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已發生癌變的細胞。 |
|
癌細胞(cancer cell)
【簡介】
癌細胞是一種變異的細胞,是産生癌癥的病源,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有無限生長、轉化和轉移三大特點,也因此難以消滅。
癌細胞由“叛變”的正常細胞衍生而來,經過很多年纔長成腫瘤。“叛變”細胞脫離正軌,自行設定增殖速度,纍積到10億個以上我們纔會察覺。癌細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時間計算,1個變2個,2個變4個,以此類推。比如,胃癌、腸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時間平均是33天;乳腺癌倍增時間是40多天。由於癌細胞不斷倍增,癌癥越往晚期發展得越快。
癌細胞的內外潛藏着自身無法剋服和無法排除的逆轉因素,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造就了它的不穩定性。
科學家指出,癌癥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睏難,首先要經過數十次變異,然後要剋服細胞間粘附作用脫離出來,並改變形狀穿過緻密的結締組織。成功逃逸後,癌癥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血液,在那裏它還可能遭到白細胞的攻擊。 接下來癌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一個新器官(現被稱為“微轉移”)。在這裏,癌細胞面臨着並不友好的環境(稱作“微環境”),有些細胞當即死亡,有些分裂數次後死亡,還有一些保持休眠狀態,存活率僅為數億分之一。 存活下來的癌細胞能夠再生和定植,成為化驗中可發現的“肉眼可見轉移”。隨着轉移的發展,它擠走了正常的細胞,破壞了器官的功能,最後足以致命。
【組成】
1、在細胞膜上
癌細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蛋白質的合成,然而,癌細胞在合成蛋白質時,則必須從健康細胞中奪取門鼕酰胺,可是,與門鼕酰胺共生的門鼕酰胺酶卻能控製癌細胞的生長,這是它無法剋服的第一個矛盾。
在大量的科學驗證明,人體內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存在着一種c-amp(環式磷酸腺苷)的物質,這種物質是控製或調整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成份(並不因為癌化而消失),有趣的是c-amp還有一個最顯著的能力,就是使癌細胞變成健康細胞(這是難能可貴的)。
癌細胞的表面有一種腫瘤抗原(cea),它能生成相應的抗體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發展,這種自我免疫力是癌細胞與生俱來的又一矛盾。
2、在細胞質中
美國科學家謝伊1994年12月發現癌細胞中有一種能使癌細胞不斷復製並保持其遺傳特性的酶(telomerase)。此酶的活性若被抑製和破壞,癌細胞的復製工程,也衹好終止和結束。
3、在細胞核內
當代分子生物學的卓絶成就,已經證實了細胞核結構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在鏈腱排列上發生了改變時,就能立即嚮rna發出“遺傳信息”的變異電報,於是細胞就發生了癌變,然而,在細胞核中還存在着一種與之特性相反的逆轉錄酶,這種逆轉錄酶的作用是使rna再把自己所收到的dna發來的變電異報返送回去,迫使dna恢復正常的復製功能,這樣,癌細胞就變成了健康細胞。
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每個細胞照章行事,知道何時該生長分裂,也知道怎樣和別的細胞結合,形成組織和器官。而構建不同組織的“圖紙”,就是基因。
現在醫學家認為: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絶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為了“管束”它,人體裏還有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着平衡,但在緻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較弱。因此,緻癌因素是啓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多把“鑰匙”一起用,才能啓動“癌癥程序”;“鑰匙”越多,啓動機會越大。我們還無法破解所有“鑰匙”,因此還無法攻剋癌癥。
【內部成因】
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存在着與癌癥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的正常表達是個體發育、細胞增殖、組織再生等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這些基因衹有發生突變時纔有緻癌作用,變成癌基因。這些具有引起細胞癌變潛能的基因稱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原癌基因屬於顯性基因,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發生突變,就會引起細胞癌變。正常細胞中雖然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活動受到嚴格的精密調控,其編碼産物是細胞生長和分化所必需的,不會引起癌變。然而,當原癌基因發生了變化,産生了超出細胞活動所需要的産物,就會引起細胞癌變。原癌基因的這種變化稱為原癌基因的激活。
癌癥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而人體是由大量體細胞組成的。人的一生大約要進行1016次細胞分裂。即使不接觸緻癌劑,每個基因發生自然突變的概率為10-6。可以推算出人的一生中每個基因會有1010突變概率。由此估計,一個突變細胞中應當有許多與細胞增殖有關的基因發生突變,失去了對細胞增殖的調控能力。然而事實上,人體癌癥發病率並沒有預想的那樣高。由此可見,一次突變並不足以將一個健康細胞轉變為癌細胞。一個細胞癌變要求在一個細胞中發生幾次單獨的突變,它們共同作用才能誘發細胞癌變。經統計,一個細胞轉化需要發生3~7次單獨的隨機突變。
雖然癌癥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但是這個突變細胞的後代必須經過幾次突變,才能形成癌細胞。流行病學的統計表明,癌癥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且是幾何級數提高,癌癥的發病率是年齡的3次方、4次方甚至5次方。癌癥的漸進發生過程非一日之寒,需要數年時間,在此期間既有內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誘發,緻癌因子需要有劑量纍積效應。癌癥的發生要有許多因子的共同作用。體內還有免疫監控係統,可以隨時消滅癌細胞。因此,許多癌癥不是不可避免的。
細胞中還存在另一類基因與遏製細胞增殖有關,這類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也可引起細胞癌變,這類基因叫做抑癌基因(antioncogenes)或腫瘤抑製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s)。抑癌基因與原癌基因不同,抑癌基因是隱性基因,需要兩個等位基因都突變失活,才能引起細胞癌變。如果親代傳遞給後代的某一抑癌基因中有一個等位基因無功能,這個後代個體就容易患癌癥。在正常細胞中,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協調配合,共同維持細胞的正常增殖活動。
【外部成因】
1、化學緻癌因素:這類因素是目前導致腫瘤的主要原因,其來源甚廣,種類繁多。經考察和動物實驗證實有緻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已發現有千餘種,其中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化學緻癌物就有數百種之多。化學物質緻癌潛伏期的相對較長,對人類危害極大,它廣泛存在於食物、生産作業環境、農藥、醫療藥品之中。人們所熟知的黃黴毒素,在花生、玉米、高粱、大米等許多糧食作物中都有沾染,它具有公認的緻癌作用,有明顯的緻癌力,已被證實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廣布於自然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在腌製過的魚、肉、雞中含量較高)和熏烤或燒焦後的食物中(尤其是高蛋白食品,如魚、肉、蛋類)緻癌物的種類和含量劇增,以及受到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如3,4苯並芘、二甲基苯蒽、二苯蒽等緻癌物污染的空氣,均會對人體産生影響,嚴重的會誘發並導致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賁門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膀胱癌、大腸癌、陰囊癌、皮膚癌等。
2、物理緻癌因素:物理緻癌因素包括灼熱、機械性刺激、創傷、紫外錢、放射綫等。值得高度重視的是,受輻射危害可以來自環境污染,也可以來自醫源性。比如多次反復接受x射綫照射檢查或放射性核素檢查可使受檢人群患腫瘤機率增加,若用放射療法治療某些疾病,也可誘發某些腫瘤。有資料報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療紅細胞增多癥後,相當數量的患者經過一定的潛伏期而出現白血病。肺結核患者反復的胸透檢查,可誘發乳腺癌。
