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琉球角鴞
  學名:otus elegan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cassin, 1852)
  別名:蘭嶼角鴞
  英文俗名:elegant scops owl
  分類:鳥綱、鴞形目、鴟鴞科、角鴞屬
  外形:琉球角鴞體長20釐米,頭頂及上體均為赤褐色,有深褐色及黃白色的蟲蠹斑紋。面盤為黃褐色,散布有黑色細斑。耳羽簇為紅褐色。下體皮黃色,有黑褐色橫斑和羽幹紋,上胸部還具有其他種類所沒有的明顯的暗褐色帶。跗蹠被羽,顔色為肉桂色,具暗色橫紋。虹膜黃色,嘴為橄欖灰色,腳肉桂色。
  分佈與習性:琉球角鴞僅分佈於我國臺灣的蘭嶼和緑島等地,是留鳥,棲息於低山常緑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於園林和果園等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白天多隱藏在茂密的森林中,夜間纔出來活動。主要以蚱蜢等大型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吃兩棲類、爬行類,小鳥等脊椎動物,偶爾還吃一些植物果實和種子。
  叫聲:多聲響。叫聲為沙啞咳聲uhu或kuru。放其錄音或摹仿其叫聲可引出此鳥。叫聲每分鐘重複15~30次。
  繁殖:繁殖期在5一6月間。營巢於椰子樹及其他天然的樹洞中。每窩産卵2一3枚,雌鳥孵卵,雄鳥負責為雌鳥運送食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撫育大約32天後纔離巢,而且離巢後還需要繼續由親鳥喂食達半個月以上。
  現狀:琉球角鴞數量稀少,較為罕見,目前的數量估計僅有150一230衹。
  註:直至最近仍作為紅角鴞的亞種處理(參見鄭作新,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