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安徽 >阜陽 > 界首市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Jieshao City
  郵編:236500 代碼:341226 區號:0558
  拼音:Jiè Shǒu Shì 英譯:Jieshao City
  
  界首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南與臨泉縣和潁泉區接壤,東與太和縣為鄰,西北與河南省的瀋丘、鄲城兩縣交界。總面積667平方千米,總人口76萬人(2007年末)。
  
  全市轄3個街道、12個鎮、3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潁南街道、光武鎮、泉陽鎮、蘆村鎮、新馬集鎮、大黃鎮、田營鎮、陶廟鎮、王集鎮、磚集鎮、顧集鎮、戴橋鎮、舒莊鎮、邴集鄉、靳寨鄉、任寨鄉。市政府駐東城街道。
  
  地處淮北平原西北部。潁河橫貫中部,泉河流經界首市與臨泉之縣間。年降水量817毫米,年均氣溫14.7℃。地下藴藏有含碘礦泉水。國傢優質棉基地,安徽省山羊板皮生産基地。漯阜鐵路、寧洛高速公路橫穿市境中部,204、308、102省道穿境而過,潁河可常年通航。梆劇為地方戲麯。
界首概況 Jieshou Overview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門,位於京九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交匯處,面嚮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經濟圈,背靠中原腹地,是東西進出的重要門戶,具有廣阔的發展空間,全市總面積667.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2萬畝,人口73萬,轄18個鄉、鎮、辦事處。為省級直轄市,省托阜陽市代管。界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時王莽、劉秀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光武鎮成為全國唯一以皇帝謚號命名的城鎮。南宋名將劉琦大敗金兀術,在劃此溝為界。元末紅巾軍領袖界首人劉福通,在家乡首舉反元義旗,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礎。抗戰時期,界首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未受日軍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紛紛遷往界首,一度人口劇增,商賈雲集,貿易興旺,有“小上海”之美譽。
  界首氣候適宜,物産豐富。是全國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山羊、優質黃牛生産基地,是安徽省糧、棉、油、肉主産區。小麥平均單産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場日交易牲畜1000多頭,陶廟山羊市場日交易、屠宰山羊1萬衹。黃牛、山羊具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皮質細膩彈性好等特點,為國內外市場緊俏的畜産品之一。潁南馬鈴薯基地種植面積10萬畝,城郊雙孢菇種植面積5000畝。紅薯、大豆、蔬菜、雙孢菇四大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通過省級認定。“呂長明”牛肉、“宏亮”熏雞、清真牛肉幹等地方特産享譽省內外。農副産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前景廣阔。
  界首工業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産體係,國傢級、省級名牌産品32個。以華信藥業、華源廣生藥業為主的醫藥,以天安集團為竜頭的塑料化工,以三寶綫業、友源鞋業為主的紡織製鞋,以沙河王為竜頭的食品釀造,以雲竜機械、東亞照明為主的機械製造,以田營鉛冶煉為主的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産業優勢明顯。“沙河王”係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運動鞋、“雲竜”糧食機械、“錦泉”漁具等知名産品享譽全國。工業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40%以上,對財政經濟的貢獻率達70%左右。
  界首園區經濟發展迅速,潛力巨大。市工業園位於該市城區東部,面積8平方公裏,北鄰漯阜鐵路和寧洛高速,省道308綫橫穿其間,園區“四橫”、“四縱”網狀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對外交通十分便捷。園區毗鄰市行政服務中心、市第二水廠、市污水處理廠、市郵政大樓、廣電中心等重點單位,距商業中心2公裏,東城35KV變電所坐落在園內,醫院、學校、通訊、商貿、郵政、金融、停車場、加油站、儲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正在建設。園區總體佈局分農副産品加工區、機械配件加工區、電子信息産品加工區、環保産品加工區、食品工業區、醫藥産品加工區。《界首市工業園區投資優惠政策若幹規定》、《界首市工業園區管理暫行辦法》等優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條竜”、“保姆式”服務模式,為外來投資提供了極大便利。入園企業需辦理的相關手續,均由園區辦公室牽頭,市行政服務中心承辦,一次性辦結。目前已有20多傢企業入駐園區。園區以引進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將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産業升級的基地。
