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 > 白斑角鯊
  中文名稱 白斑角鯊
  拉丁名稱 squalus acanthias linnaeus
  英文名稱 spiny dogfish, piked dogfish, dogfish
  分類 脊椎動物門、軟骨魚綱、角鯊目、角鯊科、角鯊屬
  外形特徵
  體細而延長。頭平扁而長,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細長,比頭和軀幹短許多,尾基上方具一凹窪,尾柄下側自第二背鰭基底後端下方起至尾基稍後止有1縱行突起。吻長,背視三角形,兩側嚮前狹小,前緣鈍尖,側視尖而突出。眼大,長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而有一缺刻,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稍近,眼徑比鼻孔寬約大2倍,後緣幾與口隅相對。鼻孔中大,幾平橫,外側位,側緣不嚮外突出,距口端與距吻端約相等(幼體),或距口端比距吻端稍近(成體);鼻間隔寬大,比鼻孔長約大2.5~3倍;前鼻瓣中部具一簡單三角形突出,不分枝,出水孔暴露,後鼻瓣後部具一低平半環形薄膜。口淺弧形,近於橫列,口寬等於口前吻長的2/3~4/5(幼體口較狹),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5;口側具一斜形深溝,唇褶發達,上唇褶寬扁而長,約等於口寬的1/4~2/7,下唇褶較短,在口隅處為上唇褶所蓋。齒上下頜同型,單齒頭型,側扁近長方形,邊緣光滑,齒頭外斜頗劇,裏緣幾與頜平行,外緣深凹,2至3行在使用;上頜齒稍狹,每側每行14齒,下頜每側每行11~12齒,上下頜都無正中齒。噴水孔頗大,腎形,前緣裏側具一皮膜,能關閉,位於眼後眼上緣水平綫上,與眼的距離約等於眼徑的1/2。鰓孔5個,頗小,下側位,下端稍轉入腹面上,前3個距離約相等,最後2個距離較近,最後1個最寬,約與眼徑相等,位於胸鰭基底前方。
  背鰭2個,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裏角相對或稍後,距第二背鰭起點比距吻端為近;棘長約等於鰭的前緣長的2/5;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距腹鰭起點垂直綫有一大的距離。第二背鰭小於第一背鰭,距腹鰭比距尾基近許多;棘長約等於鰭前緣長的4/5;上角圓鈍,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距尾基約與其基底長相等。尾鰭寬短,近帚形,稍小於全長的1/5,幾與頭長相等;尾椎軸低平;上葉頗發達,上翹;下葉前部大三角形突出,中部與後部寬短,與上葉接連,無缺刻。腹鰭近長方形,位於背鰭間隔之後半部下方,距第二背鰭比距第一背鰭近2倍或2倍以上;後緣斜直或微凹,外角鈍圓,裏角鈍尖突出,未伸達第二背鰭起點下方(幼體),或伸達第二背鰭起點下方(成體);鰭腳寬扁,後端鈍尖。胸鰭頗寬大,亞三角形,後緣淺凹,外角和裏角都圓鈍,鰭腳伸越第一背鰭硬棘。盾鱗具3棘突,3縱嵴。
  背面和上側面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面白色。胎兒的背面及上側具2縱行圓形或長形的白斑,每行約10餘個;幼小者背面白斑漸消失,上側的白斑亦減少;成體白斑幾消失,僅在上側留存幾個不顯明的白斑。胎兒和幼體的背鰭上部暗褐色,基部與後部淺白色,尾鰭上葉端部暗褐色,下葉邊緣淺白色,胸鰭前部暗褐色,後部淺白色。成體的各鰭都呈褐色,邊緣淺白色。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於黃海。
  生活環境 主要棲息在沿海冷水區域
  生活習性 隨水溫的季節變化而嚮南或嚮北洄遊,以及嚮淺處或深處移動。主要食稍小的魚類,也食各種軟體動物及甲殼動物
  生長繁殖 卵胎生。飼養、養殖
