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維管植物 : 林業樹種 > 白樺
目錄
白樺 Bai Hua (1929~2019) 河南信陽潢川縣

詩詞《從秋瑾到林昭》   《輕!重! weight》   《情思》   《你們和我們》   《嘆息也有回聲》   《鮮紅如花的記憶》   《孩子,去吧!》   《陽光,誰也不能壟斷》   《一棵枯樹的快樂》   《悲愴 beichuang》   更多詩歌...

性別:男

國籍/地區:大陸

血型:未知

職業:編劇/作傢

星座:天蝎座

生日:11月20日

別名:陳佑華

出生地:中國河南

白樺,中國電影劇作傢、詩人、作傢,其電影文學創作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充滿詩情,文學性強,從各個不同側面,表現了作者對現實和歷史的感受與思考。1961年,調上海電影製片廠文學部工作。代筆作品有《孔雀公主》《曙光》《英雄無語》。

1942年春,與孿兄葉楠(東佐華)一同考入潢川中學初中部,課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947年參加中原野戰軍,任宣傳員。194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擔任宣傳幹事、教育幹事、師俱樂部主任職務。1952年曾在賀竜身邊工作,此後在昆明軍區和總政治部創作室任創作員。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軍籍,在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當鉗工。1961年調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1964年調武漢軍區話劇團任編劇。1979年平反,恢復黨籍,在武漢軍區文化部工作。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傢協會,任副主席。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媽媽呀,媽媽!》、《愛,凝固在心裏》、《遠方有個女兒國》、《溪水,淚水》(譯有英文版)、《哀莫大於心未死》、《流水無歸程》、《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詩集《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的歌》、《白樺的詩》、《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白樺十四行抒情詩》,長詩《鷹群》、《孔雀》,話劇劇本集《白樺劇作選》(內含《紅杜鵑,紫杜娟》、《曙光》、《今夜星光燦爛》)、《遠古的鐘聲與今日的回響》(內含《吳王金戈越王劍》、《槐花麯》、《走不出的深山》)、《一個禿頭帝國的興亡》(譯有英文版本),《孿生兄弟電影劇本選》,散文集《我想問那月亮》、《悲情之旅》,短篇小說集《邊疆的聲音》、《獵人的姑娘》,中短篇小說集《白樺小說選》(譯有法文版)、《白樺的中篇小說》、《沙漠裏的狼》,隨筆集《混合痛苦和愉悅的歲月》,電影文學劇本《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苦戀》、《孔雀公主》(均已拍攝發行,並譯有外文版本),演講集《白樺流血的心》等。

經歷

詩人白樺白樺出生於民族危亡的年代,小學二年級就輟學了,最早接受的文學教育就是民間刻印的唱本。1938年深秋,八歲的他,隨着父母逃亡到深山裏。有一天夜晚,日軍的槍聲漸漸遠去,驚魂甫定的難民們點燃了篝火,躺在火邊歇息。不久,一個識字的難民在行李中拿出一册破舊的唱本來,那人唱着、唱着就聲淚俱下了。從形式到內容,唱本屬於最通俗、最粗鄙的文學,但在當時卻給了他很大的震撼。後來,他父親被日本憲兵活埋,母親帶着一群孤雛在鐵蹄下掙紮。不久,他就成了一個唱本的小小的吟唱者。白樺15歲開始發表詩作,詩的啓蒙教師就是唱本,而後纔是古典詩詞和文學經典。40年代中葉,中國各階層都在壓抑中求變革,“左傾”成為時尚,影響極深。他很快就躋身於學生運動之中,而後在1947年走嚮戰場。促使他寫作的主要還是戰亂生活的本身,本來他很想當一名畫傢,後來覺得繪畫服務於革命的局限太大,就全方位地轉嚮文學。理所當然,他的文學觀也隨之“左傾”起來。除了左翼作傢的作品之外,一概不屑一顧。1949年至1979年,中國的文學與政治緊密扭結在一起,不斷在同步地被糾正。這種糾正愈演愈烈,到了60年代中,發展為一場人為的戰亂——那就是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從1949年到1957年的8年間,白樺寫了一些小說、詩歌和電影。在“文革”中則一律作為毒草加以批判鬥爭,而挨批最甚的是為電影導演鄭君裏撰寫的劇本《李白與杜甫》,為了這個劇本,雖然沒有拍攝發表,他也要承擔“罪責”,為此寫了幾十萬字的檢討。因為它最接近歷史的真實,最接近美,最接近作傢的獨立思考。這種接近是無意的,並不是像批判者們說的那樣,是他蓄意的藉古諷今。

白樺從1957年被打成右派以後至1976年,沒有了寫作的權利。1957年的挫折使他發誓放棄文學,甚至文字,把所有的筆記、日記全都毀掉,扔掉所有的筆。但是,漫長的黑夜過去,風浪稍稍平息,他又義無返顧地把文學緊緊地擁抱在懷裏。“文革”後中國文學的發展過程,就是突破一個又一個思想禁錮的過程。幸運的是,他經歷了中國文學回歸的全過程。

白樺實際上他並非一個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給他帶來厄運的僅僅是一個有良知者的積極反思而已。他在文革後復出以來的作品都是痛定思痛的作品。“文革”之後,白樺又興奮起來,想到我軍高級將領賀竜元帥早年對他講述過的一些經歷,衹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寫出了一部話劇《曙光》。寫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發生在洪湖的故事,那是一件和“文革”極為相似的歷史事件,他試圖用事實來探究這種惡性循環的原因,但這出戲還是惹來風波,大批判雖然由於一些正直人們的反對而破産,但足以使他深深地認識到文學的求真之路太不平坦了!最後的妥協很無奈,有些高級將領在內部彩排劇終時痛苦得捂着眼睛逃出劇場,他們都承認它的真實,但又接受不了它的真實。1980年攝製完成的影片《今夜星光燦爛》,仍然是一場真偽之爭。硬要說這部作品宣揚了人道主義,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在編劇、導演、演員堅持不同意的情況下,強硬地用剪刀任意刪減之後纔得以和觀衆見面。同時在報上展開公開批判。所幸已是“文革”之後,讀者已經敢怒而且開始敢言了,這場批判也就草草收場。

