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 孟子 > 男女授受不親
目錄
成語解釋
  【名稱】男女授受不親
  【拼音】nán nǚ shòu shòu bù qīn
  【解釋】授:給予;受:接受;親:親自接觸。封建禮教規定男女之間不能直接接觸、言談或授受物件,限製男女交往。
  【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男女授受不親解釋
  古代交際禮俗。上古男女交際自由,進入宗法社會後,女性逐漸淪為男性的附庸。然直至西周時的中原地區,華夏民族仍多少保留原始氏族的遺風,仲春之月,男女自由相會,盡情歡娛。至戰國時期,儒傢經典規定的貴族傢禮,強調男女隔離與疏遠,嚴防非夫婦關係的兩性有過多的接觸,不戲允許女子與非自己丈夫的任何男子發生愛情與性關係。在家庭內部,也嚴格區別男婦,即使遞東西也不允許。自宋代以後,士大夫之傢,男女之分更為嚴格,將婦女囚禁於一個狹小的天地,不僅限製壓抑和摧殘了女性對理想異性的愛慕之情,而且扭麯她們的思想、感情與欲望,使其自覺變成封建道德力量的馴服工具。市井小民等下層社會,雖寬鬆得多,但也受到較深的影響。
  另解: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的意思是:1, 禁止近親屬之間發生性交行為。2, 禁止近親屬通婚。
  何謂‘男女授受不親’?
  自漢武帝和董仲舒聯袂‘獨尊儒術’之後,這句話就成了禁止男女自由交往的緊箍咒。從此後‘男女授受不親’演化成談性色變。
  其實大謬不然。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究竟是什麽意思?
  [男:男人;
  [女:女人;
  [授:給與/授精;
  [受:接受/受精;
  [不:禁止;
  [親:近親屬。
  所以
起源
  《孟子·離婁上》:“淳於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神情民?’孟子曰:‘禮也。’”
  授:給予;受:接受。舊指男女不能互相親手遞受物品。指儒傢束縛男女的禮教。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具體意思是: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親密,這就是禮儀。 《禮記.麯禮》:“男女不雜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嫂叔不通嚮,......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宋司馬光《涑水傢儀》:“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井,不共浴室,不共厠。男治外事,女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男子夜行以燭,婦人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面。男僕非有繕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門,入中門,婦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面。女僕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面。鈴下蒼頭但主通內外宮,傳緻內外之物。”明瀋采《千金記》第十一出:“多謝客官。自古道‘男女授受不親’,侍奴傢放在地下,客官自取。” 以及後來的明湯顯祖《牡丹亭》中,已經將自由戀愛完全束縛,清曹雪芹《紅樓夢》中,黛玉在行酒令時情急曾一句:“良辰美酒奈何天!”被寶釵抓到話柄,更是說明封建禮教對愛情的影響已經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
百科大全
  男女授受不親
  性社會學 術語。出《孟子·離妻》。它要求除了夫妻之外男女間不能相互接觸。《禮記·麯禮》:“外言不入閫,內言不出於 閫”,意即婦女行止衹能在門限之內,男子行止不能越過閫這條封鎖綫。後人又對此進一步具體化,即所謂:“男女不同席;男女不雜坐;男女不同行;男女不同校”之說,規定男女不能在一起吃飯、談話、走路、讀書。甚至男女的衣物也不能放在同一箱櫃,妻子在丈夫不在場時,也不得陪客人吃飯,否則就是犯了戒。中國明朝道學家霍渭臣所著《傢訓》中,專門設 計出來分隔男女的房子構造圖,圖中以朱 墨兩色標明分隔男女進出所走的路。這些都是兩千多年來支配中國人的封建禮教的訓誡。
英文解釋
  1. n.:  It is improper for man and woman to hold each other’ s hands,pass objects from hand to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