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甘肅省博物館聯繫方式地址:甘肅省蘭州市七裏河。
郵編:730050甘肅省博物館投訴電話蘭州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9863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甘肅省博物館門票價格10元(《絲綢之路甘肅文物精華展》和《黃河古象展》,講解費30元/次。預約可參觀《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門票30元/人)甘肅省博物館節慶活動蘭州中國絲綢之路節,創辦於1992年9月10~17日,此後每年舉辦一次。節日期間,專門組織有敦煌之旅,從蘭州出發,沿祁連山麓嚮西,經武威、張掖、酒泉,過嘉峪關,最後到達敦煌。其行程雖僅是絲綢之路中的一小段,但所到之處,景色壯觀。屆時騎駱駝、爬沙山,中外遊客同樂,情趣盎然。
甘肅省博物館開放時間每周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9:00一11:30時;下午14:30一17:30甘肅省博物館最佳旅遊時間蘭州深居內陸,地處季風氣候區與非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鼕季漫長且較寒冷,雨雪少;春季轉瞬即逝,冷暖變化大;夏季短促,氣溫較高,但無酷暑;秋季降溫快。年平均氣溫9.3;c,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去蘭州旅遊的人一定要備件厚外衣,以備不時之需。
甘肅省博物館特別提醒蘭州火車站買票排隊狀況和大多數城市一樣混亂,買票時請註意隨身物品。去蘭州旅遊最好備件厚的外套以備不時之需。
甘肅省博物館美食蘭州人好食,喜歡在休閑假日聚餐。市內各大名菜佳餚和民族風味一應俱有,各街道都有一些中高檔次的酒巴,生意紅火。不過,蘭州人喜食酸辣食品,對川味菜餚和火鍋更是情有獨鐘。蘭州人粗獷豪放,聚餐必喝白酒,多喝至半酣方歸。
蘭州市已開設有許多的小吃街,專營蘭州及外地的各種風味小吃。街上還設有各種較大的中高檔次的酒樓,可供食客選擇。盤旋路周圍為酒店、賓館集中區,遊客可選擇到農民巷小吃一條街品嚐美食。
火車站周圍以和政路小吃街最大。市內還有廣場西口、鐵路新村、西關什字、小西湖、建蘭路等小吃街,一般從早晨可持續到子夜。和政路、西關什字等小吃街可持續到零晨三、四點有些攤點晝夜營業。小吃街上還有瓜果蔬菜等外賣。
“牛肉拉麵”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大衆化經濟小吃,在蘭州街頭的任何一傢牛肉面館,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湯牛肉面,味道絶佳。甘肅省博物館住宿蘭州現有涉外定點旅遊飯店48傢,其中四星級1傢,三星級11傢,二星級22傢,一星級3傢;可以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蘭州飛天酒店、甘肅新世紀大酒店等中高檔賓館服務良好,收費合理,是遊客下榻的好去處。有許多收費低廉的旅館、招待所可供背包族選擇,並且其中有些是服務周到,衛生整潔,環境清靜的好地方。
甘肅省博物館購物蘭州是甘肅的理想購物之處,這裏雲集了全省旅遊工藝精品、土特産品。你可以到中心廣場,或者到鐵路新村商業區、南關--西關商業區去逛逛走走,相信會有不小的收穫。那裏是蘭州市最重要的商業區,大型商廈林立,特産,傳統工藝品,現代旅遊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值得一去的地方還有火車西站附近的西津路商業區,那裏的酒泉夜光杯(又名玉石杯)最為著名。
甘肅省博物館交通乘1、31、32、41、50、51、53、58路公共汽車可達。甘肅省博物館玩法參觀、學習、
坐落在蘭州市七裏河區西津西路南側,是一座省級地志性博物館。它的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組建的甘肅科學教育館。
甘肅省博物館占地100多畝,主樓呈"山"字型,中間主樓5層,兩翼各為3層,以回廊相連,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主樓中設有展覽廳13座,講演廳1座,休息室12間;博物館下設歷史部、自然部、社會主義建設部、群衆工作部、技術部、辦公室、保安部等。共有工作人員140名,其中業務人員占2/3,在職的高級研究人員15名,中級研究人員27名,初級研究人員40名,實力雄厚。
甘肅省博物館收藏豐富,是全國有名的省級博物館之一。館內有歷史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標本資料十多萬件,以彩繪陶器、漢唐絲路珍品和佛教藝術瑰寶為其三大突出特點,尤以著名的"銅奔馬"、珍貴的古化石"黃河劍齒象"馳名。
該館藏品計有自然標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萬多件,一級藏品110多件,如:甘肅彩陶、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世界聞名的銅奔馬(見圖)和成組車馬俑、漢代醫方簡、北宋淳化二年(991)《報父母恩重經變畫》等。自然標本中珍藏有中國特有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丹頂鶴等標本。藏品中歷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時代各類彩陶、漢代木簡木雕、十六國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寫經等。革命文物有當年紅軍長徵遺留下的標語等。該館陳列面積7500多平方米,有5個大型的固定展覽。