  田營鉛冶煉加工區位於城區東南8公裏陶莊湖,一期工程占地面積100公頃。園區順應國際有色金屬産業的發展趨勢,遵循國傢發展循環經濟的産業政策,通過了省環保局環保檢查驗收,成為國內再生鉛最大生産在地,並被授權製定國傢再生鉛行業標準。2004年,園區企業年産再生鉛15萬噸,實現産值15億元。我們精心製定了園區發展規劃,聘請有關專傢編製了清潔生産工藝流程,組建了緊密型的華鑫鉛業集團公司,集團公司下轄11個子公司,采取股份製的形式,使公司從傢族式管理嚮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集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不斷改進生産工藝,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力爭做成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産品最先進、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好的再生鉛生産基地。
  光武塑料加工區位於城區西北15公裏處,緊靠界臨鄲公路,地理位置優越,面積約100公頃。光武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市場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興盛於2002年以後,輻射西城、靳寨、新馬集等鄉鎮,縱深10多公裏,現有初級加工企業900多傢,從業人員1萬多人,主要生産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對苯顆粒等,年産量30萬噸,已有臺灣捷遠塑化公司等6傢深加工企業入戶園區。
  鴨王經濟開發區位於城區東北5公裏處,1996年建成,占地面積500畝。園區集科、工、貿一體化,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區內現有韓國、天津、江蘇、福建和本地企業22傢,主要生産、經銷尼竜繩、尼竜網、塑料彩條布等,産品暢銷國內外,是全國最大的繩網市場,發展前景廣阔。
  界首市場活躍,商業繁榮。光武小百貨市場、陶廟山羊市場、潁南馬鈴薯市場、鴨王繩網市場、東城塑料製品市場、泉陽三粉市場等專業市場功能完善,具有較強的輻射力。近年來,我們進一步加強這些專業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吸引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大戶進市場經營,發揮能人效應建市場,形成“一個能人帶一串,一個專業興一片”的市場發展格局,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市場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
  界首社會和諧,文明進步,是全國擁軍優屬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科技興市百強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服務先進縣市、全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安徽省衛生城市,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界首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潁河橫貫城市,可常年通航1500噸級拖船。漯阜鐵路穿境而過,與京廣、京九綫相連。界阜蚌高速公路、臨界鄲一級公路、省道204綫和308綫經過界首,通嚮全國。市區距阜陽機場60公裏。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5萬噸,電力、通訊事業發達,水資源供給充足。
  界首人力資源充足,勞動力綜合素質較高,用工成本約為發達地區的一半,水、電、土地、房産、消費等要素價格較低,綜合成本很有競爭優勢,是有遠見的企業傢理想的投資寶地。可以說,衹要到界首,商機處處有。
  界首人民勤勞樸實,重情重義;界首蓄勢待發,充滿商機,充滿希望,有很多資源正待開發。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積極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努力使所有來界首投資興業的客商賓至如歸,盡情施展才華和抱負。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界首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3個鄉:東城街道辦事處、西城街道辦事處、潁南街道辦事處
  位於三個辦事處以北的鄉鎮:光武鎮、新馬集鎮、邴集鄉、靳寨鄉、蘆村鎮、大黃鎮、。
  位於三個辦事處以南的鄉鎮:泉陽鎮、田營鎮、陶廟鎮、王集鎮、磚集鎮、顧集鎮、戴橋鎮、舒莊鎮、任寨鄉。
  市政府駐東城辦事處。
  界首市區地圖
界首市的誕生 Jieshou of birth
