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詩人: 杜甫 Du Fu 白帝
白帝 城中雲出門,白帝 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翠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傢今有百傢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古神話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 One of the five houses of ancient mythology, the god of the main Western 古神話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 唐 賈公彥 疏:“五帝者,東方 青帝 靈威仰 ,南方 赤帝 赤熛怒 ,中央 黃帝 含樞紐 ,西方 白帝 白招拒 ,北方 黑帝 汁光紀 。”《史記·封禪書》:“ 文公 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 鄜衍 ……於是作 鄜畤 ,用三牲郊祭 白帝 焉。”《晉書·天文志上》:“西方 白帝 , 白招矩 之神也。” 清 曹寅 《巫峽石歌》:“或疑 白帝 前, 黃帝 後, 灕堆 倒决 玉壘 傾;風喣日暴幾千載,旋渦聚沫之所成。” "白帝子"的略語 "Bai Dizi," the abbreviation “白帝 子”的略語。 唐 李白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詩:“ 赤精 斬 白帝 ,叱咤入 關中 。”參見“ 白帝 子 ”。 古城名。故址在今 四川省 奉節縣 東 瞿塘峽 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江水一》:“ 江 水又東逕 魚復縣 故城南,故 魚國 也…… 公孫述 名之為 白帝 ,取其王色。” 唐 李白 《早發白帝 城》詩:“朝辭 白帝 彩雲間,千裏 江陵 一日還。” 清 《蟂磯孫夫人廟》詩:“悲銜 白帝 生睽隔,恨切 蒼梧 死別離。” 東漢公孫述曾改魚復縣為白帝 ﹐後因以為述的代稱 Fish Recovery in the Eastern Han Gong Sunshu has changed for the elements in White County, after the state's behalf, said because of that 東漢 公孫述 曾改 魚復縣 為 白帝 ,後因以為 述 的代稱。 清 顧炎武 《大漢行》:“ 隗王 白帝 何為平, 扶風 馬生 真丈夫。” 古代神話
中國五帝之一,白帝 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東夷人的首領,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
白帝 最初建立的的國度在山東省東海之濱的日照地區。
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他在公元25年自稱“白帝 ”,所建城池取名“白帝 城”,山亦改名“白帝 山”。
位於長江(青藏)北岸,距奉節城東8公裏。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背倚高峽,前臨長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是三峽旅遊綫上久享盛名的景點。
白帝 城的名稱,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公孫述在天府之國裏,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自個兒想當皇帝了。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後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竜,直衝九宵。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竜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成竜的徵兆。於是,他在公元25年自稱白帝 ,所建城池取名“白帝 城”,此山亦改名“白帝 山”。公元36年,公孫述與劉秀爭天下,被劉秀所滅,白帝 城亦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在公孫述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 城一帶卻比較安寧,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特地在白帝 城興建“白帝 廟”,塑像供祀。至明朝,公孫述的塑像被搬開,為劉備像所代替。廟內還有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塑像,但“白帝 廟”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白帝 廟內,歷代的詩文、碑刻甚多,展出的文物及工藝品就有1000餘件。其中有著名的春秋戰國之交的巴蜀銅劍,其形如柳葉,工藝精湛,遊人觀賞之際,深深在心底贊美古代巴人的智慧及手藝。東、西兩處碑林,陳列着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
在東碑林,《鳳凰碑》和《竹葉碑》最引人註目。
白帝 城風景如畫,古跡甚多。早已成為中外遊客遊覽長江三峽風光的必遊之地。今天的白帝 城係明清時候的建築,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景亭、望江樓等建築,還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塗金塑像及風箱峽懸棺展覽。
三峽工程建成後,水位將擡高。白帝 城將四面環水,成為人間仙境,景色將更加美麗迷人,遊船可直達城中。
杜甫詩歌
《白帝 》
白帝 杜甫
白帝 城中雲出門, 白帝 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傢今有百傢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這是一首拗體律詩,作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期間。它打破了固有的格律,以古調或民歌風格摻入律詩,形成奇崛奧峭的風格。
詩的首聯即用民歌的復沓句法來寫峽江雲雨翻騰的奇險景象。登上白帝 城樓,衹覺雲氣翻滾,從城門中騰涌而出,此極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傾盆,使人覺得城還在雲雨的上頭,再次襯出城高。這兩句用俗語入詩,再加上音節奇崛,不合一般律詩的平仄,讀來頗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種勁健的氣骨。
下一聯承“雨翻盆”而來,具體描寫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聯的拗拙,寫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運用當句對,使形象凝煉而集中。“高江”對“急峽”,“古木”對“蒼藤”,對偶工穩,銖兩悉稱;“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為偏義復詞,即指日),上下相對。這樣,兩句中集中了六個形象,一個接一個奔湊到詩人筆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勢,有聲有色地傳達了雨勢的急驟。“高江”,指長江此段地勢之高,藏“江水順勢而下”意;“急峽”,說兩山夾水,緻峽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猛漲,水勢益急,竟使人如聞雷霆一般。從音節上言,這兩句平仄完全合律,與上聯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錯落之美。如此寫法,後人極為贊賞,宋人範溫說:“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無古氣。”(《潛溪詩眼》)
這兩聯先以雲雨寄興,暗寫時代的動亂,實際是為展現後面那個腥風血雨中的社會面貌造勢、作鋪墊。
後半首境界陡變,由緊張激烈化為陰慘凄冷。雷聲漸遠,雨簾已疏,詩人眼前出現了一片雨後蕭條的原野。頸聯即是寫所見:荒原上閑蹓着的“歸馬”和橫遭洗劫後的村莊。這裏一個“逸”字值得註意。眼前之馬逸則逸矣,看來是無主之馬。雖然不必拉車耕地了,其命運難道不可悲嗎?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驚心了。這一聯又運用了當句對,但形式與上聯不同,即是將包含相同詞素的詞語置於句子的前後部分,形成一種紆徐回覆、一唱三嘆的語調,傳達出詩人無窮的感喟和嘆息,這和上面急驟的調子形成鮮明對照。
景色慘淡,滿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呢?這就逼出尾聯碎人肝腸的哀訴。它以典型的悲劇形象,控訴了黑暗現實。孤苦無依的寡婦,終日哀傷,有着多少憂愁和痛苦啊!她的丈夫或許就是死於戰亂,然而官府對她傢也並不放過,搜刮盡淨,那麽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後寫荒原中傳來陣陣哭聲,在收穫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況可以想見。“何處村”是說辨不清哪個村莊有人在哭,造成一種蒼茫的悲劇氣氛,實際是說無處沒有哭聲。
本詩在意境上的參差變化很值得註意。首先是前後境界的轉換,好象樂隊在金鼓齊鳴之後奏出了如泣如訴的縷縷哀音;又好象電影在風狂雨暴的場景後,接着出現了一幅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這一轉換,展現了經過安史之亂後唐代社會的縮影。其次是上下聯,甚至一聯之內都有變化。如頷聯寫雨景兩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軍萬馬,而對句則阻慘凄冷,為轉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鋪墊。這種多層次的變化使意境更為豐富,跌宕多姿而不流於平板。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指出的“前疏者後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實者一必虛”,或“一開則一闔,一揚則一抑,一象則一意,無偏用者”,就是這個道理。 公孫述 , 子陽 白帝 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