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經歷了長達數十年的大劫難,都會痛定思痛,何況有責任感的作傢?不能因為怯弱而去遷就因循守舊的觀念,放棄已經認識到的沉痛教訓。文藝不應該從屬於政治,作傢有獨立思考的權利。

1980年底,根據白樺的電影劇本《苦戀》攝製成的電影《太陽和人》,又引起一場全國性的大震蕩。這場批判是一場觀念的較量,是“文革”後最為激烈的一次,它檢驗了很多人的觀念和勇氣。(當時有機會看到《太陽和人》的人都不是普通人,因為這部影片衹在1981年的北京放映過,當時稱之為內部放映)

對於文學,白樺我至今都懷着一個奢望,那就是在有生之年給這個冷暖世界留下一朵不死花!

詩人白樺

白樺是天真的,這似乎不可能,他經歷了世事變遷,世態炎涼,他的天真何以保持着?白樺是簡單的,這也不可能,他所身在的歷史社會是復雜的,應對起來需要用極心力與心智。白樺又是熱情的,這就更讓人不安了,因為他的遭際每每使人沮喪,他的熱情從哪裏來呢?這些仿佛都源自於他的理想。

那麽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白樺的理想終究是什麽?大約是一種希望,希望世界變得更好,人變得更好。這希望是那樣殷切,以至於可以忽略許多失望而不計。世界和人究竟怎樣纔是好,在白樺看來,其實就是簡單的,比如他憎惡槍這樣的東西,槍所代表的一切暴力,一定是被好的世界所排斥的;比如他在山間行旅中聽到姑娘在歌唱,這荒蠻天地中的人聲,一定是屬於那好的世界的;再比如,他故鄉的父老,街坊鄰里,這些貧窮的、卑微的、落魄的人卻持有着鮮明的愛恨情仇,也是好的世界的正義心——這世界的好簡單到衹需孩童的認知就可信賴,多一點的知識反而會成為謬誤,而在白樺這樣一個知識分子,是處在謬誤的危險中,那麽,詩就來幫助他了,詩是能夠剋服理性的腐朽的,詩是一種類似孩童的性格,卻往往寄予在成人身上,因為它需要時間、閱歷、許多挫折來冶煉,非有特別旺盛的生命不可獲得,一旦獲得,便有了無窮的熱情,就成了一個不老的人。所以,白樺的理想,還有一個名字,就是青春。他嚮往與追求的世界,永遠在這無邪的情感之中。

兩本新書

白樺作品白樺2009年出版的兩本書,一本是詩集《長歌和短歌》(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本是小說集《藍鈴姑娘——雲南邊地傳奇》(東方出版中心出版),對我既是學習也是享受。學習是說兩本書包含大量的知識和思想信息、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能給我擴大視野,增加內存;享受說的是它們同時提供了豐富的情感與審美體驗,展現了詩情畫意的邊地風情與淳樸美好的人性世界,妙語如珠,巧思如織,將我帶入一個個流連忘返的藝術境界,接受心靈的滋養和按摩、精神的陶冶與震蕩。

評價

作傢白樺先生是我雲南的軍旅前輩,與我的文學師長馮牧先生相知甚深,也是我國當代重要作傢之一。他不僅在國內擁有廣大的讀者群,而且在國際上也享有一定的聲譽,尚在雲南軍旅之際,白樺先生的才華就讓我傾慕。白樺先生解放戰爭時期就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並從那時起就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新中國成立以來,他以自己豐富的戰爭和守衛邊疆的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涉獵詩歌、小說、劇本、電影、散文和兒童文學的寫作,出版了大量深受讀者喜愛並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

白樺先生長期在雲南邊疆各民族群衆中生活,嚮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語言學習,以少數民族民間傳說為題材創作小說和詩歌,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氣質,充滿了詩情畫意、充滿了傳奇色彩。在語言上樸實而優美,華麗而動人。

值得欣慰的是,白樺先生至今創作熱情不減當年,體健筆健,可喜可賀。此次《文學報》和東方出版中心、雲南人民出版社、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為白樺的近作開研討會,是對白樺先生八十壽誕的最好賀禮,也是對這位老作傢文學創作成就最好的評判。

白樺是一個擁有卓越才能的詩人,一個真摯而愛國的作傢,一個紀錄時代風雲的戲劇傢。他“活着,耳聰目明地、清醒而痛苦地活着”,他為春天唱過戀歌,給鼕日唱過長長的苦歌,替英雄志士唱過頌歌;他懂得江河的奔流、小溪的潺湲,感受得出小草的滋生、樹葉的低語和花兒的綻放。他歌頌自由,考察善惡,鞭笞愚昧與昏睡,敏銳而犀利,情感與哲理相融。他把愛當作神聖的信仰,堅信“自由意志的伸展就是飛翔”,期盼着將悲歌化為歡歌,黑暗變成光明。他給文學註入思想,給詩歌註入精神內核,給小說和戲劇帶來精神高度,依靠自己真情至性的不朽作品為時代立傳。讀着他個性卓犖、風骨錚錚的長篇或短句,我們聽得到他生命的浩嘆、靈魂的低吟,聽得到“那山窮水復的牽挂,/那柔腸寸斷的思念,/那欲語無聲的痛楚,/那山崩地裂的吶喊”。讀着他那擢奇擷秀、靈思迸發,充滿繽紛色彩的智慧之作,像“一顆顆晶瑩的小水珠,/在枝葉間恬靜地閃光;/純淨得通體透明,/一開始就用生命在歌唱”,我們告別情緒的陰霾,樂享生之歡愉,心兒嚮着高空——美好的世界飛升,飛升……

