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戰役
目錄
No. 1
  白俄羅斯戰役: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實施的最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之一。是蘇軍1944年對德軍十次打擊的第五次打擊。
  蘇軍1944年初鼕進攻的結果,解放了大片領土,恢復了長達400公裏的一段蘇聯國界,並進入羅馬尼亞境內。蘇軍的威力不斷增長。協調的蘇聯戰時經濟,為在前綫順利作戰創造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蘇聯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大大鞏固;各被占領國的反法西斯運動
  蓬勃興起。美、英統治集團眼看蘇軍沒有盟國援助也能單獨打敗德國,不得不開闢第二戰場,遂於1944年6月6日派遣軍隊在法國西北部登陸(參見諾曼底戰役)。德軍集團驚恐萬狀。蘇軍無論是嚮巴爾幹縱深進攻,還是嚮波蘭和捷剋斯洛伐剋進攻,都已有了現實的可能。至6月23日,白俄羅斯境內的戰綫已位於波洛茨剋、維捷布斯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剋以東一綫,並沿普裏皮亞季河一直延伸到科韋利。
  在此與蘇軍對峙的是“北方”集團軍群所屬第16集團軍各右翼兵團,由坦剋第3集團軍,野戰第4、第9、第2集團軍編成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布施元帥,6月28日起為莫德爾元帥)以及“北烏剋蘭”集團軍群所屬坦剋第4集團軍各左翼兵團,共計63個師又3個旅,12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9500餘門,坦剋和強擊火炮900輛,第6航空隊及第1、第4航空隊各一部共約1350架飛機對地面軍隊實施支援。法西斯德軍占領了預有準備的縱深梯次配置防禦(250—270公裏),依托完備的野戰工事配係和天然地區。“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固守有捷徑通往德國邊境的白俄羅斯突出部。
  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各方面軍司令部於1944年春開始計劃和準備白俄羅斯戰役。戰役目的是粉碎“中央”集團軍群,解放白俄羅斯。總參謀部根據軍事政治形勢和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的建議擬製了戰役計劃(代號為“巴格拉季昂”)。5月22日—23日大本營召開會議對這一計劃進行全面討論之後,定下了在白俄羅斯實施戰略性進攻戰役的最後决心。戰役企圖規定在6個地段同時突破德軍防禦,在維捷布斯剋地域和博布魯伊斯剋地域合圍和殲滅德軍翼側集團,粉碎奧爾沙集團和莫吉廖夫集團。繼以3個白俄羅斯方面軍嚮明斯剋總方向實施嚮心突擊,合圍和殲滅“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爾後,蘇軍應增強突擊,加寬進攻正面,前出蘇聯西部邊界。戰役企圖還規定,波羅的海沿岸第2、第3方面軍應利用蘇軍在白俄羅斯的戰果,轉入進攻。為了粉碎白俄羅斯德軍,動用了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大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將),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紮哈羅夫上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大將)及其編成內的新建波蘭第1集團軍(司令為波普拉夫斯基中將),以及第聶伯河區艦隊。4個方面軍計有19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2個坦剋集團軍,這些集團軍共轄166個師,12個坦剋軍和機械化軍,7個築壘地域,21個步兵旅、獨立坦剋旅和獨立機械化旅。共有14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剋和自行火炮5200輛。空軍第3(司令為帕皮溫空軍少將)、第1(司令為格羅莫夫空軍中將)、第4、第6(司令為波雷寧空軍中將)、第16集團軍(司令為魯堅科空軍中將)航空兵共5000餘架作戰飛機分別支援上述方面軍。遠程航空兵(司令為空軍元帥戈洛瓦諾夫)和國土防空軍航空兵也被調來參加戰役。遊擊隊密切配合軍隊作戰。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各方面軍的行動。在戰役準備時節,按照總參謀部和各方面軍的計劃采取了廣泛的戰役偽裝措施。例如,在烏剋蘭第3方面軍地帶內進行了進攻前集中軍隊的模擬,而同一時間則在白俄羅斯隱蔽變更部署和集中軍隊。德軍統帥部深信,蘇軍1944年夏季仍將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主要戰役,而在白俄羅斯的行動將是輔助性的。因此,德軍在白俄羅斯沒有掌握足夠的預備隊。各集團軍和集團軍群的預備隊總共衹有11個師。整個蘇德戰場的30個坦剋師和摩托化師中有24個集中在普裏皮亞季河以南。根據作戰行動的性質和所遂行任務的內容。
