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即白頭鵯”。鳥綱,鵯科。頭頂黑色,枕部白色,故名。以昆蟲、雜草種子和漿果為食。雄鳥善鳴,可作籠鳥觀賞。②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株上有白色柔毛。早春開花。瘦果多枚相聚,呈頭狀,上有長白毛,外觀似一堆白發,故名。根可入藥,能清熱解毒。 |
bái tóu wēng bái tóu wēng |
白頭髮的老人 |
|
鳥名,羽毛黑褐色,頭上毛白色,善鳴叫,捕食蟲子 |
|
植物名,毛艮科多年生草本,花紫紅色,果實有很長的白毛,可入藥 |
|
白發老人。 唐 王昌齡 《題灞池》詩之二:“藉問白頭翁,垂綸幾年也?”《資治通鑒·漢武帝徵和三年》:“會 高寢 郎 田千秋 上急變,訟太子寃曰‘……臣嘗夢一白頭翁教臣言’。” 宋 陳師道 《寄張大夫》詩:“衹應青眼老,尚記白頭翁。” |
|
草名。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故名。《太平御覽》捲九九○引《本草經》:“白頭翁,一名野丈人,一名鬍王使者,味苦溫,無毒。” 唐 李白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詩:“如何青草裏,亦有白頭翁。” 宋 王安石 《與同官會飲於城南因成一篇追寄》詩:“赤車使者白頭翁,當歸入見天門東。” |
|
鳥名。身間青,腦上暈深團,老時頭部毛變白,故名。《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恪之才捷,皆此類也” 裴鬆之 註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曾有白頭鳥集殿前, 權 曰:‘此何鳥也?’ 恪 曰:‘白頭翁也。’” 宋 王質 《林泉結契·山友辭·白頭翁》:“白頭翁,白頭翁,咀嚼淺紫掐深紅。”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捲八:“道上鈎衣蒼耳子,風前聒客白頭翁。”《新民晚報》1990.3.20:“有一次大風雨後,我在校園的林子裏撿到一隻小白頭翁。” |
|
【學名】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
【英文名】anemone,wood anemone,wild-flower
【別名】老公花、毛姑朵花
【分類】毛茛科,白頭翁屬。
【形態特徵】宿根草本,根圓錐形,有縱紋,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株高10-40釐米,通常20-30釐米。基生葉4-5片,三全裂,有時為三出復葉。花單朵頂生,徑約3-4釐米,萼片花瓣狀,6片排成2輪,藍紫色,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鮮黃色;花期3-5月。瘦果,密集成頭狀,花柱宿存,銀絲狀,形似白頭老翁,故得名白頭翁或老公花。
【分佈】原産中國,華北、江蘇、東北等地均有分佈。多野生,亦可作花卉或藥用植物栽培。
【習性】性喜涼爽氣候,耐寒,要求嚮陽、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繁殖栽培】播種或分株繁殖。
分株法應用較多,在秋季進行。
4月下旬採種。種子細小,播種要精細,以盆播為宜。秋播或春播。
本為野生植物,性強健,栽培管理粗放。
【園林用途】白頭翁在園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於佈置花壇、道路兩旁,或點綴於林間空地。花期早,植株矮小,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種,果期羽毛狀花柱宿存,形如頭狀,極為別緻。
【其它用途】根可入藥,詳見下文。 |
|
【藥材名】白頭翁
【拉丁名】 radix pulsatillae
【英文名】anemone root
【別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乾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麯,長 6~20cm,直徑 0.5~ 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易脫落,露出黃色的木部,有的有網狀裂紋或裂隙,近根頭處常有朽狀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白色絨毛,有的可見鞘狀葉柄殘基。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鑒別】
(1) 本品粉末灰棕色。韌皮纖維梭形或紡錘形,長 100~390 μm,直徑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見蠃狀或雙蠃狀紋理。具緣紋孔、網紋及蠃紋導管,直徑10~72μm。
(2) 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 6ml,放冷,加丙酮適量,則生成沉澱,濾過,速取沉澱少量(約 5mg),置試管中,加醋酐 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 1ml,兩液接界處顯紅色或紅紫色環。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S糜諶榷狙。躚鞔攏⒚裝土 ?
