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稱“黃果”、“廣柑”、“廣橘”、“橙”。雙子葉植物,芸香科。常緑小喬木。葉橢圓形或卵形。果實圓或長圓形,橙紅或橙黃色。皮較厚,一般較光滑,不易剝離。原産中國東南部,主産於廣東、四川、湖南、福建等地。世界各熱帶果區均有分佈。 | | 甜橙為芸香科( rutaceae)柑橘亞科柑橘屬( citurs )果樹,喬木。又名廣柑、黃果、橙、廣橘。學名citrus sinensis(l.)osbeck。【異名】黃果(《滇誨虞衡志》),橙子(《滇南本草》),新會橙(《植物名實圖考》),廣橘(《中國樹木分類學》),雪柑、印子柑、廣柑(《廣州植物志》)。甜橙”一詞則始見於明萬歷十四年(1586)浙江《紹興府志》。
【原産與分佈】甜橙原産中國南方及亞洲的中南半島。西漢時已有“黃柑、橙、楱”的記載(公元前117年。)。甜橙分佈在中國的13個省(自治區)、主産於四川、廣東、臺灣、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湖北等省(自治區)。15世紀初期從中國傳入歐洲,15世紀末傳入美洲。在世界柑橘生産中,甜橙占的比例最大,年産量約占橘類總産量的2/3。
【植物性狀】甜橙常緑小喬木,高2~3米樹冠中等大,圓頭形或半圓形。分枝多,無毛,小枝呈扁壓狀的棱角,無刺或稍有刺。葉退化呈單葉狀:葉柄長0.8~1.8釐米,葉翼窄,寬2~3毫米,和葉交結處有顯明的隔痕;葉片橢圓形,長6~12釐米,寬3~5.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不明顯的波狀鋸齒;革質。花萼杯狀,3~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窄尖;花瓣4~8,通常為5,長橢圓形,長達1.5釐米,寬0.7釐米;雄蕊多數,花絲常數簇愈合着生在花盤上;子房上位,10~13室,每室有胚珠4~8枚,子房近球形。花柱粗大,常早落。果大,徑長7~9釐米,圓形至長圓形,果皮淡黃、橙黃或淡血紅色,較韌滑。油泡平生微突,果肉橙黃色至血紅色,柔軟多汁、有香味。果皮與果肉不易分離。果心小而充實。種子多、少或無,因品種而異,卵形或長圓形,多胚,白色。染色體2n=18,也有三倍體、四倍體和六倍體。果實含有大量的糖和一定量的檸檬酸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營養價值較高,色、香、味俱佳,是鮮食用的優良果品。甜橙豐産穩産性強,在中國每公頃約産30-40噸。
【生態適應性】甜橙原産於熱帶亞熱帶,宜溫暖、不耐寒、較耐陰,要求土質肥沃,透水透氣性好。主要分佈在年平均溫度15℃ 以上的地區。甜橙枝梢和種子萌芽最低溫度13℃,枝梢生長的最適溫度範圍為23-31℃,37-38℃時停止生長。空氣相對濕度,是臍橙引種成敗的關鍵。世界上臍橙現有3種生態類型:低濕或中濕(相對濕度50-60%)品係,如華盛頓臍橙、湯姆生臍橙,奉節72-1臍橙(四川)等;高(相對濕度80%)品係,如greathead、dream、眉山少核華臍(四川)等;中間類型品係,如羅伯遜臍橙、taxas、caeter等。甜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範圍在ph5.0-8.5範圍內均可種植並能豐産,而以ph6.0-6.5,土壤深厚、疏鬆、肥沃的為好。
