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 建築結構 : 建築城市 : 結構工程 : 雕塑 : 書法 > 瓦當
目錄
瓦當 Wadang  
  瓦當,1975年11月生於山東利津,詩人、作傢,現任教於山東某高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漫漫無聲》《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傷》,傳記文學《慈悲旅人:李叔同傳》,中短篇小說集《多情犯》《去小姨傢》等,被譽為中國當代最具先鋒實力的青年作傢之一。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挂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瓦當俗稱瓦頭,是古建築的構件,起着保護木製飛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不同歷史時期的瓦當,有着不同的特點。秦瓦當紋飾取材廣泛,山峰之氣、禽鳥鹿獾、魚龜草蟲皆有,圖案寫實,簡明生動。這時的瓦當紋飾以動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鴻雁、魚及變化的雲紋。畫面與寫意相融,圖案構思巧妙,有將畫面一分為二、也有一分為四的,在對稱中求變化,均衡自然,富於生氣。漢代瓦當在工藝上達到頂峰。紋飾題材有四神、翼虎、鳥獸、昆蟲、植物、雲紋、文字及雲與字、雲與動物等。出現了以瓦當心乳釘分隔畫面的佈局形式。帶字瓦當有1字至12字不等,內容有吉祥語如“長樂未央”、“與天無極”等,也有標明建築物名稱與用途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瓦當當面較小,紋飾以捲雲紋為主,文字瓦當銳減。在唐代,蓮花紋瓦當最常見,文字瓦當幾乎絶跡。宋代開始用獸面紋瓦當,明清多用蟠竜紋瓦當
瓦當的功能
  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製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圓弧的陶片,用於覆蓋屋頂;所謂“當”,據解釋:“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衆瓦之底,又節比於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瓦當是瓦的頭端,瓦用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在實用上,既便於屋頂漏水,起着保護檐頭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築的美觀。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瓦當是古代建築用瓦的重要構件。
最早的瓦當
  中國最早的瓦當集中發現於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這裏是西周的發祥地,多為素面半圓形瓦當,個別的有重環紋半瓦當
  據瞭解,我國對瓦當的研究與收藏,早在北宋時期就開始了。自清中期以來,古代的瓦當被看成一種古董,為藏傢競相收藏。從清末到民國,瓦當逐漸成為受大衆喜愛的收藏品。近20年來,瓦當收藏日益興盛,市場價格一路攀升。據錢獻之的《漢瓦圖錄》記載,“長樂無極”的瓦當在乾隆年間每枚價格達到了10兩白銀,最高的一枚動物紋瓦當當時價值200兩白銀。光緒末年,精品瓦當的價格往往達到50兩白銀一枚。上世紀40年代,一些珍貴的瓦當品種每枚少則10元大洋,高則30元大洋。
瓦當歷史