  界首城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北宋初年,境內有一溝(現已不存),為潁州與陳州的分界溝,遂置界溝鎮,設界溝驛。元代改設界溝站。明洪武年間,於此設界溝關。明末,因界溝為潁州府邊緣首集,始名為界首集。這個過路店形式的小集鎮,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徐州、蚌埠、開封、商邱等商埠為日軍占領。國民黨禦敵無策,為阻止日軍前進,扒開花園口,造成黃水泛濫,形成大片黃泛區,交通受阻,人民塗炭。而界首因水陸交通便利,成為從前方到後方,從敵占區通往陝、甘、川、黔、滇等省區的要道,因而迅速發展起來。幾年間,界首集萬商雲集,貨積如山,貿事繁雜,街道縱橫;集西的皂廟原本曠野荒塚,也猛增許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劉興集,????糧業發達,運輸便利,熱鬧非凡。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鎮。同時國民黨也看好了這個地方,在界首派駐許多部隊,設置黨、政、警、特等重要機關,企圖把界首建成一個蘇魯豫皖地區的穩固的統治中心。界首遂成為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商貿人士的發財場所,貧甘難民的謀生地方。這時的界首人口達20多萬 ,被譽為“小上海”。時隔不久,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的黨政軍機關忙着去淪陷區大中城市接管“勝利果實”,富商大賈及流離難民都紛紛返回故裏,界首一度蕭條下來,城市人口下降到7萬 餘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吳芝圃、張國華來到睢(縣)杞(縣)太(康)地區,組建中共豫皖蘇區黨委和豫皖蘇軍區。12月12日,在睢縣平崗召開誓師大會,宣佈豫皖蘇邊區的成立,邊區轄三個分區,一個獨立旅,一個特務團,並提出“堅持豫皖蘇,保衛豫皖蘇,擴大豫皖蘇,鞏固豫皖蘇,為解放全中國做出貢獻”的口號。會後,豫皖蘇軍區部隊遠程奔襲,縱橫馳騁,很快打開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蘇二分區在鄲城集宣告成立,决定在新開闢的淮陽縣、鹿邑縣和淮太西縣的基礎上,再開闢瀋(邱)鹿(邑)淮(陽)縣,並配備幹部,組織縣區武裝,以鄲城區為依托,嚮沙河沿岸出擊,打擊和消滅國民黨反動地方武裝和土頑的有生力量,以鞏固和擴大瀋鹿淮縣。
  鑒於界首是瀋鹿淮縣境的較大城鎮,人口集中,商貿繁雜,水陸交通均甚便利,能為財政提供較好收入,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蘇部隊的重要任務之一。1947年4月14日,軍區副司令員兼二分區司令員魏鳳樓率部出擊到沙河沿岸,一舉打跑了國民黨的聯防區武裝,第一次解放界首城。為了追擊並消滅敵之有生力量,經安撫群衆,穩定民心和詢查匪蹤之後,魏鳳樓部即撤離界首,西進剿匪。5月18日,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在二分區部隊的配合下,從秋渠出發,於當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進抵界首以南,經過夜間的激烈戰鬥,消滅國民黨潢川保安團2個中隊,瀋邱保安團3個中隊,擊斃國民黨臨泉縣保安大隊長李澄波,活捉國民黨界首鎮商會會長饒紹周。時在界首的國民黨臨泉縣長裴代志和劉舉鎮商會會長戴偕五聞風喪膽,連夜潛渡沙河嚮東逃竄。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專員董敬齋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傳黨的政策,沒收土豪劣紳惡霸地主財産,發放救濟物資,邊撫群衆,穩定社會秩序。數日後又撤離界首,在廣大區域內尋殲國民黨的武裝力量。界首又處於國民黨聯防區和土頑的控製之下。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大塹,揭開了全國戰略反攻的序幕。“圍剿”豫皖蘇邊區的國民黨正規軍,大部愴惶北調,留下的衹是各縣保安團和土頑武裝,沙河流域形勢隨即好轉。豫皖蘇二分區武裝和瀋鹿淮縣大隊越過黃泛區,出擊沙河兩岸,發動群衆,建立基層政權。8月中旬,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經瀋鹿淮縣順利通過沙河,更增長瞭解放軍的神威,國民黨地方武裝望風披靡,四處逃竄。二分區部隊主動襲擊保安團和土頑,打了許多小勝仗,解放了廣大鄉村。鑒於光武、黃橋、界首等地區原屬太和縣境,二分區决定將瀋鹿淮縣改名為瀋(丘)太(和)鹿(邑)縣。並於9月18日,任命喬道三為界首市長,待機進軍界首城。9月下旬,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開展掃蕩戰,不僅牽製了大批敵正規部隊,而且大量地消滅了敵地方武裝和土頑勢力,為黃淮平原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0月1日,華野六縱十六師擊潰了以郭鬆濤(國民黨沙北指揮部主任)為頭子的聯防區土頑,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區根據豫皖蘇區黨委的指示,在華野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長喬道三於當日隨軍進入界首城,積極開展市政府工作。
  喬道三到界首後,在短期內着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會同各路來的幹部,組成市政府機構。由瀋太鹿縣大隊副政委齊士欽任政府秘書,巴集區委書記羅剋任市財糧科長,二分區幹部戴鴻烈任市工商稅務局局長,華野幹部潘曉光任市公安局局長,為保衛新生政權,組建市大隊,由二分區幹部李遂成任隊長,同時華野還派一些骨幹加強市屬劉興區和黃橋區的武裝力量和政權機構。在界首作短暫逗留的陳毅司令員,派人送來一批武器彈藥,表示對市政府和市大隊的支持和厚望。當時市政府設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裏,門前挂着“豫皖蘇邊區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製牌子。
  第二是張貼進城佈告,宣傳黨的政策。佈告的主要內容是:(1)對廣大人民群衆,政府予以保護;對漢姦偽軍,在自首登記,交出武器後,政府給以寬大待遇;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民主革命秩序,不得隱藏漢姦偽軍,不得轉讓武器,不得破壞搗亂。否則以破壞秩序論罪。(2)取消苛捐雜稅,救濟難民,減輕人民負擔,保護人民生命財産。(3)鼓勵工商業開工營業,平穩物價,公買公賣;以冀鈔為本位,法幣暫時流通,限期使用。(4)政府保護公共建築,包括房屋、營監、公所、醫院、學校、民教館等,還保護古墓、文庫、標本、儀器等文化資料。
