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中國 >臺灣 >屏東縣 > 琉球鄉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琉球鄉歷史沿革
  琉球鄉地圖琉球鄉原名為沙馬基,依據史籍記載,元朝時代臺灣與衝繩列島合稱琉球或嵧球、琉求。到了明朝改稱衝繩列島為大琉球,臺灣為小琉球。到了明朝初為臺員、大員。到了萬歷未年,荷蘭據臺後設市,製若崇臺,海濱沙環水麯曰灣,又泊舟處概謂灣,於是稱為臺灣。而人們就將原來的小琉球名稱轉到臺灣南部的沙馬基.........
  琉球鄉環境簡介
  全島呈短靴狀,表面有兩條地塹,一條為東北-西南走嚮,另一條為西北-東南走嚮,此二小地塹相交於本島中央,全島被分為4塊小臺地,故有「剖腹山嶼」之稱,在地質學上頗具研究價值......
  珊瑚礁所構成之低矮岡陵,平地很少,土壤皆因受紅壤化作用而呈現紅色基盤為泥質頁岩層,為三世紀上新世紀之古亭坑層,表面上覆蓋珊瑚礁石灰岩。沒有河流,最高點為東南臺地87公尺......
  琉球鄉位置與地形
  琉球嶼位於高屏溪口之西南,東經一百二十度廿一分五十五秒,北緯廿二度十九分四十八秒,即東港鎮西南海面約八浬,高雄市南南西方約十八浬之海上,孤懸海中狀似一隻飄浮於臺灣海峽之鞋子,為臺灣本島附近十四屬島中唯一珊瑚礁島嶼。
  地形:琉球本嶼為一丘陸地,地形最高處稱為龜仔路山,海拔八七公尺,素為航海者之指針。形勢東西狹窄,東西最寬處僅二公裏,南北長四.一公裏,北部稍寬,南部較狹,係由珊瑚礁石構成之一地壘臺地,遠眺,似睡臥者之腹狀。島之長軸從東北伸嚮西南,周圍十三公裏,面積僅有六.八零一平方公裏,全島被兩條交叉地塹切割成為四塊臺地,一條走嚮東北至西南形成中央地溝,為島中主要交通孔道(由白沙至海子口);另一條走嚮西北至東南,通過島之中央,外形較不明顯,為名符其實之剖腹山,故俗稱「剖腹山嶼」。
  琉球鄉地址與土壤
  本嶼是臺灣屬島中,唯一的珊瑚島,表面被珊瑚石灰岩覆蓋,海岸被隆起的珊瑚礁圍繞。石灰岩洞地形及珊瑚礁海岸地形遍布全島,較著名的如烏鬼洞、美人洞、山豬溝等。琉球嶼珊瑚石灰岩質與鳳山珊瑚石灰岩相似,琉球嶼之四塊臺地表面,均被紅土質土壤所覆蓋,而呈紅土臺地。
  這些紅土係珊瑚石灰岩長期風化後之産物,其風化後之結果,使珊瑚石灰岩僅剩下不可溶性之紅色氧化鐵、氧化硅等雜質,因而成為鮮明之紅色,全屬貧瘠乾燥之地不宜耕作。
  琉球嶼與蘭嶼或緑島等臺灣其它離島不同,是屬於珊瑚島,島上隨處可見出露的珊瑚礁石灰岩。珊瑚蟲聚集生長,並且分泌鈣質物沉積成珊瑚礁。珊瑚生死接替,新生的珊瑚繼續把礁體搭建在老死的珊瑚骨骸之上,纍積而漸成珊瑚礁石灰岩。
  島上除了珊瑚礁石灰岩外,還有些地方出現碎屑石灰岩。當珊瑚礁體被波浪打擊破碎成砂粒而並被搬運、堆積、再膠結後形成次生的碎屑珊瑚礁石灰岩。
  琉球鄉氣候概況
  本嶼氣候特徵是溫暖乾燥,七月均溫最高二七.九度,三月均溫最低十七度,年平均雨量約一千公釐,六月最多平均二六五七公釐,十二月最少,平均一.九公裏。本地每年夏秋之際多臺風侵襲,為全國臺風頻率最高處,而本區更位於臺灣能量最大、雨量最多之臺風路徑(約占臺灣臺風路徑百分之三十二左右)之中,故此地之建築與設施均需考慮強風與巨浪之襲擊諸因素。
  琉球鄉開拓緒論