  白俄羅斯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44年6月23日一7月4日,進行了維捷布斯剋—奧爾沙戰役、莫吉廖夫戰役、博布魯伊斯剋戰役、波洛茨剋戰役,完成了對明斯剋集團的合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與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協同,於6月23日轉入進攻,到6月25日前在維捷布斯剋以西合圍了德軍5個師,並於6月27日前全殲該敵。6月28日,方面軍主力攻占了列佩利市。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順利發展進攻,於7月1日解放了鮑裏索夫市。這樣,德軍坦剋第3集團軍與第4集團軍的聯繫就被切斷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突破德軍沿普羅尼亞河,巴夏河、第聶伯河的防禦後,於6月28日解放了莫吉廖夫。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軍隊於6月27日前在博布魯伊斯剋地域合圍了德軍6個多師,並於6月29日前全殲該敵。同時,方面軍前出到斯維斯洛奇、奧西波維奇、舊多羅吉一綫。7月3日,明斯剋獲得解放(參見明斯剋戰役)。德軍第4、第9集團軍各兵團(10萬人以上)在明斯剋以東陷入合圍。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解放了波洛茨剋,並繼續嚮希奧利艾發展進攻。蘇軍以平均每晝夜20—25公裏的速度,在12天內推進了225—280公裏,解放了白俄羅斯大片領土。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遭到慘敗,其主力已被合圍和粉碎。隨着蘇軍進抵波洛茨剋、納羅奇湖,莫洛傑奇諾、涅斯維日以西一綫,德軍的戰略正面出現了寬達400公裏的巨大缺口。德軍統帥部雖從各個方向倉卒調來若幹個師企圖封閉這一缺口,但都未産生多大結果。蘇軍已有可能跟蹤追擊潰德軍殘部。在戰役第一階段勝利結束之後,大本營給各方面軍下達了新的訓令,按照這一訓令,各方面軍應殲滅明斯剋以東德軍被合圍集團,繼續嚮西實施堅决進攻。
  第二階段(7月5日—8月29日),各方面軍密切協同,勝利進行了5個進攻戰役,即希奧利艾戰役、維爾紐斯戰役、考納斯戰役、比亞韋斯托剋戰役、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在此期間,蘇軍殲滅了明斯剋以東地域德軍被合圍集團(7月5日—11日),逐次擊潰了“中央”集團軍群退卻兵團殘部,重創由德國、挪威、意大利、荷蘭和“北方”、“南烏剋蘭”、“北烏剋蘭”集團軍群調來的軍隊以及茌“中央”集團軍群後方新建的兵團。蘇軍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脫維亞的一部分,並進入波蘭境內,強渡了納雷夫河及維斯瓦河,逼近東普魯土邊境。他們前進了260—400公裏,將進攻正面擴大到1000公裏。在突破防禦、圍殲德軍重兵集團、強渡江河及追擊德軍過程中,空軍給予陸軍以有效支援,出動作戰飛機15.3萬餘架次。這樣,就能牢牢掌握製空權,集中各空軍集團軍的基本兵力支援各方面軍突擊集團,破壞德軍有計劃的退卻,消滅其重兵集團。第聶伯河區艦隊的行動有助於地面軍隊的迅速推進和博布魯伊斯剋、平斯剋的解放。
  各方面軍、各軍兵種妥善組織協同動作,對保障軍隊在戰役過程中順利作戰具有重要意義。蘇軍實施了以在寬大正面同時突破德軍防禦為目的的數個協調突擊,合圍了德軍重兵集團,並嚮大縱深追擊德軍退卻部隊。戰役中,蘇軍與遊擊隊之間廣泛進行了協同。在白俄羅斯戰役開始前,賦予遊擊隊的任務是:擾亂德軍戰役後方,阻止德軍嚮前綫輸送預備隊,用無綫電通報德軍的移動情況。在6月20—23日期間,他們使通往最重要地段的鐵路陷於停頓,擾亂了其他鐵路綫的運行。僅在6月19日夜間,遊擊隊就炸毀了4萬條鐵軌。在戰役過程中,他們破壞德軍交通綫,消滅其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奪占居民地、水障礙渡口並扼守到軍隊到達。
  蘇軍在對退卻德軍實施迅猛的正面追擊和平行追擊方面表現了高超的藝術,這種追擊是高速度、大縱深的。方面軍和集團軍司令廣泛使用快速兵團和部隊前出到退卻德軍後方,使德軍統帥部無法在預有準備的地區預先組織防禦。
  大本營及時利用了白俄羅斯戰役中取得的戰果,以便在蘇德戰場的其他方向采取堅决行動。7月10—24日,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3、第2方面軍以及烏剋蘭第1方面軍相繼轉入進攻。戰略進攻的正面從波羅的海一直擴展到喀爾巴阡山。蘇軍於7月17—18日越過了蘇波邊界。波蘭第1集團軍官兵和蘇軍一同來到了自己的故鄉。到8月29日前,蘇軍已進抵葉爾加瓦以西、多別列、希奧利艾、蘇瓦烏基、奧斯特魯夫—馬佐維茨卡、華沙近郊普拉加、維斯瓦河一綫,被迫轉入防禦。前進總縱深達550—600公裏。在白俄羅斯戰役中,德軍最強大的集團之一“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其中17個師另3個旅遭全殲,50個師損失過半。約2000架德機被擊毀。白俄羅斯戰役的結果,為對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東普魯士和波蘭的德軍集團實施新的猛烈突擊,為在諾曼底登陸的美英軍發動進攻戰役,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點評:此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蘇軍全殲德軍17個師又3個旅,使其50個師損失過半,共殲滅德軍54萬人,擊落德機約2000架。蘇軍前進550公裏—600公裏,擴大進攻正面1000多公裏,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立陶宛大部、拉脫維亞一部以及波蘭東部。蘇軍此戰也損失了765815人(陣亡和失蹤178507人,受傷587308人)。