研討會感言

右一為作傢白樺“我沒有參加過這樣盛大的研討會,許多年了,我就像一棵腹地邊緣的樹,總是在霧靄中,連自己的枝葉是什麽顔色都看不見。有些關心我的讀者這樣對我說:‘我總在尋找你,最終總是通過一種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聲音找到你。’是的,作傢和讀者是通過語言聯繫的。我從一開始寫作時起,就學着盡可能清晰地嚮讀者傾訴、吶喊或者喃喃細語。由於生於憂患年代,讀書的機會不多。戰爭時期,戎馬倥傯;“和平”時期,批評整風。我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一出生就“近水樓臺先得月”,自然而然地繼承了一大筆經過幾千年纔積纍下來的寶貴遺産,從詩經到楚辭、唐詩、宋詞、元麯,加上在各民族中間生活,在愛與被愛裏,懂得了牙牙學語,進而懂得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美麗、以及它細膩的感情色彩。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無福享用的。當然,今天也有不少人正在遠離它,甚至顛覆它。而我,永遠神聖它,寶貴它。按道理,我有這樣寬闊、華麗的階梯,應該早就登上‘一覽衆山小’的境界了。但是,由於我的愚鈍和淺薄,以及當代歷史進程中的強大的雜音,使我很多年來實際上離開詩歌乃至文學很遠、很遠。當我一旦擺脫雜音和終止鸚鵡學舌,試圖用晚年老人成熟的清醒和兒童的率真傳達自己心靈的陣顫,反而被視為鬼魅,好不容易在廣大讀者的呵護下,最終堅守住了這份應有的清醒。還是古人說得好,‘無欲則剛’,遺憾的是,歲月不居,年華已逝。等我明白要和盡可能多的知音心心相印的時候,那就更晚了。我真希望回到孩提時代,重新學步,但這衹是一句老年癡呆癥的夢話。衷心期待朋友們的批評和指教,我想,用“謝謝”兩個字不能夠表達我的心情,但是語言就是這麽貧乏,還是用‘謝謝’”。

語錄

我從來都不想做一個勝利者,

衹願做一個愛和被愛的人;

我不是,也從不想成為誰的勁敵,

因為我不攫取什麽而衹想給予。

我竟然成為別人眼中的強者,

一個誤會!有海峽那麽深!

我衹不過總是和衆多的沉默者站在一起,

身不由己地哼幾句歌。

有時,還會吐出一聲長嘆,

沒想到,嘆息也有風暴般的回聲!

可我按捺不住因痛苦而流瀉的呻吟,

因愛和被愛而如同山雀一般地歡唱;