  小琉球係一彈丸小島,不惟地質貧瘠,抑且水源極為缺乏,昔時係一片蠻荒,林竹蒼鬱,瓦連全城。考小琉球之開闢,漢人之移入,誠與漁民之活動有關,因明代之臺灣漁業,閩南沿海居民之生計多利賴之地,明福建巡撫南居益曾言曰:「海上之民,以海為田,大者為商,販於東西洋,官為給引軍國且半資之法所不禁,……其次則補魚……禁其雙桅巨艦,編甲連坐,不許出洋遠涉,而東番諸島,乃其從來采捕之所…。」
  臺灣既為「從來采捕之所」,可悉福建沿海漁民之來臺捕魚由來己久,尤其小琉球嶼附近海面盛産「長者尺餘,其子滿腹,脂黃味美,吳越人以為佳品(明萬歷年間李時珍撰『本草綱目』之烏魚子),更足以導致福建漁民追?其季節性移動而來此捕捉,此可由荷據時期之「臺灣商務報告」中記述:「福建漁民來臺捕捉烏魚之漁船,每年鼕天總在一、二百艘以上,多時曾達四百艘,於安平荷蘭官署納稅登記後,駛往南方之打狗(今高雄),堯港(安平與高雄間之一小港)、淡水(下淡水溪即高屏溪口)等處去捕捉烏魚」等語。
  據此可知漢人之活動於小琉球附近海面,實遠在荷蘭人勢力之前,並漸盛於荷據時期。總之自宋、元以來,閩南沿海之漁戶,不斷擴大其活動範圍,更經常以尋覓其新漁場,其結果乃來至臺灣西部及南部沿海,此實為必然之發展。同時因有此漁業活動,漁民以琉球嶼為停泊之所者必將有之,此亦為意料中事。由於漢人之日漸移入,更日漸與土著間發生深切之關係。生於斯,食於斯,後來竟作定居之計,並開漁農之端緒,更自茲鄭定漢民族移入之基礎。
  明鄭復臺之後(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廷納鄭氏降將黃梧建議,行遷界移民政策,劃廣東、福建等五省沿海三十裏內之居民為內地,劃為界外,並嚴禁通海,不許漁舟商船入海,以堅壁清野之計坐睏臺灣,又斬殺鄭芝竜及其子弟十一人於北京,掘鄭氏歷代祖墳,成功據聞大憤,沿海漳泉居民及明遺臣多來臺者,成功皆優遇之,此等移民,當時於東港、安平登陸者衆多,而小琉球近東港,移民來往於東港、小琉球間捕魚采薪或移居於此作漁農業,定居者當亦有之。
  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貴反清復明之役興起,各地樹幟反應,臺灣省通志政事志有:「王忠起義小琉球與一貴政府治」之記載,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四月王忠企圖東山再起,不幸於鳳山上裏被捕,由此足證王忠之「起義小琉球」絶非孑然衹身,顯係集結鄉勇與一貴合攻府城,若然,則小琉球於康熙末年之居民當真甚夥。
  琉球鄉開拓源流
  據傳清雍正年間(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三五)有閩籍田深氏者,率族入墾本嶼杉板路(今之杉福村)之地,後移民漸衆,形成一聚落,因其地相思樹密佈,遂曰相思埔莊。據屏東縣志稱:今琉球鄉碧雲寺之前身,稱觀音亭,即為田深氏於幹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所倡建,今上福村之田姓,多為其後裔雲。
  幹隆年間(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泉州人先後移住本嶼,扶老攜幼,蝟集而至,是此地開發之極盛時期,墾區已遍及全域,時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漁埕尾、天台、番仔厝、濫潭、坪腳仔、尖山腳、厚石等諸聚落先後漸次形成,其創建由來概述如下:
