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稱】:白暨豚
【拉丁學名】:lipotes vexillifer(miller, 1918年)
【俗名】:白暨豚,簡稱白暨或白旗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特有種】:是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淡水及鹹淡水交匯水域
【緻危因素】:回遊被切斷,過度捕獵,環境污染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佈】:長江 (yangtze river), 錢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長江中下遊]
【分類地位】:
動物界 animalia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哺乳綱 mammalia
鯨目 cetacea
齒鯨亞目 odontoceti
白暨豚科 lipotidae
白暨豚屬 lipotes
白暨豚種 l. vexillifer |
外形特徵 Shape characteristics |
白鰭豚的體形呈紡錘形,身長約2-2.5米左右,體重可達200千克以上。背呈淺灰色或藍色,腹面為純白色,背鰭形如一個小三角,胸鰭宛如兩衹手掌,尾鰭扁平,中間分叉,善於遊水,時速可達80千米左右。由於長期生活在渾濁的江水中,白鰭豚的視聽器官已經退化。它眼小如瞎子,耳孔似針眼,位於雙眼後下方。但大腦特別發達,聲納係統極為靈敏,頭部還有一種超聲波功能,能將江面上幾萬米範圍內的聲響迅速傳入腦中。一旦遇上緊急情況,便立刻潛水躲避。白鰭豚耐寒,體溫通常在36℃左右。 |
|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及與其連通的洞庭湖、鄱陽湖、錢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對或10餘頭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處活動。現有數量稀少,估計衹有300頭左右,面臨滅絶的境地。 |
|
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
喜歡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區,很少靠近岸邊和船衹,但它時常遊弋至淺水區,追逐魚蝦充饑。它的吻寬細長,上下頜長有130多枚圓錐形的同型齒,可它卻懶得咀嚼,衹管張口吞下魚食,消化能力很強。白鰭豚往往成對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動,但人們很少有機會看到它,衹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時才能瞥見一眼。
白暨豚分佈在長江中下遊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動物,每次呼吸時,頭頂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鰭,出水呼吸時間約1-2秒鐘,潛水時間每次約20秒,長潛時可達200秒。成熟個體最大體長,雌性2.5米,雄性2.3米,體重100~150千克,有恆定體溫,總是在36攝氏度左右。 |
|
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新生幼體體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淺青灰色,腹面呈潔白色,在陽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鰭肢和尾鰭上下兩面分別與背面和腹面同色,這樣的顔色分佈恰好與環境顔色相符。當由水面嚮下看時,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為一體很難分辨;當由水底嚮上看時,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強光顔色相近也很難被發現。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敵害、接近獵物時,有了天然的隱蔽屏障。白暨豚壽命可達30多年,雌獸一般在6歲達到性成熟,雄獸為4歲。成年白暨豚每年發情兩次,分別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為10至11個月,一胎一仔,偶有兩仔。野生狀態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為1:1,但雌獸懷孕率一般僅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鼕末春初是白鰭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長達1年左右,因此産仔大多在來年的春季。出生後的小白鰭豚靠母親的乳汁喂養,直到五六歲纔算成熟;一般壽命30年。 |
|
白暨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常在晨昏時遊嚮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釐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遊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瞭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暨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衹,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阔,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暨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皮膚光滑細膩,富有一種特殊的彈性,原理與競賽式遊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彈性的尼竜織料相同,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遊動時身軀周圍産生的湍流。它的尾鰭扁平地分為兩叉,兩邊的胸鰭呈扁平的手掌狀,背鰭呈三角形。這四鰭給白暨豚提供了優良的水中遊動時方向與平衡的控製力,再加上光滑高彈性的皮膚與流綫型的身軀,白暨豚在逃避危險的情況下可達每小時60千米的遊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時10至15千米的遊速。
白暨豚長期生存於長江的濁水中,所以它的視覺和聽覺均退化嚴重,在水中主要以發射聲納接收信號來識別物體。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對獨特的氣囊與一個形似鵝頭的喉嚨,但是因為生存於水中靠水發音,所以並沒有陸地動物在空氣中發音所需要的聲帶。用特製的水聽器,可以聽到白暨豚發出的“的答”“嘎嘎”等數十種不同的聲音。白暨豚發出的聲音常為兩聲一對,發出聲音後會安靜的等待着回聲,從而辨出自己與産生回聲的阻礙的距離和大小,並且考慮是否遊嚮目標。它又會在收到回聲後的不久發出新的一對聲音,稍候又安靜一陣等待回聲。第二次回聲收到後,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標遊動的方向與速度,白暨豚就是這樣如人造聲納般的做回聲定位。用這獨特的聲納係統,它時常還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高頻率音波,與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聯繫。