【品種類群】在柑橘類中,甜橙品種最豐富,全世界品種達400個以上。按成熟期可分為早、中、晚熟。一般分普通甜橙、臍橙和血橙。根據果實的形狀和特點,可分為以下4個品種類群:①普通甜橙。果一般為圓形,橙色,果頂無臍,或間有圈印。是甜橙中數量最多的種類。②糖橙。又稱無酸甜橙,果形與普通甜橙相似。因含酸量極低,果汁含量達到適當程度時即可采收、上市,是極早熟的甜橙品種。在地中海沿岸和巴西等地有少量生産,供應地方市場。③血橙。果肉及果汁全呈紫紅色或暗紅色。果肉細嫩多汁,具特殊香味,地中海地區是其起源地和主産地。④臍橙。特徵為果頂有臍,即有一個發育不全的小果實包埋於果實頂部。無核,肉脆嫩,味濃甜略酸,剝皮與分瓣均較容易,果型大,成熟早,主要供鮮食用,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良種。美國於1870年從巴西引入華盛頓,逐漸培育成名種“華盛頓橙”。現以美國、巴西、西班牙、南非、澳大利亞和摩洛哥等為主産地。 中國甜橙的主栽品種多屬普通甜橙類型。其中重要品種有原産廣東的“新會橙”、“柳橙”(“暗柳橙”是最優品係)、“香水橙”(又名“葉橙”、“水橙”)和“雪柑”,原産四川的“錦橙”和“先鋒橙”,以及原産湖南的“大紅甜橙”,原産福建的“漳州橙”(原名“改良橙”,又名“紅肉橙”)等。此外,還有由美國引進的“哈姆林橙”、“伏令夏橙”、“華盛頓臍橙”和“路比血橙”(又名“紅玉血橙”)等。
【繁殖與砧木】多用嫁接繁殖。砧木主要用酸橘和紅橘,中亞熱帶地區主要用紅橘和朱橘,北亞熱帶地區主要用枳、枳橙和宜昌橙,沿海????鹼地區主要用構頭橙。
【主要病蟲害】病蟲害主要防止紅蜘蛛、銹蟎、潛葉蛾、蚧殼蟲、炭疽病、潰瘍病和黃竜病等。
【化學成分】果實含黃酮甙、內酯、生物鹼、有機酸等。黃酮甙中有橙皮甙、柚皮芸香甙、異櫻花素-7-蘆丁糖甙、柚皮素-4'-葡萄糖甙-7-蘆丁糖甙、柚皮甙、檸檬素-3-β-p-葡萄糖甙和o-d-木糖基牡荊素。內酯中有雙內酯苦味成分檸檬苦素即黃柏內酯及其衍生物檸檬苦素酸單內酯。生物鹼為那可汀。有機酸中主要為檸檬酸和蘋果酸。另含根皮酚-β-d-葡萄糖甙及糖類、維生素、鈣、磷、鐵等。果皮還含揮發油1.5~2%,其主要成分為正癸醛、檸檬醛、檸檬烯和辛醇等。
【藥理作用】非洲用本品種子提取物來治療瘧疾,可使增大的脾髒縮小,但可産生嚴重的呼吸抑製。 | | 甜橙
(《滇南本草》整理本)
【異名】黃果(《滇誨虞衡志》),橙子(《滇南本草》),新會橙(《植物名實圖考》),廣橘(《中國樹木分類學》)。雪柑、印子柑、廣柑(《廣州植物志》)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甜橙的成熟果實。
【植物形態】甜橙
常緑小喬木,高2~3米。分枝多,無毛,小枝呈扁壓狀的棱角,無刺或稍有刺。葉退化呈單葉狀:葉柄長0.8~1.8釐米,葉翼窄,寬2~3毫米,和葉交結處有顯明的隔痕;葉片橢圓形,長6~12釐米,寬3~5.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不明顯的波狀鋸齒;革質。花萼杯狀,3~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窄尖;花瓣4~8,通常為5,長橢圓形,長達1.5釐米,寬0.7釐米;雄蕊多數,花絲常數簇愈合着生在花盤上;子房上位,10~13室,每室有胚珠4~8枚,花柱粗大,常早落。果大,圓球形,徑長7~9釐米,成熟時橙黃色,油胞圓大,顯明突出,汁多,味甜。花期5月。果期11月。
江蘇、浙江、江西、四川、貴州、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葉(橙葉)、果皮(橙皮)亦供藥用,各詳專條;未成熱的果皮或幼果,在某些地區作青皮使用,參見"青皮"條;亦有某些地區用幼果作枳實,用將成熟的果實作枳殼使用,參見"枳實"、"枳殼"條。