3、生物緻癌因素:目前,對這類因素研究較多的是病毒。近代科學研究已證明,有30多種動物的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近來發現人類的某些腫瘤與病毒的關係密切,在一些鼻咽癌、宮頸癌、肝癌、白血病等患者的血清中可以發現有相應病毒的抗體。有資料報道,血吸蟲病可誘發大腸癌、肝癌等。
【特點】
(一)癌細胞的一般特點
1.單個癌細胞的形態特點
主要表現在細胞核上,可歸納為五大特徵:
(1)核大:癌細胞核可比正常大1-5倍。
(2)核大小不等:由於各個癌細胞核增大程度不一致,同一視野的癌細胞核,大小相差懸殊。
(3)核畸形核膜增厚:癌細胞核可出現明顯的畸形,表現為細胞核形態不規則,呈結節狀、分葉狀等,核膜出現凹陷、皺褶,使核膜呈鋸齒狀。
(4)核深染:由於癌細胞核染色質增多,顆粒變粗,核深染,有的可呈墨水滴樣,同時因核內染色質分佈不均,核的染色深淺不一。
(5)核質比例失常:癌細胞核增大明顯,超過細胞體積的增大,故核質比例失常。並且癌細胞分化愈差,核質比例失常愈明顯。
此外,細胞核染色質邊移,出現巨大核仁,異常核分裂,以及細胞體積增大,且大小不等,並出現梭形、蝌蚪形、星形等異常形態,亦可作為癌細胞的輔助診斷依據。
2.成堆癌細胞的排列特點
成片鱗癌細胞,仍可帶有一定程度的鱗狀上皮的排列特點,如平鋪的鵝卵石樣,但極性消失,排列不規則;腺癌可出現不規則的腺腔樣排列;未分化癌則表現為束狀(單行)排列及鑲嵌樣(成片)排列等特徵,這些可作為診斷癌細胞和進行癌細胞分類的依據。
(二)塗片的“陽性背景”
由於腫瘤組織,特別是浸潤癌和分化差的癌,易發生出血壞死。因此,塗片中常常可見成片的紅細胞和壞死細胞碎片,這種背景往往提示塗片可能為陽性,所以稱陽性背景。早期癌塗片背景多數幹淨,不易見到壞死細胞碎片。出血壞死並非腫瘤所獨有,在某些嚴重的炎癥病變中也可出現,所以在沒找到癌細胞之前,决不能單憑陽性背景的有無,而診斷癌或排除癌。
(三)各種癌細胞的形態特點
癌細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鱗癌、腺癌、未分化癌。
1.鱗癌
一般起源於鱗狀上皮,也可起源於已經發生鱗化的柱狀上皮。根據塗片中大多數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可把鱗癌分為分化好和分化差兩大類。
高分化(角化型)鱗癌 以類似表層細胞的癌細胞為主,並可見少量中層癌細胞,這些癌細胞分化比較成熟,表現多形性,如纖維形、蝌蚪形、蛇形等癌細胞,常散在分佈。癌細胞胞質角化明顯,故稱角化型鱗癌。
低分化(非角化型)鱗癌 癌細胞形態類似底層鱗狀上皮細胞,少數類似中層鱗狀上皮細胞,不出現或很少出現表層癌細胞。癌細胞形態主要為圓形、卵圓形,多數成片脫落,也可單個散在,胞質少、不角化。he染色呈暗紅色,巴氏染色為暗緑色,核大,核仁清楚。
2.腺癌
一般起源於柱狀上皮和腺上皮。根據癌細胞大小,細胞內的粘液多少,有無形成腺腔樣結構,腺癌亦可分為兩型。
高分化腺癌 常形成腺樣排列。癌細胞大,胞質豐富,he染色為淺紅色,巴氏染色為淺緑色,其中可見粘液空泡。核大,核染色質顆粒粗,染色深,核仁巨大。
低分化腺癌 癌細胞小、胞質少,嗜鹼性,粘液空泡少見。癌細胞常成團脫落,排列緊密,形成桑椹樣結構。核小偏位,邊緣胞質隆起。核染色質較粗,核仁小。
3.小細胞型未分化癌
一般認為起源於支氣管上皮的嗜銀細胞,可産生多肽類激素而引起內分泌癥狀,故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癌細胞小,圓形、卵圓形或瓜子形。胞質極少,細胞核約比淋巴細胞大半倍到一倍,核畸形明顯,染色深,癌細胞排列緊密而不重疊,成片出現時,往往呈鑲嵌樣結構;單行排列時呈束狀。這是未分化癌的特徵性表現。
【轉移】
癌細胞的轉移可能是因為喚醒了身體中沉睡的胚胎發育相關轉錄因子所致。
一般來說,癌細胞進行轉移會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為侵犯(invasion),這個階段中癌上皮細胞會鬆開癌細胞之間的連接,使得癌細胞“重獲自由”而能移動到其他地方去。
第二個階段稱為內滲(intravasation),癌細胞穿過血管或淋巴管的內皮進入循環係統。
第三階段稱為外滲(extravasation),在這個階段當中,經過循環係統之旅洗禮的辛存者,會穿過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到達其他的組織。
最後的階段就是這些癌細胞的新大陸移民,在其他組織當中繁衍茁壯形成轉移的惡性腫瘤。
常見的癌細胞轉移有以下幾個:
淋巴道轉移-常見於各種癌,侵入淋巴管的癌細胞隨淋巴首先到達局部淋巴結,繼續發展可轉移到鄰近或遠處淋巴結。如乳腺癌首先轉移到同側腋窩淋巴結,之後可轉移到鎖骨下和鎖骨上淋巴結,甚至對側腋窩淋巴結。
血道轉移-常見於各種肉瘤、內分泌癌和未分化癌,直接侵入血管或經淋巴管再入血管的瘤細胞隨血流到達其他部位。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腦、肝和骨。胃腸道癌常轉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腎癌、骨肉瘤等常轉移到肺,肺癌易轉移至腦,前列腺癌易轉移至骨。
種植轉移-從腫瘤表面脫落的瘤細胞在胸腔、腹腔和腦脊髓腔等處發生的種植性生長,由於重力的緣故,往往種植在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腸膀胱窩、顱底等處。
【研究】
癌細胞研究已成為生物醫學上探索癌變機理的腫瘤生成規律的一個活躍領域。對癌細胞産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致的見解。一些人認為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是由於緻癌病毒誘發的。大多數人同意勃伏利1914年提出的許多癌癥的起因是體細胞突變的理論。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之一是癌癥的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論據之二是已知能誘發基因突變的所有化學誘變劑或物理因素,幾乎都是緻癌的,如瀝青中的一些化學物質經常接觸皮膚,能引起皮膚癌;大劑量苯中毒時,能誘發白血病(血癌);吸煙引起肺癌,這和煙葉中的尼古丁有關;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或從事放射綫工作的人,白血病、骨髓癌的發病率較高。因此,加強環境保護,消除環境污染,及時檢查可疑的緻癌物質,並加以防除,對放射性工作加強安全保護等,都可以降低癌癥發病率。
【餓死癌細胞】
所謂的把癌細胞餓死是通過手術阻斷人體對癌細胞供給。美國哈佛大學的朱達·福剋曼博士早在七十年代就發現,癌細胞要想長成對生命有威脅的“塊頭”,就必須依賴血液提供營養,為此癌細胞與附近的毛細血管相接,從此獲取血液而“瘋長”。如果想辦法“勒死”癌細胞周圍的血管,癌細胞就會因得不到營養而被活活“餓死”。
像西醫肝癌的介入栓塞化療,就是通過將肝動脈堵塞,讓供肝癌的血液減少來控製癌細胞的生長,甚至使其因缺乏營養而死亡。目前英國牛津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又發現一種餓死癌細胞的方法,他們展示了一項實驗室研究結果:使用核糖核酸rna分子來直接影響二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實現“突變”。這種酶是刺激癌癥細胞迅速擴散的基本物質,當它的基因實現“突變”後,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將因缺乏基本化學物質胸腺嘧啶而被“餓死”。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阻止新生成癌癥細胞的生長。
至於為什麽將這種方法稱為:餓死癌細胞,就是為了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很好地理解。所以“餓死癌細胞”是一種變種的民俗說法,並不是讓病人減少飲食營養,或不打白蛋白來“餓死癌細胞”。其實,不吃不喝的結果首先應該是餓死人,人死了血液停止流動纔會將癌細胞餓死。
治療癌癥一半靠藥力,一半靠自身免疫力。若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再好的藥物也無法對癌癥有效,反之,若飲食正常,消化力強,思想開朗,免疫力就高,病就易治,且易於出現療效。
【科學家找到誘使癌細胞“自殺”的方法】
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合成分子能誘使癌細胞“自殺”。這將使在未來製訂個性化癌癥治療方案成為可能。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雜志上報告說,多數細胞內都含有一種叫做半胱天鼕酶-3酶原的蛋白。這種蛋白一旦被激活,就會轉化成一種稱為半胱胺酸蛋白酶-3的酶,導致有缺陷的或危險的細胞凋亡。然而,癌細胞中這種活化機製被破壞了,使其不會凋亡並最終發展成腫瘤。
負責這項研究的保羅·赫根羅德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已找到一種合成分子,可直接激活半胱天鼕酶-3酶原,使其轉化為半胱胺酸蛋白酶-3,從而導致癌細胞程序性死亡。”
研究人員說,他們篩選了2萬多種不同結構的合成分子,通過測試它們在細胞培養物和3種患癌小鼠身上的功效,纔找到了這一簡稱為“pac-1”的合成分子。對23份人體腫瘤樣本進行的實驗表明,“pac-1”能殺死其中的癌細胞。
研究人員說,“pac-1”的作用取决於半胱天鼕酶-3酶原的數量。例如,在肺癌細胞中,半胱天鼕酶-3酶原的數量比正常水平高5倍,因而“pac-1”能更好發揮作用。赫根羅德認為,這意味着該療法的有效性可以預知,將來可根據半胱天鼕酶-3酶原數量的差異為不同患者分別製訂最佳的醫療方案。