  周代人們便發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陝西扶風)上的建築已經有瓦當使用。戰國時期,城市建築業的日益發達,隨之引起了磚瓦製陶工藝的發展。最初的瓦當是半圓形的,稱半規瓦,秦代的瓦當由半圓發展為全圓形。而漢代,則流行用圓瓦當。漢代瓦當的製作較戰國時期更為興盛。著名的宮室建築,大多有燒製磚瓦的陶窯,進行專門設計和生産。瓦當圖案的題材多種多樣,基本以祥瑞紋樣為主,有動物,捲雲和文字紋等幾種,中國的瓦當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約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模式,並成為一些大型建築的重要構件。早期的瓦當多為半圓形,主要紋飾為獸面紋,後來逐漸嚮捲雲紋等其它紋飾發展。當時各諸侯國燒造和使用的瓦當圖案種類繁多,各不相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統一六國後,瓦當在圖案形態和題材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加豐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種動物圖案的瓦當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當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瓦當做工精細,新出現了裝飾有篆體文字的瓦當,這些文字瓦當多為小篆書體,排列組織和諧勻稱,佈局講究,顯示出漢代質樸渾厚的藝術風格。文辭多為一些祈福的吉語,其藝術觀賞性可與精緻的印章相媲美。
  在秦始皇陵封土之北的宮殿遺址的地下土中,出土了一件上飾夔紋的巨型瓦當,直徑達61釐米。在我國目前發現的所有瓦當中,這一瓦當是最大的。人稱它為“瓦當之王”。現陳列在陝西歷史博物館中。
詳細類型
  有圓形和半圓形(半瓦當),半瓦當主要見於秦及秦以前。
  瓦當 瓦當部分多雕飾有各種圖案,常見的有文字瓦當、動物紋瓦當、植物紋瓦當、幾何紋瓦當、以及組合紋瓦當(如幾何紋文字瓦當、動物紋文字瓦當、植物動物紋瓦當等等),也有不用雕飾的素面瓦當
  中國最早的瓦當集中發現於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這裏是西周的發祥地,多為素面半圓形瓦當,個別的有重環紋半瓦當。到了戰國時代,七雄爭霸,各國所用的瓦當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圖象瓦當為多如山東臨淄齊故城出土的樹木雙獸紋半瓦當;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饕餮紋半瓦當;陝西鳳翔秦都雍城出土的動物紋圓瓦當和鹹陽出土的雲紋、葵紋瓦當等,其中以秦動物紋瓦當最為傑出。秦代以後,雲紋、葵紋瓦當流行了起來。進入漢代,瓦當在使用的廣泛性和藝術性方面都臻至它的鼎盛時期。分佈的地域極廣。西漢瓦當除了變化多端的各式雲紋瓦當外,西漢中期出現了瓦當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大類——文字瓦當,其直徑多在 15-18.5釐米之間,小的直徑有13釐米,大的可達22釐米。文字少則1字,多則12字。依文字內容可分為宮苑、官署、祠墓、宅捨、吉語、紀事等幾大類。文字的寫法綫條在剛柔、麯直、方圓、疏密、倚正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或方峭,或流美,渾然天成,令人嘆為觀止。西漢文字瓦當,字大而遒美,量多而變化無窮,實為西漢書法之珍貴遺存。圖象瓦當已不是漢代瓦當的主流,但漢長安城一帶的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當卻是圖象瓦當的壓捲絶唱。四神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四神瓦當有幾種不同的版別,構圖雍容堂皇,製作精工細緻,藝術水準極高。東漢以後,瓦當藝術走嚮衰落,伴隨着佛教的傳入,文字瓦當和圖案瓦當逐漸衰落,蓮花紋瓦當興盛起來,還有少數的佛像瓦當。宋以後,瓦當藝術日落西山,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藝術價值
  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它不但是繪畫、工藝和雕刻相結合的藝術,也是實用性與美學相結合的産物,在古建築上起着錦上添花的作用。瓦當不僅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同時也是考古學年代判斷的重要實物資料。此外,瓦當還是中國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瓦當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的圖案、文字有助於瞭解古人的歷史淵源、習俗好尚,並對古代歷史地理、思想意識的研究有相當的參考價值。正因如此,唐宋以來,瓦當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視,在唐宋文獻中記載有當時人用瓦當做成硯臺使用。清代隨着金石學的興盛,瓦當收藏之風大盛,許多象陳介祺、羅振玉這樣的大學者都傾心於瓦當的搜集與研究,康、雍、乾時期開始了對瓦當的專題著錄,而對它的專題研究則是二十世紀後五十年的事情了。