【採集】果實成熟時采收。
【化學成分】果實含黃酮甙、內酯、生物鹼、有機酸等。黃酮甙中有橙皮甙、柚皮芸香甙、異櫻花素-7-蘆丁糖甙、柚皮素-4'-葡萄糖甙-7-蘆丁糖甙、柚皮甙、檸檬素-3-β-P-葡萄糖甙和O-D-木糖基牡荊素。內酯中有雙內酯苦味成分檸檬苦素即黃柏內酯及其衍生物檸檬苦素酸單內酯。生物鹼為那可汀。有機酸中主要為檸檬酸和蘋果酸。另含根皮酚-β-D-葡萄糖甙及糖類、維生素、鈣、磷、鐵等。
果皮還含揮發油1.5~2%,其主要成分為正癸醛、檸檬醛、檸檬烯和辛醇等。
【藥理作用】非洲用本品種子提取物來治療瘧疾,可使增大的脾髒縮小,但可産生嚴重的呼吸抑製。
【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微溫。味辛微苦。"
⑦《植物名實圖考》:"味甜。"
【歸經】入厥陰肝經。
【功用主治】行厥陰滯塞之氣,止肝氣左脅疼痛,下氣消膨脹,行陽明乳汁不通。
【選方】治婦人乳結不通,紅腫結硬疼痛,惡寒發熱:幹橙子細末二錢。有新鮮(者)搗汁點水酒服。(歸經以下出《滇南本草》) | | 【科屬 】甜橙為芸香科( Rutaceae)柑橘亞科柑橘屬( Citurs )果樹,喬木。又名廣柑、黃果、橙、廣橘。學名Citrus sinensis(L.)Osbeck。【異名】黃果(《滇誨虞衡志》),橙子(《滇南本草》),新會橙(《植物名實圖考》),廣橘(《中國樹木分類學》),雪柑、印子柑、廣柑(《廣州植物志》)。甜橙”一詞則始見於明萬歷十四年(1586)浙江《紹興府志》。
【別名】黃果、橙子、金球、金橙、鵠殼。
【性味歸經】性溫,味辛微苦;入肺、脾、胃、肝經。
【功能主治】開胃消食,生津止渴,理氣化痰,解毒醒酒。主治食積腹脹,咽燥口渴,咳嗽痰多,食魚蟹中毒,醉酒等病癥。
【營養成分】每100剋含蛋白質O.6剋,脂肪0.l剋,碳水化合物12.2剋,熱量52千卡,粗纖維0.6剋,鈣58毫剋,磷15毫剋,鐵0.2毫剋,鬍蘿蔔素O.11毫剋,硫胺素0.08毫剋,核黃素0.03毫剋,尼剋酸0.2毫剋,抗壞血酸54毫剋,鉀182毫剋,鈉0.9毫剋,鎂10.8毫剋,氯1.0毫剋。
【原産與分佈】甜橙原産中國南方及亞洲的中南半島。西漢時已有“黃柑、橙、楱”的記載(公元前117年。)。甜橙分佈在中國的13個省(自治區)、主産於四川、廣東、臺灣、廣西、福建、湖南、江西、湖北等省(自治區)。15世紀初期從中國傳入歐洲,15世紀末傳入美洲。在世界柑橘生産中,甜橙占的比例最大,年産量約占橘類總産量的2/3。
【植物性狀】甜橙常緑小喬木,高2~3米樹冠中等大,圓頭形或半圓形。分枝多,無毛,小枝呈扁壓狀的棱角,無刺或稍有刺。葉退化呈單葉狀:葉柄長0.8~1.8釐米,葉翼窄,寬2~3毫米,和葉交結處有顯明的隔痕;葉片橢圓形,長6~12釐米,寬3~5.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有不明顯的波狀鋸齒;革質。花萼杯狀,3~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窄尖;花瓣4~8,通常為5,長橢圓形,長達1.5釐米,寬0.7釐米;雄蕊多數,花絲常數簇愈合着生在花盤上;子房上位,10~13室,每室有胚珠4~8枚,子房近球形。花柱粗大,常早落。果大,徑長7~9釐米,圓形至長圓形,果皮淡黃、橙黃或淡血紅色,較韌滑。油泡平生微突,果肉橙黃色至血紅色,柔軟多汁、有香味。果皮與果肉不易分離。果心小而充實。種子多、少或無,因品種而異,卵形或長圓形,多胚,白色。染色體2n=18,也有三倍體、四倍體和六倍體。果實含有大量的糖和一定量的檸檬酸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營養價值較高,色、香、味俱佳,是鮮食用的優良果品。甜橙豐産穩産性強,在中國每公頃約産30-40噸。