  >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漁埕尾>天台>番仔厝>濫潭>坪腳下>尖山腳、井仔口:>澳仔口>厚石
  綜觀該嶼各聚落之創建,約在幹、嘉之際,足證當時全嶼俱已盡闢,惟因該嶼土質並非膏腴,不適農耕,墾民生活貧睏,且因孤懸海中,船舶停泊不易,故異說殊多,此由臺灣采訪册詳異(二)小琉球火之記述可窺知,該文曰:「距鳳山之東港十餘裏,巨浸茫茫中,有一嶼,曰『小琉球』,無山石,廣袤約十裏許,平坦處可種藷蕷,又宜種西瓜,大如鬥,附近貧民結廬居之,皆矮屋低檐,恐四面無山或風吹而去也,海多鹵古石,鹹水之所結,甚利,船觸輒碎,欲渡者衹用竹筏。」
  迨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廷改弦更張積極奬勵移民開發,自是閩、粵人士移居者日衆,迄至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居民已達四百餘戶,男女二、三千口之衆(見鳳山采訪册),該鄉全境之開拓至此全然就緒矣。
  琉球鄉海運
  海港琉球嶼孤懸海隅,土質多沙礫,農耕地有限,農産收穫不敷嶼民所需求,所差食糧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全自東港及高雄等地採購,故海上交通之運輸,自古即為琉球居民生命之所寄。往昔全賴漁、帆船或小型動力船舶運輸,每逢臺風期間或雨季海浪滔天,通航受阻,外客?留頗多不便,而居民之日常所需亦虞匱乏。
  民國廿六年(昭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七年),日人莊長儀間正良,特招募官兵集資合建四十馬力(三十噸)自動機船-琉球丸一艘,供作琉球、東港間往返交通貨客所需。該輪於民國三十年七月九日(農歷六月十五日),因受西南氣流影響沉沒於東港港口,慘死四十六人(琉球人三十八人、外地人八人)另有兩人失?。後又建造日勝丸營運,此輪於民國三十四年六月間遭盟機炸毀,爾後海上交通復賴漁、帆船維係。
  三十六年五月為應對外交通之所需,特洽商琉球民間漁船「春發號」補充為交通船,翌年四月間,該船因年久失修不堪航行而自廢。民國卅八年十月,大福村民洪平,獨資購買動力四十馬力之「清吉號」一艘做為交通船,是一艘性能快速,五十分鐘即可到達之漁船所改裝,翌年七月該船不幸於大福村沿海脫錨漂流失?。為維持對外交通之迫需,嶼民遂合資籌建新海漁、衆益、競強、衆信四艘船為正式交通船,每日往返航行東港四次,至此,本鄉之對外交通暫獲紓解。
  今琉球鄉、東港間之主要客運遊艇有公營及民營的交通船,公營交通船名為「欣泰號」是民國86年間建造,船身是由鋁合金打造而成,全船可載170人,時速可達30節,內有先進設備,是一艘快速且安全舒適的鋁合金快船。民營交通船東信、飛馬、衆益、新觀光、東升,亦都為直達快船,航程大約半小時即可到達。另有高雄林園及鳳鼻頭來往琉球之間的民營遊艇,交通尚稱便捷。惟至琉球觀光旅遊者有日漸增多之勢,是以交通再現擁塞,以過年過節為甚。
  琉球鄉築港
  琉球嶼係由珊瑚石構成之地壘臺地,海岸綫更因?古岩突出,並隆起於海中,雖白沙尾、杉板路、澳仔口、大?海邊有部份砂質,但近海岩礁碁布,是以船舶停靠不易。
  日人據臺後,以為港灣之建設,實有資助琉球之開拓,於民國二十五年(日昭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廿五日起於白沙尾興建「琉球莊避難港」,翌年十月廿五日全部竣工,總工程費為八萬日元。
