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村寨周城(紮染之鄉)投訴電話 大理州旅遊投訴電話:0872- 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坐落在離下關38公裏處滇藏公路旁的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自然村,面積4.7平方公裏,人口 8868人,幾乎全是白族。周城不僅因為其境內的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還因為這裏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傢傢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莊的特色。密如蛛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着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墻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石墻土木結構建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墻不會倒”是這種建築特徵的寫照。周城民居通常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是由一幢二層樓的正房兩側各配一座廂房,以及正房對面的一堵墻壁共同圍成的一座封閉式院落。“四合五天井”是指四面都是樓房,四個角的交接處分別有四個小天井,加上中央一個大天井的院落式建築。主房都背依蒼山,座西朝東。
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古戲臺以其建築宏大和工藝精湛,堪稱周城白族建築的精品。戲臺為單檐歇山頂擡梁式建築,是周城居民節日歌舞娛樂的公共場所。古戲臺前廣場上南北相對的兩棵大青樹是周城村的風水樹。傍晚時分,周城的晚街便在大青樹下舉行。
有人說周城的白族女子簡直“像一隻馬蜂”、“一隻喜鵲”!周城的女子腰身苗條、婀娜,衣着色彩鮮豔、明快又大方。尤其是她們的綉花包頭,體現了大理的“風花雪月” 四景。看,彎彎的包頭像洱海裏的新月;豔麗的朵朵綉花代表了上關花;頂端潔白的纓須像蒼山頂的白雪;耳際垂下的纓穗隨風飄灑,顯示了下關的風。
昔日周城白族先輩們趕馬馱貨走夷方、下海捕魚都成了老人擺古的話題,但周城的白族經商和從事手工藝品加工的古老傳統習慣一直沿襲着。已有300餘年歷史的紮染手工藝在新時期大放異彩。紮染又稱絞纈染,俗稱紮花布,是將白布按繪製好的圖案用綫縫紮起來,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經漂洗拆綫後即呈圖案,美麗古樸。今日的周城紮染産品已有250餘種,遠銷到歐美和東南亞各國,每年為國傢創匯200多萬美元。在周城,從10多歲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都會紮布。周城被文化部命名為“白族紮染藝術之鄉”。另外,周城的傳統白族手工刺綉産品也深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眯,産品遠銷世界各國。還有許多周城白族群衆在從事餐飲業,“酸辣魚”成為周城白族餐館款待佳賓的拿手好菜。
周城的白族主要信奉佛教,周城境內有銀相寺、竜泉寺等佛教寺院。與其他白族村莊一樣,周城也有本主崇拜。周城有兩座本主廟。靈帝廟供奉的本主是蝴蝶泉邊的斬蟒英雄杜朝選;景帝廟供奉的本主則是開闢周城的始祖趙木郎崗。他們都是傳說中的英雄和祖先,是本村本地的保護神。
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禮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裝束。新娘頭上戴的花冠以紅色為主,配以黃緑色的許多小絨球組成,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類似旗袍的大紅長袍在進婆傢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塊,以示此後將為人妻人母。胸前用紅毛綫拴挂的小鏡子,表示與新郎“心心相印”,同時又是驅邪的“照妖鏡”。新娘還有戴墨鏡的習俗,相傳也是為了避邪。
周城白族除與漢族過相同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傳統的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周城白族的火把節在大理壩區白族村莊裏特別引人註目,以火把多和火把大而著稱。
要瞭解白族,請您到周城白族村來,瞭解了周城您就認識了白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