【癌癥的各種療法】:
1.手術療法 是最早應用的治療癌癥的方法,也是目前許多早期癌癥治療的首選療法。許多早期癌癥可以通過成功的手術達到根治的目的。一些癌癥病人病情發展到晚期,無法進行根治性手術,但是為了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病人生命,也可進行手術,這種手術稱為姑息性手術。例如結腸癌阻塞腸腔,無法正常排便,則要采取大腸造瘻的姑息性手術以解除腫瘤對腸腔的阻塞。不是任何癌癥都可以進行手術的,例如血癌(即白血病)就無法手術切除。
2.化學療法 即用化學藥物治療癌癥,一般都是指西藥抗癌藥。這些藥物能在癌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環節抑製或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目的。但現有的化學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人體細胞也有損害。因此,進行化療時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脫發等。目前,化療主要用於各種類型的白血病以及用於無法手術而又對放療不敏感的病人。此外,也用作癌癥手術後的輔助療法,以便殺死散在的或衹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發現的癌細胞,推遲或預防癌癥復發。
3.普通放射療法 是用放射綫殺死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目的。有些癌癥對放療效果好,或稱對放療敏感,例如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等;而另一些癌癥則對放療不敏感,即效果不好,例如胰腺癌、結腸腺瘤、軟骨肉瘤及黑色素瘤等。放療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可以避免手術造成的組織缺損和畸形。當癌已嚮周圍組織蔓延或轉移到別處,手術無法徹底切除,就可以用放療來殺死癌細胞。與化療一樣,普通放療也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損傷,所以會産生一係列副作用。
4.立體定嚮放射療法 無創性立體定嚮放射是目前世界醫學界治療腫瘤的領先技術,具有療效好、準確、安全、無創傷、將患者痛苦減低至最小程度的特點。立體定嚮放射療法的精確度非常高。人工手術輕微的抖動範圍就可達到3-4毫米,高於立體定嚮放射誤差的10倍以上;普通放療通過單一平面來治療腫瘤,放射綫劑量達到腫瘤致死量時,勢必嚴重損傷包圍腫瘤的正常組織;立體定嚮放射是將所有放射綫集中在腫瘤組織上進行精確治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極其微小。另外,立體定嚮放療可以避免種植性轉移和血液轉移。人工手術在腫瘤切割及拿出過程中,很難保證腫瘤組織細胞完全不脫落,容易把腫瘤種植在正常組織上而形成新的腫瘤。這就是醫學上常見的種植性轉移;另外腫瘤組織細胞也有可能在手術中通過血液轉移。立體定嚮放療則可避免這樣的轉移,同時避免手術引起的感染和並發癥,以及因開刀給患者帶來的
痛苦和風險。
5.免疫療法 患癌癥的病人,體內免疫功能往往低下纔造成了癌癥發生、發展以至擴散。
免疫療法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遏製癌的生長或擴散的目的 。提高免疫力的製劑稱為免疫增強劑,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卡介苗,還有轉移因子、幹擾素、免疫核糖核酸等。免疫療法副作用小,但難以達到根治癌癥的目的。因此,通常用它作為手術後和化療、放療的輔助治療,以達到鞏固療效及防止復發的目的。
6.內分泌療法 適用於那些發生、發展及治療與體內激素含量密切相關的癥,即激素依賴性癌癥。這些癌癥主要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及甲狀腺癌。其原理是通過服用或註射某種激素對體內激素水平進行調整,達到控製癌生長的目的。例如用雄激素治療乳腺癌、雌激素治療前列腺癌、甲狀腺素片治療甲狀腺癌等等。內分泌療法目前仍然作為癌癥的輔助治療手段,不能取代手術、放療和化療。
7.導嚮療法 是一種比較新的治療癌癥的技術。它與一般化療不同之處是將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與一種專門與癌細胞結合的物質結合在一起。用藥後,藥物絶大部分集中在癌細胞上,化療藥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細胞影響小,因此療效高,副作用小。目前已研製出多種針對不同癌癥的單剋隆抗體它像激光製導的導彈一樣精確地“飛嚮”癌細胞,攜帶的彈頭就是殺傷癌細胞的藥物。
8.冷凍療法和加溫療法 低溫(-40℃以下)和高溫(45℃以上)都可以將癌細胞殺死。因此人們開展了用液氮冷凍治療淺表皮膚癌和某些良性皮膚腫瘤,以及局部加溫治療皮膚癌、四肢癌和膀胱癌。加溫方法有短波、超短波、微波及激光等手段。
9.基因療法 基因是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化學成分是脫氧核糖核酸(dna) 。不同的基因起着不同的生物學作用,而癌癥的發生、發展均與細胞內基因發生變化有關。目前已經發現了兩類與癌癥直接相關的基因,即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的變化會導致腫瘤發生,而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細胞癌變。此外,許多基因與癌癥的治療有關。例如,有些基因可以增強化療效果,使癌細胞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增加,在同等劑量化療藥物作用下,殺死更多的癌細胞;還有人將造血生長因子基因導入造血幹細胞,以減輕因化療和放療造成病人造血功能的損害 ,因此更有利於對癌癥的治療。然而,癌癥的發病機製是極其復雜的,基因治療技術中的許多環節和問題仍然睏擾着科學家。目前絶大部分研究是在實驗室裏進行的,其效果雖然令人振奮,但應用到癌癥患者效果卻不十分理想,基因治療中的許多關鍵問題尚有待解决。
【原理】
一、細胞學原理
癌細胞的內外潛藏着自身無法剋服和排除的逆轉因素,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造就了它的不穩定性。
(一)在細胞膜上
癌細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蛋白質的合成,然而,癌細胞在合成蛋白質時,則必須從健康細胞中奪取門鼕酰胺,可是,與門鼕酰胺共生的門鼕酰胺酶卻能控製癌細胞的生長,這是它無法剋服的第一個矛盾。
在大量的科學驗證明,人體內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存在着一種c-amp(環式磷酸腺苷)的物質,這種物質是控製或調整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成份(並不因為癌化而消失),理有趣的是c-amp還有一個最顯著的能力,就是使癌細胞變成健康細胞(這是難能可貴的)。
癌細胞的表面有一種腫瘤抗原(cea),它能生成相應的抗體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發展,這種自我免力是癌細胞與生俱來的又一矛盾。
(二)在細胞質中
美國科學家謝伊1994年12月發現癌細胞中有一種能使癌細胞不斷復製並保持其遺傳特性的酶(telomerase)。此酶的活性若被抑製和破壞,癌細胞的復製工程,也衹好終止和結束。
(三)在細胞核內
當代分子生物學的卓絶成就,已經證實了細胞核結構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在鏈腱排列上發生了改變時,就能立即嚮rna發出“遺偉信息”的變異電報,於是細胞就發生了癌變,然而,在細胞核中還存在着一種與之特性相反的逆轉錄酶,這種逆轉錄酶的作用是使rna再把自己所收到的dna發來的變電異報返送回去,迫使dna恢復正常的復製功能,這樣,癌細胞就變成了健康細胞。
二、生物學原理
癌細胞與胚胎細胞類似(形態、功能、代謝),具有鮮明的生物學行為,癌細胞是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成的,物別具有反抗性。由於細胞癌化之後,反饋控製減弱或消失,它變得無正常規律,一旦遇到不利的條件(刺激、中傷)它就能轉移,甚至隱匿起來(癌的癌細胞就有這種不吃不動的休眠、假死本領,由分裂增殖期迅速進入go期,任何藥物都對它沒有什麽療效),癌細胞怕熱(熱敷有利於消散),癌細胞代謝力強,吸收多,排泄的也多,對機體破壞性很大。
針對癌細胞的這些習性和特點,若能因勢利導,予以滿足,由可隨機而安。這就為藥物的選用提供了特定性的先决條件,投其所好,大補氣血,不僅可以減輕它對機體的傷害和破壞,並增強機體的內在抗力,還可以調動和增強癌細胞細胞自身逆轉因素的活性,使之變為健康細胞。
三、生化學原理
