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吞活剝 Accept smth. Uncritically |
拼音: shēng tūn huó bō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原指生硬搬用別人詩文的詞句。現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機械的搬用經驗、理論等。
資料來源: 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雲:‘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例子: 他們從歐美日本回來,衹知~地談外國。(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謎語: 茹毛飲血
|
shēng tūn huó bō shēng tūn huó bō |
喻指生硬地搬用別人的言論、文辭。現泛指不聯繫實際,生搬硬套別人的理論、經驗、方法等 |
|
他們從歐美日本回來,衹知生吞活剝地談外國。——《改造我們的學習》 |
|
比喻生硬地抄襲或模仿。語本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 李義府 嘗賦詩曰:‘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迴雪影,好取 洛川 歸。’有 棗強 尉 張懷慶 好偷名士文章,乃為詩曰:‘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迴雪影,時來好取 洛川 歸。’人謂之諺曰:‘活剝 王昌齡 ,生吞 郭正一 。’” 明 寓山居士 《魚兒佛》第三出:“又有一樣,把別人的文字取了自己高名,那前輩受他生吞活剝的怎麽處?” 清 錢謙益 《讀杜小箋上》:“ 弘正 之學 杜 者,生吞活剝,以撏撦為傢當,此 魯直 之隔日瘧也。” 朱自清 《民衆文學的討論》:“不過從舊有的裏面生吞活剝,是無效力的。” |
|
謂不加烹調。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一:“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 |
|
比喻侵略欺凌。《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立憲與外交之關係》:“吾國而自強耶,彼將為我友邦,必不生吞活剝以蹈不測之險。” 方志敏 《可愛的中國》:“從崩潰毀滅中,救出 中國 來;從帝國主義惡魔生吞活剝下,救出我們垂死的母親。” |
|
猶言生拉硬扯。 沙汀 《催糧》:“他不能不襢護 李扯火 ,但他總是硬不下心,生吞活剝地把 汪二 擋起來,拿他去代替 李扯火 。” |
|
比喻一知半解。 柯岩 《美的追求者·蒲公子狐堪為友》:“在我還沒有長大,識字也還不多時,就生吞活剝地看起小說來。” 丁玲 《杜晚香·“媽媽”回來了》:“她懂的,就現身說法,她還不懂的,就把聽來的,生吞活剝地逐條念一遍。” |
|
生吞活剝 ( shēng tūn huó bō )
解 釋 比喻生硬地抄襲或機械地搬用經驗、方法、理論等。也指生拉硬扯。
出 處 唐·劉肅《大唐新語·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雲:'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丁玲《杜晚香·媽媽回來了》:“她還不懂的,就把聽來的,~地逐條念一遍。”
近義詞 食古不化、囫圇吞棗、生搬硬套 、生拉硬扯
反義詞 融會貫通
燈 謎 茹毛飲血
典故
“生吞活剝”出自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唐朝初年,棗強縣尉(棗強,縣名,今河北棗強縣,尉,縣級官吏)張懷慶喜歡抄襲著名文人的文章。當朝大臣李義府曾寫了一首五言詩,原文是:“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將這首詩改頭換面,在每句的前頭加上兩個字,變成一首七言詩:“生情矮月成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人們讀了張懷慶的這首詩,無不嘩然大笑。有人譏諷他這種手段是:“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張、郭都是當時以文詞聞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詔書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們的手筆。
這個故事在唐朝劉肅所作《大唐新語·諧濾》裏也有記述。後來,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剝”這句成語,比喻生搬硬套,或剽竊照抄別人現成的詞句、理論、經驗等等,而不知融會貫通。現在多用來比喻學了別人的東西不能消化吸收,衹知生硬地接受或機械地搬用。 |
|
- n.: swallow sth. whole, uncritically
|
|
- avaler qch tout cru, avaler tout d'un seul trait, avaler des livres sans discernement
|
|
按名責實, 循名責實, 望文生義, 顧名思義, 控名責實, 攬名責實 |
|
南箕北斗, 名存實亡, 名實不符, 名不副實, 名過其實, 久假不歸, 徒慕虛名, 兔絲燕麥, 風吹雨打, 風吹浪打, 逾期不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