痛苦莫過如此了,

必須用自己的手去掐斷自己的歌喉。

——白樺
No. 2
  又稱樺木”。雙子葉植物,樺木科。落葉喬木,高可達27米。樹幹筆直。樹皮潔白,會分層脫落。葉柄很細,葉略帶三角形。是中國北方的常見樹木。木材可造紙,或用於製傢具、運動器具等。
bái huà bái huà
  落葉喬木,樹皮白色,薄如紙,木材細密,可做傢具
樹種 Species
  【種中文名】白樺
  【種拉丁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
  【種別名】樺樹、樺木、樺皮樹
  【科中文名】樺木科
  【科拉丁名】betulaceae
  【屬中文名】樺木屬
  【屬拉丁名】betula
  【分佈】
  産於東北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及華北高山地區;垂直分佈東北在海拔1000m以下,華北為1300-2700m。蘇聯西伯利亞東部、朝鮮及日本北部亦有分佈。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5m,胸徑50cm;樹冠卵圓形,樹皮白色,紙狀分層剝離,皮孔黃色。小枝細,紅褐色,無毛,外被白色蠟層。葉三角狀卵形或菱狀卵形,
  先端漸尖,基部廣楔形,緣有不規則重鋸齒,側脈5-8對,背面疏生油腺點,無毛或脈腋有毛。果序單生,下垂,圓柱形。堅果小而扁,兩側具寬翅。花期5-6月;8-10月果熟。花單性,雌雄同株,菜荑花序。果序圓柱形,果苞長 3—7mm,中裂片三角形,側裂片平展或下垂,小堅果橢圓形,膜質翅與果等寬或較果稍寬
  【生長習性】
  喜光,不耐蔭。耐嚴寒。對土壤適應性強,喜酸性土,沼澤地、乾燥陽坡及濕潤陰坡都能生長。深根性、耐瘠薄,常與紅鬆、落葉鬆、山楊、蒙古柢混生或成純林。開然更新良好,生長較快,萌芽強,壽命較短
  【觀賞特性和園林用途】
  白樺枝葉扶疏,姿態優美,尤其是樹幹修直,潔白雅緻,十分引人註目。孤植、叢植於庭園、公園之草坪、池畔、湖濱或列植於道旁均頗美觀。若在山地或丘陵坡地成片栽植,可組成美麗的風景林。
  其他用途:因其木材緻密,可製木器。
  白樺樹是俄羅斯的國樹,是這個國傢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作傢白樺 Writers birch
  【白樺】 (1930--2003)
  【筆名】汲沐、雷火
  【性別】 男
  【民族】滿族
  白樺,劇作傢、詩人。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市人。1942年春,與孿兄葉楠(東佐華)一同考入潢川中學初中部,課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947年參加中原野戰軍,任宣傳員。194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擔任宣傳幹事、教育幹事、師俱樂部主任職務。1952年曾在賀竜身邊工作,此後在昆明軍區和總政治部創作室任創作員。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軍籍,在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當鉗工。1961年調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1964年調武漢軍區話劇團任編劇。1979年平反,恢復黨籍,在武漢軍區文化部工作。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傢協會,任副主席。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媽媽呀,媽媽!》、《愛,凝固在心裏》、《遠方有個女兒國》、《溪水,淚水》(譯有英文版)、《哀莫大於心未死》、《流水無歸程》、《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詩集《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的歌》、《白樺的詩》、《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白樺十四行抒情詩》,長詩《鷹群》、《孔雀》,話劇劇本集《白樺劇作選》(內含《紅杜鵑,紫杜娟》、《曙光》、《今夜星光燦爛》)、《遠古的鐘聲與今日的回響》(內含《吳王金戈越王劍》、《槐花麯》、《走不出的深山》)、《一個禿頭帝國的興亡》(譯有英文版本),《孿生兄弟電影劇本選》,散文集《我想問那月亮》、《悲情之旅》,短篇小說集《邊疆的聲音》、《獵人的姑娘》,中短篇小說集《白樺小說選》(譯有法文版)、《白樺的中篇小說》、《沙漠裏的狼》,隨筆集《混合痛苦和愉悅的歲月》,電影文學劇本《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苦戀》、《孔雀公主》(均已拍攝發行,並譯有外文版本),演講集《白樺流血的心》等。
  【作品鑒賞】
  小說以我國文化大革命及文化大革命之前30多年的政治變革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任之初這個農民形象。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對反右、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並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了中國農民在歷次政治變革中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在80年代初,任之初這一形象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是別開生面的,他的心理及行為方式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可以說,作者是把他作為“類”的代表來刻畫的。任之初之所以成為一個好觀望、不前不後、遇事不虧的人,是因為他時時事事遵從先父對他的三句告誡:見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後,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三句話成為他一生處世的準則。其實,這種平庸自私的處世哲學恰恰集中表現了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所固有的某些劣根性,而並非為任氏傢族所獨有,衹不過是小說中作者把這種哲學“化”為一個人物而加以誇張而已。任之初僅憑這種哲學便得到他的鄉親的信任。每遇事變,人們就聚在他傢,把他視為主心骨,就連飽學的老童生靳老先生也為他半明半暗、似是而非的觀點所嘆服。當解放軍要進駐劉傢畈這個偏僻山溝時,衆鄉親圍在他身邊把目光像輻條對車軸那樣對着他時,他回答道:衹要你是良民,你就得到解放軍給你的那一份好處;如果解放軍站不住,國民黨回來了,咱還是平民。排頭站不得,排尾也站不得,站排尾萬一來個嚮後轉,那不又成了排頭了。頭尾不站站中間,即使縱隊一下子變成了橫隊,大傢都在前,你也得稍稍往後縮一點。這番高論,既是他對祖上遺訓的理解,又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耐人尋味的是,這種人生哲學竟使他受用匪淺。1957年時興“鳴放”時,他硬是把回到山裏颳熱風的女兒反鎖在屋裏,使女兒免遭罹禍。這倒不是因為他頭腦清醒,能洞察到事態的發展,而是他相信祖訓和經驗。他對女兒說:咱們是小小的大耳朵百姓,就不能“反官”,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沒聽說官能聽得進不順耳的話。