  第三是發放救濟物資,穩定社會秩序。界首一帶難民很多,市政府為解救人民疾苦,在華野六縱的支持下,實行“開倉濟貧”,即把一部分生活日用品,如米面、煤油、衣服、傢俱等,有組織有秩序地分發給貧苦居民,這一舉措深受人民群衆的擁護,幾十裏以外的人都來領取,界首渡口擁護異常。受益群衆感謝共産黨和解放軍,决心以實際行動支援解放戰爭,對穩定社會秩序,爭取人民群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就這樣,界首市在當時的急風暴雨的革命鬥爭中,勝利誕生了。此後,市政府址幾經遷徙:先遷至玉平街,再遷至生産街南口,最後遷至新華街臧公館。 建國前後界首市行政區域沿革
  一、1947年5月19日始置界首市,市長由豫皖蘇二分區副專員董敬齋兼任,旋廢棄;10月1日正式設立界首市,設民主政府統轄全市城區,市長喬道三。
  二、1948年1月以市區潁水南岸原劉興鎮置劉興區;同年7月改為第一區,另以市區潁水北岸原皂廟鎮置第二區,原界首鎮置第三區,各設民主政府分別駐衛民街、光明路與太平街,直屬於市,1949年撤銷。
  三、1950年界首城區分為西平、裕民(或稱太和)、民主、力行、光明、新華、迎祥、太平8鎮,後改裕民鎮為衛民鎮。其8鎮鎮長分別是:裕民鎮長:劉華祥,西平鎮長:戴明恩,民主鎮長:丁顯民,力行鎮長:苟鳳英,光明鎮長:張雲會,新華鎮長:程桂英,太平鎮長:李紹曾,迎祥鎮長:肖西斌。
  四、市郊區(1950年7月—1951年7月)
  1950年7月由太和縣劃來尚寨、桑樹行、汪莊、徐寨、段寨5鄉,由臨泉縣劃來榮老傢、田營、曹寺3鄉,建立市郊區,政府駐饒樓村,直屬於市。
  書記:趙 超(兼,50.7—51.2)郭靖堂(51.2—7)
  區長:郭靖堂
  田營鄉長:劉福旺 桑樹鄉長:黃金玉
  榮老家乡長:呂聖賢 汪莊鄉長:張治平
  曹寺鄉長:彭樹卿 段寨鄉長:劉廷奎
  徐寨鄉長:王金廣 尚寨鄉長:於思勤
  1951年7月撤銷市郊區建製,所轄8鄉復劃太和縣、臨泉縣。
  五、1953年9月撤市建界首縣,城區改建為城關區,政府駐北嚮義街,區長魏鶴山;並城區8鎮為衛民、民主、新華、光明、迎5鎮,又新設界首港,直屬於城關區;縣境包括從太和縣劃來之大黃、光武2區,從臨泉縣劃來之陶廟、磚集、洪莊3區。
  界首市的興起與發展及其城區的變遷
  界首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鄉①。陳勝起義失敗,被叛徒殺害,其將呂臣再次起拴新陽(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復了起義政權。元末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與韓林兒、杜遵道等起義於此②。
  界首城的興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時期,名為養城,後訛為陽城,但衹是作為居邑。由於其城頻臨潁水,地處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時期日漸興盛,形成了界溝鎮,為潁州境內縣以下十一大商業城鎮之一③。宋代凡“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鎮,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④。”界溝鎮當時政府設在監鎮官,負責徵收商稅,熙寧間界溝鎮商稅收入一度達836貫⑤。不過就當時整個潁州範圍而言,界溝鎮貿易並不發達,不僅落後於潁州所領汝陰、萬 壽、瀋丘、潁上4縣縣城,而且在萬壽縣所屬斤溝、潁上縣所屬正陽、瀋丘縣所屬永安諸鎮之下;城區範圍亦十分狹小,方圓不到一裏,東依連傢寨,至原市政府所在舊臧公館(今市供銷社傢屬院);東至今新華街、信義街口;南至今大義街中段,逼近潁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側。城內縱橫街道共有4條:大義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關帝廟巷。
  為了方便交通,元代設界溝站。明初隨着山西、山東移民大量遷入,界溝鎮商業日趨活躍。至明代中葉,城區嚮東沿今迎祥街擴展至今文昌巷一綫,原來的連傢寨被圈入城內。明末始又稱界首集。清代繼續發展,鹹豐五年(1855年)重築寨墻,西寨墻擴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東側,北寨墻擴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開路和前進巷一綫,東寨墻大體沿今前進巷嚮南止於今迎祥街中段而與文昌巷原東寨墻相接;與此同時潁水南岸的劉興鎮亦修築了寨墻,範圍僅相當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進入近代以後,日寇入侵,國土淪喪。1938年,徐州、蚌埠、商丘、開封等城市相繼為敵侵占,津浦、淮海兩鐵路交通斷絶,蔣介石為阻敵西進,悍然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一時黃水泛濫,豫東與皖北文大平原俱成澤國,界首成了敵占區進入內地的唯一孔道和重要門戶。於是界首畸形發展,人口驟增,商賈雲集,大批難民避居其間,城區隨之擴大。1943年全城有界首、皂廟、劉興3鎮,有大小街道70餘條。當時新修寨墻,潁河北岸自張莊西首東北行,經今市第一中學、在原賓館之南,迤東南行經張樓巷東北,復東南行止於夏莊東南;潁河南岸。沿今衛東路以西,東南行至福利院西南折而東行,沿福通路至衛民路口折北於沙河大橋西南。1945年抗戰勝利,外商相繼攜資返裏,難民亦陸續回鄉務農,界首城市遂漸漸走嚮蕭條。