  蘇軍在白俄羅斯戰役中的勝利,證明蘇聯軍事學術已達到高超水平。合圍這種作戰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德軍重兵集團分別被合圍於維捷布斯剋、博布魯伊斯剋、明斯剋附近和維爾紐斯、布列斯特兩地域。明斯剋附近的合圍,是在距防御前沿200—250公裏縱深內對敵進行平行追擊和正面追擊過程中達成的。合圍與殲敵被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實施。這是蘇軍以前未曾有過的。坦剋集團軍和坦剋軍迅猛有力的行動,使在博布魯伊斯剋地域和明斯剋以東地域合圍德軍集團得以迅速完成。
  大量而集中使用炮兵是白俄羅斯戰役的一個特點。在每個方面軍的突破地段上,炮兵的平均密度為每公裏正面150—200門火炮和追擊炮。在戰役過程中,擬定和實行了炮兵支援步兵和坦剋的新方法,即兩層徐進彈幕射擊。運用裝甲坦剋和機械化兵的經驗,包括將集團軍和方面軍的快速集群投入交戰的經驗,是值得藉鑒的。4個集團軍快速集群中的2個(近衛坦剋第2軍、坦剋第11軍)和全部方面軍快速集群,均在突破防禦的戰術地幅之後進入交戰。
  蘇聯軍人僅在7、8月間就有40.2萬名官兵被授予勳章和奬章,其中戰功卓著者榮獲蘇聯英雄稱號。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實施,進一步加深了德軍集團的危機。在蘇德戰場其他地段實施堅决行動的條件已經具備。最高統帥部為在白俄羅斯、立陶宛和波蘭勝利進攻的4個方面軍先後鳴放了36次禮炮。
百科大全
  Bai’eluosi Zhanyi
  白俄羅斯戰役
  Belorussia,Battle of
    蘇德戰爭後期,蘇軍在蘇德戰場中段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代號為“巴格拉季昂”(Багратион)。1944年上半年,蘇軍在蘇德戰場南北兩翼連續給德軍以殲滅性打擊,解放大片國土,但在中段進展不大,形成白俄羅斯突出部。德軍企圖固守該突出部,以掩護華沙和東普魯士兩大戰略方向。蘇軍最高統帥部决心把夏秋戰局的主攻方向選在該地,以消滅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收復白俄羅斯,為進攻烏剋蘭西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波蘭和東普魯士創造有利條件,同時策應西歐第二戰場盟軍的攻勢。蘇軍參加戰役的是白俄羅斯第1、第2、第3方面軍(司令員分別為К.К.羅科索夫斯基大將、Г.□.紮哈羅夫上將和 И.Д.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上將)和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面軍(司令員為И.□.巴格拉米揚大將),第聶伯河區艦隊,遠程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航空兵。
    此外,參戰的還有波蘭第1集團軍和法國“諾曼底-涅曼”航空兵團。合計160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12個坦剋軍和機械化軍,240萬人,3.64萬門火炮,5200輛坦剋和自行火炮,5300架作戰飛機(不含遠程航空兵的飛機)。另有遊擊隊14萬餘人配合作戰。蘇軍當面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為E.布施元帥,後由W.莫德爾元帥和G.-H.賴因哈特上將繼任),“北方”集團軍群第16集團軍和北烏剋蘭集團軍群第 4坦剋集團軍各一部,由第 6航空隊和第1、第4航空隊各一部支援。合計63個師又3個旅,120萬人,9500門火炮,900輛坦剋和自行火炮,1350架作戰飛機。
    戰役於6月23日開始,蘇軍4個方面軍在6個地段突破德軍防禦,於27日和29日分別圍殲維捷布斯剋和博布魯伊斯剋兩個翼側集團(共11個多師),爾後以3個方面軍嚮明斯剋方向實施嚮心突擊,7月3日收復該城,圍殲德軍10.5萬人,進而在德軍戰略戰綫造成寬達400公裏的缺口。18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左翼轉入進攻,直取波蘭東部重鎮盧布林。20日,波軍和蘇軍一起強渡西布格河。8月17日,蘇軍一部進抵東普魯士邊界。29日,蘇軍在裏加西南的葉爾加瓦、蘇瓦烏基、華沙東郊、維斯瓦河一綫轉入防禦,戰役結束。
     進攻中的蘇軍
    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的戰役之一。蘇軍集中的火炮、坦剋和作戰飛機之多,用兩側平行追擊結合正面追擊在深遠縱深合圍德軍重兵集團,以及炮兵使用兩層徐進彈幕射擊,均為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的首次。航空兵出動飛機15.3萬架次,在蘇軍戰史上是最多的一次。
     (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