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草藥 : 中藥飲片 > 白梅花
目錄
No. 1
  白梅花
  梅花的一個品種
  【異名】緑萼梅(《綱目拾遺》),緑梅花(《藥材學》)。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花蕾。植物形態詳"烏梅"條。
  【採集】1~2月間採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攤置席上,曬幹。雨天可用炭火烘幹。
  【藥材】乾燥花蕾,呈圓球形,直徑4~8毫米,基部常帶有小梗。苞片3~4層,褐色鱗片狀。苞片內有萼片5枚,淡黃褐色,微帶緑色,卵圓形,覆瓦狀排列,基部與花托愈合。花瓣5枚或多數,白色或黃白色,緊緊相抱。花瓣內包含許多黃色絲狀的雄蕊。中心有一枚雌蕊,子房呈卵形而有細長的花柱。質輕。氣香,味淡而澀。以花勻淨、完整、含苞未放、萼緑花白、氣味清香者為佳。
  主産江蘇、浙江等地。
  花冠紅色者,稱為紅梅花,形態與白梅花相似,但較白梅花稍大,花冠淡紅色,重瓣,萼紅褐色。主産四川、湖北等地。但藥用以白梅花為主,紅梅花則較少使用。
  【化學成分】花蕾含揮發油,主要為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
  【性味】酸澀,平。
  ①《綱目》:"微酸,澀,無毒。"
  ②《百草鏡》:"性寒。"
  ③《食物宜忌》:"味酸,澀,性平。"
  ④《飲片新參》:"苦微甘。"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氣,肝胃滯矗秤徽瘢吩危ю摺?
  ①《本草原始》:"清頭目,利肺氣,去痰壅滯上熱。"
  ②《百草鏡》:"開胃散鬱。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
  ③《綱目拾遺》:"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飲片新參》:"紅梅花清肝解鬱,治頭目痛;緑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頭暈,進飲食。"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敷貼。
  【選方】①治咽部梗塞感(但無陽性體徵):緑萼梅二錢,橘餅二個。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册》)
  ②治唇上生瘡:白梅瓣貼之,如開裂出血者即止。(《赤水玄珠》)
  ③治瘰癧:雞蛋開一孔,入緑萼梅花將開者七朵,封口,飯上蒸熱,去梅花食蛋,每日一枚,股七日。(《綱目拾遺》)
  ④預稀痘疹:每年臘月清晨,摘帶露緑萼梅蕊一百朵,加上白糖,搗成小餅,令食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⑤治疽已出未出,不起不發,隱在皮膚,並治麻癥斑癥:梅花一兩,桃仁、辰砂、甘草各二錢,絲瓜五錢。為末,每服五分,參蘇湯下。(《赤水玄珠》)
  來源:好草網(http://www.haocao.com)
No. 2
  白梅花
  (《綱目》)
  【異名】緑萼梅(《綱目拾遺》),緑梅花(《藥材學》)。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花蕾。植物形態詳"烏梅"條。
  【採集】1~2月間採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攤置席上,曬幹。雨天可用炭火烘幹。
  【藥材】乾燥花蕾,呈圓球形,直徑4~8毫米,基部常帶有小梗。苞片3~4層,褐色鱗片狀。苞片內有萼片5枚,淡黃褐色,微帶緑色,卵圓形,覆瓦狀排列,基部與花托愈合。花瓣5枚或多數,白色或黃白色,緊緊相抱。花瓣內包含許多黃色絲狀的雄蕊。中心有一枚雌蕊,子房呈卵形而有細長的花柱。質輕。氣香,味淡而澀。以花勻淨、完整、含苞未放、萼緑花白、氣味清香者為佳。
  主産江蘇、浙江等地。
  花冠紅色者,稱為紅梅花,形態與白梅花相似,但較白梅花稍大,花冠淡紅色,重瓣,萼紅褐色。主産四川、湖北等地。但藥用以白梅花為主,紅梅花則較少使用。
  【化學成分】花蕾含揮發油,主要為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
  【性味】酸澀,平。
  ①《綱目》:"微酸,澀,無毒。"
  ②《百草鏡》:"性寒。"
  ③《食物宜忌》:"味酸,澀,性平。"
  ④《飲片新參》:"苦微甘。"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氣,肝胃氣痛,食欲不振,頭暈,瘰癧。
  ①《本草原始》:"清頭目,利肺氣,去痰壅滯上熱。"
  ②《百草鏡》:"開胃散鬱。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
