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貴州南部侗族的一種單聲部民歌。侗語稱嘎琵琶,因以侗族樂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行在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和廣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帶,歷史悠久,幾乎人人會唱。侗族琵琶分大、中、小3種,以低音大琵琶自彈自唱的稱敘事琵琶歌,唱時穿插說白,由桑嘎(即歌師)1人表演多種角色,一種帶說唱性的民歌。麯目有《秦娘美》、《秀艮與吉妹》等。以中、小琵琶伴奏的琵琶歌,是侗族青年晚間談情說愛(稱為“行歌坐月”)時演唱的一種情歌。一般是男彈琴女唱歌,麯調含蓄輕柔,多用小嗓演唱。
侗族的琵琶歌是頗負盛名的。琵琶歌幾乎在整個侗族地區流傳,明未鄺露所撰《赤雅》記載的”侗亦僚類,不善殺,善音樂,彈鬍琴,吹六倌,長歌閉目,搖首頓足……”中的“彈鬍琴”和清《黎平府志》中所載的,“男弦女歌”等都是指琵琶歌而言。 琵琶歌是用琵琶彈唱的歌。侗族琵琶可能是一種很古老的樂器,從其外形及定弦等方而看來,它不同於5世紀以前從西域傳來的麯項琵琶,而是與我國古代固有的、由弦發展來的彈撥樂器,如漢族的三弦、阮鹹、秦琴等屬於同一體係的。據說這類樂器在10世紀以前還都統稱琵琶。
侗語稱bic bac,和漢語“琵琶”兩字的古音是相通的,其詞也源出於一。 琵琶歌的種類很多,演唱形式和內容各地均有差異。有的用假嗓唱,有的用真嗓唱。大部分地區為男子自彈自唱,或男彈女唱。有的地方(榕江晚寨一帶)卻男女都可以自彈自唱。彈唱琵琶歌有兩種場合:一種是青年們在談情說愛時彈唱,內容都是比較短小的抒情歌,往往是即興創作,一般用小琵琶伴唱,歌聲、琴聲親切委婉,鏗鏘悅耳。一種是歌師們在鼓樓或喜慶人傢當衆彈唱,內容主要為敘事歌,也有喻世歌.苦情歌等其他長歌,一般用大、中型琵琶伴唱,歌聲、琴聲低沉柔和,渾厚感人。
通常所說的琵琶歌是指後者,習慣上往往把琵琶歌與長篇敘事歌等同起來。在南部地區,侗族敘事歌很盛行,鼕閑農暇,節日喜慶,座座鼓樓裏琵琶叮咯,歌聲繞梁。歌師們聚精會神地彈唱敘事歌,入迷的聽衆不願離去。有的敘事歌衹是彈唱不加說白,稱“嘎常” (gal xangc)。但大部分敘事歌有唱詞有說白,說唱結合,散韻相間,稱“嘎君”(gal jenh)。敘事歌題材廣泛,有故事情節,有人物描寫,演唱藝術已達到相當水平,唱、表、彈都很講究。有的敘事歌不僅已經形成了不同人物身份的分段唱詞,而且在唱詞前先報角色人物,如:“銀宜說道……”、“銀宜他義親說道……”、“銀宜他母親說道…”。這種說唱形式為侗戲的産生提供了條件。 按傳統習慣,在彈唱正文之前,要唱一段序歌或說一段開頭誦白,正文結束後要唱一麯消散歌。序歌和開頭誦白與正文內容無多大關係,或是藉此嚮聽衆講授本民族的古老傳說,使民族文化代代相傳,或以此烘托氣氛,吸引聽衆,使彈唱取得更佳效果。消散歌一附是自謙之詞,表達歌師的謙虛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