我國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癌癥研究傢戴乾環在他的緻癌“雙區理論”和“轉錄基因”研究成果中,也進一步證實了“緻癌作用的關鍵步驟是互補鹼對之間的交連”(《人民日報》1993年8月15日)、“緻癌的機理則是互補移碼變異”並且,戴乾環還通過大量的量子化學計算法,發現“化合物在體內發生緻癌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它在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能産生兩個活潑的烷化反應中心,這兩個中心間有利於緻癌潛力發揮的最優距離為2.8-3.0埃米(1/1000000釐米),這個距離正好與體內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股間互補鹼對負性原之間的距離相吻合”。我認為,既然“互補移碼變異”可以使dna的結構發生變化,使癌細胞化,同理,如果我們所施用的進入人體的化合物不是“容易癌化”(其烷化反應中心間距在2.8-3.0埃米)的嚴硝酸????或3-4苯並芘之類,而是兩個烷化中心間距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的且能更活潑的與之化合而使之遊離出來的阿斯匹林氯奎林、奎林之類,那些麽,dna就還原了,癌細胞就又變成了健康細胞。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促使細胞癌化的物質(dna互補鹼對負性原子上的結合物)並不穩定,很容易與烷化中心間距不相同(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之間的物質組成新的物質集團,而遊離出細胞之外。這就是說,烷化中心間距在2.8-3.0埃米之間的物質可以致癌,而化學活動性強的烷化中心距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之間的化合物卻又能治癌而使癌細胞轉化,這是戴氏“雙區理論”的演繹,决不是憑空的假設和虛幻的臆斷,這是戴氏對人類的特大貢獻。
四、生理學原理
人體免疫係統在保衛機體和排除異已、維持靜態平衡方面,不僅活潑而積極,並且具有強大的威力。這種免疫機製,不光不給癌細胞提供合適的生存與發展條件,反而能促使癌細胞的自峰逆轉因素相對強化、間接地使之逆轉,同時,還會直接地幹擾、阻止癌細胞的復製,甚至殺死癌細胞,因此,使用藥物調動人體的內在抗力是治癌工程中的核心和關鍵。
(一)點燃真陽命火,發揚人體的生命威力,迫使癌細胞轉化,揭開治癌奧秘。
命門是生命的門戶和關口、與腎髒密切相關,是一個整體,甚至在生理功能是完成相同的。
右尺脈弱澀為命門火衰,左尺脈弱澀為腎虛,這就是“真陽”不足的標專,要治愈癌癥(包括轉化與消失)則必須更正這種現象。
腎陰屬水、腎陽屬火,這是生命的“真陰”和“真陽”,命門的關鍵作用是“火”的作用,火熄則生命止。所以,發揮“真陽”的火力是製服癌的關鍵。為什麽腎髒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足少陰腎經起於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內踝前大下陷中(然𠔌),沿內踝後,轉走中跟,由小腿肚內則出膝彎內緣上行大腿內側後緣,再由脊柱進入腎髒並聯絡膀胱。從腎上行到肝,過膈膜入肺,又沿喉管入舌根”。“另一分支從肺出,騰絡灌註胸中,又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一此經起於胸中,過膈膜至腹,聯絡上、中、下三焦”。
這就是說,腎髒所扼控的“足少陰腎經”貫穿着心、肝、腎、肺、脾、命等各大髒器,而且六腑與五髒雙是表裏關係,所以,腎髒是人體的核心部位。保衛它、加強它、利用它,就能剋癌製勝(其剋癌機理是癌細胞的逆轉因子被迅速激活,強化;癌細胞dna的復製受幹擾,功能率亂。可見,命門衹所以被稱為命門,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二)調動人體各大髒器的統一製癌能力,全方位地增強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組織免疫,在促進癌細胞逆轉的治癌過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達爾文的器官相關定律表明,一個器官受損,就會影響多個器官受牽連。機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治癌過程中不能忽略這一點。
例如,肺癌就不光治肺部,必須強補脾、腎、兼顧心、肝、肝癌不能單純治肝,還應強補腎、心、兼顧脾、肺、腦癌必須強補肝、脾、兼顧肺、腎;胰腺癌必須強心、肺、兼顧肝、腎。這種五行生剋製化規律在治癌逆轉工程中,效應十分鮮明,其機理也與增強腎功能類似,不外扶正祛邪的範疇。
五、設計學原理
細胞癌化之後,內外各種逆轉因素的活性都相對地減弱或下降,可謝伊癌復酶的活性反而增強,保證dna瘋狂復製而不改變其遺傳特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若能協助機體,施用具有針對性的藥物,降低或消除謝伊癌復酶的活性、加強c-amp和逆轉錄酶的逆轉活力,則癌細胞就不得不轉化為健康細胞了。這就是說,內因和外因的結合,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條件的結合,在推進和加速癌細胞的逆轉工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轉化得轉化,不轉化也得轉化)。
這個客觀條件的提供,就是我們所說的設計,設計的方案,就是治癌的逆轉藍圖。經長期臨床表明,西式多面療法(包括放療、化療、手術、冷凍、介入、灌註)、中式三面療法(內服攻、補劑加外敷)、雙元三面療法(內服中、西劑加外敷)都有各自的威力。西式多面療法,偏嚮於“殺死”的態度,火力猛,不分表紅皂白,對機體傷害嚴重;中式三面療法比較溫和,規勸逆轉,但對實在頑固的癌細胞無能為力;雙元三面療法是一種中西結合療法,對於能逆轉的則促其逆轉,不能逆轉的強行消滅,所以治愈率比較高,值得研究。
癌細胞的逆轉是有條件的,我們要為癌細胞的逆轉創造條件,提供條件,加速逆轉,這就是我所說的設計學原理。
上述五個方面是癌細胞轉化為健康細胞的內因和外因,這在理論上人們也能夠信服,但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紙上談兵,我們關心是結果,那麽,臨床實踐能否印證呢?
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郭孝達同志曾經說進:“普查中,我們發現一個職工的胃中有半粒黃豆大小的腫塊,經切片檢驗,確實有癌細胞,進行一個療程的藥物治療後,再開刀,經過切片檢查,沒有發現癌細胞,衹看到間變細胞,這種情況,在三例子病菌人身上發現過,這說明癌細胞是可以逆轉的。 |
|
癌細胞是一種變異的細胞,是産生癌癥的病源,癌細胞與正常細胞不同,有無限生長、轉化和轉移三大特點,也因此難以消滅。
癌細胞由“叛變”的正常細胞衍生而來,經過很多年纔長成腫瘤。“叛變”細胞脫離正軌,自行設定增殖速度,纍積到10億個以上我們纔會察覺。癌細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時間計算,1個變2個,2個變4個,以此類推。比如,胃癌、腸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時間平均是33天;乳腺癌倍增時間是40多天。由於癌細胞不斷倍增,癌癥越往晚期發展得越快。
癌細胞的內外潛藏着自身無法剋服和無法排除的逆轉因素,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造就了它的不穩定性。
科學家指出,癌癥細胞在轉移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睏難,首先要經過數十次變異,然後要剋服細胞間粘附作用脫離出來,並改變形狀穿過緻密的結締組織。成功逃逸後,癌癥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血液,在那裏它還可能遭到白細胞的攻擊。 接下來癌細胞將通過微血管進入一個新器官(現被稱為“微轉移”)。在這裏,癌細胞面臨着並不友好的環境(稱作“微環境”),有些細胞當即死亡,有些分裂數次後死亡,還有一些保持休眠狀態,存活率僅為數億分之一。 存活下來的癌細胞能夠再生和定植,成為化驗中可發現的“肉眼可見轉移”。隨着轉移的發展,它擠走了正常的細胞,破壞了器官的功能,最後足以致命。 |
|
1、在細胞膜上
癌細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蛋白質的合成,然而,癌細胞在合成蛋白質時,則必須從健康細胞中奪取門鼕酰胺,可是,與門鼕酰胺共生的門鼕酰胺酶卻能控製癌細胞的生長,這是它無法剋服的第一個矛盾。
在大量的科學驗證明,人體內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存在着一種C-Amp(環式磷酸腺苷)的物質,這種物質是控製或調整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成份(並不因為癌化而消失),有趣的是C-Amp還有一個最顯著的能力,就是使癌細胞變成健康細胞(這是難能可貴的)。
癌細胞的表面有一種腫瘤抗原(CEA),它能生成相應的抗體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發展,這種自我免疫力是癌細胞與生俱來的又一矛盾。
2、在細胞質中
美國科學家謝伊1994年12月發現癌細胞中有一種能使癌細胞不斷復製並保持其遺傳特性的酶(Telomerase)。此酶的活性若被抑製和破壞,癌細胞的復製工程,也衹好終止和結束。
3、在細胞核內
當代分子生物學的卓絶成就,已經證實了細胞核結構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在鏈腱排列上發生了改變時,就能立即嚮RNA發出“遺傳信息”的變異電報,於是細胞就發生了癌變,然而,在細胞核中還存在着一種與之特性相反的逆轉錄酶,這種逆轉錄酶的作用是使RNA再把自己所收到的DNA發來的變電異報返送回去,迫使DNA恢復正常的復製功能,這樣,癌細胞就變成了健康細胞。
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每個細胞照章行事,知道何時該生長分裂,也知道怎樣和別的細胞結合,形成組織和器官。而構建不同組織的“圖紙”,就是基因。