哪一朝哪一代有認真的監察御史大人有好下場?任之初周圍的人對他的哲學一唱百和,而且現實的進程又應了他的話,作者如此這般處理,寓意十分深刻,不僅對農民的愚昧保守給予否定,而且還揭示出這愚昧和保守産生、生存的社會原因。作品的深刻性還不僅於此。任之初一生衹冒過一次尖,那就是他在山裏第一個挂出“忠字旗”,招來劉傢畈及鄰村的人們描樣兒效仿。而這忠字旗又恰恰是任之初的父親留下的那包遺産中兩件寶物中的一件。這旗是當年“皇宮”的主人在光緒皇帝登基那年為表達臣民對皇上的忠心特別精心製作的。作者就是這樣把對人物性格的描述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産生了強烈的諷喻效果。這部中篇的突出特點就是它既描述了主人公的性格發展過程,同時也冷靜地反思了中國幾十年的歷史變革。二者相輔相成,渾融一體。為實現上述創作意圖,小說中采用了象徵手法。從總體上看,整部小說就是一個寓言,這僅從標題所提示的含義中就可以明顯看出。另外,偏僻封閉的劉傢畈、歷史悠久的“皇宮”及其主人的更替和內在聯繫,都是一種象徵,讀者從中可以體味到很深刻的意義。特別是小說的結尾處,那個留着長發的大學生以及他和他的父輩的爭論,暗示着農村正面臨着一場變革,而且這場變革的阻力恰恰在迫切需要變革的農民自身。小說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它充滿幽默感。這幽默感主要産生於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節設置和細節描寫。如“四清”清掉了劉傢畈的生産隊長後,社員們選任之初接任隊長。任之初為了不出這個風頭,便裝病、讓老伴幹嚎,甚至翻出裝老衣服,擡出壽材,逼着四清工作隊把四類隊長連降兩級,降為二類幹部以便復職。又如吃大食堂時,任之初攆走餓得枯葉一般的女兒後又送糧到她傢的細節,都有一種喜劇效果。如果前一個情節讓讀者一看便笑,那麽後者我們讀後先是心痛而後又不得不笑,笑他的自私和狡黠。這些幽默效果中隱含着作者對主人公的善意嘲諷和深刻的思考。
  白樺 (1930--2003),原名陳佑華,信陽市人。1942年春,與孿兄葉楠(東佐華)一同考入潢川中學初中部,課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947年參加中原野戰軍,任宣傳員。1949年加人中國共産黨。先後擔任宣傳幹事、教育幹事、師俱樂部主任職務。1952年曾在賀竜身邊工作,此後在昆明軍區和總政治部創作室任創作員。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軍籍,在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當鉗工。1961年調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1964年調武漢軍區話劇團任編劇。1979年平反,恢復黨籍,在武漢軍區文化部工作。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傢協會,任副主席。所寫電影文學劇本已拍成電影的有《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奬)、《今夜星光燦爛》、《孔雀公主》(1983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特別奬)等;已發表的電文學劇本有《李白與杜甫》、《芳芳草青》。著有長詩《鷹群》、《孔雀》等。長篇小說《遠方有個女兒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香港、臺灣亦出版了這部作品。近年來,還參加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的編劇工作。
  還有他的詩歌,例:《情思》:
  情思
  歷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為愛而生,為愛而一世凄涼……
  他們本來就不是為了得到愛,愛,就夠了,就如願以償。
  屈原和汩羅江水的擁抱,在故國的江河濺起兩千多年歡樂的波浪;
  兩千多年鼓樂齊鳴的竜舟競渡,兩千多年中華民族的沉思默想。
  李白仍掉了官錦袍和唐明皇,縱飲在酒旗兒飄蕩的路上;
  他把愛沉浸在酒泉和淚泉之中,
  生命的最後瞬間是在水裏捕捉月光…… 貧睏潦倒的杜子美,
  卻在破碎的國土上終生栽種着希望;
  在顛沛流離的人群中的嘆息和歌吟,成為傳頌千古的絶唱。
  辛棄疾拍遍欄桿無人領會他的衷情,
  滿腹韜略的將軍不能血染沙場;
  頭枕寶劍在春江花月夜裏做廝殺的夢,
  至死都聽見幻覺中的鐵矛金戈錚錚響。
  壯懷激烈的嶽武穆,正氣浩然的文天祥;
  並不因為國破而有絲毫的退縮,
  他們的愛正如他們的死一般堅強。
  正因為中國在受辱、受難,方志敏纔自動地投入情網;
  他深情地喊着“可愛的中國”,上陣地----法庭----刑場。
  我還能舉出一長串光輝的名字,
  我還能把無數愛的故事寫成詩來歌唱;
  但是,我能像他們那樣勇敢地愛嗎?
  把生命當做保衛愛的權利的投槍?
  我要回答,這就回答,在回答之前說話還會紅臉的少年,
  眼神裏充滿了美好的幻想。斷然自己身後的一切退路,
  走上血與火的戰場;由於戰友們的英勇我才能幸存,
  三十多年以後我還能沐浴着陽光。
  在彈雨中衝鋒會流血,在陽光下前進也可能會傷亡;
  生命的價值是愛的深與淺,絶不是時間的短和長。
  有些人為了幾分鐘的苟延殘喘,恨不能一把火把全世界燒光;
  讓中國的未來和他們同歸於盡,就像拉着美麗的少女為死人去殉葬。
  我們衹不過請他們睜一睜眼睛,看一看今天中國和世界的現狀;
  我們衹不過請他們挪動一下地位,別躺在我們前進的路上。
  我們衹不過請他們鬆一鬆手,別死死地抓住歷史的車輪不放;
  我們能容忍他們這些惡劣的嗜好嗎?犧牲中國的未來
  去憐惜他們垂死的渴望?!為了適應黑暗,蒙上八億人民的眼睛?!
  為了遷就落後,剪掉偉大中國的翅膀?!
  不!我們迫切需要的是一條寬闊的跑道,
  偉大的中華民族要展翅飛翔!我堅决站在捍衛未來的行列裏,
  用我的脊骨去加固通望未來的橋梁;衹要我的生命之火不熄,
  我就要去點燃千萬次失望中的希望。愛戀着的人總是那樣如醉如癡,
  愛戀着的心總是那樣單純善良;我們非常容易被欺騙,
  又不善於防備暗箭冷槍。我伸開雙臂去擁抱我的祖國和人民,
  多麽好的靶子呀!為愛而敞開的胸膛!
  我衹不過是個正在愛着的普通的中國人,
  而且已經愛了很久、很久,兩鬢如霜。
  有人會說:你太悲觀了!不!悲觀和我從來不交往;
  我天天收穫着前人連同生命一起播種的愛,
  難道不該歌唱着丟一顆種子在親愛的故土上?
  歷史上有多少哲人都是為愛而生,為愛而一世凄涼……
  他們本來就不是為了得到愛,愛,就夠了,就如願以償。
  3、幻想三國志——白樺
  白樺是幻想三國志資料片——鳳凰誓中的新角色。
遊戲人物----白樺 ---- Birch game characters
  已有好幾百年壽命的白樺樹精,在一百年前認識紅夜,後來紅夜發生意外而死亡,他犧牲自己雙眼使紅夜得以復活續命,但從此紅夜也變成非人非鬼的詭異特質。因為紅夜的要求,一直以人形生存於世上。一次受到曹仁的幫助,為了報答曹仁的知遇之恩而接下保護姬霜的任務。一般人衹會覺得他是一個十分開朗隨和,有豐富思想的人。實際上他從不表明自己內心想法、讓人覺得捉摸不定。
工程師白樺 Engineer birch