【用法與用量】 9 ~15g 。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
(1)白頭翁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藥,單用較大劑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頭翁湯,即以本品為主藥,配合黃連、黃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頭翁的莖葉與根作用不同,具有強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註意。
【摘錄】《中國藥典》 |
|
神秘老人與白頭翁
白頭翁是毛茛科白頭翁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還有兩個有趣的別名,一個叫“毛姑朵花”,一個叫“老公花”。
白頭翁有個特點:即全株密披白色的長柔毛。特別是它的花,花萼長得像花瓣一樣,藍紫色的花萼上也披上了白色的柔毛。每逢四五月間,它便開出藥黃色的小花朵來。
白頭翁在我國華北、東北以及江浙等地的野外都有生長,等待着人們去挖掘和利用。它有什麽可用之處呢?原來,白頭翁的根可以入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說起來這裏面還有一個故事呢。
從前,在大湖邊上有座牛頭山。山下有個村莊,村裏有個小夥子叫阿寶。阿寶性情開朗,心地善良,又樂於助人,大夥兒都很喜歡他。
可是有一天,阿寶突然鬧肚子疼,那痛非比一般,痛得阿寶頭上直冒冷汗,連手腳都發涼了。當時恰巧左鄰右捨的人上山的上山,下地的下地,都幹活兒去了,沒人幫助。阿寶疼得實在忍受不住了,衹好捂着肚子自己掙紮着去找鄰村的郎中看一看。他強忍疼痛剛走出村口,就實在支持不住了,一頭便倒在路邊的草地上。
不知過了多久,阿寶突然醒來,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拄着拐棍站在他身邊。老爺爺問阿寶怎麽會躺在路邊上,阿寶無力地回答說:“肚子疼得利害,實在走不動了。”老爺爺說:“那就找點藥吃吧。”阿寶說:“讓我上哪兒去找呢?”老爺爺用拐棍指着阿寶身邊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棵頂頭上長着絨絨白毛的緑草,說:“這草的根就是藥,你挖一些回去熬湯,連喝幾次就會好的。”阿寶心想:這草倒是常常見,山坡野地到處都是,果真能治病嗎?老爺爺不等阿寶開口,仿佛早就看穿了阿寶心裏的疑問,他捋着鬍須說:“我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還會用瞎話騙你嗎?”說完就緩緩轉身離去了。
阿寶决心試一試,他忍住痛挖了一些那種頂頭上長白毛的緑草,回到傢把草根熬水喝了,這一宿肚子就不怎麽疼了。一連喝了三天,病就全好了。鄰捨們來看望阿寶,也就知道阿寶的病是吃了一種草根治好的。
阿寶病好了,又上山砍柴。這一天,阿寶在去砍柴的山路上又碰上了上次的那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老爺爺拄着拐棍挺有精神地站在那兒,遠遠看去,白鬍子飄飄的,活像一位山裏的神仙。阿寶急忙走上前去說:“謝謝你,老爺爺,你讓我吃的藥真好,我喝了幾回,病就好利索了。”白發老爺爺笑呵呵他說:“小夥子,我正想告訴你,那是我傢祖傳的秘方。我見你心地善良又肯幫助村裏的人,我是想藉你的嘴幫我傳給世人呢。”阿寶點頭答應了。白發老爺爺又突然不見了。
從那以後,村裏的人不管是誰,要是犯了肚子疼痛的毛病,阿寶都會不分白天黑夜地扛上一把鍬,到野地裏去挖那種頂頭上長白絨毛的緑草,回來就用草根煎水送給病人喝。喝過之後,肚疼毛病就都治好了。
有人好奇地嚮阿寶打聽,這是什麽藥,阿寶什麽時候學會用草藥治病的,阿寶是厚道人,他就一五一十地把他如何肚疼,如何遇見白發老爺爺等等,都告訴了大夥兒。人們又追問老爺爺上哪兒去了,問得阿寶直後悔:是呀,怎麽就沒問問白發老爺爺的住處呢?
第二天,阿寶就跑到第二次碰上老爺爺的地方,想再謝謝老爺爺,再說以後有什麽事也好再當面請教。可是,阿寶等了一天又一天,一連等了半個月,也沒見白發老爺爺再出現。
阿寶很失望,他坐在與老爺爺第二次相遇的山路旁邊,眼望着草地上許多頂頭長自毛的緑草直出神,突然,他看見一道亮光,從一棵頂頭長白毛的緑草處發出來,亮光中,那棵緑草迎風輕輕搖擺。阿寶突然發現:哎呀,這株草多麽像一位白發白須的老爺爺!阿寶心裏明白了,白發老爺爺恐怕是南極仙翁顯聖,下凡來傳授秘方,為人治病解除痛苦的吧?阿寶又想,不能讓後人忘了那位傳秘方的老爺爺,既然這種草還不知道名字,不如就叫它:“白頭翁”吧。從此以後,人世間就有了“白頭翁”這味草藥了。
直至今天,人們都在用“白頭翁”作一味中草藥。而且還在園林中作自然式的配置或佈置花壇等,用以美化環境呢。 |
|
亦名“鶲”,即白頭鵯(pycnonotus sinesis sinesis),英文名chinese bulbul。其頭部的毛隨生長從黑白相間到白色,因此而得名。
生活在山林中,以植物果實和昆蟲為食。 |
|
【中文名】白頭翁(《本經》)
【類 別】根類
【異名】野丈人、鬍王使者(《本經》),白頭公(《本草經集註》)。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根。
【植物形態】白頭翁,又名:奈何草(《吳普本草》),粉乳草、粉草、白頭草(《履巉岩本草》),老和尚頭、老冠花、老姑草、毫筆花、耗子尾巴花、貓爪子花、菊菊苗、老翁花、山棉花根。
多年生草本,高10~40釐米,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主根較肥大。葉根出,叢生,花期時較小,果期後增大;葉柄長,基部較寬或成鞘狀;3出復葉,小葉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圓形,先端有1~3個不規則淺裂,上面緑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緑色,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先葉開放,單一,頂生;花莖根出,高10餘釐米;總苞由3小苞葉組成,苞葉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莖;花直徑3~4釐米,花被6,排列為內外2輪,紫色,瓣狀,卵狀長圓形或圓形,長3~3.5釐米,寬約1.2~1.5釐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長約為花被的1/2,花藥基着,黃色;雌蕊多數,花柱絲狀,密被白色長毛。瘦果多數,密集成頭狀,花柱宿存,長羽毛狀。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野、荒坡及田野間。分佈黑竜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山西、陝西、江蘇等地。