【生態適應性】甜橙原産於熱帶亞熱帶,宜溫暖、不耐寒、較耐陰,要求土質肥沃,透水透氣性好。主要分佈在年平均溫度15℃ 以上的地區。甜橙枝梢和種子萌芽最低溫度13℃,枝梢生長的最適溫度範圍為23-31℃,37-38℃時停止生長。空氣相對濕度,是臍橙引種成敗的關鍵。世界上臍橙現有3種生態類型:低濕或中濕(相對濕度50-60%)品係,如華盛頓臍橙、湯姆生臍橙,奉節72-1臍橙(四川)等;高(相對濕度80%)品係,如Greathead、Dream、眉山少核華臍(四川)等;中間類型品係,如羅伯遜臍橙、Taxas、Caeter等。甜橙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範圍在pH5.0-8.5範圍內均可種植並能豐産,而以pH6.0-6.5,土壤深厚、疏鬆、肥沃的為好。
【品種類群】在柑橘類中,甜橙品種最豐富,全世界品種達400個以上。按成熟期可分為早、中、晚熟。一般分普通甜橙、臍橙和血橙。根據果實的形狀和特點,可分為以下4個品種類群:①普通甜橙。果一般為圓形,橙色,果頂無臍,或間有圈印。是甜橙中數量最多的種類。②糖橙。又稱無酸甜橙,果形與普通甜橙相似。因含酸量極低,果汁含量達到適當程度時即可采收、上市,是極早熟的甜橙品種。在地中海沿岸和巴西等地有少量生産,供應地方市場。③血橙。果肉及果汁全呈紫紅色或暗紅色。果肉細嫩多汁,具特殊香味,地中海地區是其起源地和主産地。④臍橙。特徵為果頂有臍,即有一個發育不全的小果實包埋於果實頂部。無核,肉脆嫩,味濃甜略酸,剝皮與分瓣均較容易,果型大,成熟早,主要供鮮食用,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良種。美國於1870年從巴西引入華盛頓,逐漸培育成名種“華盛頓橙”。現以美國、巴西、西班牙、南非、澳大利亞和摩洛哥等為主産地。 中國甜橙的主栽品種多屬普通甜橙類型。其中重要品種有原産廣東的“新會橙”、“柳橙”(“暗柳橙”是最優品係)、“香水橙”(又名“葉橙”、“水橙”)和“雪柑”,原産四川的“錦橙”和“先鋒橙”,以及原産湖南的“大紅甜橙”,原産福建的“漳州橙”(原名“改良橙”,又名“紅肉橙”)等。此外,還有由美國引進的“哈姆林橙”、“伏令夏橙”、“華盛頓臍橙”和“路比血橙”(又名“紅玉血橙”)等。
【繁殖與砧木】多用嫁接繁殖。砧木主要用酸橘和紅橘,中亞熱帶地區主要用紅橘和朱橘,北亞熱帶地區主要用枳、枳橙和宜昌橙,沿海????鹼地區主要用構頭橙。
【主要病蟲害】病蟲害主要防止紅蜘蛛、銹蟎、潛葉蛾、蚧殼蟲、炭疽病、潰瘍病和黃竜病等。
【化學成分】果實含黃酮甙、內酯、生物鹼、有機酸等。黃酮甙中有橙皮甙、柚皮芸香甙、異櫻花素-7-蘆丁糖甙、柚皮素-4'-葡萄糖甙-7-蘆丁糖甙、柚皮甙、檸檬素-3-β-P-葡萄糖甙和O-D-木糖基牡荊素。內酯中有雙內酯苦味成分檸檬苦素即黃柏內酯及其衍生物檸檬苦素酸單內酯。生物鹼為那可汀。有機酸中主要為檸檬酸和蘋果酸。另含根皮酚-β-D-葡萄糖甙及糖類、維生素、鈣、磷、鐵等。果皮還含揮發油1.5~2%,其主要成分為正癸醛、檸檬醛、檸檬烯和辛醇等。
【藥理作用】非洲用本品種子提取物來治療瘧疾,可使增大的脾髒縮小,但可産生嚴重的呼吸抑製。 | | - : sweet orange, common orange, tianche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