現在醫學家認為: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絶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為了“管束”它,人體裏還有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着平衡,但在緻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較弱。因此,緻癌因素是啓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多把“鑰匙”一起用,才能啓動“癌癥程序”;“鑰匙”越多,啓動機會越大。我們還無法破解所有“鑰匙”,因此還無法攻剋癌癥。 |
|
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內存在着與癌癥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的正常表達是個體發育、細胞增殖、組織再生等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這些基因衹有發生突變時纔有緻癌作用,變成癌基因。這些具有引起細胞癌變潛能的基因稱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原癌基因屬於顯性基因,等位基因中的一個發生突變,就會引起細胞癌變。正常細胞中雖然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活動受到嚴格的精密調控,其編碼産物是細胞生長和分化所必需的,不會引起癌變。然而,當原癌基因發生了變化,産生了超出細胞活動所需要的産物,就會引起細胞癌變。原癌基因的這種變化稱為原癌基因的激活。
癌癥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而人體是由大量體細胞組成的。人的一生大約要進行1016次細胞分裂。即使不接觸緻癌劑,每個基因發生自然突變的概率為10-6。可以推算出人的一生中每個基因會有1010突變概率。由此估計,一個突變細胞中應當有許多與細胞增殖有關的基因發生突變,失去了對細胞增殖的調控能力。然而事實上,人體癌癥發病率並沒有預想的那樣高。由此可見,一次突變並不足以將一個健康細胞轉變為癌細胞。一個細胞癌變要求在一個細胞中發生幾次單獨的突變,它們共同作用才能誘發細胞癌變。經統計,一個細胞轉化需要發生3~7次單獨的隨機突變。
雖然癌癥起始於一個細胞突變,但是這個突變細胞的後代必須經過幾次突變,才能形成癌細胞。流行病學的統計表明,癌癥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提高,而且是幾何級數提高,癌癥的發病率是年齡的3次方、4次方甚至5次方。癌癥的漸進發生過程非一日之寒,需要數年時間,在此期間既有內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誘發,緻癌因子需要有劑量纍積效應。癌癥的發生要有許多因子的共同作用。體內還有免疫監控係統,可以隨時消滅癌細胞。因此,許多癌癥不是不可避免的。
細胞中還存在另一類基因與遏製細胞增殖有關,這類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也可引起細胞癌變,這類基因叫做抑癌基因(antioncogenes)或腫瘤抑製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s)。抑癌基因與原癌基因不同,抑癌基因是隱性基因,需要兩個等位基因都突變失活,才能引起細胞癌變。如果親代傳遞給後代的某一抑癌基因中有一個等位基因無功能,這個後代個體就容易患癌癥。在正常細胞中,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協調配合,共同維持細胞的正常增殖活動。 |
|
1、化學緻癌因素:這類因素是目前導致腫瘤的主要原因,其來源甚廣,種類繁多。經考察和動物實驗證實有緻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已發現有千餘種,其中與人類關係密切的化學緻癌物就有數百種之多。化學物質緻癌潛伏期的相對較長,對人類危害極大,它廣泛存在於食物、生産作業環境、農藥、醫療藥品之中。人們所熟知的黃黴毒素,在花生、玉米、高粱、大米等許多糧食作物中都有沾染,它具有公認的緻癌作用,有明顯的緻癌力,已被證實可導致肝癌的發生。廣布於自然界的亞硝胺類化合物(在腌製過的魚、肉、雞中含量較高)和熏烤或燒焦後的食物中(尤其是高蛋白食品,如魚、肉、蛋類)緻癌物的種類和含量劇增,以及受到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如3,4苯並芘、二甲基苯蒽、二苯蒽等緻癌物污染的空氣,均會對人體産生影響,嚴重的會誘發並導致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賁門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膀胱癌、大腸癌、陰囊癌、皮膚癌等。
2、物理緻癌因素:物理緻癌因素包括灼熱、機械性刺激、創傷、紫外錢、放射綫等。值得高度重視的是,受輻射危害可以來自環境污染,也可以來自醫源性。比如多次反復接受X射綫照射檢查或放射性核素檢查可使受檢人群患腫瘤機率增加,若用放射療法治療某些疾病,也可誘發某些腫瘤。有資料報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療紅細胞增多癥後,相當數量的患者經過一定的潛伏期而出現白血病。肺結核患者反復的胸透檢查,可誘發乳腺癌。
3、生物緻癌因素:目前,對這類因素研究較多的是病毒。近代科學研究已證明,有30多種動物的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近來發現人類的某些腫瘤與病毒的關係密切,在一些鼻咽癌、宮頸癌、肝癌、白血病等患者的血清中可以發現有相應病毒的抗體。有資料報道,血吸蟲病可誘發大腸癌、肝癌等。
綜上也可以說是癌細胞是因為緻癌因子激活了原癌基因。 |
|
癌細胞是由正常細胞轉化而來,它除了仍具有來源細胞的某些特性(如上皮癌仍可合成角質蛋白)外,還表現出癌細胞獨具的特性。
(1)無限增殖
在適宜條件下,癌細胞能無限增殖,成為“不死”的永生細胞。正常細胞都具有一定的最高分裂次數,如人的細胞一生衹能分裂50~60次。然而癌細胞卻失去了最高分裂次數。如在1951年由一位黑人婦女(名叫Henrietta Lacks)的宮頸癌細胞分離建立的HeLa細胞係,至今仍在世界許多實驗室中廣泛傳代使用。
(2)接觸抑製現象喪失
正常細胞生長相互接觸後,其運動和分裂活動都要停頓下來。在體外培養條件下則表現為細胞貼壁生長匯合成單層後即停止生長。癌細胞則不同,其分裂和增殖並不因細胞相互接觸而終止,在體外培養時細胞可堆纍成立體細胞群,故癌細胞接觸對癌細胞的增殖無抑製作用。
(3)癌細胞間粘着性減弱
癌細胞與其同源正常組織相比,細胞間的粘着性降低,故癌細胞在體內容易分散和轉移。在正常細胞外被中的纖粘連蛋白是一種細胞外粘着糖蛋白,它增強了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的粘着。癌細胞的纖連粘蛋白顯著減少或缺失,鈣粘蛋白合成發生障礙,從而破壞了細胞與基質之間和細胞與細胞之間的粘着,因此癌細胞具有易於侵潤組織和轉移的屬性。
(4)易於被凝集素凝集
與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更容易被凝集素所凝集,故引起癌細胞凝集所需的凝集素濃度要比正常細胞的低得多。癌細胞凝集性增強是由於質膜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所致。糖蛋白在質膜中的運動性增強,因而凝集素更容易將其受體(糖蛋白)簇集,形成更多的橫橋。質膜糖蛋白運動性增強還可能是由於與其相連的微絲受到破壞所致。
(5)粘壁性下降
在體外培養中,細胞貼壁生長,這與細胞分泌葡糖胺聚糖粘性物質有關。葡糖胺聚糖是構成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可形成水合凝膠。癌細胞合成葡糖胺聚糖減少,導致細胞粘壁性能下降。
(6)細胞骨架結構紊亂
癌細胞中微管變短,排列紊亂,微絲亦發生結構異常。src基因(即誘發肉瘤的基因)的産物PP60src是一種蛋白質激酶,該酶可使張力纖維兩端的粘着斑蛋白磷酸化,而使張力纖維與質膜脫離。肌動蛋白絲的量減少,引起質膜流動性增強,細胞屬性發生改變。由於細胞骨架結構紊亂,導致細胞外形亦發生改變。例如培養中的正常成纖維細胞呈扁平梭形,但被鳥類肉瘤病毒(含src癌基因)轉化後,則變成球形,表面出現小泡,此即由於細胞骨架成分紊亂所致。
(7)産生新的膜抗原
癌細胞丟失了質膜上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而出現了一些新的相關性膜抗原。這些新的膜抗原是由正常細胞表面的糖蛋白修飾而成。同時由於表面蛋白質運動增強,使表面蛋白更易被相應抗體所凝集。
(8)對生長因子需要量降低
正常細胞在體外一般要在含有10%以上的血清的培養液中才能生長,血清中含有一些細胞生長所需要的生長因子,如表皮生長因子(PGF)、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GDF)、胰島素等。而轉化細胞卻能在血清濃度很低的培養液中生長,對生長因子的需求量大大降低。
此外,癌細胞還有許多不同於正常細胞的屬性,如葡萄糖運輸增加,産生新的細胞分泌物等 |
|
(一)癌細胞的一般特點
1.單個癌細胞的形態特點
主要表現在細胞核上,可歸納為五大特徵:
(1)核大:癌細胞核可比正常大1-5倍。
(2)核大小不等:由於各個癌細胞核增大程度不一致,同一視野的癌細胞核,大小相差懸殊。
(3)核畸形核膜增厚:癌細胞核可出現明顯的畸形,表現為細胞核形態不規則,呈結節狀、分葉狀等,核膜出現凹陷、皺褶,使核膜呈鋸齒狀。
(4)核深染:由於癌細胞核染色質增多,顆粒變粗,核深染,有的可呈墨水滴樣,同時因核內染色質分佈不均,核的染色深淺不一。
(5)核質比例失常:癌細胞核增大明顯,超過細胞體積的增大,故核質比例失常。並且癌細胞分化愈差,核質比例失常愈明顯。
此外,細胞核染色質邊移,出現巨大核仁,異常核分裂,以及細胞體積增大,且大小不等,並出現梭形、蝌蚪形、星形等異常形態,亦可作為癌細胞的輔助診斷依據。