《甘肅歷史文物》展覽,展出了甘肅境內出土歷史文物1500餘件,係統地反映甘肅歷史發展的概況,重點突出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的彩陶,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漢唐文物,十六國至隋唐佛教藝術和寫經等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
《甘肅自然富源》展覽,展出實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紹了甘肅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氣候、水文、土壤和動物、植物、礦物資源。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覽,展出了墓內保存的60多幅磚畫。
《黃河古象》展覽,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縣發現的黃河劍齒象化石,長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遺骸。
《紅軍長徵過甘肅》革命文物展覽,以長徵為軸綫,通過照片、文獻、實物,介紹長徵在甘肅境內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鬥爭。
該館單獨或合作編輯出版的重要書刊有《武威漢簡》、《甘肅彩陶》、《武威漢代醫簡》、《漢簡研究文集》、《炳靈寺石窟》、《紅軍長徵過甘肅革命文物》、《淳化閣帖選》、《漢簡書法選》等10多種。 |
|
甘肅省博物館(Gansu Museum)
甘肅地處黃河中上遊,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理環境,使甘肅遺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甘肅省博物館始建於1956年,前身為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該館展覽樓主體為仿歐式古典風格建築,造型挺拔,氣勢宏偉。新館建成後,展廳面積達2. 8萬平方米。館內現藏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古生物化石及標本近十萬件,其中一、二級珍貴文物3000餘件,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絲綢之路的大量文化遺存和文物精華。多年來,該館先後主辦和參加國內外各類展覽200多次,每年接待觀衆3萬人次,成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展現甘肅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文物衆多。甘肅彩陶、漢代簡牘、佛教藝術珍品和青銅器、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作品等為稀世珍寶。
館藏彩陶,類型繁多、圖案精美、花紋絢麗,為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之冠。從距今7800年的大地灣紅色寬帶紋彩陶到以魚類水族紋貫穿始終的仰韶文化,經過彩陶藝術頂峰時期的馬傢窯文化,直至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的沙井文化,延續5000年,使甘肅彩陶成為發源最早,歷史最久,類型最多的地區之一,在世界遠古彩陶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館藏青銅器,最早出現於馬傢窯文化中,大批出土於商和漢代。1969年發掘清理的雷臺東漢張姓將軍夫婦墓,保存了23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大部分為青銅器皿。僅銅車馬儀仗就由45件銅俑、39匹銅馬(包括銅奔馬)、一匹銅牛和14輛銅車等100餘件文物組成,是漢墓中迄今發現最完整的銅車馬儀仗隊列。而罕見的藝術珍品“銅奔馬”,三足騰空、右後足踏一展翅回首的飛鳥造型,符合力學原理,成為舉世聞名的國之瑰寶。1983年,銅奔馬被國傢旅遊局定為中國旅遊標志。
館藏漢代(前206——公元220)簡牘總數達2萬餘枚,其中武威的儀禮簡、五枚簡、醫藥簡,居延、敦煌木簡等,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獻。
館藏漢晉藝術作品中,漢代木雕與十六國墓室壁畫引人註目。造型簡樸、概括,手法洗煉、純熟的木雕再現了漢代河 西地區車馬交通和莊園生活。漢晉絲麻織品,尤其是漢代的紗、絹、羅、繢、錦等品種繁多,製作精美,反映了當時的染織工藝達到很高水平。
甘肅是佛教傳入最早的地區之一。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三大石窟群,堪稱珍貴的藝術寶庫。自十六國至隋唐時期的佛教壁畫、彩塑、石造像碑、塔,漢、藏文寫經等藝術珍品都以其精湛的製作技藝而聞名遐邇。
館藏的陶瓷器也有一定數量,釉陶以唐代三彩器為主,造型碩大,氣勢豪邁,顯示了雄偉、厚樸的藝術風格。而宋元瓷器則是絲綢之路上貿易往來中主要的外銷物品,在甘肅發現的青瓷、青白瓷、青花瓷等。隨着絲綢之路的暢通,不辭辛勞的商旅們頻繁往來,不僅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和煉丹術傳至西方,而且將西方的音樂、舞蹈、天文等帶入中國,在甘肅也出土了許多諸如東羅馬銀盤、波斯銀幣、鬍騰舞俑等精美的異國文物。
甘肅省博物館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裏河。1956年建。前身是1939年成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1943年改名為國立甘肅科學教育館,1950年改稱西北人民科學館。1956年改為甘肅省博物館。1958年新館建成開放。建築面積1.8萬多平方米。