白暨豚的大腦表面積要比海豚的大,大腦的重量約占總體量的0.5%,其中平均一隻重95千克的雄豚,大腦重470剋。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與黑猩猩的大腦重量,甚至某些學者認為白暨豚比長臂猿和黑猩猩更聰明。 |
|
根據化石記載,白暨豚於2500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古籍《爾雅》中,亦有對白暨豚的描述,視之為江神。白暨豚曾廣泛存在於長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陽湖湖區,在長江中的分佈最遠至三峽地區葛洲壩上遊35千米處,至上海附近的長江入海口都曾有發現。估計歷史上曾經有5000頭之多。但長期以來,隨着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斷減少,分佈區域也在逐漸縮小。
白暨豚(bái jì tún),在長江裏大約生活了2500萬年的白鰭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白鰭豚是鯨類傢族中小個體成員,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豚(拉河豚、亞河豚、恆河豚、印河豚、白鰭豚)中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由於數量奇少,白鰭豚不僅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動物之一。白鰭豚又稱白豚、白鰭豚、白旗。原屬淡水豚科,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中國科學家周開亞教授的建議,單獨設立了白暨豚科。 鯨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屬的唯一種。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魚縣漁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邊捕獲世界上第一頭活體雄性白暨豚,其隨即被送往位於湖北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2002年7月14日,這頭白暨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頭雌性幼豚,兩年半後,這頭雌豚死於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頭性成熟的雌性白鰭豚,將它放養在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內。1996年夏天長江大洪水,這頭白鰭豚因觸網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等六國近40名科學家,對宜昌—上海長江中下遊的幹流1700公裏江段進行了考察,未發現一頭白暨豚。1997年到1999年農業部曾連續3年組織過對白暨豚進行大規模的監測行動,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別是13頭、4頭、4頭。此次考察的結果則是0。
1979年:中國宣佈白暨豚為瀕危物種
1983年:立法規定狩獵白暨豚乃違法
1986年:剩餘300頭 1990年:剩餘200頭
1997年:少於50頭(發現23頭)
1998年:發現數量衹剩下7頭
2004年:7月在長江南京段發現擱淺死亡的白暨豚屍體
2006年:0頭
2007年:長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絶種
2007年:8月19號,安徽銅陵的一位市民在銅陵淡水豚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江段偶然發現了一頭白鰭豚,並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 |
中國搶救白鰭豚大事記 Chinese river dolphin rescue Memorabilia |
1978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鰭豚研究組。正式開始白鰭豚的科學研究。
1978年;國務院頒布了《水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關於嚴格保護珍貴稀有野生動物通令》,都把白鰭豚列為重點保護對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發佈了《關於保護珍貴動物白鰭豚的佈告》。
1986年:在武漢召開了淡水豚生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白鰭豚成為國內外科學家關註的主題。
1992年:農業部批準建立湖北石首天鵝洲和湖北洪湖江段兩個國傢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並批準建立湖北監利、湖南城陵磯、江西湖口、安徽安慶、江蘇鎮江5個保護站。
1993年:在南京召開了保護白鰭豚國際會議。
1996年:12月25日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正式成立。
1996年:2月,農業部召開關於保護白鰭豚緊急會議,商討保護對策。
1997年:6月,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等單位專傢及來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學生倡議1997年為輓救瀕危野生動物——白鰭豚年。
1997年:8月,“長江瑰寶白鰭豚展覽”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行。
2000年:4月,在北京開通了“愛白鰭”網站。
2002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陶醒世等在政協大會上提出了加緊保護白鰭豚的提案。 |
|
白鰭豚是研究鯨類進化的珍貴“活化石”,它對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和軍事科學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 |
瀕危現狀與保護 Endangered Status and Protection |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佈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遊江段,主要棲息在彎麯河段或彎麯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鈎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占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占18.6%;被輪船蠃旋槳擊斃12頭,占20%;擱淺死亡6頭,占10%;誤進水閘1頭,占1.6%。