  ③《綱目拾遺》:"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飲片新參》:"紅梅花清肝解鬱,治頭目痛;緑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頭暈,進飲食。"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敷貼。
  【選方】①治咽部梗塞感(但無陽性體徵):緑萼梅二錢,橘餅二個。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册》)
  ②治唇上生瘡:白梅瓣貼之,如開裂出血者即止。(《赤水玄珠》)
  ③治瘰癧:雞蛋開一孔,入緑萼梅花將開者七朵,封口,飯上蒸熱,去梅花食蛋,每日一枚,股七日。(《綱目拾遺》)
  ④預稀痘疹:每年臘月清晨,摘帶露緑萼梅蕊一百朵,加上白糖,搗成小餅,令食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⑤治疽已出未出,不起不發,隱在皮膚,並治麻癥斑癥:梅花一兩,桃仁、辰砂、甘草各二錢,絲瓜五錢。為末,每服五分,參蘇湯下。(《赤水玄珠》)
簡介
  梅花的一個品種
異名
  緑萼梅(《綱目拾遺》),緑梅花(《藥材學》)。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梅的花蕾。植物形態詳"烏梅"條。
採集
  1~2月間採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攤置席上,曬幹。雨天可用炭火烘幹。
藥材
  乾燥花蕾,呈圓球形,直徑4~8毫米,基部常帶有小梗。苞片3~4層,褐色鱗片狀。苞片內有萼片5枚,淡黃褐色,微帶緑色,卵圓形,覆瓦狀排列,基部與花托愈合。花瓣5枚或多數,白色或黃白色,緊緊相抱。花瓣內包含許多黃色絲狀的雄蕊。中心有一枚雌蕊,子房呈卵形而有細長的花柱。質輕。氣香,味淡而澀。以花勻淨、完整、含苞未放、萼緑花白、氣味清香者為佳。
  主産江蘇、浙江等地。
  花冠紅色者,稱為紅梅花,形態與白梅花相似,但較白梅花稍大,花冠淡紅色,重瓣,萼紅褐色。主産四川、湖北等地。但藥用以白梅花為主,紅梅花則較少使用。
化學成分
  花蕾含揮發油,主要為苯甲醛、異丁香油酚、苯甲酸。
性味
  酸澀,平。
  ①《綱目》:"微酸,澀,無毒。"
  ②《百草鏡》:"性寒。"
  ③《食物宜忌》:"味酸,澀,性平。"
  ④《飲片新參》:"苦微甘。"
歸經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
  舒肝,和胃,化痰。治梅核氣,肝胃滯矗秤徽瘢吩危ю摺?
  ①《本草原始》:"清頭目,利肺氣,去痰壅滯上熱。"
  ②《百草鏡》:"開胃散鬱。煮粥食,助清陽之氣上升。"
  ③《綱目拾遺》:"安神定魂,解痘毒。"
  ④《飲片新參》:"紅梅花清肝解鬱,治頭目痛;緑萼梅乎肝和胃,止脘痛,頭暈,進飲食。"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敷貼。
選方
  ①治咽部梗塞感(但無陽性體徵):緑萼梅二錢,橘餅二個。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册》)
  ②治唇上生瘡:白梅瓣貼之,如開裂出血者即止。(《赤水玄珠》)
  ③治瘰癧:雞蛋開一孔,入緑萼梅花將開者七朵,封口,飯上蒸熱,去梅花食蛋,每日一枚,股七日。(《綱目拾遺》)
  ④預稀痘疹:每年臘月清晨,摘帶露緑萼梅蕊一百朵,加上白糖,搗成小餅,令食之。(王玷桂《不藥良方》)
  ⑤治疽已出未出,不起不發,隱在皮膚,並治麻癥斑癥:梅花一兩,桃仁、辰砂、甘草各二錢,絲瓜五錢。為末,每服五分,參蘇湯下。(《赤水玄珠》)
  來源:好草網(http://www.haocao.com)
  風姿物語·李煜·白梅花
麯:竜貓配樂~久石讓《風之甬道》
  詞/唱:Finale
  流雲過,一落索,好風似水又如昨
  誰在林間月下吹那一支梅花落
  牽白衣,傾江左,人生如雪最寂寞
  又是十年如夢一壇醉顔酡
  金縷鞋,步香階,杳杳迢迢去長街
  人間七月初七明肌雪吼悲風烈
  拍闌幹,玉石裂,臨風可再飄香屑
  傾了故國還踏馬蹄清夜月
  *誰在摘梅花,誰在月下摘那一枝白梅花
  你還記得嗎,那一年為你披發長歌劍試天下
  白梅花,簪髻側,誰在月下唱情歌
  難道你還不懂花堪折時直須折
  唱情歌,誰來和,美人如花一水隔
  最是回眸一笑人間無顔色*
  (repeat*)
  青蓮花,綻天邊,遠道芳草思綿綿
  黯了音容難拋相思因緣有無間
  羨衹羨,梁上燕,若是天也遂人願
  但願來生年年歲歲能相見
英文解釋
  1. :  white mumeplant japanese
包含詞
白梅花蛇白梅花緑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