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ēnɡ lù jiàn tǐnɡ dēnɡ lù jiàn tǐnɡ |
用於輸送登陸兵、武器裝備到敵岸登陸的艦艇。包括登陸艦和登陸艇。船底平,吃水淺,艦艇上裝有登陸裝置,具有在岸灘直接登陸的能力。 |
|
登陸艦艇又稱兩棲艦艇,它是為輸送登陸兵及其武器裝備,補給品登陸而專門製造的艦艇。它包括多種不同類型的艦艇。
登陸艇-一般認為登陸艦艇的最初形態是俄國黑海艦隊1916年使用的稱作“埃爾皮迪福爾”(希臘文,意為“希望使者”)的船衹。這是一種平底貨船,吃水很淺,排水量100-1300噸,適於運送部隊抵達海灘實施登陸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曾改裝和建造了一批與其類似的登陸艇,排水量在10-500噸,大小不等,艇上裝備機槍或小口徑艦炮,艇艏開有艙門,便於人員和車輛下船登陸。這就是最早的登陸艇。登陸艇的航速都在20公裏/小時以下,續航能力僅200-1000公裏。在登陸作戰中登陸兵一般需乘運輸船或軍艦至登陸占附近的海域,再換乘登陸艇突擊上陸。70年代在美國,蘇聯又出現了氣墊登陸艇,它的航速可達90 -130公裏/小時,並使登陸人員和車輛免卻渡水涉灘的過程,是具有獨特兩棲性和通過性的高速登陸工具。
登陸艦-又稱坦剋登陸艦,它的排水量600-10 000噸,可載坦剋幾輛至幾十輛和士兵數百名。它的續航能力一般為200-6000公裏,航速20-40公裏/小時,這就使登陸部隊可從出發地直抵登陸點灘頭,無需中途換乘,大大簡化和強快了登陸過程,其登陸作戰能力比登陸艇大為增強。世界上第一艘登陸艦是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用油船改裝而成的。1940年,英國建造了首批LST1級大型登陸艦。此後一些國傢也相繼建造了大量登陸艦。戰後,登陸艦提高航速,增設直升機平臺,裝備防空導彈,采用側臺推進器和新型登陸裝置,使戰術技術性能有較大提高。
塢式登陸艦艇-又稱船塢式登陸運輸艦,它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和在太平洋島嶼實施登島作戰而道德研製成功的。塢式登陸艦內有一個或兩個巨大的塢室,在艉或艏部有一活動水閘,水閘打開,艉(艏)部分沉入海水中,裝載的登陸艇或兩棲車輛可從塢室駛出。現代塢式登陸艦的滿載排水量一般在萬噸左右,航速30-40公裏/小時,可載10-22艘各類登陸艇或20-80輛兩棲車輛。有的還設有直升機平臺,載運直升機數架,可實施機降登陸作戰。
兩棲攻擊艦-在50年代,美軍誕生了登陸戰的“垂直包圍”理論。它要求登陸兵從登陸艦甲板登上直升機,飛越敵方防禦陣地, 在其後降落並投入戰鬥。這樣可避開敵反登陸作戰的防禦重點,並加快登陸速度。兩棲攻擊艦便是在這種作戰思想指導下産生的新艦種。1955-1960年,美國道德將7艘老式的航空母艦改裝為兩棲攻擊艦。1959年4月,美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兩棲攻擊艦“硫磺島”號,1960年9月下水,第二年8月服役。它在外形上很象直升機母艦,有從艏至艉的飛行甲板。甲板下有機庫,還有飛機升降機。它可載12-24架不同型號的直升機,必要時還可載4架AV-8B型垂直/短距離起降戰鬥轟炸機(英國“鷂”式飛機的引進型)。“硫磺島”的滿載排水量為18 000噸,可運載一個加強陸戰營(1746人)及其裝備,航速約46公裏/小時,續航能力1850公裏。
通用兩棲攻擊艦-70年代初,美國又建造了一種更先進,更大的登陸艦艇,被稱為通用兩棲攻擊艦,它實際是集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運輸船於一身的大型綜合性登陸作戰艦衹,它既有飛行甲板、又有塢室,還有貨艙。以往運送一個加強陸戰營進行登陸作戰,一般需要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兩棲運輸船衹5艘,而通用兩棲攻擊艦衹需一艘就可部代替它們。世界上第一艘通用兩棲攻擊美國的“塔拉瓦”號於1971年1月動工,1973年12月下水,1976年5月服役。它的滿載排水量39 300噸,航速約44。5公裏/小時,續航能力1850公裏。它可載1個加強戰營的人員及裝備,28-36架不同類型的直升機。必要時還可載AV-8B型戰鬥轟炸機,10艘不同類型的登陸艇或45輛兩棲車輛。80年代中期,美國又開始建造更大的“黃蜂”號通用兩棲攻擊艦。
