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即帝王位皇上不是快登基了嗎? |
|
就任或繼任王位 |
|
女皇於1918年登基 |
|
也說“登極” |
|
即帝王位。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三折:“後來 高祖 登基,傳到如今,國步艱難,一至於此!”《水滸傳》引首:“如今 東京 柴世宗 讓位與 趙檢點 登基。”《西遊記》第七一回:“當時 朱紫國 先王在位之時,這個王還做東宮太子,未曾登基。” 老捨 《茶館》第三幕:“皇上不是快登基了嗎?我先給您道喜!” |
|
藉指反動頭子上臺。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二篇:“自 蒲殿俊 登基以後,各派勢力在暗中鬥爭了十天,結果也就釀成了一場兵變。” |
|
何琳儀在《聽簋小箋》中考證商代青銅器聽簋的銘文“就邐”可讀作“就列”,而何氏指出此處商代金文就邐與周代金文即位(即立)為宗廟儀禮中性質相同的專用術語。
“即立”在周代青銅器銘文中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如元年師兌簋銘文中有“惟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在周,各康廟,即立。”又如諫簋銘文中有“惟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師錄宮。旦,王各大室,即立。司馬共右諫入門立中廷。” 根據劉雨《近出殷周金文綜述》等資料輯錄的西周青銅器金文出現“即立”的情況,可明顯看出西周金文“即立”有一定的格式。 最典型的是四十二年逑鼎的銘文,相關部分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王在周康穆宮。旦,王各大室,即立”。本句可分為若幹部分,第一部分是時間,本句中為“唯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有紀年有紀月有月相有紀日。第二部分是“王”在某宮廟,本句為“王在周康穆宮”。第三部分是王“格”大室而即立,“格”字有的學者釋讀為“各”字,《爾雅》“格,至也”。本器金文第三部分為“旦王各大室即立”。用現代漢語說這個“即立”的格式的話,就是某年月日,周王在某宮廟,清晨周王來到大室,即立。在“即立”之後,金文就會記錄在場的王臣以及周王的册命或賞賜等。前述二十餘篇出現“即立”的金文,都嚴格地遵守這個格式。值得註意的是,這二十餘個“即位”格式句的第一部分時間的紀年,有“元年”有“十又一年” 有“卅年(三十年)”有“卌又二年(四十二年)”等,可見當時的“即立”並不一定在紀年元年。
總結上一段,西周金文的“即立”,是周王就其位的意思,這是在周王行使天子權力的儀式性行為,並未有後世的初登君主之位的意思。 |
|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廢黜睿宗,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改年號為“天授”,自尊號為“聖神皇帝”,她登位時已經67歲,又是中國歷史上即位時年齡最大的帝王。 |
|
- n.: ascend the throne
- vt.: enthrone
|
|
- v. enregistrer, inscrire, s'inscri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