2.成堆癌細胞的排列特點
成片鱗癌細胞,仍可帶有一定程度的鱗狀上皮的排列特點,如平鋪的鵝卵石樣,但極性消失,排列不規則;腺癌可出現不規則的腺腔樣排列;未分化癌則表現為束狀(單行)排列及鑲嵌樣(成片)排列等特徵,這些可作為診斷癌細胞和進行癌細胞分類的依據。
(二)塗片的“陽性背景”
由於腫瘤組織,特別是浸潤癌和分化差的癌,易發生出血壞死。因此,塗片中常常可見成片的紅細胞和壞死細胞碎片,這種背景往往提示塗片可能為陽性,所以稱陽性背景。早期癌塗片背景多數幹淨,不易見到壞死細胞碎片。出血壞死並非腫瘤所獨有,在某些嚴重的炎癥病變中也可出現,所以在沒找到癌細胞之前,决不能單憑陽性背景的有無,而診斷癌或排除癌。
(三)各種癌細胞的形態特點
癌細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鱗癌、腺癌、未分化癌。
1.鱗癌
一般起源於鱗狀上皮,也可起源於已經發生鱗化的柱狀上皮。根據塗片中大多數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可把鱗癌分為分化好和分化差兩大類。
高分化(角化型)鱗癌 以類似表層細胞的癌細胞為主,並可見少量中層癌細胞,這些癌細胞分化比較成熟,表現多形性,如纖維形、蝌蚪形、蛇形等癌細胞,常散在分佈。癌細胞胞質角化明顯,故稱角化型鱗癌。
低分化(非角化型)鱗癌 癌細胞形態類似底層鱗狀上皮細胞,少數類似中層鱗狀上皮細胞,不出現或很少出現表層癌細胞。癌細胞形態主要為圓形、卵圓形,多數成片脫落,也可單個散在,胞質少、不角化。HE染色呈暗紅色,巴氏染色為暗緑色,核大,核仁清楚。
2.腺癌
一般起源於柱狀上皮和腺上皮。根據癌細胞大小,細胞內的粘液多少,有無形成腺腔樣結構,腺癌亦可分為兩型。
高分化腺癌 常形成腺樣排列。癌細胞大,胞質豐富,HE染色為淺紅色,巴氏染色為淺緑色,其中可見粘液空泡。核大,核染色質顆粒粗,染色深,核仁巨大。
低分化腺癌 癌細胞小、胞質少,嗜鹼性,粘液空泡少見。癌細胞常成團脫落,排列緊密,形成桑椹樣結構。核小偏位,邊緣胞質隆起。核染色質較粗,核仁小。
3.小細胞型未分化癌
一般認為起源於支氣管上皮的嗜銀細胞,可産生多肽類激素而引起內分泌癥狀,故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癌細胞小,圓形、卵圓形或瓜子形。胞質極少,細胞核約比淋巴細胞大半倍到一倍,核畸形明顯,染色深,癌細胞排列緊密而不重疊,成片出現時,往往呈鑲嵌樣結構;單行排列時呈束狀。這是未分化癌的特徵性表現。 |
|
癌細胞的轉移可能是因為喚醒了身體中沉睡的胚胎發育相關轉錄因子所致。
一般來說,癌細胞進行轉移會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稱為侵犯(invasion),這個階段中癌上皮細胞會鬆開癌細胞之間的連接,使得癌細胞“重獲自由”而能移動到其他地方去。
第二個階段稱為內滲(intravasation),癌細胞穿過血管或淋巴管的內皮進入循環係統。
第三階段稱為外滲(extravasation),在這個階段當中,經過循環係統之旅洗禮的辛存者,會穿過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到達其他的組織。
最後的階段就是這些癌細胞的新大陸移民,在其他組織當中繁衍茁壯形成轉移的惡性腫瘤。
常見的癌細胞轉移有以下幾個:
淋巴道轉移-常見於各種癌,侵入淋巴管的癌細胞隨淋巴首先到達局部淋巴結,繼續發展可轉移到鄰近或遠處淋巴結。如乳腺癌首先轉移到同側腋窩淋巴結,之後可轉移到鎖骨下和鎖骨上淋巴結,甚至對側腋窩淋巴結。
血道轉移-常見於各種肉瘤、內分泌癌和未分化癌,直接侵入血管或經淋巴管再入血管的瘤細胞隨血流到達其他部位。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腦、肝和骨。胃腸道癌常轉移至肝和肺,乳腺癌、腎癌、骨肉瘤等常轉移到肺,肺癌易轉移至腦,前列腺癌易轉移至骨。
種植轉移-從腫瘤表面脫落的瘤細胞在胸腔、腹腔和腦脊髓腔等處發生的種植性生長,由於重力的緣故,往往種植在這些空腔的下部,如肋膈角、直腸膀胱窩、顱底等處。 |
|
癌細胞研究已成為生物醫學上探索癌變機理的腫瘤生成規律的一個活躍領域。對癌細胞産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致的見解。一些人認為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是由於緻癌病毒誘發的。大多數人同意勃伏利1914年提出的許多癌癥的起因是體細胞突變的理論。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之一是癌癥的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論據之二是已知能誘發基因突變的所有化學誘變劑或物理因素,幾乎都是緻癌的,如瀝青中的一些化學物質經常接觸皮膚,能引起皮膚癌;大劑量苯中毒時,能誘發白血病(血癌);吸煙引起肺癌,這和煙葉中的尼古丁有關;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或從事放射綫工作的人,白血病、骨髓癌的發病率較高。因此,加強環境保護,消除環境污染,及時檢查可疑的緻癌物質,並加以防除,對放射性工作加強安全保護等,都可以降低癌癥發病率。 |
|
所謂的把癌細胞餓死是通過手術阻斷人體對癌細胞供給。美國哈佛大學的朱達·福剋曼博士早在七十年代就發現,癌細胞要想長成對生命有威脅的“塊頭”,就必須依賴血液提供營養,為此癌細胞與附近的毛細血管相接,從此獲取血液而“瘋長”。如果想辦法“勒死”癌細胞周圍的血管,癌細胞就會因得不到營養而被活活“餓死”。
像西醫肝癌的介入栓塞化療,就是通過將肝動脈堵塞,讓供肝癌的血液減少來控製癌細胞的生長,甚至使其因缺乏營養而死亡。目前英國牛津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又發現一種餓死癌細胞的方法,他們展示了一項實驗室研究結果:使用核糖核酸RNA分子來直接影響二氫葉酸還原酶基因實現“突變”。這種酶是刺激癌癥細胞迅速擴散的基本物質,當它的基因實現“突變”後,快速分裂的癌細胞將因缺乏基本化學物質胸腺嘧啶而被“餓死”。同時還可以有助於阻止新生成癌癥細胞的生長。
至於為什麽將這種方法稱為:餓死癌細胞,就是為了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很好地理解。所以“餓死癌細胞”是一種變種的民俗說法,並不是讓病人減少飲食營養,或不打白蛋白來“餓死癌細胞”。其實,不吃不喝的結果首先應該是餓死人,人死了血液停止流動纔會將癌細胞餓死。
治療癌癥一半靠藥力,一半靠自身免疫力。若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再好的藥物也無法對癌癥有效,反之,若飲食正常,消化力強,思想開朗,免疫力就高,病就易治,且易於出現療效。 |
|
美國科學家首次發現,一種合成分子能誘使癌細胞“自殺”。這將使在未來製訂個性化癌癥治療方案成為可能。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學生物》雜志上報告說,多數細胞內都含有一種叫做半胱天鼕酶-3酶原的蛋白。這種蛋白一旦被激活,就會轉化成一種稱為半胱胺酸蛋白酶-3的酶,導致有缺陷的或危險的細胞凋亡。然而,癌細胞中這種活化機製被破壞了,使其不會凋亡並最終發展成腫瘤。
負責這項研究的保羅·赫根羅德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已找到一種合成分子,可直接激活半胱天鼕酶-3酶原,使其轉化為半胱胺酸蛋白酶-3,從而導致癌細胞程序性死亡。”
研究人員說,他們篩選了2萬多種不同結構的合成分子,通過測試它們在細胞培養物和3種患癌小鼠身上的功效,纔找到了這一簡稱為“PAC-1”的合成分子。對23份人體腫瘤樣本進行的實驗表明,“PAC-1”能殺死其中的癌細胞。
研究人員說,“PAC-1”的作用取决於半胱天鼕酶-3酶原的數量。例如,在肺癌細胞中,半胱天鼕酶-3酶原的數量比正常水平高5倍,因而“PAC-1”能更好發揮作用。赫根羅德認為,這意味着該療法的有效性可以預知,將來可根據半胱天鼕酶-3酶原數量的差異為不同患者分別製訂最佳的醫療方案。 |
|
1.手術療法 是最早應用的治療癌癥的方法,也是目前許多早期癌癥治療的首選療法。許多早期癌癥可以通過成功的手術達到根治的目的。一些癌癥病人病情發展到晚期,無法進行根治性手術,但是為了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病人生命,也可進行手術,這種手術稱為姑息性手術。例如結腸癌阻塞腸腔,無法正常排便,則要采取大腸造瘻的姑息性手術以解除腫瘤對腸腔的阻塞。不是任何癌癥都可以進行手術的,例如血癌(即白血病)就無法手術切除。
2.化學療法 即用化學藥物治療癌癥,一般都是指西藥抗癌藥。這些藥物能在癌細胞生長繁殖的不同環節抑製或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目的。但現有的化學藥物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對正常人體細胞也有損害。因此,進行化療時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脫發等。目前,化療主要用於各種類型的白血病以及用於無法手術而又對放療不敏感的病人。此外,也用作癌癥手術後的輔助療法,以便殺死散在的或衹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發現的癌細胞,推遲或預防癌癥復發。
3.普通放射療法 是用放射綫殺死癌細胞以達到治療目的。有些癌癥對放療效果好,或稱對放療敏感,例如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白血病等;而另一些癌癥則對放療不敏感,即效果不好,例如胰腺癌、結腸腺瘤、軟骨肉瘤及黑色素瘤等。放療可以有效地殺死癌細胞,可以避免手術造成的組織缺損和畸形。當癌已嚮周圍組織蔓延或轉移到別處,手術無法徹底切除,就可以用放療來殺死癌細胞。與化療一樣,普通放療也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損傷,所以會産生一係列副作用。