本植物的莖葉(白頭翁莖葉)、花(白頭翁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等人藥:
①興安白頭翁
根出葉2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綫狀披針形,寬4~10毫米,先端銳尖,上方常有1至數個粗銳鋸齒;花淡藍紫色,花被長圓形,長2~2.8釐米。
分佈東北。
②朝鮮白頭翁
根出葉2回羽狀全裂,側生的兩對全裂片無柄,頂端的一片有柄,廣菱形,再作2~3深裂;花鮮紅色或紫紅色。
分佈東北。
③紺葉白頭翁
根出葉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狹綫形,寬1~2.5毫米;花大,藍紫色,花被片不反折,外面被伏毛。
分佈東北及內蒙古、河北等地。
④蒙古白頭翁
基生葉23全裂,最終裂片寬0.8~1.5毫米,側生裂片無柄,近羽狀深裂,上面幾無毛,下面被長柔毛;花紫色,花被外面密生柔毛。
分佈內蒙古、新疆。
【採集】春季開花前采挖,除掉地上莖,保留根頭部白色茸毛,去淨泥土,哂幹。
【藥材】乾燥的根呈圓柱形至圓錐形,稍扭麯,或有破皮處,長6~15釐米,直徑0.5~1.7釐米。外皮黃棕色或灰棕色,多巳脫落,殘留者亦易剝落,不帶外皮者呈灰黃色或淡黃褐色,具縱皺及斑狀的支根痕,皮破處有網狀裂紋或裂隙。根頭頂端叢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莖葉的痕跡。質硬而脆。斷面較平坦,外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心淡黃色。氣微,味苦澀.以條祖長、整齊、外表灰黃色、根頭部有白色毛茸者為佳。
主産內蒙古、遼寧、河北。此外,河南、山東、吉林、江蘇、安徽、陝西、山西、黑竜江等地亦産。
商品白頭翁,各地使用的品種頗不一致,其主要的尚有: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的根或帶有地上部分的根(參見"委陵菜"條),使用於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安徽、江蘇等地;翻白草的根或帶根全草(參見"翻白草"條),使用於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廣西、廣東等地;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參見"野棉花根"條),使用於陝西、四川、甘肅等地;打破碗花花的根(參見"打破碗花花"條),使用於甘肅等地;大火草的根(參見"大火草根"條),使用於四川、甘肅等地。
【化學成分】白頭翁、興安白頭翁,朝鮮白頭翁、細葉白頭翁的根含皂甙約9%,水解則生三萜甙元、葡萄糖、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另含白頭翁素(又名銀蓮花素),是一種強的心髒毒,但除去根的全草則有強心作用,其強心成分有翁靈、翁因
【炮製】揀淨雜質,洗淨,潤透後切片曬幹。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溫,無毒。"
②《別錄》:"有毒。"
③《藥性論》:"味甘苦,有小毒。"
④李杲:"味苦,性寒。"
【歸經】入大腸、肝、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腎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足陽明經血分。"
③《長沙藥解》:"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治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衄,血痔。
①《本經》:"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金瘡。"
②《別錄》:"(主)鼻衄。"
③陶弘景:"療毒痢。"
④《藥性論》:"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癧。""主百骨節痛。"
⑤《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子:功用同上。"
⑥《傷寒藴要》:"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⑦《本草匯言》:"涼血,消瘀,解濕毒。"
⑧《本草備要》:"治禿瘡、瘰癧、疝瘕、血痔、偏墜,明目,消疣。"
⑨《綱目拾遺》:"去腸垢,消積滯。"
⑩《現代實用中藥》:"療咽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0.5~1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虛寒瀉痢忌服。
①《藥性論》:"豚實為使。"
②《日華子本草》:"得酒良。"
③《本草經疏》:"滯下胃虛不思食,及下利完𠔌不化,泄瀉由於虛寒寒濕,而不由於濕毒者忌之。"
④《本草從新》:"血分無熱者忌。"
【選方】①治熱痢下重: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匱要賂》白頭翁湯)
②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冷痛:白頭翁一兩,黃丹二兩(並白頭翁入鐵瓶內燒令通赤),幹薑一兩(炮裂,銼),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幹,炒令黃黑色),白礬二兩(燒令汁盡)。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飲下十丸。(《聖惠方》白頭翁丸)
③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産後帶下:白頭翁(去蘆頭)半兩,艾葉二兩(微炒).上二味為末,用米醋一升,入藥一半,先熬成煎,入餘藥末,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聖濟總錄》白頭翁丸)
④治産後下利虛極: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金匱要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⑤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白頭翁半兩,黃連二兩半(去須,微炒),酸石榴皮一兩(微炙,銼)。上件藥,搗租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侯,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白頭翁散)
⑥治溫瘧發作,昏迷如死:白頭翁一兩,柴鬍、半夏、黃芩、檳榔各二錢,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⑦治外痔腫痛:白頭翁草以根搗塗之。(《衛生易簡方》)