鑒別瓦當真偽
  瓦當收藏的興起使得贋品大量出現,作偽水平也越來越高。主要以偽造文字和圖像瓦當為主。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種仿品:第一種瓦當的瓦是真的,在素面瓦當上進行手工刻製,刻好後在面上塗一層泥,再把泥做舊,這種仿品顯得綫條生硬、呆板;第二種是根據出土的具有收藏價值的瓦當來仿作,首先新刻模具,然後燒製、做舊,這種仿品比較新,有切割的痕跡,還有土銹,用水一衝就看得出來;第三種是用各種殘片拼接,拼出一種特殊的圖案,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粘貼的痕跡,沒有真品自然流暢。
  秦代雙獸紋瓦當 一般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鑒別。一看顔色,時代早的瓦當,如秦瓦當是青灰色的,漢瓦當是淺灰色的,顔色由深變淺。二看製作方法,西漢中期以前,大部分瓦當是手工製作的,有手工拿捏的痕跡(尤其是瓦當的當面)。到西漢中期,瓦當主要是輪製的,有輪旋的紋式,很像象形文。三看繩紋粗細,也就是看瓦當所連後面的瓦的繩紋粗細,一般繩紋又細又直或者細直交替的多是秦代的;繩紋直而且粗的多為漢代的。
  秦漢瓦當切莫混淆
  一、秦漢瓦當的淵源關係秦統一六國後,統治者大興土木,營建宮殿廟宇以及陵墓寢堂的現象蔚然成風,因此,使用瓦當十分普遍。當時對瓦當的製作相當講究,可謂精益求精,同時也促使瓦當的圖案裝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一方面繼承了春秋戰國以來寫實的藝術手法和明快樸素的特徵,另一方面又打破了當時僵化的形式及圖案上表現恐怖氣氛的風格,故秦瓦當在圖案紋飾以及題材方面都有所創新。如屬於動物紋的有鹿紋、獾紋、獸紋、豹紋、竜虎紋等;屬於禽鳥紋的有燕紋、鳳紋、飛鴻紋等;屬於昆蟲紋的有蜂紋、蟬紋、蝴蝶紋等;屬於植物紋的有蔓草紋、樹紋、荷花紋等,可謂種類繁多。漢代前期仍繼續沿用秦瓦當的形製和紋飾,但在繼承秦瓦當的傳統基礎上又出現了文字瓦當,從而成為當時一大特徵。如屬於建築物專用的有“長樂未央”(係甘泉宮用瓦),“上林”(係林苑用瓦),“左戈”、“右空”(係官署用瓦)等;屬於陵墓建築用瓦有“萬歲塚當”、“長陵瓦當”、“來𠔌宮當”等;屬於頌揚吉祥語的有“漢並天下”、“千秋萬歲”、“延年益壽”、“長樂無極”、“億年無疆”等,可謂豐富多彩、異彩紛呈。
  二、秦漢瓦當的區別在形製上,秦瓦當多為圓形,而且其瓦當面徑較小,邊輪也不太規則,瓦當的背面不夠平整。在製作過程中,有着明顯的旋切痕跡,瓦當的呈色以青灰色為主;而漢代瓦當除有圓形外,還有半圓形,瓦當的面徑有所加大,邊輪較為規整,且邊棱較寬,大多數瓦當中央還有圓乳,而且均為模製,瓦當的呈色多為淺灰色。
  在工藝上,秦代多采用先製好當心,再以泥條盤築法在當心周圍築起圓筒瓦,在瓦當背用手覆泥壓抹,使其緊密結合,然後在泥坯未開時,用竹刀或繩子切去一半筒瓦而成瓦當,這種工藝較為麻煩,而且很難達到規整;而漢代瓦當多采用整個當面一次範成,然後續接已製好的筒瓦,無需切割,瓦當背平整,不留痕跡,邊輪也較規整,這也是秦漢瓦當的一個明顯區別,藏友在收藏投資時一定要多加留意。
  秦漢瓦當是重要文化遺産,宋代以來逐漸為世人所重,清代金石傢着重研究上面的文字。近年收藏瓦當的風氣越來越盛,戰國秦漢瓦當的出土也越來越多,新品種瓦當不斷出現,秦漢瓦當的市場價格也越來越高,瓦當原品越來越少,於是瓦當作偽也越來越多,水平越來越高。鑒別需要註意以下問題:
  1、文字和圖像瓦當的市場價值高,收藏者多,而一般圖案瓦當不受歡迎,所以偽品大多數是文字和動物等圖形瓦當。見到這類希奇稀有的瓦當就要特別註意。
  2、假瓦當都是用黃土像燒磚一樣做成,再塗上泥土,就像是出土的一樣,一般市場上的販子不會讓買者清洗,因為一洗真相畢露。
  3、瓦當衹是整個瓦的頭部,所以真瓦當背面往往有長短不一的筒瓦殘存,假瓦當便多無筒瓦殘存。現在也出現有這方面作偽的,大多數十分拙劣,應該註意的有殘斷痕跡是否自然,簡瓦背印下的布紋等。