登陸艦艇是運送陸兵、武器裝備及物資車輛在敵岸灘頭登陸的一種艦艇,通常分為登陸艦和登陸艇,500噸以上的是登陸艦,500噸以下的是登陸艇。
登陸艦艇的發展
在專用的登陸艦艇出現之前,登陸作戰是靠使用艦上的舢板和徵用的民船進行的。古希臘、羅馬的艦隊就曾多次運送重甲步兵在地中海沿岸登陸作戰。公元前15世紀,埃及法老也曾多次率戰船在敘利亞登陸。中世紀,十字軍首先使用了設有“大門”的平底運輸船,船一開上灘頭,“大門”洞開,騎士們躍馬揚戈,直衝海岸。所有這些用於運送將士 的船衹,都可以稱得上是古老的“登陸艦”,是現代登陸艦的雛形。
本世紀初,海軍的發展突飛猛進,為適應日趨激烈的戰爭需要,人們開始研製專門運輸和遣送登陸人員及裝備上岸執行戰鬥任務的登陸艦船。1915年,英國最早製造了艦艏有登陸橋的“比特爾”號,該艦航速5節,一次可運送500多名作戰人員登陸。1916年,俄國黑海艦隊使用一種名為“埃爾皮迪福爾”(古希臘文意為“希望的倒黴”)號的船衹,這是一艘平底貨船,吃水不大,排水量1000~1300噸,很適合登 陸、衝灘,被船史學家們認為是現代登陸艦的前身。
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大多數國傢仍然沒有專門用的登陸艦,衹有少數國傢開始改裝和建造專用的登陸艦艇,如某些駁船和摩托登陸艇等。
沒有專門建造的登陸艦給登陸作戰帶來了睏難,甚至是失敗,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經驗和教訓。例如1916年,英、法艦隊在達達尼爾登陸時,因使用艦上舢板登陸而遭受一連串的失敗後,又改用駁船和漁船,但終因沒有專門登陸用的登陸艦艇,幾次登陸作戰均遭受慘重的損失。
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教訓,各國海軍在戰後都很重視登陸艦艇的發展。1938年,登陸艦艇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戰術性能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出現了步兵登陸艇、車輛登陸艇、坦剋登陸艇和火力支援艇等登陸艦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大規模兩棲作戰的需要,如在歐洲,盟軍要對德國占領地區登陸,如太平洋,美軍要遠渡重洋去奪取日軍占領太平洋中諸島嶼,因此加速了登陸艦艇的發展,出現了船塢登陸艦、兩棲戰指揮艦、兩棲運輸艦以及各種坦剋登陸艦等。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登陸艦艇不僅種類增多,數量更是大的驚人,從1939年至1945年中期,僅美國就建造了各類專用登陸艦艇46580艘。而戰爭中兩棲戰艦艇的使用數量也是大得驚人,盟國軍隊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共動用了4126艘登陸艦船,僅第一天就將13200多名登陸兵、800多輛坦剋和戰車、7000多噸彈藥及物資等送上陸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現代登陸艦已趨完善,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備有供技術兵器和登陸人員上下艦船用的裝置、航海儀器、通信工具、導彈和火炮。通常一艘現代登陸艦能運送一個或幾個分隊的人員及其武器、技術兵器和加強器材,航速20~25節,帶足備用油料時續航力可達10000海裏。艦上有供登陸人員使用的住艙和生活艙,輪式和履帶式技術裝備可經跳板直接開上登陸艦。坦剋、裝甲輸送車、汽車、導彈發射裝置、火炮和其它技術裝備均放在登陸艦艙中,並按航行要求用專門繩索固定。登陸艦上配有20~127毫米口徑的火炮、大口徑機槍、艦對地和艦對空導彈等。根據戰鬥情況、岸灘特點和航海條件的不同,登陸艦可將登陸兵直接送到岩上或者在海上進行換乘。換乘時,能航行的技術裝備自行接岸,其它技術裝備則由登陸上陸工具或直升機運送上岸。
登陸艦艇的分類