⑧治瘰癧延生,身發寒熱:白頭翁二兩,當歸尾、牡丹皮、半夏各一兩。炒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本草匯言》)
⑨療少小陰頽:生白頭翁根,不問多少,搗之,隨病處以敷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小品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原蟲性痢疾
成人每日用白頭翁根莖15~30剋,水煎分3次服,7天為一療程。病情較重者另用30~50剋,煎成100毫升藥液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23例觀察,給藥後大便次數及紅白粘液明顯減少;大便鏡檢阿米巴原蟲轉陰時間平均為1.4天;直腸鏡檢查證明,潰瘍愈合迅速,全部病例平均7天治愈。另文報道用白頭翁煎劑治療效十例,全部治愈;治療時間最長者9天,最短者1天,平均2天。此外,亦可用白頭翁組織浸出液,每日肌肉註射1次,初劑2毫升,其後每次增加0.5毫升,遞增至3.5毫升為止;癥狀消失後繼續註射5~10次,以後減為每周1~2次,全程為3個月。重癥及慢性病例兼用白頭翁組織浸出液5~8毫升,加生理????水60毫升作直腸灌註,每日1次。治療23例,19例治愈,4例好轉;癥狀消失的平均時間為4.4天,大便轉陰為6.1天。
②治療細菌性痢疾
用單味白頭翁治療菌痢,係統的觀察似較少。曾報道用改良的白頭翁湯(白頭翁6錢,黃柏3~6錢,秦皮2~3錢,木香、陳皮、甘草各1錢,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為一劑),治療123例急性菌痢,或慢性菌痢的急性發作型,都日服1劑,上,下午分服,連服5~10天或7~15天為一療程。治療結果:治愈率為78%,與對照組(用磺胺脒治療)的治愈率76%相近。如按腸道病變的不同觀察療效,則卡他型的療效較高,治愈率為95%,糜爛型的治愈率為75%,潰瘍型的治愈率為56.7%。糜爛潰瘍型的療程均為7~15天,且同時加用10%緑茶煎劑行保留灌腸。治療有效的病例,平均退熱時間為2.01天,腹痛、裏急後重及腹部壓痛消失時間為6.9天,大便次敷恢復正常時間為10.02天,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為10.1天,大便常規檢查恢復正常時間為9.4天,大便培養陰轉時間為4.05天。
③治療瘰癧
取白頭翁5兩,洗淨剪成寸段,用白酒2斤浸泡,裝壇內密封,隔水煎煮數沸,取出後放地上陰涼處2~3天,然後開壇,撈出白頭翁,將酒裝瓶密封備用。早晚食後1小時各服1次,每次飲1~2盅。一般1~2個月為一療程。適用於瘰癧潰後,膿水清稀,久不收口的患者。經治10餘例均有效。
④治療癤癰
白頭翁2兩,水煎股,連服數天。仍結合常規局部治療。白頭翁服後無不良反應,少數病人服後有緩瀉作用,對實熱便秘患者,極為合適。 |
|
【學名】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
【英文名】anemone,wood anemone,wild-flower,pasqueflower
【別名】老公花、毛姑朵花
【分類】毛茛科,白頭翁屬。
【形態特徵】宿根草本,根圓錐形,有縱紋,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株高10-40釐米,通常20-30釐米。基生葉4-5片,三全裂,有時為三出復葉。花單朵頂生,徑約3-4釐米,萼片花瓣狀,6片排成2輪,藍紫色,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鮮黃色;花期3-5月。瘦果,密集成頭狀,花柱宿存,銀絲狀,形似白頭老翁,故得名白頭翁或老公花。
【分佈】原産中國,華北、江蘇、東北等地均有分佈。多野生,亦可作花卉或藥用植物栽培。
【習性】性喜涼爽氣候,耐寒,要求嚮陽、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繁殖栽培】播種或分株繁殖。
分株法應用較多,在秋季進行。
4月下旬採種。種子細小,播種要精細,以盆播為宜。秋播或春播。
本為野生植物,性強健,栽培管理粗放。
【園林用途】白頭翁在園林中可作自然栽植,用於佈置花壇、道路兩旁,或點綴於林間空地。花期早,植株矮小,是理想的地被植物品種,果期羽毛狀花柱宿存,形如頭狀,極為別緻。
【其它用途】根可入藥,詳見下文。
【食療作用】
白頭翁味苦,性寒;歸胃、大腸經;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燥濕殺蟲的功效;
主治熱毒痢疾,鼻衄,血痔,帶下,陰癢,癰瘡,瘰癧 |
|
【藥材名】白頭翁
【拉丁名】 RADIX PULSATILLAE
【英文名】anemone root
【別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乾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①《別錄》:“白頭翁生高山山𠔌及田野。四月采。” ②《唐本草》: “白頭翁,其葉似芍藥而大,抽一莖,莖頭一花,紫色,似木堇花,實大者如雞子,白毛寸餘。正似白頭老翁,故名焉。……根甚療毒痢,似續斷而扁。” ③《蜀本草》:“《圖經》雲,(白頭翁)有細毛,不滑澤,花蕊 黃,今所在有之。二月采花,四月采實,八月采根,皆日幹。” ④《開寶本草》:“今驗此草叢生,狀如白薇而柔細稍長,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近根者有白茸。《唐註》 葉似芍藥,實大如雞子,白毛寸餘,此皆誤矣。” ⑤ 《本草衍義》:“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
【生藥材鑒定】:乾燥的根呈圓柱形至圓錐形,稍扭麯,或有破皮處,長6~15釐米, 直徑0.5~1.7 釐米。外皮黃棕色或灰棕色,多已脫落,殘留者亦易剝落,不帶外皮者呈灰黃色或淡黃褐色,具縱皺及斑狀的支根痕,皮破處有網狀裂紋或裂 隙。根頭頂端叢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莖葉的痕跡。質硬而脆。斷面較平坦,外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心淡黃色。氣微,味苦澀。以條粗長、整齊、外表灰黃色、根 頭部有白色毛茸者為佳。商品白頭翁,各地使用的品種頗不一致,其主要的尚有:薔薇科植物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的根或帶有地上部分的根(參見“委陵菜”條),使用於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安徽、江蘇等地;翻白草 P. Discolor Bge. 