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名。生屋瓦上或深山石罅裏。葉厚,細長而尖,多數重疊,望之如鬆,故名。可入藥。又稱昨葉荷草。 |
|
瓦松
草名。生屋瓦上或深山石罅裏。葉厚,細長而尖,多數重迭,望之如鬆,故名。可入藥。又稱昨葉荷草。 唐 崔融 《瓦鬆賦》序:“瓦鬆者産於屋霤之上,千株萬莖,開花吐葉,高不及尺,下纔如寸。” 宋 陸遊 《山寺》詩:“林深慄鼠健,屋老瓦鬆長。” 魯迅 《野草·頽敗綫的顫林動》:“但也看見屋上瓦鬆的茂密的森林。”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十·昨葉荷草》。 |
|
(《唐本草》)
【異名】昨葉荷草(《唐本草》),屋上無根草(《經驗良方》),嚮天草(《庚辛玉册》),瓦花(《摘元方》),石蓮花、厝蓮(《福建民間草藥》),幹滴落(《東北藥植志》),貓頭草、瓦塔(《河北藥材》),天蓬草(《中藥材手册》),瓦霜、瓦蔥(《四川中藥志》),酸塔、塔鬆、兔子拐杖、幹吊鱉、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遼寧經濟植物志》),瓦寶塔、瓦蓮花、岩鬆、屋鬆、岩筍、瓦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景天科植物瓦鬆或晚紅瓦鬆等的全草。
【生境】 生於石質山坡和岩石上以及瓦房或草房頂上。
【植物形態】①瓦鬆,又名:流蘇瓦鬆。多年生肉質草本,高10~40釐米。莖略斜伸,全體粉緑色。基部葉成緊密的蓮座狀,綫形至倒披針形,長2~3釐米,緑色帶紫,或具白粉,邊緣有流蘇狀的軟骨片和1針狀尖刺。莖上葉綫形至倒卵形,長尖。花梗分枝,側生於莖上,密被綫形或為長倒披針形苞葉,花成頂生肥大穗狀的圓錐花序,幼嫩植株上則排列疏散,呈傘房狀圓錐花序;花萼與花瓣通常均為5片,罕為4片;萼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基部硝合生;花瓣淡紅色,膜質,長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雄蕊10,幾與花瓣等長;雌蕊為離生的5心皮組成,花柱與雄蕊等長。蓇葖果。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於屋頂、墻頭及石上。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②晚紅瓦鬆 :多年生肉質草本,高10~20釐米。莖光滑無毛,全株被白粉及棕紅色腺點,基部尤多。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銳尖,微彎,有小尖頭突出,全緣或具微細的波狀齒。花序間葉狀苞片卵狀披針形或鐮刀形;花密集成窄長圓錐狀總狀花序;花淡紅色或白色;萼片5,披針形,長約為花瓣的一半;花瓣5,綫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相連;雄蕊10,5枚較長,伸出花冠外,另5枚較短,生於花冠內;心皮5,花柱與短雄蕊等長。花期8~9月。果期9~11月。生於屋頂或岩石上。分佈於遼寧,扛蘇、浙江等地。
【採集】夏、秋采收,將全株連根拔起,除去根及雜質,反復曬幾次至幹,或鮮用。
【藥材】乾燥的全草,莖呈黃褐色或暗棕褐色,長12~20釐米,上有多數葉脫落後的疤痕,交互連接成棱形花紋。葉灰緑色或黃褐色,皺縮捲麯,多巳脫落,長12~15毫米,寬約3毫米,莖上部葉間帶有小花,呈紅褐色,小花柄長短不一。質輕脆,易碎。氣微,味酸。以花穗帶紅色、老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産。
【附註】此外,同屬植物黃花瓦鬆的全草亦同供藥用,分佈西藏、新疆、內蒙古、吉林等地。
【化學成分】含大量草酸。
【性味】酸苦,涼,有毒。
①《唐本草》:"味酸,性平,無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有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消腫。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瘧疾,熱淋,痔瘡,濕疹,癰毒,疔瘡,湯火灼傷。
①《唐本草》:"主口中幹痛,水𠔌血痢,止血。"
②《本草圖經》:"行女子經絡。"
③《綱目》:"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塗諸瘡不斂。"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療火瘡,消腫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痔瘡腫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學的民間藥草》:"通便。"
⑦《河北藥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搗汁或入丸劑。外用:搗敷、煎水熏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泉州本草》:"脾胃虛寒者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選方】①治吐血:瓦鬆,燉豬殺口內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鼻衄:鮮瓦鬆二斤。洗淨,陰幹,搗爛,用紗布絞取汁,加砂糖五錢拌勻,傾入瓷盤內,曬幹成塊。每次服五分至一錢,每日二次,溫開水送服。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熱開水。(《全展選編·五官科》)
③治熱毒酒積,腸風血痢:瓦鬆八兩(搗汁,和酒一半),白芍藥五錢,炮薑末五錢。煎減半,空心飲。(《唐本草》)
④治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瓦鬆二兩,麥芽一兩,垂柳嫩枝三錢。水煎服。
⑤治瘧疾:鮮瓦花五錢,燒酒一兩,隔水燉汁,於早晨空腹時服。連服一至三劑。
⑥治小兒驚風:瓦鬆五至六錢,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小便沙淋:瓦鬆煎濃湯,乘熱熏洗少腹。(《經驗良方》)