4.立體定嚮放射療法 無創性立體定嚮放射是目前世界醫學界治療腫瘤的領先技術,具有療效好、準確、安全、無創傷、將患者痛苦減低至最小程度的特點。立體定嚮放射療法的精確度非常高。人工手術輕微的抖動範圍就可達到3-4毫米,高於立體定嚮放射誤差的10倍以上;普通放療通過單一平面來治療腫瘤,放射綫劑量達到腫瘤致死量時,勢必嚴重損傷包圍腫瘤的正常組織;立體定嚮放射是將所有放射綫集中在腫瘤組織上進行精確治療,對正常組織的損傷極其微小。另外,立體定嚮放療可以避免種植性轉移和血液轉移。人工手術在腫瘤切割及拿出過程中,很難保證腫瘤組織細胞完全不脫落,容易把腫瘤種植在正常組織上而形成新的腫瘤。這就是醫學上常見的種植性轉移;另外腫瘤組織細胞也有可能在手術中通過血液轉移。立體定嚮放療則可避免這樣的轉移,同時避免手術引起的感染和並發癥,以及因開刀給患者帶來的
痛苦和風險。
5.免疫療法 患癌癥的病人,體內免疫功能往往低下纔造成了癌癥發生、發展以至擴散。
免疫療法的目的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從而達到遏製癌的生長或擴散的目的 。提高免疫力的製劑稱為免疫增強劑,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卡介苗,還有轉移因子、幹擾素、免疫核糖核酸等。免疫療法副作用小,但難以達到根治癌癥的目的。因此,通常用它作為手術後和化療、放療的輔助治療,以達到鞏固療效及防止復發的目的。
6.內分泌療法 適用於那些發生、發展及治療與體內激素含量密切相關的癥,即激素依賴性癌癥。這些癌癥主要有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宮內膜癌及甲狀腺癌。其原理是通過服用或註射某種激素對體內激素水平進行調整,達到控製癌生長的目的。例如用雄激素治療乳腺癌、雌激素治療前列腺癌、甲狀腺素片治療甲狀腺癌等等。內分泌療法目前仍然作為癌癥的輔助治療手段,不能取代手術、放療和化療。
7.導嚮療法 是一種比較新的治療癌癥的技術。它與一般化療不同之處是將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與一種專門與癌細胞結合的物質結合在一起。用藥後,藥物絶大部分集中在癌細胞上,化療藥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細胞影響小,因此療效高,副作用小。目前已研製出多種針對不同癌癥的單剋隆抗體它像激光製導的導彈一樣精確地“飛嚮”癌細胞,攜帶的彈頭就是殺傷癌細胞的藥物。
8.冷凍療法和加溫療法 低溫(-40℃以下)和高溫(45℃以上)都可以將癌細胞殺死。因此人們開展了用液氮冷凍治療淺表皮膚癌和某些良性皮膚腫瘤,以及局部加溫治療皮膚癌、四肢癌和膀胱癌。加溫方法有短波、超短波、微波及激光等手段。
9.基因療法 基因是細胞內的遺傳物質,化學成分是脫氧核糖核酸(DNA) 。不同的基因起着不同的生物學作用,而癌癥的發生、發展均與細胞內基因發生變化有關。目前已經發現了兩類與癌癥直接相關的基因,即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的變化會導致腫瘤發生,而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細胞癌變。此外,許多基因與癌癥的治療有關。例如,有些基因可以增強化療效果,使癌細胞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增加,在同等劑量化療藥物作用下,殺死更多的癌細胞;還有人將造血生長因子基因導入造血幹細胞,以減輕因化療和放療造成病人造血功能的損害 ,因此更有利於對癌癥的治療。然而,癌癥的發病機製是極其復雜的,基因治療技術中的許多環節和問題仍然睏擾着科學家。目前絶大部分研究是在實驗室裏進行的,其效果雖然令人振奮,但應用到癌癥患者效果卻不十分理想,基因治療中的許多關鍵問題尚有待解决。
10.中醫治療 我國的中醫療法源遠流長,其治療腫瘤不僅有獨到之處,而且可彌補西醫療法的某些不足。中醫藥治療癌癥不僅有抑製、殺傷癌細胞的作用,還可改善病人癥狀及其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減輕放療、化療及手術的不良反應或並發癥。中醫治療作為術前治療的一部分,可以改善髒器的功能,提高病人對手術的耐受性。術後應用中醫治療可促進體力恢復,減少術後復發及並發癥。同時,部分中草藥還是放療的增敏劑,可增強抗癌效果。 |
|
一、細胞學原理
癌細胞的內外潛藏着自身無法剋服和排除的逆轉因素,這是它的特點,也是它的缺點,造就了它的不穩定性。
(一)在細胞膜上
癌細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蛋白質的合成,然而,癌細胞在合成蛋白質時,則必須從健康細胞中奪取門鼕酰胺,可是,與門鼕酰胺共生的門鼕酰胺酶卻能控製癌細胞的生長,這是它無法剋服的第一個矛盾。
在大量的科學驗證明,人體內每個細胞的細胞膜上存在着一種C-Amp(環式磷酸腺苷)的物質,這種物質是控製或調整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成份(並不因為癌化而消失),理有趣的是C-Amp還有一個最顯著的能力,就是使癌細胞變成健康細胞(這是難能可貴的)。
癌細胞的表面有一種腫瘤抗原(CEA),它能生成相應的抗體阻止癌細胞的生長和發展,這種自我免力是癌細胞與生俱來的又一矛盾。
(二)在細胞質中
美國科學家謝伊1994年12月發現癌細胞中有一種能使癌細胞不斷復製並保持其遺傳特性的酶(Telomerase)。此酶的活性若被抑製和破壞,癌細胞的復製工程,也衹好終止和結束。
(三)在細胞核內
當代分子生物學的卓絶成就,已經證實了細胞核結構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分子在鏈腱排列上發生了改變時,就能立即嚮RNA發出“遺偉信息”的變異電報,於是細胞就發生了癌變,然而,在細胞核中還存在着一種與之特性相反的逆轉錄酶,這種逆轉錄酶的作用是使RNA再把自己所收到的DNA發來的變電異報返送回去,迫使DNA恢復正常的復製功能,這樣,癌細胞就變成了健康細胞。
二、生物學原理
癌細胞與胚胎細胞類似(形態、功能、代謝),具有鮮明的生物學行為,癌細胞是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成的,物別具有反抗性。由於細胞癌化之後,反饋控製減弱或消失,它變得無正常規律,一旦遇到不利的條件(刺激、中傷)它就能轉移,甚至隱匿起來(癌的癌細胞就有這種不吃不動的休眠、假死本領,由分裂增殖期迅速進入GO期,任何藥物都對它沒有什麽療效),癌細胞怕熱(熱敷有利於消散),癌細胞代謝力強,吸收多,排泄的也多,對機體破壞性很大。
針對癌細胞的這些習性和特點,若能因勢利導,予以滿足,由可隨機而安。這就為藥物的選用提供了特定性的先决條件,投其所好,大補氣血,不僅可以減輕它對機體的傷害和破壞,並增強機體的內在抗力,還可以調動和增強癌細胞細胞自身逆轉因素的活性,使之變為健康細胞。
三、生化學原理
我國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癌癥研究傢戴乾環在他的緻癌“雙區理論”和“轉錄基因”研究成果中,也進一步證實了“緻癌作用的關鍵步驟是互補鹼對之間的交連”(《人民日報》1993年8月15日)、“緻癌的機理則是互補移碼變異”並且,戴乾環還通過大量的量子化學計算法,發現“化合物在體內發生緻癌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它在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能産生兩個活潑的烷化反應中心,這兩個中心間有利於緻癌潛力發揮的最優距離為2.8-3.0埃米(1/1000000釐米),這個距離正好與體內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股間互補鹼對負性原之間的距離相吻合”。我認為,既然“互補移碼變異”可以使DNA的結構發生變化,使癌細胞化,同理,如果我們所施用的進入人體的化合物不是“容易癌化”(其烷化反應中心間距在2.8-3.0埃米)的嚴硝酸????或3-4苯並芘之類,而是兩個烷化中心間距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的且能更活潑的與之化合而使之遊離出來的阿斯匹林氯奎林、奎林之類,那些麽,DNA就還原了,癌細胞就又變成了健康細胞。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促使細胞癌化的物質(DNA互補鹼對負性原子上的結合物)並不穩定,很容易與烷化中心間距不相同(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之間的物質組成新的物質集團,而遊離出細胞之外。這就是說,烷化中心間距在2.8-3.0埃米之間的物質可以致癌,而化學活動性強的烷化中心距大於或小於2.8-3.0埃米之間的化合物卻又能治癌而使癌細胞轉化,這是戴氏“雙區理論”的演繹,决不是憑空的假設和虛幻的臆斷,這是戴氏對人類的特大貢獻。
四、生理學原理
人體免疫係統在保衛機體和排除異已、維持靜態平衡方面,不僅活潑而積極,並且具有強大的威力。這種免疫機製,不光不給癌細胞提供合適的生存與發展條件,反而能促使癌細胞的自峰逆轉因素相對強化、間接地使之逆轉,同時,還會直接地幹擾、阻止癌細胞的復製,甚至殺死癌細胞,因此,使用藥物調動人體的內在抗力是治癌工程中的核心和關鍵。
(一)點燃真陽命火,發揚人體的生命威力,迫使癌細胞轉化,揭開治癌奧秘。
命門是生命的門戶和關口、與腎髒密切相關,是一個整體,甚至在生理功能是完成相同的。
右尺脈弱澀為命門火衰,左尺脈弱澀為腎虛,這就是“真陽”不足的標專,要治愈癌癥(包括轉化與消失)則必須更正這種現象。
腎陰屬水、腎陽屬火,這是生命的“真陰”和“真陽”,命門的關鍵作用是“火”的作用,火熄則生命止。所以,發揮“真陽”的火力是製服癌的關鍵。為什麽腎髒能有如此大的威力呢?
