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 > 玻璃隕石
目錄
No. 1
  一種天然玻璃物質。由於外觀似黑曜岩,故又稱似黑曜岩。但兩者的成分、結構都不同。中國古代稱之為雷公墨。唐代劉恂著《嶺表錄異》曾有記載。
  大多數玻璃隕石的形狀與熔融濺射物的形狀相似,常呈黑色或深緑色,半透明,一般認為是隕星事件造成的,大隕星衝撞使地表及隕星的碎裂物很快融熔、迅速冷卻結晶而成。但也有人認為其是在地外形成後降落到地球的。外觀類似黑曜岩,故又稱似黑曜岩。有球狀、啞鈴狀、液滴狀、紐扣狀和不規則的塊體。易碎,破裂後多具貝殼狀斷口。大陸上發現的玻璃隕石的大小,從幾毫米至十幾釐米不等,反射光下發暗,但薄的邊緣透亮,並具有不同的顔色,從黃色到緑色,從橄欖褐色到暗褐色。比重一般為2.3~2.6,折光率為 1.48 ~1.62。其組成,同一區域比較一致,不同區域差異很大。但sio2含量都很高,實際上是100% 的玻璃。微玻璃隕石衹在海洋沉積物中有發現。其大小都在幾毫米以下,與附近大陸上的玻璃隕石具有同樣的年齡、組成和形狀。
  比重2.3-2.6,折射率1.48-1.62。化學成分上含二氧化硅很高,還可能含有焦石英、柯石英、斜鋯石和鐵鎳金屬等,含水則很少(平均含水量0.005%)
  地球上的玻璃隕石主要集中分佈於4個區域,同一區域的隕石年齡近似:
  歐洲區:德國巴伐利亞,年齡約1500萬年。其中在捷剋摩拉維亞地區的稱莫爾達維玻璃隕石(moldavites,緑色)。
  亞澳區,目前還沒有發現相應的隕石坑,年齡約70萬年
  澳大利亞玻璃隕石(australites),深色或黑色
  印度支那玻璃隕石(indochinites),東南亞,深色或黑色
  中國玻璃隕石,黑色
  北美區,主要發現於美國得剋薩斯州(黑色)和佐治亞州(緑色),年齡約3400萬年 。
  科特迪瓦區,科特迪瓦、加納附近,年齡值約100萬年。
No. 2
  玻璃隕石
  一種天然玻璃物質。由於外觀似黑曜岩,故又稱似黑曜岩。但兩者的成分、結構都不同。
  中國古代稱之為雷公墨。唐代劉恂著《嶺表錄異》曾有記載。
  大多數玻璃隕石的形狀與熔融濺射物的形狀相似,常呈黑色或深緑色,半透明,一般認為是隕星事件造成的,大隕星衝撞使地表及隕星的碎裂物很快融熔、迅速冷卻結晶而成。有球狀、啞鈴狀、液滴狀、紐扣狀和不規則的塊體。易碎,破裂後多具貝殼狀斷口。大陸上發現的玻璃隕石的大小,從幾毫米至十幾釐米不等,反射光下發暗,但薄的邊緣透亮,並具有不同的顔色,從黃色到緑色,從橄欖褐色到暗褐色。比重一般為2.3~2.6,折光率為 1.48 ~1.62。其組成,同一區域比較一致,不同區域差異很大。但SiO2含量都很高,實際上是100% 的玻璃。微玻璃隕石衹在海洋沉積物中有發現。其大小都在幾毫米以下,與附近大陸上的玻璃隕石具有同樣的年齡、組成和形狀。
  玻璃隕石主要按年齡分類,而同一地區的玻璃隕石具有大體一致的年齡值。世界上玻璃隕石主要集中分佈於 4個地區:①亞澳區,包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東南亞、菲律賓、塔斯馬尼亞等地及附近海域,年齡值約70萬年。②捷剋和斯洛伐剋區,發現於波斯米亞和摩拉維亞,在摩拉維亞發現的稱莫爾達維玻璃隕石,年齡值約 1450萬年。③ 北美區,主要發現於美國得剋薩斯州、佐治亞州等地,年齡值約3400萬年 。④ 科特迪瓦區,包括科特迪瓦、加納及其附近海域,年齡值約110萬年。
  玻璃隕石內常含有氣泡空腔,大小由幾微米至幾毫米,個別可達幾釐米。還含有焦石英、柯石英、斜鋯石和隕石中常見的鐵鎳金屬等包體。
  一般認為,玻璃隕石是巨大的隕石或彗核撞擊地球,使地球表層岩石熔融高速濺出坑外急速冷卻而成。也有人認為,玻璃隕石是從宇宙空間降落到地球大氣層的玻璃雨。關於玻璃隕石的成因,還沒有一致的看法。
天文百科
  boli yunshi
  玻璃隕石
  tektite
  一種含硅量很高的天然玻璃物質(SiO2的平均含量約75%)。它的外觀與地球上的黑曜岩相似,如圖1中國南方的玻璃隕石,亦稱為“似黑曜岩”,但成分和結構與黑曜岩相差很大。雷雨之後,由於雨水的衝刷,往往使它從埋藏的泥土中暴露出來,中國古代曾叫它為“雷公墨”。早在1000多年前,中國唐朝劉恂所著《嶺表錄異》一書中就有玻璃隕石的記載:“雷州驟雨後,人於野中得石如□石,謂之雷公墨。和之錚然,光瑩可愛。”雷州在今廣東省雷州半島一帶。
  大多數玻璃隕石的形狀與熔融濺射物的形狀相似,有球狀、細長狀、啞鈴狀、液滴狀、鈕扣狀和不規則的塊狀等。它成群地撒落在大陸上或海底沉積物中。根據目前的考察和研究,玻璃隕石主要集中分佈在 4個地區(圖2玻璃隕石分佈圖):①亞澳區,同位素年齡約70萬年;②象牙海岸區,同位素年齡約110萬年;③莫爾達維區,同位素年齡約1450萬年;④北美區,同位素年齡約3450萬年。大陸上的玻璃隕石從十多釐米到數毫米,破裂後具貝殼狀斷口,反射光下看起來發暗,但薄的邊緣或薄片透亮,並具有不同的顔色,從黃色到緑色,從橄欖褐色到幾乎不透明的暗褐色。微玻璃隕石至今衹在海洋沉積物中找到。它們是一些微小的玻璃質,與附近大陸上的玻璃隕石具有相同的年齡、組成和形狀,大小從數毫米到約40微米以下。
  玻璃隕石的組成,同一區域十分均一,但不同區域差別很大。化學組成變化範圍:SiO2為48~85%;Al2O3為8~18%;FeO為1.4~11%;MgO為0.4~28%;CaO為0.3~10%;Na2O為0.3~3.9%;K2O為1.3~3.8%;TiO2為0.3~1.1%。玻璃隕石的折光率為1.48~1.62。大陸玻璃隕石的密度為2.3~2.6剋/釐米3,某些微玻璃隕石可以達到更高的數值。
  玻璃隕石內常有氣泡空腔,大小由幾微米至幾毫米,個別可達幾釐米;有的還含有焦石英、柯石英、斜鋯石和隕石中常見的鐵鎳金屬。
  關於玻璃隕石的成因,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巨大的隕石或彗星(核)撞擊地球,使地球表面物質熔融,濺射到空中,急速冷卻而成。但是直到目前為止,對澳亞區和北美區的玻璃隕石群,並未找到相應的隕石坑。
  (劉順生)
包含詞
微玻璃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