⑧治火淋,白濁:瓦鬆熬水兌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⑨治痔瘡:一瓦鬆燉豬大腸頭服。(《四川中藥志》)二鮮瓦鬆,煎水熏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濕疹:瓦鬆(曬幹),燒灰研末,合茶油調抹,止痛止癢。(《泉州本草》)
⑾治灸瘡,惡瘡久不斂:瓦鬆(陰幹),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後摻之。(《濟生秘覽》)
⑿治瘡瘍疔癤:瓦鬆適量,加食????少許,共搗爛,遍敷患部,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唇裂生瘡:瓦花、生薑。入????少許搗塗。(《摘元方》)
⒁治湯火灼傷:瓦鬆、生柏葉。同搗敷。幹者為末。(《醫方摘要》)
⒂治肺炎:鮮瓦鬆,每次四至八兩,用冷開水洗淨,擂爛絞汁,稍加熱內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⒃治牙齦腫痛:瓦花、白礬等分。水煎漱之。(《摘元方》)
⒄治瘋狗咬傷:瓦鬆、雄黃。研貼。(《生生編》)
⒅治蜈蚣咬傷:鮮瓦鬆二兩,酸飯粒少許,合搗爛烘熱,貼患處。(《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鬆(曝幹),燒作灰,淋取汁,熱暖,洗頭。(《聖惠方》)
⒇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後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經破血。用鮮瓦楹五兩熬膏,當歸須、幹漆各一兩,燒煙盡,當門子二錢,共研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倉,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送下。
(22)頭風白屑。用瓦鬆曬幹,澆灰淋汁熱洗 。六、七次後即見效。
(23)湯火傷。用瓦鬆、柏葉同搗爛,敷塗。
(24)惡瘡。用瓦鬆陰幹,研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淨患處,然後以藥末塗搽。 |
|
中文名: 瓦鬆
類 別: 全草類
英文名: Fimbriate Orostachys Herb
名: 瓦花、嚮天草、酸塔。
來 源: 為景天科植物瓦鬆Orostachys fimbriatus (Turcz.) Berger的全草。
製: 夏、秋季采收全草,反復曬幾次至幹,或鮮用。
性 味: 性平,味酸;有毒。
古籍名:瓦花、嚮天草、天王鐵塔草,係景天科石蓮華屬,多年生苔草類植物,廣泛分佈在深山嚮陽坡面,岩石隙間,古老屋瓦縫中也有生長,耐旱耐寒。早春積雪溶化,叢生山間,鱗莖如松樹的球果,隨氣溫暖和,鱗片開裂如瓦,呈蓮花狀。球體中間抽莖高30-40釐米,莖的周圍排列長穗狀小花序,遠望整體如鬆,故此得名。鱗莖葉肉質、肥厚、多漿,鱗片呈長橢圓形,先端尖銳,表面平滑,葉面帶紫色無明顯的主根,須根繁盛。花瓣分五片,為白瓣淡紅或全白蕊,雄蕊十枚,雌蕊五枚。花期二個多月。
端陽節前後,鱗莖長有拇指大,連根采摘叢栽於小盆中,放陽臺上很有情趣。特別是用綫紮着,裸露懸吊在室內,其生長成U字形,點綴室內,非常別緻。鱗片表皮含蠟質,保護水分蒸發。在幹旱缺水季節,鱗片儲存的水供莖葉正常生長,直到水分供完,球體枯萎完成它的生長周期。瓦鬆之鱗片莖葉可藥用。八九月采取後曬幹。主治口中幹痛、血痢、止血、水𠔌等。 |
中國藥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
名稱:
瓦鬆
漢語拼音:
Wasong
英文名:
HERBA OROSTACHYIS FIMBRIATI
基原:
本品為景天科植物瓦鬆Orostachys fimbriatus(Turcz.)Berg.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時采收,除去根及雜質,曬幹。
性狀:
本品莖呈細長圓柱形,長5-27cm,直徑2-6mm。表面灰棕色,具多數突起的殘留葉基,有明顯的縱棱綫。葉多脫落,破碎或捲麯,灰緑色。圓錐花序穗狀,小花白色或粉紅色,花梗長約5mm。體輕,質脆,易碎。氣微,味酸。
檢查:
雜質 不得過2%(附錄Ⅸ A)。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3.0%。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熱浸法(附錄Ⅹ A)測定,用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係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0.5%磷酸溶液(47:53)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60nm。理論板數按槲皮素峰計算應不低於40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槲皮素對照品、山柰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槲皮素10μg、山柰素2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酸溶液(4:1)混合溶液50ml,密塞,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回流1小時,立即冷卻,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與供試品溶液10-2O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懈皮素(C15H10O7)和山柰素(C15H10O6)的總量不得少於0.020%。
炮製方法:
除去殘報及雜質,切段。
性味:
酸,平。
歸經:
歸肝、肺、牌經。
功效:
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
用於血痢,便血,瘡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研末塗敷患處。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
|
- : Fimbriae Orostach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