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陵沒有任何裝飾,極其普通、簡樸。每逢節假日,便吸引無數身着白色民族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脫掉鞋子,赤腳走進陵園,深切地悼念陵園的主人。陵園呈凹形,在陵園正中,靜臥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是用黑色大理石築成的一個四方形平臺,標志着聖雄甘地1948年被刺後火化的地點。平臺正中是一長明火炬,象徵甘地精神永存。墓地出口處有一石碑,刻有摘自甘地1925年所著《年輕的印度》一書中所列的“七大社會罪惡” :
搞政治而不講原則(Politics without principles)
積纍財富而不付出勞動 (Wealth without work)
追求享樂而不關心他人(Pleasure without conscience)
擁有知識而沒有品德(Knowledge without character)
經商而不講道德(Commerce without morality)
研究科學而不講人性(Science without humanity)
膜拜神靈而不做奉獻 (Worship without sacrifice )
甘地陵墓並不高大,但占地面積不小。所有前來瞻仰的人,在圍墻大門前都必須脫鞋,赤腳或穿着襪子進入,以示尊敬。甘地陵外形簡樸大方,從遠處看,像一座沒有頂蓋的大土墳,四周長滿青草。陵園有兩個紅磚修建的小門,沿一條磚鋪的小徑進入陵園,陵園呈圓形,四周圍墻上爬滿青藤,幹粗葉茂,青翠婀娜。陵園中央是甘地墓,坐北朝南,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為一個長寬均為 3 米的正方形平臺,高約 1 米。它的北頭有一個緑色的柵欄,圍着一隻鑲着銅邊的玻璃罩,罩着一盞常明燈,火苗冉冉,終年不息。陵墓正面鑲嵌着印地文“咳,拉姆!(即‘啊,天哪!’的意思)”這是甘地中彈身亡前喊出的最後一句話,羅摩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裏的英雄,被認為是印度教中保護之神毗濕奴的化身。。在甘地墓的右前方,有一塊石碑,碑上用中文刻着甘地關於尊重婦女的名言:“把婦女稱作弱 (性)是一種誹謗,那是男人對女人不公正。如果實力意味殘忍力量,那麽婦女當然沒有男子那樣殘忍;如果實力意味道德力量,那麽婦女無限的勝過男子;如果非暴力是人類的原則,那麽前途有賴於婦女。”同樣內容的碑文還用印地文和烏爾都文刻在左右兩塊碑上。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囚禁甘地的樓房,已開闢成博物館,甘地使用過的紡車、拐杖和日用品都陳設在那裏。在甘地火葬臺北面還有印度獨立後已故四位總理尼赫魯、夏斯特裏、英·甘地和拉·甘地的火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