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臂猿屬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白掌長臂猿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白掌長臂猿
  【拉丁學名】:hylobates lar
  【俗名】:白手長臂猿,僚棒猴,南尼
  【英文名】:white-headed gibbon
  【國傢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一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
  【瀕危等級】:瀕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
  【生態環境】:熱帶森林
  【緻危因素】:棲息地破壞,種內生物學特點,種群隔離,過度捕獵
  【國內分佈】:雲南(南部)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長臂猿科 hylobatidae
  屬: 長臂猿屬 bunopithecus
  【瀕危等級生效年代】: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徵
  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稱白掌長臂猿。顔面周圍常形成明顯的白色面環,雌性面環近似封閉,雄性多不封閉(被白色眉紋斷開)。兩性均有暗、淡兩種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環顔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黃或奶油黃色,面環和手足更淡,白色。我國的白掌長臂猿在已知亞種中,毛被最長,背毛長110-150mm。兩種色型的淡色毛基較短,約為毛長的10-25%。暗色型個體陰毛黑棕色,淡色型陰毛紅棕色。
  白掌長臂猿的體長為50—64釐米,體重8—9千克,全身體毛密而長,較為蓬鬆,均呈褐黃色,不同亞種之間色澤有所變化。顔面部為棕黑色,但是手、腳的毛色很淡,遠望時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長臂猿,此外自眉的邊緣經面頰到下頜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圓環,把臉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亞種分化與分佈
  國內僅分佈于云南南部孟連、西盟和滄源;國外見於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
  白掌長臂猿共分化為4個亞種,我國僅有雲南亞種,是1964年纔被我國學者發現的,僅分佈在雲南西南部的孟連、西盟(大黑山)、滄源、南定河、瀾滄等幾個縣境內,是我國長臂猿中數量最少的一種,目前僅剩下30—40衹左右。
生活習性
  在雲南西南部,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緑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m。常以各種熱帶漿果、核果和多種嫩樹葉、芽、花等為食,在所覓食物中以無花果占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營典型的樹棲傢族式小群體生活。種群中的個體數不多,一般3-5衹為一群,係典型的單雄單雌配偶係。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領域範圍,領域大小約2-4km2。白掌長臂猿常在早晨太陽初升時晨鳴。
  白掌長臂猿棲息於熱帶,亞熱帶的密林中,習性與黑長臂猿相似,過着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領域性,每個群體的領域範圍大約為54公頃,但在一天之中僅在1.5平方公裏的範圍內覓食。白天在森林20—30米高的樹上用兩臂攀抓樹枝擺動、騰躍,前後肢並用,速快如飛。由於這種運動的高度特徵,經常轉換胸臂方向,長期的進化適應,使肩部兩側變平,而不像猴類那樣較為寬闊,肘部較長,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轉360度,既可以左右前進,又能夠急進急退,雙足衹起到輔助蹬踏的作用。聽覺和嗅覺靈敏,性膽怯,怕冷。
  在其食譜中,樹葉大約占34%,果實占59%,花朵占3%,昆蟲、小鳥等動物性食物占10%左右。鳴叫是群體成員的主要聯絡方式,每天清晨,雄獸和雌獸合唱般地啼嗚,或抑揚頓挫,或悲凄低回,或發出間隔的類似於吹水泡的聲音,雄獸的叫聲夾在雌獸的聲音之中,並且在叫聲結束時,附加上一段尾音。
繁殖習性
  四季均可繁殖,年産1胎,雌獸的懷孕期為7—7.5個月,每胎産1仔。初生的幼仔體色呈淡黃色,體重為110—170剋,6個月後斷奶,8個月就能完全獨立生活,7—8歲時性成熟。壽命為20—30年。
種群現狀
  白掌長臂猿是我國長臂猿中分佈區最小、數量最少的一個種。最初僅發現于云南西南部孟連和西盟。haimoff, et. al. (1987) 認為有50-100群,200-300衹,顯然估計過高;yang, et. al.(1987) 報道為19-27衹。王應祥、馬世來(1988)調查估計為30-40衹,1993年復查結果在孟連的長臂猿(雲南亞種的模式標本産地)已經絶跡。西盟縣中深區,海拔100-1400m,有3群,共15-21衹(楊德華等,1987)。此後在西盟進行復查原來報道過的産地,已無白掌長臂猿蹤跡,其它地區是否尚有殘存,不能肯定。近幾年來在滄源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分佈點,數量有8-10群,約30餘衹,這是我國白掌長臂猿唯一可靠的分佈地,也是我國的特有亞種唯一的殘存種群。
緻危因素
  1、導致本種在雲南西部瀕危或消失的主要因素在於棲息地破壞或消失;
  2、人為的獵捕誤殺亦是孟連、西盟兩地白掌長臂猿絶跡的因素。現雖加強了公衆保護意識的教育和法製宣傳,但對該地區長臂猿的保護為時已晚;
  3、種群分佈零碎,群與群之間相隔較遠。近交衰退嚴重,造成後代生存能力減弱、繁殖性能降低,必然引起種群的退化;
  4、性成熟脫離群體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後代的機會(楊德華等,1987)。
英文解釋
  1. lat.:  Hylobates 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