  白樺女,1935年9月生,河北南宮市人.,飛機設計工程師。五十年代畢業於中國航空工來部所屬北京航校三專科(四年製課程)。原中國航空工業石傢莊飛機製造公司飛機設計所工程師。曾任本部屬株洲航校教師。長期搞飛機設計三十多年直至退休。曾多次獲“先進工作者”和“三八紅旗手”稱號。工作中帶徒弟培養人才。先後在三個航空工廠(特大型中央企業)的飛機設計部門搞設計工作。搞過多種飛機的結構設計,如:運五、運五農、運五b、初教六、運六、運八、微五農、微六農等,又搞過摩托車設計及其他民品的開發設計。搞過飛機結構設計的全過程及全內容,如:方案構思和論證,自行設計、試製,成批生産、改進設計、改裝設計、改型設計、測繪設計。所搞的微型飛機用農業設備是國內外首創。參加編寫飛機産品技術說明書、技術條件、各種設計技術文件等。參加了《國內外大、中型運輸機匯編》一書的編寫。退體後,潛心研究成人、老人、小孩都適用的“微型代步工具”等。主要發明成果(內容全部是創新),如:微型手驅動前輪摺叠自行車、微型踏步式摺叠自行車、微型踏步式自行車、微型高速自行車、微型手驅動前輪三輪車、連環健身器等。有些項目已獲國傢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曾在一些博覽會上獲金奬和銀奬。入選多種權威書典中。所設計的《微型踏步式自行車》速度可超過成人大自行車。
畫傢白樺 Artist Birch
  2003年9月入西安美術學院版畫係學習。2005年9月入版畫係楊起自由藝術工作室。1999年,書法作品"黃河魂"獲首屆黃河杯書法展"蘭亭銅奬";2002年,書法作品獲全國小精品書畫展銀奬;2006年,版畫作品"廢棄的鍋爐房"入選陝西省建黨八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並獲得二等奬;
  2006年,裝置作品"傢園"參加西安美術學院西部美術館"春天到了"裝置作品展;
  2006年,版畫作品"爆裂前最後的寧靜""步裂""沉默的抗議"在《西北美術》發表;
  2006年,版畫作品"d-Ⅳ"獲得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版畫教學與創作年會"學院奬"
  2006年,版畫作品"d-Ⅵ"入選全國首屆綜合版展覽;
  2007年,版畫作品《廢棄的鍋爐房》入選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2007年,版畫作品獲得第五界"學院之光"優秀奬提名;
  2007年,版畫作品《d-Ⅴ》在第28期《中國版畫》發表;
  西班牙中歐洲白樺:abedul
  作品:白樺
  作者:謝爾蓋·亞歷山大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
  白 樺 (葉賽寧)
  有一株白樺
  立在我窗旁,
  覆蓋着積雪,
  像披着銀霜。
  毛茸茸的枝上
  冰凌兒挂滿。
  像雪做的衣邊——
  流蘇閃閃。
  白樺籠罩着
  夢似的寂靜,
  金色的火星
  在雪花上躍動。
  朝霞懶懶地
  照在它四周,
  將更多的銀屑
  灑遍枝頭。
  《白樺》是俄國著名詩人葉賽寧的抒情詩。詩歌以白樺為中心意象,從不同角度描寫它的美。滿身的雪花、雪綉的花邊、潔白的流蘇,在朝霞裏晶瑩閃亮,披銀霜,綻花穗,亭亭玉立,豐姿綽約,表現出一種高潔之美。詩中的白樺樹,既具色彩的變化,又富動態的美感。白樺那麽高潔、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徵。讀這首詩,除了感受詩歌意境的美之外,還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家乡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白樺》以白樺為中心意象,從不同角度描寫它的美。滿身的雪花、雪綉的花邊、潔白的流蘇,在朝霞裏晶瑩閃亮,披銀霜,綻花穗,亭亭玉立,豐姿綽約,表現也一種高潔之美。詩中的白樺樹,既具色彩的變化,又富動態的美感。白樺那麽高潔、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徵。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對家乡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傢白樺 Writers birch
  【白樺】 (1930-- )
  【筆名】汲沐、雷火
  【性別】 男
  【民族】漢族
  白樺,劇作傢、詩人。原名陳佑華,河南潢川縣人。1942年春,與孿兄葉楠(陳佐華)一同考入潢川中學(今潢川高中)初中部,課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947年參加中原野戰軍,任宣傳員。194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先後擔任宣傳幹事、教育幹事、師俱樂部主任職務。1952年曾在賀竜身邊工作,此後在昆明軍區和總政治部創作室任創作員。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軍籍,在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當鉗工。1961年調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1964年調武漢軍區話劇團任編劇。1979年平反,恢復黨籍,在武漢軍區文化部工作。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傢協會,任副主席。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媽媽呀,媽媽!》、《愛,凝固在心裏》、《遠方有個女兒國》、《溪水,淚水》(譯有英文版)、《哀莫大於心未死》、《流水無歸程》、《每一顆星都照亮過黑夜》,詩集《金沙江的懷念》、《熱芭人的歌》、《白樺的詩》、《我在愛和被愛時的歌》、《白樺十四行抒情詩》,長詩《鷹群》、《孔雀》,話劇劇本集《白樺劇作選》(內含《紅杜鵑,紫杜娟》、《曙光》、《今夜星光燦爛》)、《遠古的鐘聲與今日的回響》(內含《吳王金戈越王劍》、《槐花麯》、《走不出的深山》)、《一個禿頭帝國的興亡》(譯有英文版本),《孿生兄弟電影劇本選》,散文集《我想問那月亮》、《悲情之旅》,短篇小說集《邊疆的聲音》、《獵人的姑娘》,中短篇小說集《白樺小說選》(譯有法文版)、《白樺的中篇小說》、《沙漠裏的狼》,隨筆集《混合痛苦和愉悅的歲月》,電影文學劇本《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苦戀》、《孔雀公主》(均已拍攝發行,並譯有外文版本),演講集《白樺流血的心》等。
  【作品鑒賞】
  小說以中國文化大革命及文化大革命之前30多年的政治變革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任之初這個農民形象。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對反右、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並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了中國農民在歷次政治變革中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在80年代初,任之初這一形象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是別開生面的,他的心理及行為方式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可以說,作者是把他作為“類”的代表來刻畫的。任之初之所以成為一個好觀望、不前不後、遇事不虧的人,是因為他時時事事遵從先父對他的三句告誡:見官莫在前,做客莫在後,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三句話成為他一生處世的準則。