“足少陰腎經起於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內踝前大下陷中(然𠔌),沿內踝後,轉走中跟,由小腿肚內則出膝彎內緣上行大腿內側後緣,再由脊柱進入腎髒並聯絡膀胱。從腎上行到肝,過膈膜入肺,又沿喉管入舌根”。“另一分支從肺出,騰絡灌註胸中,又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一此經起於胸中,過膈膜至腹,聯絡上、中、下三焦”。
這就是說,腎髒所扼控的“足少陰腎經”貫穿着心、肝、腎、肺、脾、命等各大髒器,而且六腑與五髒雙是表裏關係,所以,腎髒是人體的核心部位。保衛它、加強它、利用它,就能剋癌製勝(其剋癌機理是癌細胞的逆轉因子被迅速激活,強化;癌細胞DNA的復製受幹擾,功能率亂。可見,命門衹所以被稱為命門,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二)調動人體各大髒器的統一製癌能力,全方位地增強細胞免疫、體液免疫、組織免疫,在促進癌細胞逆轉的治癌過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達爾文的器官相關定律表明,一個器官受損,就會影響多個器官受牽連。機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治癌過程中不能忽略這一點。
例如,肺癌就不光治肺部,必須強補脾、腎、兼顧心、肝、肝癌不能單純治肝,還應強補腎、心、兼顧脾、肺、腦癌必須強補肝、脾、兼顧肺、腎;胰腺癌必須強心、肺、兼顧肝、腎。這種五行生剋製化規律在治癌逆轉工程中,效應十分鮮明,其機理也與增強腎功能類似,不外扶正祛邪的範疇。
五、設計學原理
細胞癌化之後,內外各種逆轉因素的活性都相對地減弱或下降,可謝伊癌復酶的活性反而增強,保證DNA瘋狂復製而不改變其遺傳特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若能協助機體,施用具有針對性的藥物,降低或消除謝伊癌復酶的活性、加強C-Amp和逆轉錄酶的逆轉活力,則癌細胞就不得不轉化為健康細胞了。這就是說,內因和外因的結合,主觀能動性和客觀條件的結合,在推進和加速癌細胞的逆轉工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轉化得轉化,不轉化也得轉化)。
這個客觀條件的提供,就是我們所說的設計,設計的方案,就是治癌的逆轉藍圖。經長期臨床表明,西式多面療法(包括放療、化療、手術、冷凍、介入、灌註)、中式三面療法(內服攻、補劑加外敷)、雙元三面療法(內服中、西劑加外敷)都有各自的威力。西式多面療法,偏嚮於“殺死”的態度,火力猛,不分表紅皂白,對機體傷害嚴重;中式三面療法比較溫和,規勸逆轉,但對實在頑固的癌細胞無能為力;雙元三面療法是一種中西結合療法,對於能逆轉的則促其逆轉,不能逆轉的強行消滅,所以治愈率比較高,值得研究。
癌細胞的逆轉是有條件的,我們要為癌細胞的逆轉創造條件,提供條件,加速逆轉,這就是我所說的設計學原理。
上述五個方面是癌細胞轉化為健康細胞的內因和外因,這在理論上人們也能夠信服,但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紙上談兵,我們關心是結果,那麽,臨床實踐能否印證呢?
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郭孝達同志曾經說進:“普查中,我們發現一個職工的胃中有半粒黃豆大小的腫塊,經切片檢驗,確實有癌細胞,進行一個療程的藥物治療後,再開刀,經過切片檢查,沒有發現癌細胞,衹看到間變細胞,這種情況,在三例子病菌人身上發現過,這說明癌細胞是可以逆轉的。 |
|
生物體內某些正常細胞生長失去控製而惡性增殖的細胞。如果不加切除或抑製它們便會惡性生長,奪取人體養分,使人體消瘦衰竭,最終導致死亡。癌細胞有幼嫩、不成熟、易離散等特點,離散後的癌細胞會隨淋巴液和血液循環在體內遊走,穿入各種組織器官中繼續分裂繁殖,形成新的癌腫,此即癌轉移。在離體條件下培養,正常細胞生長到相互接觸時就停止增殖,而癌細胞卻仍不停止細胞分裂,繼續生長成堆,形成不規則團塊。大量實驗證明,癌細胞生長失去控製,與細胞表面化學物質,特別是表面糖蛋白的變化密切相關。
癌細胞研究已成為生物醫學上探索癌變機理的腫瘤生成規律的一個活躍領域。對癌細胞産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致的見解。一些人認為正常細胞轉化為癌細胞是由於緻癌病毒誘發的。大多數人同意勃伏利1914年提出的許多癌癥的起因是體細胞突變的理論。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之一是癌癥的發病率隨年齡而增長,論據之二是已知能誘發基因突變的所有化學誘變劑或物理因素,幾乎都是緻癌的,如瀝青中的一些化學物質經常接觸皮膚,能引起皮膚癌;大劑量苯中毒時,能誘發白血病(血癌);吸煙引起肺癌,這和煙葉中的尼古丁有關;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或從事放射綫工作的人,白血病、骨髓癌的發病率較高。因此,加強環境保護,消除環境污染,及時檢查可疑的緻癌物質,並加以防除,對放射性工作加強安全保護等,都可以降低癌癥發病率。 |
|
癌細胞
癌細胞的形態特徵主要有3點:異型性、多型性及幼稚性。異型性:為癌細胞與其母細胞的形態和結構上明顯不相似,表現為細胞體積和核異常增大,核的形狀不規則,染色深淺不一,核仁大而增多;胞漿寬窄不一,核漿比例大於1∶1。多型性:為癌細胞相互之間形狀,大小不一,染色深淺不等;常見多核、巨核,分葉核和畸形核等瘤巨細胞。幼稚性:為癌細胞處於未分化、未成熟狀態,表現為細胞體積較少,細胞核圓形或梭形,大小形狀較一致,胞漿窄,核漿比例大於1∶1。癌細胞形態雖有明顯異型性,但根據不同分化成熟度,尚保留與相應成熟細胞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根據其結構特徵,可辨認為何種組織發生的癌。 |
|
- : Cancerous cell
- n.: cancer cells
|
|
- n. cellule cancéreuse
|
|
癌細胞擴散 | 畸形癌細胞 | 人癌細胞株 | 擴散性癌細胞 | 癌細胞樣生長 | 癌細胞的特性 | 擴散了的癌細胞 | 艾氏腹水癌細胞 | 癌細胞由何而來 | 誘導癌細胞分化治療 | 用幽默笑死癌細胞:趙大鼻的抗癌日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