如果說航空母艦、潛艇、巡洋艦等艦艇都是由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艦艇組成的話,那麽登陸艦的每一個分去更是千姿百態。因為其它船艇的外型畢竟相近,而登陸艦艇的每一個分支卻模樣迥異,它們之所以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是由於它們都是用於登陸作戰。
人員登陸艦艇 是所有登陸艦艇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是用來運送登陸部隊和技術兵 器上陸的。其大小不等,小的衹有幾十噸,稱為人員登陸艇;大的幾百噸,稱為人員登陸艦。然而,種類數量最多的人員登陸艦艇的排水量一般在250~750噸左右,航速12~15節,每次可裝載一個步兵連或一個步兵營,艦上裝備高射炮和大口徑機關槍。艦艏部開有供人員上下的大門,有些人員登陸艦還可停放少量坦剋。
坦剋登陸艦 是以運送坦剋為主的登陸艦艇,其排水量大,尺寸大,裝載量也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及戰後較為註重發展的一種登陸艦艇。坦剋登陸艦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擁有巨大的、用來停放坦剋和其它戰鬥裝備的坦剋艙。坦剋登陸艦有大型和中型兩種,大型登陸艦裝載排水量2000~10000噸,續航能力3000海裏以上,能裝載10~20輛坦剋以及數晨名登陸兵。中型坦剋登陸艦滿載排水量600~1000噸,續航力1000海裏以上,能裝載坦剋數量和200名左右的登陸。坦剋登陸艦航速為12~20節,裝備艙炮數門,易於在近海灘和淺水區航行。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坦剋登陸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油輪改裝而成的。戰後,坦剋登陸艦有了新的發展,提高了航速,設置了直升機平臺,裝備了防空導彈,采用了側 嚮推進器、變距蠃旋槳和新型登陸裝置,戰術技術性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塢式登陸艦 全稱為船塢式登陸運輸艦,其排水量一般比坦剋登陸艦還大,在5000~15000噸之間,可攜載大型登陸艇數艘或中型登陸艇為10~20艘,或兩棲車輛40~50輛,總載重量在1500~2000噸左右。塢式登陸艦除了可以裝載登陸艇外,還可以運載直升機,這些直升機平進也和登陸艇一樣裝在最大的塢室內。在塢室的頂蓋上面有直升機升降臺,直升機通過升降臺升到飛行甲板上起飛。
直升機塢式登陸艦是60年代在塢式登陸艦的基礎上建造的。它的甲板可停放6~12架登陸運輸直升機,在塢室內可裝運若幹艘登陸艇。其排水量在萬噸以上,可運送二、三千噸物資和近千名士兵。
目前,美國擁有的兩棲戰艦船中,“惠德貝島”級船塢登陸艦是美國船塢登陸艦中最為先進的。截至1998年,12艘“惠德貝島”級已全部建成服役。該艦長185.6米,寬25.6米,滿載排水量為15726噸,最大航速22節;航速為18節時續航能力8000海裏;可同時運載氣墊登陸艇4艘,坦剋20輛,登陸兵500人。從第9艘開始,該級艦的結構作了局部高速,使貨物運載能力進一步提高,體積共增加了7倍。該艦還裝備了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及電子戰係統,成為美國海軍未來主要的兩棲戰艦。
法國的“閃電”級船塢登陸艦也是21世紀的兩棲戰艦。該艦長168米,寬23.5米,滿戴排水量11900噸,最大航速21節;航速為15節時續航力為11000海裏;可同時運載登陸艇10艘,中、輕型坦剋21輛,登陸兵350人及“超美洲直升機4架。該艦還裝備了導彈、艦炮及電子戰係統等攻防武器,計劃建造2艘,已於1998年全部交會軍方使用。
未來具有代表性的船塢登陸艦還有俄羅斯的“伊萬·羅戈夫”級、意大利的“聖·喬治奧”級等。它們將在未來戰爭中配合兩棲攻擊艦進行快速的大規模登陸。
兩棲戰運輸艦
是用來運輸兩棲登陸作戰人員、作戰物資和技術裝備的,一般是在戰時由商船緊急改裝,也有專門建造的。其排水量一般在1萬噸左右,速度20節左右,一次可運送1千多名全副武裝的登陸兵,由機械化登陸艇和直升機將艦上登陸兵和物資運送上陸。