其實,這種平庸自私的處世哲學恰恰集中表現了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所固有的某些劣根性,而並非為任氏傢族所獨有,衹不過是小說中作者把這種哲學“化”為一個人物而加以誇張而已。任之初僅憑這種哲學便得到他的鄉親的信任。每遇事變,人們就聚在他傢,把他視為主心骨,就連飽學的老童生靳老先生也為他半明半暗、似是而非的觀點所嘆服。當解放軍要進駐劉傢畈這個偏僻山溝時,衆鄉親圍在他身邊把目光像輻條對車軸那樣對着他時,他回答道:衹要你是良民,你就得到解放軍給你的那一份好處;如果解放軍站不住,國民黨回來了,咱還是平民。排頭站不得,排尾也站不得,站排尾萬一來個嚮後轉,那不又成了排頭了。頭尾不站站中間,即使縱隊一下子變成了橫隊,大傢都在前,你也得稍稍往後縮一點。這番高論,既是他對祖上遺訓的理解,又是他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耐人尋味的是,這種人生哲學竟使他受用匪淺。1957年時興“鳴放”時,他硬是把回到山裏颳熱風的女兒反鎖在屋裏,使女兒免遭罹禍。這倒不是因為他頭腦清醒,能洞察到事態的發展,而是他相信祖訓和經驗。他對女兒說:咱們是小小的大耳朵百姓,就不能“反官”,盤古開天闢地到如今,沒聽說官能聽得進不順耳的話。哪一朝哪一代有認真的監察御史大人有好下場?任之初周圍的人對他的哲學一唱百和,而且現實的進程又應了他的話,作者如此這般處理,寓意十分深刻,不僅對農民的愚昧保守給予否定,而且還揭示出這愚昧和保守産生、生存的社會原因。作品的深刻性還不僅於此。任之初一生衹冒過一次尖,那就是他在山裏第一個挂出“忠字旗”,招來劉傢畈及鄰村的人們描樣兒效仿。而這忠字旗又恰恰是任之初的父親留下的那包遺産中兩件寶物中的一件。這旗是當年“皇宮”的主人在光緒皇帝登基那年為表達臣民對皇上的忠心特別精心製作的。作者就是這樣把對人物性格的描述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産生了強烈的諷喻效果。這部中篇的突出特點就是它既描述了主人公的性格發展過程,同時也冷靜地反思了中國幾十年的歷史變革。二者相輔相成,渾融一體。為實現上述創作意圖,小說中采用了象徵手法。從總體上看,整部小說就是一個寓言,這僅從標題所提示的含義中就可以明顯看出。另外,偏僻封閉的劉傢畈、歷史悠久的“皇宮”及其主人的更替和內在聯繫,都是一種象徵,讀者從中可以體味到很深刻的意義。特別是小說的結尾處,那個留着長發的大學生以及他和他的父輩的爭論,暗示着農村正面臨着一場變革,而且這場變革的阻力恰恰在迫切需要變革的農民自身。小說的第二個主要特點是它充滿幽默感。這幽默感主要産生於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節設置和細節描寫。如“四清”清掉了劉傢畈的生産隊長後,社員們選任之初接任隊長。任之初為了不出這個風頭,便裝病、讓老伴幹嚎,甚至翻出裝老衣服,擡出壽材,逼着四清工作隊把四類隊長連降兩級,降為二類幹部以便復職。又如吃大食堂時,任之初攆走餓得枯葉一般的女兒後又送糧到她傢的細節,都有一種喜劇效果。如果前一個情節讓讀者一看便笑,那麽後者讀後先是心痛而後又不得不笑,笑他的自私和狡黠。這些幽默效果中隱含着作者對主人公的善意嘲諷和深刻的思考。
畫傢白樺 Artist Birch
  2003年9月入西安美術學院版畫係學習。2005年9月入版畫係楊起自由藝術工作室。1999年,書法作品《黃河魂》獲首屆黃河杯書法展“蘭亭銅奬”;2002年,書法作品獲全國小精品書畫展銀奬;2006年,版畫作品《廢棄的鍋爐房》入選陝西省建黨八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並獲得二等奬;
  2006年,裝置作品《傢園》參加西安美術學院西部美術館“春天到了”裝置作品展;
  2006年,版畫作品《爆裂前最後的寧靜》、《步裂》、《沉默的抗議》在《西北美術》發表;
  2006年,版畫作品《D-Ⅳ》獲得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版畫教學與創作年會“學院奬”
  2006年,版畫作品《D-Ⅵ》入選全國首屆綜合版展覽;
  2007年,版畫作品《廢棄的鍋爐房》入選上海青年美術大展;
  2007年,版畫作品獲得第五界“學院之光”優秀奬提名;
  2007年,版畫作品《D-Ⅴ》在第28期《中國版畫》發表。
主持人白樺 Moderator birch
  姓名:白樺
  性別:男
  生日:1月29日
  生肖:虎
  地區:中國大陸
  出生地:江西
  星座:水瓶座
  血型:O型
  身高:178cm
  職業:主持人
  個人簡介 《緑色空間》主持人
  畢業學校:山西大學計算機係。
  業餘愛好:排球、遊泳、旅遊。
  最喜歡的顔色:黑、白、灰、紅、藍。
  主持特點:自然而然。
  最渴望的生活狀態:和相愛的人攜手走天涯
現代詩《白樺》 Modern Poetry "birch"
  白樺
  (葉賽寧)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樺
  仿佛塗上銀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頭,
  雪綉的花邊瀟灑,
  串串花穗齊綻,
  潔白的流蘇如畫。
  在朦朧的寂靜中,
  玉立着這棵白樺
  在燦燦的金輝裏,
  閃着晶亮的雪花。
  白樺四周徜徉着,
  姍姍來遲的朝霞,
  它嚮白雪皚皚的樹枝,
  又抹上層銀色的光華。
  本詩作者葉賽寧
  葉賽寧
  謝爾蓋·亞歷山大羅維奇·葉賽寧(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國田園派詩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由富農外祖父養育。1912年畢業於師範學校,之後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廠當一名校對員,同時參加蘇裏科夫文學音樂小組,兼修沙尼亞夫斯基平民大學課程。1914年發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識勃洛剋、高爾基和馬雅可夫斯基等人,並出版第一部詩集《亡靈節》。1916年春入伍,退伍後與賴伊赫結婚。1919年參與發表意象派《宣言》,後來又寫了《生活與藝術》。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嚮現實生活的回歸。1921年與鄧肯結婚,第二年出遊歐美各國,1923年返回蘇聯,並發表文章批判美國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托爾斯塔婭結婚,11月住院治療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寫了絶命詩:“再見吧,我的朋友,再見,/親愛的,你永遠銘記我心間。/命中註定的分離,/預示着來世的重逢。//再見吧,我的朋友,不必話別無須握手,/別難過,莫悲戚——/這世間,死去並不新鮮/活下去,當然更不希罕。”28日拂曉前自縊於列寧格勒一傢旅館,時年三十歲,正是孔子所說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後的鼕天,他的墳頭一聲槍響,對他無限鐘情而又被他一再錯過的別妮斯拉夫斯卡婭為他殉情而死,據說葉賽寧絶命詩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創作發生了根本轉變,他歌頌革命,贊揚工人階級,但從根本上他並不理解革命和蘇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葉賽寧氣質”,這方面的代表作是組詩《莫斯科酒館之音》(1921——1923)。