東、南、西、北嚮各開—城門。今天石城雖已不見,但細細尋覓之下,仍可隱約發現舊時的城基。在慈濟宮門前,還立着一塊文字剝蝕、漶漫不清的碑記,衹有碑頭的“礁城記”三字仍約略可辨。白礁民間還流傳着“有了皇宮帝殿,自有皇城”的耳熟能詳的說法。這些都說明當時慈濟宮周圍確實有過石城。傳說清順治間,鄭成功於海澄一帶率軍抵抗清軍南下,為修戰壘,特意派軍隊到白礁,把石城拆回去增築海澄。據說鄭成功曾在保生大帝像前許誓,一旦驅逐清虜,便回來給慈濟宮補築石城。誰知鄭成功東渡臺灣後,戰事不利,未能實現宏願,慈濟宮外的石城也就一直沒有再築起來。
白礁慈濟宮正殿中主祀保生大帝。保生大帝神像光彩奕奕,頭戴金冠,身披竜袍,腳蹬竜履,蓄有短須,兩眼炯炯有神地直視前方。保生大帝兩邊陪祀東、西聖侯,東、西聖侯即宋高宗在紹興二十年(1150)敕廟白礁時,奉命入閩監督施工的官員。正殿兩側則配祀鄧天君、連聖者、劉海王、孔捨人等三十六神將。這些神像姿態各異,有的手執鐵斧,有的嗤牙咧嘴,有的道貌岸然,皆為雕刻者匠心獨運的作品。後殿奉祀聖父吳通協成元君與聖母黃氏玉華大仙,聖父母像前的一尊神像,據民間信徒認為,是保生大帝的兄弟。聖父母龕前的供桌上,從左到右排列着八尊小神像,依次為《封神榜》故事中的雷震子、托塔李天王、哪吒等。聖父母神龕左邊,祀有千手觀音、善纔、竜女與韋陀等神像。再靠左些的神龕,合祀有王公、大媽婆與大使哥。聖父母的右邊,奉祀專管小孩的註生娘娘。再右邊是與山體連接的“壽”字大石。此外,後殿左壁下還祀有白礁王姓的祖神開閩王王審知,右壁下陪祀護國公。據說護國公專管牲畜,欲求六畜興旺的信徒往往到此神前祭拜。
白礁慈濟宮的中殿四壁,以及宮樓上兩側邊壁,繪滿了精美的壁畫。近年來在各地信徒的踴躍捐輸下,大多損幅已重新描摹一新。壁畫的內容形式多樣,有歷史上的著名故事,如《三國演義》、《封神榜》等,還有著名的典故,如郭子儀拜仙山、鄭成功收復臺灣、花木蘭刻木思親、嶽母刺字、薛仁貴救駕、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戚繼光平定倭寇等。壁畫中最大部分的題材,則是根據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的客觀事實,把保生大帝生前往後的事跡、歷代的顯靈與王朝的敕封等傳說,繪成連環圖畫,展示給前來進香觀光的信徒與遊客。保生大帝一生懸壺濟世,無私地幫助貧苦民衆,成神後也屢以家乡邦國為念,多次顯靈救助家乡父老與勵精圖治的王朝君主。因此,這些壁畫內容,既可以讓那些不瞭解保生大帝信仰的人們增加視野、開拓知識面,而且對人們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也可以起到一種引導的作用。正殿後壁繪有一幅巨大的“四顧眼菩薩”,無論遊客站在這幅畫的任一角度與方向,都會明顯感覺到菩薩的眼光正在慈祥地註視着你。這幅巨畫也可說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瑰寶。
此外,白礁慈濟宮的楹梁石柱上,還鏤有相當數量的浮雕。浮雕內容既有雕飾精美的山水、花木、蟲魚、鳥獸等,也有一些圖片的內容取材自歷史典故,如長廊正面的“王詳守抱丹奈樹”、“蔡襄營造洛陽橋”等。慈濟宮屋頂上裝飾的飛檐翹楚、丹鳳琉璃等,也無一不是能工巧匠的運斤之作。可以說,走進慈濟宮,就仿佛進入了一座極具歷史價值的藝術寶庫。 作為閩臺保生大帝信仰的祖宮,白礁慈濟宮的香火極為旺盛,常年沉浸在香火煙霧的氤氳之中。對於在臺灣擁有三百多間分靈宮廟的白礁慈濟宮而言,它還起到了活躍兩岸民間交流,促進兩岸關係改善的橋梁作用。
白礁慈濟宮憑藉其悠久的歷史與高超的建築藝術,以及在閩臺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於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竜海市白礁慈濟祖宮保生大帝正身一大帝和二大帝、三大帝演繹出當今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的歷史淵源。
保生大帝正身
鎮守白礁慈濟宮
保生大帝生前名叫吳夲,曾到過閩南地區一帶醫治瘟疫,在白礁留有一口煉丹所用的井,淳樸的村民們在他死後,依然相信,閩南地區一帶的妖魔鬼怪都被他收關在這口井裏。因此建“竜湫庵”時,就把他的金身置於井蓋之上,以示世世代代都鎮住這些妖魔鬼怪,讓它們不會再出來興風作浪,為非作歹。金身不能離開,一旦離開,這些妖魔鬼怪就會跑出來禍害人間。但泉州府和漳州府兩地的百姓都盼望保生大帝能到村裏面去巡視,繼續驅逐剩餘的妖魔鬼怪,保佑平安健康、風調雨順的日子。
為解决保生大帝必須出巡與不能離開廟宇這一現實矛盾,白礁慈濟祖宮廟公請人雕刻出和保生大帝一模一樣的兩個符身,分別稱為二大帝和三大帝,一大帝就是正身,留守廟宇。二大帝主要出巡泉州府,三大帝出巡漳州府,不出巡時都平列在廟裏接受供奉。這些事都是發生在南宋時期,這位當朝皇帝賜封的保生大帝出巡時,所到之處無不歡呼雀躍,夾道歡迎,傢傢戶戶像過節一樣的,可見其在百姓心中的信仰影響力。
