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琵笆
  枇杷又名盧橘,為薔薇科枇杷屬植物,堪稱江南特有的水果,因其葉似琵琶而得名。枇杷樹形整齊美觀,葉大蔭濃,四季常青,春萌新葉白毛茸茸,秋孕鼕花,春實夏熟,果熟時節,碩果盈枝,緑葉叢中,纍纍金丸,因而古人譽稱其“佳實”為“獨備四時之氣者”。唐代羊士諤有詩句:“珍樹寒始花,氤氳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無絶…… ” 初夏,枇杷先百果而熟,因而又贏得“初夏鮮和第一枝”的美譽。果呈圓形橘黃色,漿汁清香甜美,深受人們喜愛,無怪乎古人用“摘盡枇杷一樹金”的詩句贊美它哩!誠然,佳果枇杷自古着實令文人騷客筆下生輝。唐代杜甫有詩詠:“楊柳枝枝弱,枇杷對對香”;宋代蘇東坡也詩云:“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微黃尚帶酸”.......
  枇杷果肉營養豐富,柔軟多汁,甜酸適度,風味甚佳,據營養專傢分析:每一百剋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7剋,蛋白質0.4剋,粗纖維0.8剋,鈣22毫剋,鐵0.3剋,鬍蘿蔔素1.3毫剋,磷36毫剋,抗壞血酸3毫剋,其鬍蘿蔔素和磷的含量,比荔枝、菠蘿、香蕉、柑桔都高,它所含有的苦杏仁甙(b17),僅次於杏仁的含量。
  枇杷藥用價值十分可貴。性涼,味甘酸,有潤肺止咳、止渴、下氣、和胃的功效。胃熱、胃燥、口渴、嘔逆、吐血者,可生食鮮枇杷或將枇杷15個煎湯,每日早晚分服。小兒驚風發熱,可將枇杷去皮、核,絞取果汁加水適量煮沸,溫時少量頻頻喂服。另外,枇杷中豐富的維生素b,對保護視力,保持皮膚健康潤澤,促進兒童的身體發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枇杷不僅果肉可入藥,其葉、花、核、根也有藥用價值。枇杷的果實與葉片均有藥用價值,但相比較而言,葉片的藥用功能更為廣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祖國中醫理論認為:枇杷味甘酸,性平,具有生津止渴、清肺止咳,和胃除逆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久咳不愈、咽幹口渴,胃氣不足等病癥。每次可用鮮品25至50剋或幹品7至15剋,水煎服。用枇杷葉50剋,淡竹葉25剋,水煎服,可治療聲音嘶啞。枇杷葉15剋,水煎後加冰糖適量調服,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民間以枇杷葉,加鮮果榨的汁,加冰糖,文火熬成中成藥“枇杷膏”,具有清肺、寧咳、潤喉、解渴、和胃功效,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逆咳嗽。枇杷花又名土鼕花,可治傷風感冒,咳嗽痰血;枇杷核能化痰止咳,疏肝理氣,可用於治療咳嗽、水腫、疝氣等癥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嚮前彈,琶是右手嚮後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製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阔、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