  4、也有作偽者用真的圖案瓦當,如較廉價的漢代雲紋瓦當作偽,在種瓦當三五十元可得,而文字瓦要超過百元。方法是先將真瓦的圖案鏟去,再用水泥仔細模仿稀少的文字瓦當上的文字,製造完後再塗抹泥漿掩蓋作舊。以便使得買傢上當。鑒別方法是仔細分辯文字,作偽文字寫法多有問題。還有就是洗去瓦當上的泥土,水泥和原漢代瓦當的呈色、質地差別就清楚了。
  下舉3例。
  “齊園”瓦當,陝西鹹陽北塬西漢高祖劉邦長陵21號陪葬墓附近出土,衹見一品,直徑16.1釐米,現存鹹陽博物館,或釋“齋園”。偽瓦將真的漢代圖案瓦當的圖案鏟去,再以水泥模仿文字,文字堆得較像。洗淨後仔細觀察,當面底部就見刀鏟痕跡。
  “長生未央”是流行於西漢中期的重要瓦當品類。偽瓦以同期的雲紋瓦鏟去雲紋後以水泥堆字而成。仔細觀察,文字以外的瓦底尚有水泥沙粒殘留,塗抹的泥漿與真瓦上包漿也不一樣。
  “長樂未央”是將西漢晚期常見的,外圈飾網紋的雲紋瓦當上雲紋鏟去,用水泥偽造了一品奇異的“長樂未央”瓦當。文字不對。
漫話瓦當
  人教版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無論是現行本,還是實驗本,都有瓦當的插圖,不少師生給我們來信,詢問:“瓦當是幹什麽用的?”下面將介紹一些有關瓦當的知識。
  瓦當是我國古代宮室房屋檐端的蓋頭瓦,俗稱“筒瓦頭”或“瓦頭”。瓦當文字中有自名“當”者,例如:“蘄年宮當”、“蘭池宮當”、“京師庾當”、“吳尹捨當”等。古人訓“當”為“底”,因為陶瓦一塊壓一塊,從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帶頭的瓦正處在衆瓦之底。瓦當的下面是椽頭,當可以抵擋風吹、日曬、雨淋,保護椽頭免受侵蝕,延長建築壽命。所以,瓦當的名稱很可能是由其所處的位置和作用而得來的。
  從文獻記載看,我國古代建築用瓦始於夏代;可從考古資料看,殷商時期的宮室、宗廟一類大型建築還都是“茅茨土階”,沒見到有用瓦的痕跡,更不用說瓦當了。迄今為止,瓦的實物最早見於西周早期遺址。瓦當的實物最早見於西周中晚期扶風召陳遺址。瓦和瓦當解决了屋頂防雨水問題,使我國古代建築擺脫了“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在建築史上,瓦和瓦當是我們祖先的一項了不起的獨創性發明。
  瓦當是兼實用與裝飾為一體的建築構件。瓦當的種類較多:就質料區分,瓦當主要有灰陶瓦當、琉璃瓦當和金屬瓦當。灰陶瓦當資格最老,也最普通,從西周到明清始終是瓦當中最主要的品種。大約唐代以後出現了琉璃瓦當。琉璃瓦當是在泥質瓦坯上施釉燒製而成的,顔色有青、緑、藍、黃等多種,都是用於等級較高的建築物。宋元明清時期,個別建築物上使用了金屬瓦當。金屬瓦當有鑄鐵、黃銅和抹金的三個品種。
  就形製區分,瓦當有半圓形、圓形和大半圓形三種。西周的瓦當都是半圓形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以半圓形為主,但已經出現了圓形的。在秦漢時期,圓形瓦當占據主流,半圓形瓦當逐漸被淘汰,到東漢時終於絶跡。大半圓形的瓦當出現於秦代。秦始皇陵北2號建築基址出土一件直徑61釐米,高48釐米的夔紋大半圓形瓦當。當面圖案由兩條造型奇異的夔紋組成,兩夔左右對稱,姿態矯健,氣韻生動,具有很高的裝飾藝術價值。文物考古界譽之為“瓦當王”。這類大半圓形的瓦當在遼寧綏中縣“薑女墳”秦漢建築遺址中也有所發現。
  就紋飾區分,瓦當可以分圖案紋瓦當,圖像紋瓦當和文字瓦當三大類。秦始皇內城西墻出土的雲紋圖案瓦當,直徑15釐米,當心為一圓鈕,圓鈕周圍有一圈小乳釘紋,心外對稱均衡地分佈着四朵蘑菇形雲紋,給人一種強烈的規範化、程式化的美感。青海民和縣土唐代羽人圖像瓦當,直徑13釐米,當面為一圓睜雙目拱手站立的童子,兩側有一對刻畫逼真的羽翼,似為天使,天真爛漫,質樸無邪,帶有外來文化的影響。這是中國古代瓦當中難得的藝術珍品。兩漢時期盛行文字瓦當瓦當文字數從一字至十二字不等,但目前尚未十一字瓦當。文字瓦當以四字者為最常見。東漢以後,文字瓦當日趨衰落;隋唐以後,文字瓦當已很罕見。
