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長臂猿屬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白眉長臂猿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白眉長臂猿
  【拉丁學名】:hylobates hoolock
  【俗名】:長臂猿,呼猴
  【英文名】:hoolock(white-browed) gibbon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熱帶森林
  【緻危因素】: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種群隔離,種內生物學特點
  【保護措施】:限製捕獵
  【國內分佈】:雲南(西部)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長臂猿科 hylobatidae
  屬: 長臂猿屬 bunopithecus
  【瀕危等級生效年代】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資料不足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徵
  無尾。前肢明顯長於後肢。雌雄異色,雄性褐黑色或暗褐色,具白色眼眉,頭頂的毛較長而披嚮後方,故頭頂扁平,無直立嚮上的簇狀冠毛。雌性大部灰白或灰黃色,眼眉更為淺淡,顔面寬闊而被以灰白短稀毛,面周更趨淺淡,白色。白眉長臂猿計有兩亞種,我國的亞種(h. h. leucogenys)左右兩條眼眉不相連接,體毛較長,為70-100mm,雄性陰毛白色。
分佈範圍
  白眉長臂猿為東洋界緬甸--中國亞區的特有種,國內僅分佈于云南西部怒江以西的保山、騰衝、盈江和隴川。國外見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和緬甸北部。
生活習性
  白眉長臂猿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緑闊葉林,在雲南西部,多棲於海拔2000-2500m之間的中山濕性常緑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鼕季常嚮下作垂直遷移。嚴格樹棲,以多種野果、鮮枝嫩葉、花芽等為主要食物,亦食昆蟲和小型鳥類。白眉長臂猿群體較小,一般一群3-5衹,為單雄單雌配偶係。春末夏初産仔,每年1胎,每胎1仔。7-9年性可熟。
種群現狀
  50-60年代,白眉長臂猿在雲南西部有較廣泛的分佈和較多數量,僅騰衝縣就有數百群,總數不少於500衹。80年代末,數量已大大下降,估計僅有100-150群,250-400衹(馬世來、王應祥,1988)。1994年,蘭道英等重新復查時認為有50-100群,200餘衹,其中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騰衝和保山)20-50群,100-150衹;騰衝尖高山(古永和蘇典)一帶30-50群,隴川(戶撒)4-8群。西永,蘇典和戶撒的長臂猿多在中緬邊境兩側分佈。
緻危因素
  1、本種緻危的主要因素在於棲息地被破壞,特別是中緬邊境一帶,森林砍伐的規模越來越大,且尚未有效地製止。當地民族的刀耕火種也威脅着大片的白眉長臂猿棲息地;
  2、狩獵是次要的緻危因素;
  3、種群分佈零碎,群與群之間相隔較遠。近交衰退嚴重,造成後代生存能力減弱、繁殖性能降低;
  4、性成熟脫離群體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後代的機會。
英文解釋
  1. lat.:  Hoolock hoolock
包含詞
白眉長臂猿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