  1947年界首解放,正式建立了界首市民主政府,使其城獲得了新生。抗日戰爭時間界首三鎮雖興盛一時,並非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而是在國難當頭,災民遍野的情況下由於它所處的特殊交通地位决定的。因此它完全是一個消費性的城市,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市場毒品充斥、走私詐騙盛行、城內妓院、書寓林立,地痞流氓逍遙其間,一般市民卻衣履襤褸,食難飽腹。市民主政府建立以後,面對反動勢力的猖狂反撲,在堅决開展對敵鬥爭的同時,及時提出保護發展民族工商業,組織城市貧民開展生産自救,進行民主改革,嚴厲打擊販毒、吸毒和走私詐騙,恢復創辦學校,發展教育,開展正當文化活動,取締書寓、妓院,城市面貌因而煥然一新,界首市成了豫皖蘇邊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僅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戰役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為新解放的城市建設提供了經驗。當時新建的工廠有界首發電廠、鐵工廠、造船廠、被服廠、釀酒廠、裕豐面粉廠和大衆煙廠等。由界首鐵工廠與造船廠聯合製造的小輪船為當時皖北地區工業界首傢,曾在合肥逍遙津公展。1951年大水,界首市重修寨墻,市東夏莊被圈於城外,其餘皆仍因其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發展,界首市經濟、文體建設更是突飛猛進,特別是漯阜鐵路的建成和通車,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對外的聯繫,界首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輕工業城市,擁有食品、釀造、塑料、鞋業、藥業、化工、機械、造紙、紡織、製革十大骨幹支柱産業,其中大中型企業13傢,集團公司6傢。隨着工業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界首城區因而突破了原來的範圍耐 是一步擴大;城南陸續開闢了福通路和大橋南路,城北先後開闢了中原路、新陽路,城東增闢了大橋北踽 、昌盛路、東升路、人民東路及東順河街等。這樣,原處城郊的大郭寨、賈莊、尚莊、程莊等全部劃入市區。舊城區街道亦不斷得到改造,原來的寨墻早已拆除。現在,界首市正以一個嶄新的城市不斷發展壯大,進入21世紀。
  附:解放前的界首三鎮
  界首地處潁河中遊,抗日戰爭以前,是隸屬安徽太和縣名不見經傳的農村集市,經濟、文化落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禦敵無策,悍然炸開黃河花園口,一時黃水肆虐。界首因其便利水運成為淪陷區進入內地的第一門戶,平、津、寧、滬的貨運亦賴由此輸入內地,商旅麋集,災民大量擁入,畸形發展,遂與其毗鄰的臨泉縣所屬劉興,河南瀋丘縣所屬皂廟形成鼎足而立的界首三鎮。
  1943年,界首全城分佈大小街道70餘條,並闢有商場2處,貨物齊全,生意興隆,全年貿易額接當時偽幣計算達8.8億元,商稅改入達1億元常住與流動人口不下10萬人,其中商人占40%以上。設有各類工廠和手工業工廠78傢,造船廠14傢,商行667傢,銀行2傢,電話電報和郵局各1所,中學3所,小學4所,兒童教養院1所,醫院和診所21傢,戲樓10座,遊藝場1處;城內潁水之上商船密聚,桅桿如林,城區西自劉灣,東至夏莊,綿延10餘裏。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又有新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一度超過25萬人以上。其繁華程度可與上海的公共租界媲美,被譽為“小上海”。
  界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國民黨的重視,他們以界首為其政治基地,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在界首設立了許多軍政行務機關。界首先後駐集了國民黨第三十一訪集團軍、第九十二軍、暫編第九軍,霍守義的第十二軍、何柱國的騎二軍也以駐軍名義盤踞界首。1941年春,湯恩伯任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兼黨政分會主任,他們以界首為“重建區”為名,要控製界首。桂係李品仙以界首屬於安徽要搶占界首,除此,還有山東、江蘇的軍政機關以及形形色色的挺進縱隊、訓練班和戴笠的軍統、陳立夫的中統特務機關混擾其間。當時界首三鎮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太和縣界首鎮所轄15保,150甲,鎮長哈秀峰(回民);瀋丘縣皂廟鎮所轄8保,80甲,鎮長李成治;臨泉縣劉興鎮所大包軍麥等。在界首設立的軍政機構有沙河警備司令部,警備司令先後由徐長熙、安俊纔、唐興、李銑、王君培、劉國憲擔任,下設參謀處、副官處、軍法處、軍需處、軍警督查處、船舶管理處、秘書處(機要室)、財務整理委員會等。
  鑒於界首北面屬我豫皖蘇解放區,是與河南省委聯繫的必經之地,也是新四軍四師與五師聯繫的重要通道,我黨於1940年建立中共界首特支,特支書記由豫東瀋丘縣委書記丁兆一兼任,同時開辦了“益友花布行”、“文化村”、“渡口”等秘密辦公點和聯繫點來搜集報,散發傳單,宣傳抗日,團结進步人士,掩護來往同志,開展黨的地下鬥爭工作。
  當時雖處在國共兩黨合作期間,而實際上彼此間的鬥爭在這裏表現的異常激烈復雜。國民黨大力製造白色恐怖,自封“中原王”的湯恩伯嚮4省邊區人民抓兵、徵糧、要餉、囤集實力,陰謀進犯蘇北解放區,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軍統頭子戴笠與湯色結,盤桓界首,大幹其不可造人的勾當。他們通過控製反共工具,擴大特務反共組織等活動,尋查共産黨人行蹤,發現綫索立即逮捕,嚴刑拷打,逮捕了共産黨員和進步人士達80多人。