的根或帶根全草(參見 “翻白草” 條),使用於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廣西、廣東等 地;毛莨科植物野棉花 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 的 根(參見“野棉花根”條),使用於陝西、四川、甘肅等地;打破碗花花 A. Upehensis Lem. 的根(參見”打破碗花花”條), 使用於甘肅等地;大火草 A. Tomentosa (Maxim.) Pei的根(參見“大火草根”條),使用於四川、甘肅等地。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等入藥: ①興安白頭翁 Pulsatilla dahurica (Fisch. ) Spr. 根出葉2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 綫狀披針形,寬4~10毫米,先端銳 尖,上方常有1至數個粗銳鋸齒;花淡藍紫色,花被長圓形,長2~2.8 釐米。分佈東北. ② 朝鮮白頭翁 Pulsatilla koreana Nakai 根出葉2回羽狀全裂,側生的兩對全裂片無柄,頂端的一片有柄,廣菱形,再作2~3深裂; 花鮮紅色或紫紅色。分佈東北。③細葉白頭翁 Pulsatilla turczaninovii Krylov et Serg. 根出葉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狹綫形,寬1~2.5毫米; 花大,藍紫色,花被片不反折,外面被伏毛。 分佈東北及內蒙古、河北等地。 ④蒙古白頭翁 Pulsatilla ambigua Turcz. Ex Pritz.基生葉23全裂,最終裂片寬0.8~1.5毫米,側生裂 片無柄,近羽狀深裂,上面幾無毛,下面被長柔毛:花紫色, 花被外面密生柔毛。 分佈內蒙古、新疆。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表皮、皮層、內皮層通常己脫落,韌皮部寬廣,外側細胞棕色,壁木栓化;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數個成束,壁較厚或有的根無纖維。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射綫較寬;導管單個散在可有的根無纖維。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射綫較寬;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木纖維壁厚,非木化。較粗的根中央常為薄壁細胞。粉末:灰黃白色。①韌皮纖維梭形,長100-390μm,直徑16-42μm ,壁厚6-13μm,木化,有的層紋較密,孔溝明顯;另有少數纖維甚短,形如石細胞。②非腺毛(糸根頭部殘留的葉柄基或幼葉的毛茸) 單細胞,細長,直徑13-27(-33) μm,壁厚2-14μm,木化,少數非木化,有的表面可見蠃狀或雙蠃狀紋理。③具緣紋孔、網紋及蠃紋導管直徑10-72μm。此外,木栓化細胞類多角形;澱粉粒少數,單粒直徑約至22μm,復粒由2-4分粒組成。
【中藥化學成分】:白頭翁、興安白頭翁、朝鮮白頭翁、細葉白頭 翁的根含皂甙(C45 H76 O20)約9%,水解則生三萜甙元 (C30 H18 O4)、葡萄糖、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另含白頭翁 素(又名銀蓮花素, Anemonin),是一種強的心髒毒,但除去根的全草則有強心作用,其強心成分有翁靈(Okinalin, C32 H64 O2)、翁因(Okinalein,C4 H6 O2)。 同屬植物 Pulsatilla cernua 的根含豆甾醇(Stigma- sterol,C29 H46 O)和B-𠔌甾醇(B-Sitosterol),又含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及極少量 的乙酰齊墩果酸。又從同屬植物 ulsatilla nigricans 的 根中分離出一種甙,命名為白頭翁甙 A (Pulsatoside A),其甙元為常春藤皂甙元,其糖為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及鼠李糖。根含:喔奇哪靈(okinalin)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麯,長 6~20cm,直徑 0.5~ 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易脫落,露出黃色的木部,有的有網狀裂紋或裂隙,近根頭處常有朽狀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白色絨毛,有的可見鞘狀葉柄殘基。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鑒別】
(1) 本品粉末灰棕色。韌皮纖維梭形或紡錘形,長 100~390 μm,直徑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見蠃狀或雙蠃狀紋理。具緣紋孔、網紋及蠃紋導管,直徑10~72μm。
(2) 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 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 6ml,放冷,加丙酮適量,則生成沉澱,濾過,速取沉澱少量(約 5mg),置試管中,加醋酐 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 1ml,兩液接界處顯紅色或紅紫色環。
【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
【用法與用量】 9 ~15g 。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
(1)白頭翁為治阿米巴痢疾的要藥,單用較大劑量,即有效果。常用成方白頭翁湯,即以本品為主藥,配合黃連、黃柏、秦皮而成,既可用治阿米巴痢疾,也可用治菌痢。
(2)毛艮科白頭翁的莖葉與根作用不同,具有強心作用,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註意。
【摘錄】《中國藥典》
【各傢論述】
1.李杲:張仲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湯主之,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膻腥,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此獲功。
2.《本草經疏》:白頭翁;暑伏足陽明經,則發溫瘧;伏手陽明經,則病毒痢,滯下純血;狂易鼻衄者,血熱也;寒熱者,血瘀也;癥瘕積聚,癭氣,靡不由血凝而成。積滯停留則腹痛,金瘡血涼則痛自止。苦能下泄,辛能解散,寒能除熱涼血,具諸功能,故悉主之,殆散熱涼血行瘀之要藥歟?