“葉賽寧氣質”很容易讓人想起浪漫主義時代包孕兩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別是“拜倫式英雄”,它們大致可以看作同一個詩人在不同時代的表現。“葉賽寧氣質”其實是“鄉村最後一個詩人”在時代變遷中發現自己站在時代發展的對立面的獨特表現。帕斯捷爾納剋(1890——1960)認為:“葉賽寧對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對待一個童話,他像王子伊萬騎着灰狼漂洋過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鄧肯,如同抓住了火鳥的尾巴。他的詩也是用童話的手法寫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擺開文字陣,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記錄下來。他詩中最珍貴的東西是家乡的風光,那是俄羅斯中部地帶,梁贊省,處處是森林,他像兒時那樣,用使人眩暈的清新把它描繪了出來。” 葉夫圖申科(1933—— )則把他稱為“一個最純粹的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詩歌是一種土生土長的現象。葉賽寧的音韻放射着俄羅斯土地結構中所特有的那種礦物的神奇光彩。葉賽寧的詩歌是俄羅斯大自然,俄羅斯語言(包括童話、歌謠、鄉村民歌、諺語和俗語、遠古時代部分流傳下來的咒語、哀歌、儀式歌麯)所獨有的産兒。” 他們對葉賽寧的把握無疑是極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擺開文字陣,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記錄下來”正是“葉賽寧氣質”在其詩歌創作的兩種不同表現。而他之所以被稱為“一個最純粹的俄羅斯詩人”正是由於葉夫圖申科從深層次上把握住了導致“葉賽寧氣質”的成因:出於對俄羅斯鄉村的執着眷戀而不能認同現代文明的強大推進及其對鄉村的破壞。如果說普希金是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為爭取民族自由鼓與呼的詩人,那麽葉賽寧無疑在有意無意之中充當了一個時代的“反面角色”,他強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時代的地域文化,高爾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時就認為他死於城鄉文明的衝突,這個判斷是相當深刻的。葉賽寧與白銀時代的其他詩人不同的一點是,在十月革命之後他沒有流亡國外,象吉皮烏斯等人那樣發誓與十月革命勢不兩立。除了與鄧肯出遊的那兩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羅斯土地上。然而,現實的發展越來越讓他感到痛心:“在蔚藍色田野的小徑上,/很快就會出現鋼鐵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麥,/衹剩下一些幹癟的籽粒。//陌生的死氣沉沉的打𠔌場,/給你唱的歌不會使你獲得生命!/衹有那些馬匹和燕麥/將為年老的主人憂傷。”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鐵馬”(即火車)與活馬競賽的典型場景來體現這種衝突。和他生活在同時代並有交往的帕斯捷爾納剋對葉賽寧充滿了理解的同情:“葉賽寧的風景詩的地位,在他的作品為現代大都市的迷宮取代了。一個當代人的孤獨的靈魂在這個迷宮裏迷失了方向,破壞了道德,他描繪的正是這種靈魂的激動的,非人的悲慘狀態。”
  當然,如果把葉賽寧之死僅僅歸結於城鄉衝突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他的三次婚姻引人註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詩人懊悔不已,如果說他以前的放蕩是由於翻轉了天地的風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變要把我引嚮哪裏”造成的,那麽,賴依赫和他分手後,他“繼續往下墮落”就不能不說與婚姻破裂無關了。在他自殺的前一年,他還寫了《給一個女人的信》嚮賴依赫傾訴衷腸。歌德說: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那麽,失去引領之後會怎麽樣呢?不能否認葉賽寧的墮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種結局。他與美國舞蹈傢鄧肯的那段閃電戀情不無浪漫又充滿酸辛,他們以閃電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閃電般的速度各自走開。在衆人羨慕而又不解的目光裏撫摸愛情的創傷。他的第三次婚姻還不到半年,詩人就告別了塵世。
  這裏撇開作品來談詩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義。而我以為葉賽寧之死正是睏擾現代人的根本難題,不管他是一個天生的文明人,還是一個經過轉換之後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與時俱進還是夢回唐朝,他已經不可能躲過葉賽寧遇到的這些問題。葉賽寧之死是種種因素作用於詩人心靈以至鬱結為精神危機的必然結果。在他之前,也有詩人自殺的情況,但是詩人自殺現象卻是從他這兒開始的。時間永是流駛,歲月依舊循環,而自從葉賽寧宣稱“我是鄉村最後一個詩人”之後,純粹的抒情詩已經達到了它的顛峰,同時也走到了它的盡頭。
  葉賽寧(1895~1925)蘇聯俄羅斯詩人。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1904~1912年讀小學和教會師範學校,開始寫詩。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1915年去彼得堡,拜見著名詩人勃洛剋、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詩集《掃墓日》出版。同年應徵入伍,一年後退役並結婚。時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詩人寫了《變容節》、《樂土》、《約旦河的鴿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詩作,以抒情的方式,抒發個人對革命的感受。1919年參加意象派並成為中心人物,寫出《四旬祭》、《一個流氓的自由》。1921年離開意象派。這一年詩人與到莫斯科訪問的美國舞蹈傢鄧肯相識,熱戀成婚,並與之出遊西歐、美國。兩人很快由熱戀變為爭吵,終於離異。1923年詩人回國。1924年出版了轟動文壇的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展示了詩人抑鬱消沉的心靈。1924至1925年詩人的創作進入高峰期,寫出組詩《波斯抒情》(1924)、長詩《安娜·斯涅金娜》(1925)、詩集《蘇维埃俄羅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結婚(與列夫·托爾斯泰的孫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療,完成自我審判式的長詩《憂鬱的人》,12月26日寫下絶筆詩,28日拂曉在列寧格勒的一傢旅館投繯自盡。
英文解釋
  1. n.:  Asian white birth,  Bai Hua
近義詞
白樺社區
白樺, 陳佑華
相關詞
電影愛情戀愛劇本
包含詞
白樺鄉白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