另據統計,長江下遊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蠃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幹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遊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佈範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裏,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傢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傢必須緊急行動起來,采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遊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鼕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遊航運事業的發展,中遊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蠃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蠃旋槳的原因,並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蠃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準建立。上起蠃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麯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佈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遊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製着水流的流嚮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為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幹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决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範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衆的自覺行動;
⑥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相關故事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分佈在長江中下遊,數量稀少,瀕臨絶跡,其形態漂亮,被譽為“長江女神”。它是中國目前最為瀕危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幾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從某種程度說,比大熊貓還要珍貴。
“淇淇”是“女神”中的一個,1980年1月從洞庭湖口被漁民捕到,送進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飼養,成為世界上唯一人工飼養的白鰭豚。
1997年10月,一位貴陽人從《中國青年報》認識“淇淇”,便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貴陽人化名“愛淇”,自1997年武漢白鰭豚保護基金會成立後,每月堅持給“淇淇”寄錢,從未間斷,直到2002年7月“淇淇”悄然去世,而當月10日, “愛淇”給“淇淇”的匯款,成了人類給“淇淇”最後的禮物。
“愛淇”一直不允許媒體透露他的真實姓名,他說:“愛”是自然的,誰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愛,他無意通過自己的行為在報上宣傳後去影響別人,這樣也許愛纔更真實、更永恆。 |
瀕危現狀與保護 Endangered Status and Protection |
20世紀80年代中期調查,長江中的白暨豚總頭數已下降到200頭以下,其中50%分佈在湖北省石首縣至武漢市上遊江段,主要棲息在彎麯河段或彎麯分汊河段的大回水區中。
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意外死亡事故增多。據統計,1973~1985年間,共意外死亡59頭,其中被魚用滾鈎或其它漁具致死29頭,占48.8%;被江中爆破作業致死11頭,占18.6%;被輪船蠃旋槳擊斃12頭,占20%;擱淺死亡6頭,占10%;誤進水閘1頭,占1.6%。另據統計,長江下遊水域中意外死亡的白暨豚,有三分之一是被輪船蠃旋槳擊斃的。
1997年11月4日~10日,由農業部組織,來自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上海等6省、市的200多名科研、漁政工作者,分別在上起湖北枝城、下至上海長江口,全長1600多千米的長江幹流上,實施了我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長江中下遊調查白暨豚行動計劃”。經過7天的辛勤觀測表明,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佈範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裏,白暨豚的數量銳減近100頭,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專傢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當前的情況告訴人們,不論三峽工程何時建成,大傢必須緊急行動起來,采取綜合措施,搶救白暨豚。?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季節長江中下遊流量增加,水深增大,對白暨豚越鼕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加強管理,漁業活動引起的意外死亡可大大減少;但由於長江中上遊航運事業的發展,中遊江段白暨豚被輪船蠃旋槳擊斃事件將會有所增加,應抓緊研究白暨豚追逐輪船蠃旋槳的原因,並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為保護白暨豚,最好的對策是建立管理嚴格、設備先進的自然保護區。?
長江新蠃江段白暨豚自然保護區已由農業部批準建立。上起蠃山下至新灘口江段,全長135千米,該區江面開闊,河道麯折,水深約25米,流速約每秒0.3~0.8米,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是目前白暨豚分佈最密集的水域。該區上遊緊接洞庭湖出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匯入,沿岸有護岸磯、三毛磯、赤壁磯等突出於江中的磯頭,控製着水流的流嚮和流態。
上述這些自然條件的共同作用,使保護區內形成較多深槽和大回水區,是白暨豚的理想生存環境。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任務是:
①為保護對象提供較優越的自然生存環境,避免人為幹擾,保護珍稀物種生息繁衍;
②堅决取締有害漁具,在保護區和保護區以外的一定範圍內禁止捕撈作業,查處並糾正機動船舶違章航行、違章排放“三廢”等破壞生存環境的行為;
③搶救受傷、誤捕、擱淺的珍稀水生動物;
④定期觀察、記錄保護區內珍稀水生動物的活動規律,種群數量變化情況等;
⑤宣傳有關法律、法規和保護知識,使保護珍稀物種成為群衆的自覺行動;
⑥為研究珍稀水生動物,尤其為繁殖生物學研究建立實驗基地。 |
|
中華白暨豚 | 長江女神白暨豚 | 銅陵白暨豚養護場 |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湖北長江新蠃段白暨豚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