  國民黨民政人士在製造白色恐怖之餘,為加強對周邊各地的控製和所在駐軍的聯絡修築了衆多公路,並設置驛運,形成了以界首為中心通往各地的陸路交通網,滬、寧、京、津貨運得以以徐州、蚌埠逆淮潁而上,至此由水陸轉運內地洛陽、西安、南陽、襄樊。他們也以此便利,大肆經商。在界首經商者,有國民黨軍政要員,也在地方富商財主;既有外地大商巨賈,也有本地歷代商人和鄉間農民進城經商,使界首三鎮成為消費城市,其中官商以湯恩伯、何柱國、饒紹周、戴偕五為代表,他們分別開設商行、煙廠、????糧行,並建立經濟大隊,以物資交換為名,販運桐油、鴉片、海洛因等物資,送往敵區,以物資敵,中飽私囊。商行、商販因懼官兵盤查,多請他們參加“股東”,坐分幹股,唯圖庇護。外地商多為行商,他們以雄厚的資金從外地運來大宗商品,進行批發,其中數四川、湖北人經營京廣雜貨的“川漢商行”最大。中層商戶擁有資金、房屋、人力,以前店後坊的形式做此手工業生産,自産自銷。
  畸形發展的界首,成了貨物散地,商業形成了獨有的特點。一是行棧多。行棧代客買賣,中間紀紀,按3—5%改取賣方佣金。
  二是消費商品多。當時的界首是消費城市,既不生産也很少經營生産資料,市場充斥消費品、奢侈品、化妝品、毒品,供作吃喝、嫖賭、抽大煙之用。
  三是小攤販多。黃泛區災民以擺攤、挑擔、拉車等形式經營小本生意,主要有油炸類、幹果類、面食類等。
  四是服務行業多。界首萬商雲集,客旅所遊,服務業非常興旺。1944年統計,大旅館24傢,茶園10餘處,大飯館55傢,澡堂7傢,劇院13所,遊戲場2處,書寓24傢。
  五是交通運輸業繁忙。主要分水運和陸運:水運主要以沙河為主幹道,東至正陽關,西至漯河,運輸工具為輪船、帆船;陸路東有界首、河溜綫,北有界首,亳州綫,西有界首、南陽、漯河綫,運輸工具有架子車、自行車、土車、馬車。
  六是金融通信業龐大。行商攜巨款來往做生意,銀行的設立是其安全保證。界首先後設立了安徽省地方銀行、河南農工銀行、華僑銀行、中國銀行、通商銀行、交通銀行,大批款項通過銀行匯兌,對經濟調劑,商業貿易提供了極大方便。
  為適應軍政消息的傳布,市況商情的溝通,遊子傢書之類投遞的大環境,設立有河南省電話局界首支局、交通部電報局界首郵局等。營業範圍有普通電話、加急電信、普通通話、加急通話、預約定期通話、電報、郵匯等。
  解放前的界首三鎮,黑幕重重,寄生在腐朽病體上的毒瘤——煙、賭、娼十分猖獗。吸鴉片的人相當普遍,小街僻巷,煙館遍布,使許多青壯年成為骨瘦如柴的廢人。賭風盛行,種類繁多,公共賭場100多處,賭場的泛濫造成了許多人傢破人亡。書寓在界首興盛一時,明暗娼妓約有3000多人,以技藝、姿色分甲乙丙等。甲、乙等多集中在花園書寓、濟生裏、平康裏等,丙等多住在抗戰路,僅界首鎮的暗娼就有100余家,為官僚、兵痞、流氓等紙醉金迷的生活提供了場所,以致性病流行,危害人民健康。
  1945年8月,日軍無條件投降,富商大賈紛紛拋售貨物,準備返回顧裏,以至物價暴跌,商業調零。駐在界首的國民黨軍政機關撤離。形勢的變化,使藉戰時之利發展成的“小上海”陡然敗落。1946年秋,界首商業區失火,偽警察局和消防社四面站崗,不準救火,乘機將主要商業商行財物搶掠一空,致使房屋1000多間被燒毀,許多商戶破産倒閉。至解放前夕,土匪橫行,到處搶劫;工人失業,生活無着,百業蕭條。
自然地理 Physical Geography
  界首地處華北地區黃淮平原上,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適宜,物産豐富,是安徽省糧、棉、油的主要産區。小麥、玉米、棉花單産連年居安徽省第一位,從1996年起,跨起了全國小麥高産縣市行列。界首擁有華東地區最大的優質馬鈴薯生産基地,是全國重要的南陽牛交易集散地。界首境內藴藏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礦泉水等地下礦産資源,並已具備大規模開發利用的條件。
交通區位 Traffic Location
  界首地處華北地區黃淮平原上,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界首交通便利,設施完善。該市距大京九鐵路樞紐之一的阜陽站僅60公裏。境內公路寬闊平直,與104、105、106國道相連,南洛高速公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連接京九、淮阜、商阜、徐阜鐵路。水路由泉河匯入沙潁河後匯入淮河,可常年通航1500噸級拖船。本市電力、通訊事業發達,在安徽省率先實現自然村村村通電和行政村村村通電話。擁有110KV變電所兩座,年供電量2億千瓦時;郵電通訊已經實現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字化,2萬門程控電話、數字移動電話和微波通訊的開通使界首與世界各地緊密相連。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界首工業發達,門類齊全。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産體係,酒業、食品、醫藥、塑料、造紙、紡織、製革、化工、機械、鞋業是全市工業的十大支柱,全市大中型企業13傢,企業集團6傢,“沙河王”係列白酒、“奇安特”運動鞋、“芬格欣”FE功能口服液、樂泉牌銅版紙、“富硒康”口服液、星爵牌豪華領帶、常青牌淨水劑已為該市的十大全國知名産品。
  界首市區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寶蘭商城、太平街服裝市場、明星超市、華聯超市、購物中心、環宇商貿中心、銀河商貿中心等商業網點星羅棋布,牲畜交易市場、山羊交易市場、馬鈴薯交易市場、光武小百貨市場聞名全國。天安賓館、中原賓館、錦華飯店、寶蘭大酒店、中珠大酒店等一批設施豪華的賓館、飯店為中外客商提供了溫馨舒適的娛樂、休憩場所。
  國民經濟平穩運行。預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産總值16.55億元。農業戰勝嚴重自然災害獲得較好收成。小麥單産仍居全省領先位次,肉類、禽蛋、水産品産量穩步增長,“緑色長廊工程”全面實施。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産值11億元,工業産品銷售率達到96.2%,完成技改投入2.1億元,開發新産品30個。財政收入1.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億元。