3.《本經逢原》:白頭翁,《本經》言苦溫者,傳寫之誤也。其治溫瘧狂易寒熱等癥,皆少陽、陽明熱邪固結之病,結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矣。《別錄》止鼻衄,弘景止毒痢,亦是熱毒入傷血分之候。
4.《本草求真》:白頭翁,何以用此以治溫瘧寒熱,齒痛、骨痛,鼻衄,禿瘡,疝瘕等癥?亦因邪結陽明,服此熱解毒清,則腎不燥擾而骨固,胃不受邪而齒安,毒不上侵而止衄,熱不內結而疝與瘕皆卻,總皆清解熱毒之力也。
5.《本草正義》:白頭翁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本經》雖謂苦溫,然以主治溫瘧狂易,而仲景且以專治熱利下重,則必非溫藥可知。石頑《本經逢原》改作微寒,蓋從閱歷中體驗得來,其說較為可信。今以通治實熱毒火之滯下赤白,日數十次者,頗見奇效。嚮來說者皆謂苦泄導滯,專以下行為天職,且有苦能堅骨;寒能涼骨之語。惟今何廉臣著實驗藥物學》,獨謂其氣質輕清,為升散腸胃鬱火之良藥。案……味苦又薄,合於經文輕清發散為陽之旨。其主熱毒滯下,雖曰苦固能泄,而升舉脾胃清氣,使不陷下,則裏急後重皆除,確是此藥之實在真諦。何翁此論,洵有特別見解。但終是苦泄宣通一路,不能竟以升散鬱火四字簡直言之,與升麻、柴鬍作一例看耳。試觀《別錄》以主鼻衄,其能清泄,尤為明白曉暢。輕用一錢至一錢五分,毒火甚者,可用至四、五錢。
6.《本經》: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金瘡。
7.《別錄》:(主)鼻衄。
8.陶弘景:療毒痢。
9.《藥性論》:止腹痛及亦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癧。主百骨節痛。
10.《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子:功用同上。
11.《傷寒藴要》: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12.《本草匯言》:涼血,消瘀,解濕毒。
13.《本草備要》:治禿瘡、瘰癧、疝瘕、血痔、偏墜,明目,消疣。
14.《綱目拾遺》:去腸垢,消積滯。
15.《現代實用中藥》:療咽腫。
【用藥禁忌】
1.虛寒瀉痢忌服。
2.《藥性論》:豚實力使。
3.《日華子本草》:得酒良。
4.《本草經疏》:滯下胃虛不思食,及下利完𠔌不化,泄瀉由於虛寒寒濕,而不由於濕毒者忌之。
5.《本草從新》:血分無熱者忌。
【藥物應用鑒別】
白頭翁、敗醬草、鴉膽子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而常用治腫毒或濕熱痢。但白頭翁長於用治濕熱痢,清熱涼血除濕力較強;敗醬草用於痢疾滯而平爽之裏急後重之癥。能除垢去積並兼用治瘡瘍,帶下,熱淋等證;鴉膽子解毒除濕殺蟲作用較為突出,除用治冷痢久瀉外,尚治瘧疾。白頭翁味苦性寒,為赤痢特效藥,此品治赤痢之所以有效,除苦寒清熱之作用外,尚能宣通腸胃鬱火,使熱毒能散能清。
【出處】《中華本草》 |
|
白頭鵯
白頭翁鳥【中文名】:白頭鵯(bēi)
【拉丁名】:Pycnonotus s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Bulbul
【中文別名】:白頭翁
【物種分類】:雀形目 Passeriformes 鵯科 Pycnonotidae 鵯屬Pycnonotus
【分佈範圍】:分佈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綫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
【國內分佈】:中國分佈於西至四川、雲南東北部;北達陝西南部及河南;東至沿海一帶,分括海南和臺灣;南及廣西西南等地。為留鳥。白頭鵯是我國特有鳥類,是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的常見鳥類,繁殖季節幾全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意義甚大。目前種群數量還較豐富。
【國外分佈】: 國外見於琉球群島和越南北部。
【遷 徙】: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
【鳥種描述】:描述:中等體型(19釐米)的橄欖色鵯。眼後一白色寬紋伸至頸背,黑色的頭頂略具羽冠,髭紋黑色,臀白。幼鳥頭橄欖色,胸具灰色橫紋。 虹膜-褐色;嘴-近黑;腳-黑色。 叫聲:典型的嘰嘰喳喳顫鳴及簡單而無韻律的叫聲。 分佈範圍:中國南方、越南北部及琉球群島。
【分佈狀況】:常見的群棲性鳥,棲於林緣、灌叢、紅樹林及林園。為香港最常見的鳥種之一。亞種hainanus為留鳥於廣西南部、廣東西南部及海南島;formosae為留鳥於臺灣;指名亞種遍及華中、華東、華南及東南。鼕季北方鳥南遷。現於河北(北戴河)及山東有定期的報道。
【野外鑒別特徵】:小型鳥類,體長17-22cm。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後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環(兩廣亞種無此白環,頭頂至枕全黑色)。耳羽後部有一白斑,此白環與白斑在黑色的頭部均極為醒目。上體灰褐或橄欖灰色具黃緑色羽緣。頦、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顯的寬闊胸帶。腹白色具黃緑色縱紋。
【形態描述】: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後開始各有一條白紋,嚮後延伸至枕部相連,形成一條寬闊的枕環,有的標本枕羽具黑端,有的頭頂後和枕全白色(兩廣亞種無白色枕環,額至枕全黑色)。頰、耳羽、顴紋黑褐色,耳羽後部轉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緑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暗褐色具黃緑色羽緣。頦、喉白色,胸淡灰褐色,形成一道不明顯的淡灰褐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或灰白色,羽緣黃緑色,形成稀疏而不明顯的黃緑色縱紋。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亦為黑色。