  文字瓦當裝飾和美化建築物是通過當面生動美妙的文字來實現的。美妙生動的文字不僅是一種藝術品,而且由於自身所包涵的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又時常成為統治者宏揚其政治業績和政治思想的宣傳品。人教版初中《中國歷史》現行本和實驗本上選用的瓦當插圖就都是這種宣傳品。現行本第11課《漢初的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上的瓦當插圖,當面有“漢並天下”字樣,顯然是西漢初期統治者宏揚自己政治業績的宣傳品。第23課《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上的瓦當插圖,當面有“大秦竜興化牟古聖”字樣,意思是說:“前秦像巨竜騰飛一樣,迅猛興起,它教化的功德可以跟古代聖賢相比。”實驗本《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册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上的瓦當插圖,當面有“單於天降”的字樣,是匈奴最高統治者嚮臣民灌輸“天命”思想的宣傳品。同時,它也是呼韓單於降漢後漢匈友好關係的歷史見證。
瓦當的收藏與鑒賞,養護
  瓦當和其他藝術一樣,也是一定社會經濟觀念形態的反映,是伴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對建築藝術欣賞要求的提高,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粗糙到精緻,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如漢代出現多為篆體書的文字瓦當;三國兩晉時期瓦當邊緣則有鋸齒紋;王莽時流行一種“四神瓦當”,即在瓦當上面繪燒有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形象,用以表示東、南、西、北;東晉後期,開始出現表面黑色磨光的板瓦,檐頭板瓦一端開始加厚,並壓印紋飾,為後世“滴水”的濫;到唐代“滴水瓦”普遍應用。早期“滴水”與瓦身的夾角一般為直角,晚期則增加至一百度以上,以利流水外瀉,具有很大的科學性,更顯示了我國古代瓦當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功能。漢代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強盛時代,漢代文字瓦當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如“長樂未央”、“長生無極”、“千秋萬歲”、“漢並天下”、“延年益壽”、“億年無疆”等,這些文字瓦當多為小篆書體,排列組織勻稱和諧,佈局講究,可與一枚好的印章相媲美。
  總之,瓦當的造型,千姿百態,既是繪畫、工藝、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又是實用與美術相結合的藝術,在一些古建築上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它不僅以典雅大方、宏偉壯麗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在考古學上可以幫助我們斷代,同時還是研究我國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對研究我國古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養護
  瓦當雖然是建築的附件,但在它身上卻凝聚和折射着特定歷史階段的思想、政治和民族信仰,是一個文化的載體。附着於瓦當表面的土銹(包漿)更體現出一種歷史的沉積,尤為可貴。瓦當表面的土銹可以與青銅器之犭色和玉器之血、土浸相比美,顯露着樸拙渾茫的朦朧美,我們可以從中感觸到歷史車輪的徐徐滾動。瓦當一旦失去了土銹這層“外衣”,裸露出新茬,便會顯得索然無味。故此,對其保管應十分當心。要做到輕挪動、不碰撞、少摩挲外,尤其註意不要隨便、大量製作拓片。
  古人沒有攝影照相技術,對瓦當衹能施以拓片法,用拓片進行流傳。這是是出於技術的限製,衹有如此而為之。今天,照相技術普及,照片的作用不可忽視,可以代替部分拓片。但是,拓片雖然不能完全反映出瓦當紋飾的細微之處,卻可以把握瓦當的總體風韻,簡潔概括,或呈墨黑,或呈朱紅,亦別有一番古樸的意境,十分古雅可愛,此外,拓片周圍空白的地方還可以用於題跋或寫上一些相關的文字。因此,瓦當拓片在今天還是被藏傢重視,是照片不能替代的。所以,照片是不能代替拓片的。然而,無論是擦拓,還是拍拓,或紅或烏,都不能太泛。瓦當為泥質陶器,不比金石玉器質地堅硬細膩不易損,且能拓後清洗。瓦當易吸水,包漿易脫落。再者紙亦易滲漏,多拓會使瓦當呈“包公臉”或“關公臉”,面貌大受其損。如果強調拓片之效果非拓不可,也還是少拓為好,拓工亦當為高手。目前,不論是館藏還是民藏,不應為商業利益所逐,泛拓瓦當,捨本逐末。尤其是那些孤品和珍品,更不能泛拓。