  結構調整實現新突破。第三産業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比去年提高1.9個百分點。農業形成了兩薯生産、蔬菜瓜果花卉、畜禽養殖、食用菌生産四大支柱産業,六大經濟的效益日趨顯現。鄉鎮企業在調整中穩步發展,一批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項目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以五大經濟為主的工業結構體係基本建立,高新技術産業比重不斷提高,大中型企業經營效益有所好轉。非公有製經濟迅速發展,個體私營企業戶數和上繳稅金等均比上年有明顯增長。
  改革開放取得新成就。農村稅費改革順利實現,從根本上減輕了農民負擔。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穩步推進。企業改革逐步深化,芬格欣藥業集團退出國有序列,生物藥業公司、製藥廠改製順利完成,碧泉集團、機油泵廠列入國傢債轉股計劃。社會保障體係日趨完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繼續加強,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健康發展。預計全年實現大外貿出口供貨值9953.2萬元,引進外資302.5萬美元。
  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完成了文昌路、聯盟路、茂源路、迎祥街、太平街、牛行街西段、勝利路中段砼路面鋪設工程,新建、改造城區供排水管道7780米,供水普及率達到92.3%。建成了迎祥街傢俱市場、太平街服裝市場、牛行街農貿市場。實施瞭解放一二三大街、至公街、迎祥街等9處沿街開發工程。解放小區、裕民小區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創建活動深入開展。村鎮建設成效顯著,該市被列入“全國生態示範試點市”,舒莊大顧村被評為省“百佳生態村”。城鄉電網改造工程順利通過省政府驗收。交通運輸、郵電通信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生産條件繼續改善。靳寨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和泉河小灣排灌站、孔溝封閉涵等重點水利工程全面竣工。農業生産基本實現機械化。
  “九五”時期,該市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五年中,全市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財政收入等綜合指標均邁入全省領先水平。小麥生産在國內率先進入全國小麥高産縣市行列,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一批骨幹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國民經濟進入工業主導型階段。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均有較大增長。人們的衣食住行條件大為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建立了企業職工最低工資保障綫、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綫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綫,保障了貧睏人口和特睏職工的基本生活。五年來,該市在全省縣市中率先實現了村村通電和村村通電話,率先動工興建污水處理廠,建成了市機政綜合辦公大樓、市醫院綜合病房樓、水利大樓、市府廣場、太平街市場等標志性建築,城市主幹街道全部硬化砼路面,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年來,全市人民大力弘揚“界首精神”,同心同德。開拓進取。認真實施“六大戰略”,精心構建“五大工程”,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科技、體育、社會治安、農廣校教育、婦幼衛生等工作創全國先進市,擁軍優屬、文明衛生創全省先進市。
  “立足區域小市,建設經濟強市”,是界首人民的強烈願望和奮鬥目標。界首市委、市政府將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全市人民,繼續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綫,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四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本着“強化農業基礎,重點發展工業,提高三産比重,實施外嚮帶動,依靠科教興市”的工作思路,以“自我加壓、務實開拓、團结拼搏、爭創一流”的界首精神為動力,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調整結構和提高效益為重點。積極推進經濟體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不斷深化改革中增強發展活力,在開拓市場中培育新的增長點,在調整結構中盤活資産存量,在擴大開放中增強競爭實力,認真實施工業創牌造艦、農業産業化、市場帶動、城鄉一體化、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精心構建典型、小康“首字”、生産要素、政治優勢五大工程,促進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在“十五”期間,該市要實現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財政收入年均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3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8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10%以內。到2010年,實現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在“十五”目標的基礎上翻番,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群衆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並嚮第三步戰略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把界首建成皖西北的明星城市。