  臺灣光復後,因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之轟炸,全省百廢待興,政府無力及此。迄至民國四十五年,政府鑒於琉球嶼四面環海,附近海面漁産豐富,嶼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賴捕魚為生,更因白沙尾漁港泊地狹小,無法容納已有之漁船停靠,部份漁船被迫分散停泊各村澳外海,常因季節性之強風或潮流影響,導致船毀人亡,漁民生命財産無法獲得安全保障。
  於是擴建白沙尾避風港,第一期工程該年(民國四十五年)三月開工,迄翌年(民國四十六年)五月竣工。第二期工程於民國四十七年五月開工,翌年五月竣工。(該工程位置在今老人會前,故一般人稱之為「內港仔」)此一工程之擴建,對於促進琉球鄉之開發與繁榮影響至為深遠。(上圖為位於白沙尾之觀光港)
  惟漁船數量不斷增加,政府遂另闢第二漁港,民國六十年由省漁業局進行勘測規劃,地點在大福村,此新闢漁港全部竣工後,對發展漁業及觀光,便利交通,繁榮經濟效益,實難予估計,亦使琉球邁入劃時代之新里程。
  考大寮漁港開闢之主要目的,係作為現有小琉球漁港之輔助港,供琉球漁船休息避風之用,蓋因琉球受地理環境暨法令之限製,無法設置漁市場,所有漁船之漁獲物均運往東港、高雄區漁會魚市場銷售,至出海所需之物質及補給品,如油、水、冰、食糧等,皆需由臺灣本島供應,新漁港興建目標僅為避風、休息港,至於修護、保養、造船等仍需往東港、高雄行之。
  琉球鄉島上道路
  本嶼現有主要道路有二:一為自白沙尾起及至天福村、南福村之海仔口,係為琉球的縱貫公路,縱長大約四.三公裏,原為路面狹窄起伏難行,民國四十二年臺灣警備總部於琉球設立職三總隊,經全體官兵與隊員將此縱貫幹綫之路基闢為六公尺,各村之道路亦於同時拓寬並鋪設柏油。民國六十二年四月洪江城鄉長為增加地方財富、開闢自治財源,極力發展觀光事業,闢建道路,於民國六十三年規劃開發「美人洞」風景區,並於沿海開闢環島公路,全部工程仍悉由警備職三總隊支持。環島公路與縱貫公路為主要幹綫,支綫遍及各村落及名勝、古跡區,可謂四通八達,不僅本地居民稱便,更有助於觀光事業之發展。
  琉球鄉陸上交通公具
  琉球嶼之交通工具,計有公車、出租車、篷布車、機車出租等。琉球之海陸交通,經迭次開拓充實,今已四通八達,其交通之便捷,不僅使琉球有都市之方便,亦有鄉村之寧靜。
  加以該島孤懸臺灣海峽,空氣不受污染,沿岸水石相搏,海水碧緑澄澈,景色幽美入勝,古跡引人遐思,尤以朝暉晚霞,極具熱帶海洋美景及南國風光,置身其中令人有脫凡塵世、處身蓬萊仙島之感。往昔史籍所載:「貧民結廬居之,皆矮屋低檐」之景象,經歷代先民之打拚及慘淡經營,不僅早已成為歷史陳跡,光復後由於政府之銳意建設及琉球嶼民之刻苦奮勵,今已被譽為「海上樂園」。
  琉球鄉郵政
  臺灣之郵政始自明鄭時代,依照明朝制度,設鋪令兵勇遞送事務,至清朝仍沿襲之,屏東地區之設置郵傳則始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一九年),至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據鳳山縣采訪册丁部規劃篇載,已增設有東港鋪,置鋪司一名,鋪兵六名,上述郵政均屬官製。