該館藏品計有自然標本、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和民族文物7.5萬多件,一級藏品110多件,如:甘肅彩陶、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世界聞名的銅奔馬和成組車馬俑、漢代醫方簡、北宋淳化二年 (991)《報父母恩重經變畫》等。自然標本中珍藏有中國特有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丹頂鶴等標本。藏品中歷史文物占三分之二。最具特色的是新石器時代各類彩陶、漢代木簡木雕、十六國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寫經等。革命文物有當年紅軍長徵遺留下的標語等。該館陳列面積7500多平方米,有5個大型的固定展覽。
《甘肅歷史文物》展覽,展出了甘肅境內出土歷史文物1500餘件,係統地反映甘肅歷史發展的概況,重點突出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的彩陶,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河西走廊出土的漢唐文物,十六國至隋唐佛教藝術和寫經等有關中西文化交流的實物。
《甘肅自然富源》展覽,展出實物、模型1380件,全面介紹了甘肅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交通、氣候、水文、土壤和動物、植物、礦物資源。
《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展覽,展出了墓內保存的60多幅磚畫。
《黃河古象》展覽,展出1973年春在合水縣發現的黃河劍齒象化石,長8米,高4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遺骸。
《紅軍長徵過甘肅》革命文物展覽,以長徵為軸綫,通過照片、文獻、實物,介紹長徵在甘肅境內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革命鬥爭。
該館單獨或合作編輯出版的重要書刊有《武威漢簡》、《甘肅彩陶》、《武威漢代醫簡》、《漢簡研究文集》、《炳靈寺石窟》、《紅軍長徵過甘肅革命文物》、《淳化閣帖選》、《漢簡書法選》等10多種。 |
|
甘肅省博物館,位於古絲綢之路重鎮蘭州的黃河之濱,為國內外著名博物館和旅遊地之一。博物館歷史悠久,前身為1939年建立的甘肅科學教育館。館捨占地7公頃,建築雄偉典雅,環境蔥鬱幽靜。館藏珍貴的歷史、民族和自然文物標本14萬件,豐富精美而賦特色,其中“國寶”和國傢一級品600餘件,在國內名列前茅。聞名遐邇的原始彩陶、青銅器、木雕、文字簡牘、絲織品等,珍貴絶倫,異彩紛呈,在中華文物寶藏中占據重要地位。而東漢銅奔馬、魏晉“驛使圖”畫磚,已被尊奉為國傢旅遊、郵電事業的標志。本館曾舉辦300餘次陳列展覽,海外展出20餘次,陳展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在學術研究、人才方面,力量雄厚,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外合作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
|
甘肅省博物館是,為本館研究的有效進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基礎。
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方向的學術定位於:利用研究中心的綜合學科優勢,通過國內外的比較研究,動態考察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結合生産力的發展、生産工具的變革、産業結構的調整、工作性質的轉換所創造的社會主導勞動的性質和需求;從勞動力的供給方面,研究經濟落後地區人力資源的評估,人力資源高層次的開發,提出“以提高經濟落後地區勞動力的競爭力為核心的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以實現經濟落後地區跨越式發展戰略目標,並提出實施這一戰略的有效途徑。這一戰略在庫區實施的成功經驗,可在中國西部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傢推廣。本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並大力加以研究的重要課題。 |
|
李文儒 編輯出版 陳連營 編輯出版
孫關根 編輯出版 於堅 博物館學
譚斌 博物館學 楊伯達 古代工藝美術
陳麗華 古代工藝美術 張廣文 古代工藝美術
鄭珉中 古代工藝美術 周南泉 古代工藝美術
李久芳 古代工藝美術 鬍德生 古代傢具
石志敏 古代建築 杜廼鬆 古代青銅器 |
|
甘肅省博物館建館以來,舉辦各類陳列展覽約300多個(包括出國展、引進展、臨時展、巡回展),主要以本館長年大型文物、標本陳列為中心,有《甘肅歷史文物展》、《從猿到人展》、《階級起源展》、《甘肅文物通史展》、《解放三十年文物精品展》、《紅軍長徵過甘肅展》、《甘肅自然富源展》、《中共甘肅黨史展》、《黃河古象展》、《甘肅民族文物展》、《絲綢之路甘肅文物精華展》、《嘉峪關魏晉壁畫墓》、《光輝的歷程》展、《甘肅文物新發現特別展》、《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年特別展》、《館藏歷代書畫展》等,同時有衆多精品展覽出展世界各國,如:美國《僧侶與商人展》、剋羅地亞《絲綢之路文物展》、日本《絲綢之路文物珍寶展》、《中國八千年書法源流展》、香港《長城文化展》、臺灣《甘肅遠古彩陶展》等,特別是銅奔馬這一罕見的藝術珍品,自1969年出土以來就作為歷史文化、文明進步的使者,飄洋過海,先後在法國、英國、意大利、美國、日本、奧地利、瑞典等世界各國傳播友誼,成為友好交往的美好歷史象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