  古瓦當為歷史遺存物,大部分為出土所得。出土後,瓦當表明有時存在泥土等附着物,很堅固。有些附着物甚至把整個瓦當包裹住了。在清理這些附着物時,要特別小心,不能損傷瓦面。在我國南方收藏瓦當,還要註意防潮。如果瓦當受潮,會出現許多黴點,使瓦當表明因腐蝕變色,影響藏品的品相,也使文物受損。
百科大全
  wadang
  瓦當
  古代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最初為半圓形,後變為圓形。中國、日本、朝鮮的古代建築均有瓦當。中國用瓦當始於西周。從西周到明清各代,瓦當在式樣、花紋上都有所不同。
  西周至戰國的瓦當 陝西扶風召陳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築基址,曾發現很多不同形式的板瓦和筒瓦,還有紋飾與銅器重環紋相象的半瓦當。戰國的半瓦當可分素面和帶花紋或文字者兩大類,各地所出花紋瓦當各具特色:燕多為饕餮紋;齊以樹形紋為主,還有一種帶文字;周也以饕餮紋為多,但已簡化,僅突出饕餮的雙目,以後漸轉為捲雲紋;秦有山形文、樹紋和雲紋,和關東六國的頗為相象。
  秦漢瓦當 戰國晚期出現了圓瓦當。在陝西鳳翔曾出土過一些鹿紋、鳥紋的圓瓦當,在臨潼秦始皇陵一帶所出的圓瓦當多為雲紋或葵花紋。西漢時圓瓦當以捲雲紋為最常見。一般都用十字形雙綫欄格把瓦面分為四部分,中心有一圓紐。動物花紋極少。帶文字的瓦當常見的有“萬歲”、“長樂未央”、“長生未央”、“與天無極”等吉祥語。還有是宮室、官署專用的瓦當,如蘭池、駘蕩、黃山宮的瓦上都有蘭池等字樣。官署、陵寢、倉、關也都有專用的瓦當。西漢文字瓦當,最少者僅1字,最多者約10字左右。文字書體以篆書為主,隸書較少,也有鳥蟲篆。秦、西漢時圓瓦當直徑一般都在13~20釐米左右,也有極大者,如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夔紋瓦當和洛陽所出的西漢初年的雲紋瓦當,直徑達60多釐米。西漢時仍有雲紋或帶字的半瓦當。東漢時帶字瓦當較西漢時少,一般為雲紋圓瓦當
  魏晉南北朝瓦當 魏晉時圓瓦當也以雲紋為主。西晉雲紋瓦當的特徵,是在雲紋以外有一圈鋸齒紋。文字瓦當大為減少。從十六國到北朝,瓦當的雲紋趨於簡化,當面畫成9個格, 文字的讀法順序為上下右左或上下左右,和漢代旋讀法不同。十六國的瓦當有“大趙萬歲”、“長山常貴”等,北魏的以“萬歲富貴”為多。書體介於楷隸之間。在吉林高句麗遺址中,也發現不少屬於北朝時期的瓦當,其圖案為變形雲紋或忍鼕紋。有的瓦當邊緣上,有模印的小字一圈,長達20餘字,文中除紀年、月、日外,還有“保子宜孫”之類的話。南北朝時因受佛教的影響,瓦當花紋中出現忍鼕紋和蓮花紋,並出現獸面瓦當
  隋唐瓦當 從隋唐到五代,以及北宋早期,蓮花紋成為瓦當上最常見的一種紋飾。早期的蓮花瓣突起,而且是雙瓣;晚期漸低平,多為單瓣;到五代和宋初,蓮瓣紋變成長條狀,和菊花頗為相似。唐代蓮花瓦當除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發現外,在新疆的一些地方和雲南南詔的遺址中也有出土。文字瓦當到隋唐時期已絶跡,衹有“長安寶慶寺”一種。
  宋至明清瓦當 從宋代開始,獸面瓦當漸漸取代了蓮花瓦當,並傳播到北方的契丹、女真和西夏,延續到元明清。早期的獸面較突出,宋、元時期的獸面上鬣髦甚多,紋理也較繁復。明、清時宮殿建築上用蟠竜紋瓦當
  由於瓦當上有文字,所以很早以來就成為金石學家搜尋和研究的對象。秦、漢瓦當見於著錄者甚多,如在《金石萃編》、《寰宇訪碑錄》等書,把有字的瓦當和碑刻等列在一起。還出現不少的專著,如朱楓的《秦漢瓦當圖記》,畢沅的《秦漢瓦當圖》,程敦的《秦漢瓦當文字》,羅振玉的《秦漢瓦當文字》。近幾十年來,全國各地獲得了大量的從東周到宋元的瓦當材料。其中相當多的是花紋或文字瓦當,這批遺物是研究歷代手工業、書法、雕塑藝術、建築等方面的重要資料。此外,瓦當又是考古工作中判斷遺址、墓葬年代的一種重要依據。
  (吳榮曾)
英文解釋
  1. :  tails,  wadang
  2. n.:  eaves tile
近義詞
瓦當
相關詞
建築古物文物歷史磚瓦考古銘刻西漢
澄泥硯硯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