  臺灣建省後,巡撫劉銘傳,依據從來之驛站制度,參照中國海關郵政部之先例,依光緒十四年一月公佈之臺灣郵政章程,於六月十四日施行新式郵政,驛站分總站、正站、腰站、傍站四種,臺北乃至臺南設置總站,自兩地(南北本路)一日路程之驛站為正站,正站之中間驛站為腰站,其支綫為傍站,使用兵勇遞送公私文件。遞送係以驛遞方法,其速度每小時十華裏,自臺北出發至恆春費時七日半,如欲托送私信,需付以高價之酒資。
  日人據臺後,自光緒二十二年一月一日起,開始辦理公衆郵政,至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實施郵政法,嗣後隨同交通機關逐漸發達(據高資治臺灣三百年史)。琉球嶼因孤懸於臺灣海峽,開發較遲緩,郵局之創設遲至於光復後之民國四十九年十月五日,地址位於本福村中山路旁。
  琉球鄉電信及電話
  臺灣電信之裝設,始自清同治十三年,日軍侵犯牡丹社,欽差大臣瀋葆楨治軍臺南奏請急設電綫,至光緒三年,先行開辦自臺南至鳳山旗後間之工事,自郡治至安平及旗後兩綫總長九十五華路,是為南路綫,同年九月完成。日人據臺後,自光緒二十年十二月起,開辦公衆電報。屏東自民國十四年十二月於鵝鑾鼻新設無綫電信局,其通達距離一千二百公裏。本省之電話在光緒十六年,英人曾為申請裝設而未獲準。日人據臺後,於光緒二十六年三月公佈臺灣總督府電信局組織規程,同年四月訂定臺灣電話接綫規則,七月始營電話業務。
  琉球嶼之電訊業務,始自民國二十六年(日昭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卅日動工興建「琉球嶼無綫電信所」,翌年五月竣工,總工程費一萬二千日元。臺灣光復後於民國五十二年一月十八日成立高雄電信局轄琉球電信代辦處,由鄉公所代辦,以來話傳呼長話去話方式與外通話,鄉民慶幸與本島之時空距離已拉近。
  六十二年十月卅一日裝設交換機,開放人工市內電話。當時係手搖式電話,對外通話需接續手續藉超短波無綫電路聯絡,仍感諸多不便,故使用並不普遍,嗣後經本鄉各方人士奔走爭取,終於在六十七年九月廿一日獲得改設為電信局,首任局長為何文雄先生,繼於六十九年元月四日淘汰人工手搖式電話換為自動電話,至此電話之使用始普及於傢傢戶戶,電信局局址設於白沙尾港口旁。
  琉球鄉漁業
  本嶼可耕農地不多,四面環海,又位於北赤道洋流黑潮支流所經之衝,回遊魚類甚豐,具漁業發展的優越條件,加以土地貧瘠,不力農耕,是故自古以來漁業便為本與島民的經濟命脈。
  近年來因國內經濟蓬勃發展,國人從事漁業意願低落,人員缺乏,紛紛雇用外國船員。經濟産業早期以椰子、漁業為主,光復前後則是石頭、石灰、漁業、地瓜及花生,近年來則以漁業、芒果、休閑漁業(箱網養殖)及觀光事業為主。
  琉球嶼近海為本省首屈一指的著名漁場,島民大都以捕魚為業,水色澄明,遊魚歷歷在目,素有琉球竜宮之名,故漁業始終為島上經濟之命脈。
  日據時期,鑒於附近海上漁産豐富,遂於民國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成立漁業組織,以輔導漁撈技術及謀取漁民之福利。當時裝置動力之漁船有一百二十艘,會員五百名,從此漁産豐收,年有發展。尤其民國二十六年(日昭和二年、公元一九三七年)十月,所謂「琉球嶼避難港」工程竣工後,不僅當地漁民之生活及福利獲得顯著改善,亦使琉球嶼成為臺灣南部地區漁撈業者之避風港及漁場中心。