  種群現狀 在國際性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會議即將召開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16日公佈了最新的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物種名單,白斑角鯊榜上有名。過去10年來,東北大西洋的白斑角鯊數量減少了95%以上。
  【營養價值】
  白斑角鯊,每100剋含可食用部分56
  熱量(千卡): 118 b1硫胺素(毫剋): 0.01 ca鈣(毫剋): 41
  蛋白質(): 22.2 b2核黃素(毫剋): .05 mg鎂(毫剋): 30
  脂肪(): 3.2 b5煙酸(毫剋): 3.1 fe鐵(毫剋): 0.9
  碳水化合物(): 0 vc維生素c(毫剋): 0 ma錳(毫剋): 0.03
  膳食纖維(): 0 ve維生素e(毫剋): 0.58zn鋅(毫剋): 0.73
  維生素a(微剋): 21 膽固醇(毫剋): 70 cu銅(毫剋): 0.06
  鬍羅卜素(微剋): 1.3 鉀(毫剋): 285 p磷(毫剋): 212
  視黃醇當量(微剋): 73.3 鈉(毫剋): 102.2 se硒(微剋): 57.02
  【藥用】
  化學成分 見扁頭哈那鯊。
  藥理作用 見扁頭哈那鯊。
  藥材 1.魚肝油為白斑角鯊的肝髒中提製的一種脂肪油。四季捕鯊,捕後取肝髒,去膽囊,切碎,放鍋中通蒸氣至82℃(不要超過85℃),使肝細胞破裂,油分逸出,加熱水使油分離,然後過濾,除去雜質,用水洗滌,真空乾燥,將原油冷卻至0℃,析出固體脂肪,加壓過濾,將其除去,即為魚肝油。
  2.鯊魚肉為白斑角鯊的肌肉。四季捕鯊,取肉鮮用。
  3.鯊魚翅為白斑角鯊的鰭,捕後取鰭幹製而成。
  應用 1.魚肝油有滋補強壯、明目、壯骨之功。主治夜盲癥、乾燥性眼炎、佝僂病、軟骨癥、營養不良、結核病、病後恢復期,並用於幼兒及産婦的滋養劑。用量每次口服2-10毫升。
  2.鯊魚肉有健脾利水之功。適量。
  3.鯊魚翅有補肺氣、托瘡毒、消痰、健胃之功。用於肺氣虛弱、瘡毒等。適量。
  備註
  資料來源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31頁。
  【鼠鯊和白斑角鯊未獲《華盛頓公約》保護】
  http://www.enorth.com.cn
  因肉翅鮮美而備受珍愛的兩種鯊魚——鼠鯊和白斑角鯊未能獲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的貿易保護。
  德國代表歐盟嚮《華盛頓公約》大會提交兩份鯊魚提案,要求將這兩種鯊魚納入《華盛頓公約》附錄ii中。提案在6月8日的討論中遭到否决。儘管大多數成員國表示支持,但最終還是被少數反對派挫敗。
  在整個歐洲,鼠鯊主要用於製作各種鮮肉、凍肉和腌製肉幹。白斑角鯊在英國被稱為“岩礁三文魚”或者“赫斯”,用於製作炸魚柳薯條,而由於味道鮮美,在德國則被用於製作一種名為“schillerlocken”的熏肉佳餚。鼠鯊和白斑角鯊的國際貿易一直沒有得到控製,因此,其北大西洋的鯊魚種群已經急劇減少——白斑角鯊和鼠鯊在過去10年和40年間分別驟減了95%和89%。
  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物種項目官員cliona o’brien指出:“由於鯊魚捕撈方法缺乏可持續性,再加上國際鯊魚貿易活動猖獗,目前,全球鯊魚數量正在大量減少。白斑角鯊和鼠鯊未能列入附錄ii,是政治權術戰勝自然保護的結果,實在是令人汗顔。我們需要行動起來,而不是一再拖延、裹足不前。”
  traffic(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主任steven broad指出:“如果《華盛頓公約》放棄了這次機會,可能就意味着這兩種鯊魚的末日即將到來,而歐洲消費者所鐘愛的海鮮美味也將就此從餐桌上消失。”全球3/4的商業魚類資源已遭到過度捕撈,這些魚類不是因被過分捕撈,就是還處於從枯竭的邊緣恢復的過程中。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由於使用工業化捕魚船衹濫捕,如鯊魚等90%的大型掠食性魚類在海洋中已經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