【習性】:性活潑,結群於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裏。性活潑、不甚畏人。秋鼕季大多二、三十衹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於空中,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食物】: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鼕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桕、葡萄等。
【繁殖】:繁殖於3月至8月間。産卵至少二次,巢於桑樹茂密的緑葉叢中,或油茶樹上及各種灌木叢中,距地大多2—3米。但亦有築在高大喬木上的,距地高度約在6米至6.5米之間。巢呈深杯狀,用草莖、雜葉、蘆葦、草穗及少量細根、石鬆等構成,內墊以細柔的雜草。卵每産3—4個,呈橢圓形,色淡紅,其上更有深紅、淡紫等色的斑點。
【生活環境】: 常呈3-5衹至10多衹的小群活動,鼕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衹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於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
【體型】: 雄性體重26-43g,雌性26-419g;雄性體長166-220mm,雌性160-201mm;雄性嘴峰13-16mm,雌性13-15mm;雄性翅長82-94mm,雌性79-92mm;雄性尾長77-90mm,雌性74-88mm;雄性跗蹠20-24mm,雌性19-22mm。
遷徙: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
【經濟用途】:白頭鵯吃大量的農林業害蟲,是農林益鳥之一,為保護鳥類。
白頭鵯體長約18釐米。頭黑枕白,背面黃緑,胸部大都灰褐,腹面白色。幼鳥頭灰褐色,背橄欖色,胸部淺灰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
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於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於針葉林裏。性活潑、不甚畏人。秋鼕季大多二、三十衹結成大群,活動於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於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於空中,然後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1、鳥的選擇 鵯科鳥類多食蟲、兼食果實,較難達到人工繁殖。一般飼養白頭鵯是為聽其悅耳鳴聲,故多選擇雄鳥。白頭鵯雌雄羽色相似,較難區分,有經驗的人可根據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白色清晰,雌鳥稍發污等特徵鑒別出來。幼鳥頭灰褐、背橄攬褐色、腹部及尾下復羽灰白,容易跟成鳥區分。因野外捕捉的成鳥膽小,不易馴熟,故通常掏長羽芽的雛鳥或將離巢的幼鳥飼養。
2、籠的特點 白頭鵯食昆蟲和水果,糞便多而稀軟,喜歡水浴,因而鳥籠的底宜為亮底,下邊有托糞板,便於糞便漏下和清刷。可自製竹籠,圓形(直徑26釐米,高30釐米)或方形(26×26×30的釐米)。在北方,亦可用點頦籠飼養。
3、飼料和喂法 飼養白頭鵯可以一種粉料做為常備飼料,比如把玉米麵、花生米粉、熟雞蛋黃按5:2:3的比例混勻喂給,或者喂點頦粉(緑豆面、玉米麵、熟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配合);經常補充些水果和昆蟲幼蟲及蛹。
4、管理和調教 在人工飼養下白頭鵯屬軟食鳥,水罐內的水容易污染,每天需要清刷並換新鮮飲水。喂給的水果當天吃不完的應把剩餘的取出。每天(夏季)或隔日(春、初秋)供給浴水,任其自行水浴。每周洗刷一次鳥籠。白頭鵯不耐寒,在北方飼養鼕季一定要移至室內飼養,停止外出溜鳥。
紅耳鵯、白喉紅臀鵯、黃臀鵯等鵯科鳥類,均可以參照上述方法飼養。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白頭翁
拼音名:Baitouweng
英文名:RADIXPULSATILLAE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78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chinensis(Bge.)Regel的乾燥根。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狀】本品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麯,長6~20cm,直徑0.5~2cm。
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易脫落,露出黃色的木部,有的有網
狀裂紋或裂隙,近根頭處常有朽狀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白色絨毛,有的可見鞘狀葉
柄殘基。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鑒別】(1)本品粉末灰棕色。韌皮纖維梭形或紡錘形,長100~390μm,直
徑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
有的可見蠃狀或雙蠃狀紋理。具緣紋孔、網紋及蠃紋導管,直徑10~72μm。
(2)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
至約6ml,放冷,加丙酮適量,則生成沉澱,濾過,速取沉澱少量(約5mg),置試管
中,加醋酐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1ml,兩液接界處顯紅色或紅紫色環。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於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