  臺灣光復後,於民國四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正式成立琉球鄉漁會。漁民於近海捕獲之魚類多為延釣魚,如旗魚、串魚、雨傘魚、鯊魚等為主;沿岸捕獲者以帶魚、刀魚、飛魚、?魚、烏魚、尖嘴魚為多。島之周圍,尚有虱目魚苗、竜蝦、夜光蠃、活珊瑚等多種特産。
  琉球鄉農牧與林木
  琉球嶼全島六.八平方公裏,除了建地外,主要為雜木林地、農地、草生地、海灘等,其中農耕地面積一四零公頃,全為旱田,亦即所謂看天田。因本島地形起伏,土壤又為隆起珊瑚礁石灰岩風化而成的紅土壤,加上沒有河流,缺乏灌溉設備,耕作不易,衹適合種植耐旱性之陸稻、甘藷、落花生等雜糧及少數木瓜、芒果、番石榴、蓮霧等水果,其它散布各地之銀合歡、相思樹、林投(野菠蘿)、竹林等雜林,與分散全島各處的天然草地以及農地廢耕荒蕪之地占大部份。
  民國六十九年以前本嶼尚有部份農地種植陸稻,因連年幹旱,收成不可靠,農民耕作意願低,廢耕頗多,近年來逐漸增加甚至荒蕪。琉球嶼之農作物栽培以甘藷為主,其次為花生果樹類,甘藷與花生近年來連年欠收,其栽培面積大幅減少。近年來農會極力推廣果樹,以芒果為主,甜度高,較早熟,轉為本島之主要經濟作物。本嶼農地雖不生産價值作物,但有一所頗具規模的農會。
  琉球鄉照明電力之供輸
  琉球之照明用電,始自民國五十八年,由鄉長王海先生所爭取。初設鄉營火力發電廠於大寮觀音亭旁,以火力發電供給家庭照明,當時鄉民莫不額手稱慶。然因電費過於昂貴,電力微弱不足,具供電時間甚短,無法滿足鄉民需求。
  政府為減輕鄉民負擔,提高離島生活水準,遂於六十三年四月一日移交臺灣電力公司接管,遷廠於大福村龜仔路海邊。電價亦隨接管比照臺灣本島計算,但供電量、供電時間仍有限製,依然未能稱便用戶。
  臺電為配合政府改善離島居民生活政策,徹底解决琉球居民用電需求,毅然决定於臺灣本島及琉球間敷設海底電纜,引接本島電力係統供應琉球所需電力。電纜施放工程自民國六十九年四月五日開始,同年六月廿五日竣工(日本人承包),全長一四.七公裏,總工程費一億六千萬元,在臺電陳董事長蘭臯先生按鈕通電後,全鄉步入全日供電,居民之用電問題,終於獲得徹底解决。
  琉球鄉自來水之供應
  琉球土質貧瘠,地下水源不足,非僅無以灌溉,日常生活飲用、洗滌亦深為缺乏,自古即為島民切膚之苦。民國六十年八月,政府為紓解此一民睏,特派專傢鑽探,測有地下水層,遂籌建琉球給水站,隸屬於臺灣省自來水公司東港營運所,抽取地下水,供應全鄉之需,水荒始獲解决。
  惟因琉球地形陡峭,雨水容易流失,尤其六十八、九兩年,連續幹旱,滴雨未降,導致地下水源日益枯竭,水荒日趨嚴重,居民三餐用水,常有不繼之虞,婦女於井邊大排長竜,苦候一、二小時仍得不到一桶淡水之擁擠慘狀,時有發生。有鑒於此,鄉民曾經請求派軍艦從臺灣載運淡水至琉球,再用消防車分配各用戶。
  政府為澈底解决此一民睏,臺灣省自來水公司,奉蔣總統經國先生之指示,於七十年五月二十日起耗資二億三千萬元之巨款,敷設臺灣本島(林邊鄉崎峰村)至琉球間之海底輸水管,此一東亞最長海底管綫工程,於同年七月十九日竣工(日本人承包),是日臺灣省政府林主席親臨林邊鄉崎峰國小主持通水典禮,當時氣候惡劣,風雨交加,但全體鄉民在柯文福縣長主持之慶祝活動仍熱烈異常,其感激、雀躍之情,溢於言表,蓋歷代居民深以為苦之飲水問題,繼琉球全日供電之後,亦於政府愛民之德政下,終於獲得澈底之解决。
英文解釋
  1. :  Liuqiu township
近義詞
琉球
分類詳情
天福村上福村大福村中福村南福村
本福村杉福村漁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