兩棲戰貨船與兩棲戰運輸船相比,前者以運送軍用物資和武器為主,後者則以運送人員為主。兩棲戰貨船排水量在1萬至2萬噸左右甚至更大,在甲板前後一般設有起重機,在艦艉一般設有直升機平臺。
兩棲攻擊艦 是在60年代初的“靈活反應”戰略基礎上誕生的。“靈活反應”戰略認為:在發展核威懾力量的同時,必須發展一種打有限戰爭的特種部隊。在這種思想的打導下,美國研製了直升機可在甲板上起飛和降落的兩棲攻擊艦。它實際上是一種直升機母艦,用直升機將登陸部隊直接送到登陸地點,如60~70年代美國建造的“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可載32架直升機,8門口徑為76毫米的火炮。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棲攻擊艦有美國的“黃蜂”多級多功能兩棲攻擊艦。該級艦長257.3米,寬42.7米,滿載排水量40532噸,最大航速22節,航速為18節時續航力9500海裏。除可運載1870名登陸兵外,還可以運載氣墊登陸艇3艘,CH—46E型“海騎士”直升機42架,“鷂”工式垂直短距離起降的飛機8架。這種與航母相似的兩棲攻擊艦,也有飛行甲板,而且武器係統也十分先進,有“海麻雀”艦對空導彈和“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還有作戰指揮、登陸作戰指揮係統和電子幹擾係統。該級艦計劃建造7艘,1989年首艦建成並服役,2000年全部完成。在未來大規模快速立體登陸作戰中,“黃蜂”多功能兩棲攻擊艦將衝鋒在前。
通用兩攻擊艦是目前兩棲艦船中最大的一種,是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多用途的集兩棲攻擊艦、兩棲運輸艦、兩棲貨船性能於一身的新型登陸艦。“塔拉瓦”級軍艦是美國海軍研製的通用兩棲攻擊艦,其滿載排水量為39300噸,最大航速24節,載直升機42架,八聯裝“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架2座。
兩棲戰指揮艦 出現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專門擔負兩棲戰的指揮任務、用來供兩棲戰指揮員和登陸部隊指揮員指揮的兩棲艦艇,艦上裝備大量的電子觀察通信設備和戰術數據處理係統,以保證戰鬥指揮、通信聯絡的暢通。其排水量與兩棲攻擊艦相近,航速20節左右,艦上可停幾架直升機和幾艘登陸艇。
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的“藍嶺”級指揮艦小有名氣,因為聯軍幾次在該艦召開會議,研究登陸作戰計劃。這種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種兩棲作戰專用指揮艦,艦長194米,寬32.9米,滿載排水量18372噸,最大航速23節,航速為16節時續航能力為13000海裏;可裝載登陸艇6艘、多用途直長機1架,還可運載800名兩棲陸戰隊員。
該級艦的首艦建於1970年,1987年現代化改裝後艦上的作戰指揮係統和登陸作戰指揮係統都是一流的,攻防武器也最先進。這種指揮艦在21世紀初將一直沿用。
氣墊登陸艇 是用來協助大型登陸艦船把物資和人員從大型艦艇無法靠岸的係泊點卸運到岸上的上陸工具。早先的上陸工具是機動登陸艇和履帶式水陸兩用輸送車,其缺點是速度慢,易於受敵攻擊。氣墊登陸艇航速高,通過性好,並具有兩棲性。它可以通過障礙將為員、武器、物資直接上岸,中間不需要換乘,而且也不會引爆各種水雷。大多數氣墊登陸艇100多噸、可裝載幾十噸貨物及400~500名全副武裝的登陸人員,航速達80節。
美國的LCAC級氣墊登陸艇是氣墊登陸艇中的佼佼者。該艇長26.8米,寬14.3米,滿載排水量為170~182噸,最大航速40節,航速35節時的續航力為300海裏;既可裝載坦剋也可裝物資。它一般都裝載在“惠德貝島”級船塢登陸艦和“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內,需要快速運載時,該艇即從母艦衝出執行任務。目前,美國已建成這類氣墊登陸艇96艘。
軍事專傢指出,近年來登陸艇將嚮提高航速、多用途化、大型化、氣墊化方向發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