【用法與用量】9~15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
|
名稱:
白頭翁
漢語拼音:
Baitouweng
英文名:
RADIX PULSATILLAE
基原: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乾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麯,長6-20cm,直徑0.5-2cm。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易脫落,露出黃色的木部,有的有網狀裂紋或裂隙,近根頭處常有朽狀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白色絨毛,有的可見鞘狀葉柄殘基。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澀。
鑒別:
(1)本品粉末灰棕色。韌皮纖維梭形或紡錘形,長100-390μm,直徑16-42μm,壁木化。非腺毛單細胞,直徑13-33μm,基部稍膨大,壁大多木化,有的可見蠃狀或雙蠃狀紋理。具緣紋孔導管、網紋導管及蠃紋導管,直徑10-72μm。
(2)取本品粉末4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6ml,放冷,加丙酮適量,生成沉澱,濾過,取沉澱少量(約5mg),置試管中,加醋酥1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1ml,兩液接界處顯紅色環或紅紫色環。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性味:
苦,寒。
歸經:
歸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用於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
用法用量:
9-15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RADIX PULSATILLAE |
|
白頭翁介紹
白頭翁 (Radix Pulsatillae Chinensis)
科屬:
毛茛科 白頭翁屬
別名:
毛姑雜花、老公花、大將軍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密被白色絨毛。基生葉4~5,3全裂,中央裂片通常有柄,3深裂,側生裂片較小,裂片倒卵形,先端常不規則2~3淺裂;葉柄長5~7cm,基部呈鞘狀。花莖1~2,總苞的管長3~10mm,裂片條形;花單生,萼片6,2輪,藍紫色;雄蕊多數。瘦果多數,聚成頭狀,宿存花柱羽毛狀,長3.5~6.5cm。花期3~4月,果期4~5月。
分佈與習性:
生於平原或山坡草地。主産河北、遼寧、內蒙、江蘇、河南。耐寒,喜涼爽氣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不宜於低窪地栽種。
繁殖與栽培:
種子繁殖春秋播種均可,並在越鼕幼苗未萌動前移開定植,若直播則生長更好。
應用:
盆栽觀賞,多在灌木叢間自然配置或花鏡栽培植。其根入藥,全草可作農藥。
圖片: |
|
- : chinese Pulsatilla Root, radix pulsatillae, Chinese pasque herb, Chinese pasque-flower root, Chinese pasque-flower, Chinese pulsatilla
- n.: anemone, pasqueflower, windflower, the old man with grey hair, starling, Pulsatilla chinensis, chinese bulbul, root of Chinese pulsatilla
|
|
|
|
白頭翁素 | 白頭翁丸 | 白頭翁花 | 白頭翁湯 | 白頭翁散 | 白頭翁鳥 | 白頭翁屬 | 北白頭翁 | 原白頭翁素 | 白頭翁之類 | 白頭翁皂甙B | 代悲白頭翁 | 白頭翁酒方 | 大葉白頭翁 | 蒙古白頭翁 | 細葉白頭翁 | 興安白頭翁 | 白頭翁莖葉 | 非此白頭翁 | 交結白頭翁 | 嗟爾白頭翁 | 藉問白頭翁 | 笑擁白頭翁 | 那免白頭翁 | 得作白頭翁 | 行見白頭翁 | 細裂白頭翁 | 黃花白頭翁 | 紫蕊白頭翁 | 朝鮮白頭翁 | 金縣白頭翁 | 贈我白頭翁 | 總作白頭翁 | 獨贈白頭翁 | 已作白頭翁 | 誰伴白頭翁 | 已見白頭翁 | 亦有白頭翁 | 掌葉白頭翁 | 發黃白頭翁 | 腎葉白頭翁 | 鐘萼白頭翁 | 西南白頭翁 | 白頭翁止痢 | 復方白頭翁 | 白頭翁科的鳥 | 黃連白頭翁湯 | 白頭翁止痢片 | 復方白頭翁片 | 黃連白頭翁粥 | 加味白頭翁湯 | 白頭翁的忠告 | 白頭翁的故事 | 擬蒙古白頭翁 | 白頭翁花之一種 | 白頭翁科的小鳥 | 復方白頭翁膠囊 | 眼看變作白頭翁 | 不過田捨白頭翁 | 應憐半死白頭翁 | 無兒俱作白頭翁 | 須臾變作白頭翁 | 如今恨作白頭翁 | 須憐半死白頭翁 | 淵師今作白頭翁 | 州人轉憶白頭翁 | 白頭翁湯治熱痢 | 映山紅和白頭翁 | 白蘋愁殺白頭翁 | 白蘋愁殺白頭翁 | 白花掌葉白頭翁 | 轉眼便是白頭翁 | 看看又是白頭翁 | 歸來應是白頭翁 | 掀舞一葉白頭翁 | 白頭翁坐說城中 | 黃花應笑白頭翁 | 空歸萬裏白頭翁 | 赤車使者白頭翁 | 白頭翁興安白頭翁 | 白頭翁皂甙A3 | 白頭翁皂甙B4 |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 見野草中有曰白頭翁者 | 白頭翁—興安白頭翁 | 節至思親不覺淚下因記杜子美詩云無傢對寒食有淚如金波又云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帶鶡冠清明詩云風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王元之詩云無酒過清明興味都來似野僧二公佳句正為我設也 | 題陳高十所藏鼕青枝上白頭翁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