繁榮的文化 Cultural prosperity
  界首的肥田沃土,純樸民風,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園地。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在這塊園地裏辛勤耕耘、潛心鑽研,在書法、國畫、剪紙、民舞等方面取得了令人註目的成果,並頻頻在省內外展出、發表、成書、獲奬,不少作品還在臺灣、新加坡、香港、日本、美國展出。代表書畫傢有:黃乃驥、黃金亮、赫學美、劉亭青、流沙河、李一𠔌、秦士元等。
  被列為首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界首彩陶始於隋唐,盛行明清,流傳至今。彩陶工藝係列有陶瓷“刀馬人”、“腰鼓刻花壇”等100多個品種,其製陶工藝吸收了中國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題材選擇和色彩運用上趨於質樸、粗獷與厚重,體現了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嚮。彩陶成品曾遠銷日本、波蘭、匈牙利等十幾個國傢。業內贊譽其“有形不至而藝至之妙趣”。界首彩陶工藝長期浸淫於淮北地區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之中,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器型古樸厚重,刻畫簡潔生動,釉色流光異彩,兼具藝術和實用功能”的基本藝術特徵。
  界首剪紙藝術源遠流長,早在清代中期就享有盛譽,兼具南方剪紙的精巧細膩及北方剪紙的恢弘大氣。目前在市鄉兩級均成立了剪紙學會,共有會員500多人,其中國傢級會員16人,省級會員22人。會員剪紙作品參加省級以上展覽68次,先後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安徽日報》等100多傢新聞媒體刊登和播放專題新聞,著名剪紙名傢劉亭青、李繼周、陳之仁、劉蘭英的作品,曾多次在日本、新加坡、香港、美國等國傢和地區展出。為繁榮剪紙創作事業,界首市多次舉辦剪紙展,並組織100多件剪紙新作,參加國際和全國剪紙大賽展,獲得了佳績。安徽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阜陽剪紙集》、《雪花剪紙集》等收入界首剪紙作品近百幅。作品還遠銷到日本、奧地利、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傢。
  2008年,界首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
  界首苗湖書會源於清嘉慶年間,據今大約200年左右,農閑時節,茶餘飯後,一麯鼓書說唱,宣泄着內心的情感世界,或高亢明快,或凄婉悠揚,愉悅心胸,寓教於樂,陶冶情操,特別是一些精悍的鼓書小段新作,宣傳農村新人新事,懲惡揚善,尊老愛幼,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義。目前,書會已演出新麯目106個,創作新麯目150多個。這些新麯目在歷屆書會上,均獲得群衆好評。
  “無時不說,無處不唱,無人不樂”是界首苗湖書會自娛性的重要體現,是原始趣味性的真實寫照。“苗湖書會”演唱的麯目,特別是鼓書、評詞等道具簡單、演唱方便,可就地取纔,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製,特別適合農民口味。苗湖書會承載着地方麯藝和稀有麯種的交流與發展的重任,是樹立區域品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資源。
  2008年,第二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推薦名錄項目公佈,界首苗湖書會民俗項目榜上有名。
英文解釋
  1. n.:  Jieshao City
近義詞
界首
相關詞
????業公司????務管理局地理安徽省行政村文化教育開放
包含詞
界首市醫院界首市賓館部界首市中醫院
界首市康復醫院界首市中原賓館界首市昌盛賓館
界首市天安賓館界首市康復中心界首市????務管理局
界首市棉織印染廠界首市電大工作站界首市東城工業區
界首市回族皮革廠界首市穎南防保站界首市衛生防疫站
界首市工人療養院界首市紅十字醫院安徽省界首市曹莊村
界首市文化活動中心安徽省界首市老年大學界首市中原鞋業有限公司
界首市中州皮革製品廠安徽省界首市第一針織廠安徽省界首市育紅針織廠
界首市紡織品出口工藝廠界首市昌盛賓館客房部界首市奇安特鞋業有限公司
界首市第二人民醫院界首市地稅局信息中心界首市泉陽鎮楊莊村衛生室
界首市泉陽衛生防疫站界首市方樓村衛生室界首市中原賓館餐飲部
安徽省界首市安康明膠廠界首市棉麻軋花一廠界首市棉麻軋花二廠
界首市大學阜陽分校界首工作站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安徽省界首市分校安徽省中華函授學校界首市函授站
界首市工藝編織紡織有限責任公司界首市顯偉皮革製品有限公司安徽省阜陽地區界首市棉織印染廠
安徽省界首市速靈滅蚊製品廠界首市泉陽鎮孟莊村委會衛生室界首市泉陽鎮王臯村委會醫療室
分類詳情
張開東城街道張開泉陽鎮張開西城街道張開光武鎮張開蘆村鎮
張開新馬集鎮張開田營鎮張開陶廟鎮張開王集鎮張開顧集鎮
張開邴集鄉張開任寨鄉張開代橋鎮張開潁南街道張開大黃鎮
張開磚集鎮張開舒莊鎮張開靳寨鄉戴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