保生三大帝
救忠臣顔師魯
在白礁與青礁至今流傳着一個保生大帝救忠臣的美麗故事。南宋時期,與白礁相鄰的青礁村院前社,出了一位當朝的吏部尚書顔師魯,他為振興家乡教育事業,培育更多的人才,創辦院前書塾,供養一批秀才學子在此傳播文化。然而朝廷政敵嚮宋高宗密奏:顔師魯養學子是為了謀反,這批學子是日後重建朝政的儲備人才。皇帝派欽差大臣赴閩實地調查。顔師魯將會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院前書塾頓時陷入一片混亂,有一個秀纔想出良策,就是嚮鄰村的白礁慈濟祖宮求救,連夜把保生大帝請回來供奉,將院前書塾改建保生大帝廟宇。白礁慈濟祖宮廟公明白,吏部尚書顔師魯是一位為民辦實事的清正忠臣,不能就這樣被姦人所誣陷,於是就同意讓他們請三大帝回院前書塾。欽差大臣看到非但是書塾,而是虔誠的保生大帝信徒們活動場所,他還前往白礁慈濟祖宮朝拜。宋高宗永記吳夲治先祖乳疾之恩,聽到顔師魯建廟宇追思祖先恩人,是大忠臣,非但不責怪,反而竜心大悅,將顔師魯由二品大臣升至一品大臣。
顔師魯和族人為永謝保生大帝的大恩大德,就懇求白礁慈濟祖宮廟公把三大帝留在院前村供奉,並進一步興建廟宇。院前社衹是青礁村的一個自然村,於是經過數個朝代,院前保生大帝廟改名為青礁東宮廟。
保生二大帝
隨從收復臺灣
在宋朝期間,保生一大帝和二大帝一起供奉在白礁慈濟祖宮,三大帝則供在一村之隔的青礁東宮。一直到了明朝,二大帝又從白礁到了臺灣。
明永歷十五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閩南沿海渡海收復臺灣,由於一大帝必須留在廟裏,不能出巡,三大帝已被供於青礁東宮,白礁慈濟祖宮决定讓二大帝坐着指揮船保護神隨軍東渡,於農歷三月十一日在臺灣臺南學甲鎮頭前寮將軍溪安全登陸。部分忠貞軍在此定居,並建“學甲慈濟祖宮”奉祝保生大帝神像,為了讓後世“不忘白礁鄉”,學甲慈濟祖宮前面還特意地建造了一座白礁亭。
明末至今,二大帝在臺灣的分靈廟發展到300多座。三百多年來,每年的三月十一日,也就是保生大帝登陸臺灣的紀念日,臺灣各地保生大帝廟宮都要聚集學甲慈濟祖宮,舉行規模盛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活動。1978年逢保生大帝誕辰1000周年,學甲慈濟祖宮更是連續三天舉行進香大典,其場面之熱烈,規模之壯觀都堪稱空前,參加人數多達十萬人。
1989年,臺灣保生大帝聯誼會第一屆會長周大圍先生率着臺灣數位信徒,從香港轉機到白礁,開創兩岸自1949年分割以來臺灣信徒回鄉祭拜保生大帝的歷史先河,並組織募捐重修白礁祖宮。白礁祖宮為感謝周大圍先生做出的不朽貢獻和血脈之情,在其去世後,專門立一個塑像在宮裏,供後世景仰。
2008年11月16日,竜海市首次舉辦保生大帝文化節,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理事長廖武治率臺灣各地200多傢保生大帝廟宇代表,與大陸各地信衆代表上萬人齊集白礁,追思先人,共同弘揚保生大帝文化。 |
|
白礁竜池岩東邊的“丹竈石”遺跡,是南宋寶慶元年(1226年),同安邑宰王楷為紀念吳真人生前煉丹聖跡的題刻,是吳真人煉丹救世的功德的歷史見證。
公元995年,吳夲十七歲奮志學醫,遊遍名山大川,尋師訪道,後回歸白礁故裏,認真潛研岐黃,熱心行醫濟世,竜池岩鬆竹茂密,到處盛産紫蘇、鬼針草、白茅根、金不換、防風、穿山竜、一條根、千金紅、香菇等各種草藥,吳真人選擇這裏採藥的有利條件,就在華圃禪寺的東邊大榕樹下結廬築煉丹,白天采草藥,夜間經常與竜池岩高僧一道參悟,研究脈理醫藥。採集各種草藥,煉製醫治各種疾病的丹藥,為行醫濟世奠定基礎,因此竜池岩是吳真人煉丹製藥時間最早最長的煉丹處。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一吳夲登白礁村北文圃山竜池岩採藥時,失足落崖而死,享年五十八歲。此後他經常靈驗救助鄉民,民感其恩,遂塑像立祠祀之。傳說他後來修成了正果,乘白鹿升仙而去。衆百姓緬懷他的功德,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座“竜湫庵”來祀奉吳夲。“竜湫庵”即白礁慈濟宮的前身。
1998年,臺北哈密街臺胞陳添福先生參觀了吳真人的煉丹遺址“丹竈石”,他非常關心重視保護好這一文物,並捐獻人民幣35000元,在“丹竈石”西側建築一座“煉丹亭”,人們一到竜池岩就可以看到煉丹亭,使“丹竈石”遺跡更加顯眼,讓人們更清楚地牢記吳真人煉丹遺址,緬懷宋代名醫吳真人煉丹製藥、濟世救人,為人類醫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聖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