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植物 : 中草藥 > 玳瑁
目錄
脊椎動物,爬行綱,海龜科
  脊椎動物,爬行綱,海龜科。一般長約06米,大者可達16米。頭頂有兩對前額鱗,上頜鈎麯。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強暴,以魚、軟體動物、海藻為食。産於黃海、南海、東海及熱帶、亞熱帶沿海。卵可食;角質板可製眼鏡框或裝飾品;甲片可入藥。為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名稱
  玳瑁
  別名: 十三鱗、 瑁、文甲、瑇玳
  拉丁學名: eretmochelys imbricata
  英文名:hawksbill turtle。
  玳瑁:龜鱉目海龜科的1種。又稱十三鱗。古名瑇瑁,文甲。分佈於大西洋、大平洋和印度洋。中國北起山東、南迄廣西沿海均有分佈。頭部有前額鱗2對;吻側扁,上齶鈎麯如鷹嘴。背甲呈心形,盾片如覆瓦狀排列,老年個體趨於鑲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11片,在體後部呈鋸齒狀;臀盾2片,中間有1縫隙,不相切。四肢槳狀,前肢較長大,各具2爪;後肢較短小,各具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背甲紅棕色,有淡黃色雲狀斑,具光澤;腹甲黃色。
  生活於海洋,以魚、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每年7~9月在熱帶、亞熱帶海的沙灘上掘坑産卵。卵白色,圓形,革質軟殼,孵化期約3個月。背甲盾片入藥,具清熱解毒、滋陰潛陽等功效,亦可作工藝裝飾品。
類屬:
  屬於龜鱉目testudinata ,潛頸龜亞目cryptodira, 海龜科cheloniidae,玳瑁屬eretmochelys
主要成分
  含角蛋白及膠質等
外形特徵
  已知其最大的龜殼長近1米, 重27公斤.通常所見的殼長僅60釐米左右,重9-14公斤。背甲共有13塊,作覆瓦狀排列,所以得名“十三鱗”。成體甲殼為鮮豔的黃褐色,平滑有光澤。尾短,前後肢各具2爪。頭、尾和四肢均可縮入殼內。背甲和頭頂鱗片為紅棕色和黑色相間。頸及四肢背面為灰黑色,腹面幾為白色。
  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鼻孔近於吻端。上須鈎麯,嘴形似鸚鵡,頜緣鋸齒狀。背面鱗甲,早期呈覆瓦狀排列,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澤,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中央為脊鱗甲5枚,兩側有肋鱗甲4對;緣鱗甲25枚,邊緣呈鋸齒狀。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呈黃黑色。四肢均呈扁平葉狀。前肢較大,具2爪,後肢衹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繁殖習性
  産卵期3-4月,産卵時,白天爬上沙灘扒穴産卵,坑穴直徑約20釐米,深約30釐米,産卵雌龜甲長為60-80釐米。一個産卵期內分三次産卵,每次産卵130-200個。卵球形,殼軟,有彈性。卵徑約3.5毫米.孵化時間長,約需2個月。初孵出的幼龜背甲未完全堅硬, 但已有覆瓦狀排列,龜甲長約40-46毫米。幼龜頸部可自由伸縮,但不能前後左右轉動。性兇猛, 屬掠食性龜類,捕食魚、蝦、蟹貝等,還兼食海藻。玳瑁強有力的上下頜能粉碎蟹殼,甚至雙殼類軟體動物的貝殼。幼貝則以海藻為食。
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熱帶、亞熱帶水域。中國産於西沙群島、海南島、廣東、臺灣、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省沿海地區。
保護級別
  屬於國傢二級保護動物。廣東省已建立以保護玳瑁、緑海龜等海龜為主的東港自然保護區。而今玳瑁屬珍稀保護動物,禁止捕獵。
工藝價值
  玳瑁作飾品的原料取自其背部的鱗甲,係有機物。成年玳瑁的甲殼是鮮豔的黃褐色。此類飾品易蛀,清代晚期以前製作的玳瑁器至今已很難見到。
  漢代的著名詩篇《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
藥用價值
  藥材:
  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釐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並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佈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並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氣味: (甲)甘、寒、無毒。
  主治:
  1、預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取半合溫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病未發則內消,病已發則減輕。
  2、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
  3、鋟風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來源:
  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去掉殘肉,洗淨即得。
  用法用量: 1~3錢。多入丸、散劑用。
  選方:
  ①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竜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聖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瑇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緑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玳瑁丸)
  ③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④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溫服半臺,日三服。(《靈苑方》)
  ⑤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No. 11
  玳瑁
  (《開寶本草》)
  【異名】瑇瑁(《開寶本草》),蝳蝐(《桂海虞衡志》)。
  【來源】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
  【動物形態】玳瑁
  體長可達1.6米。背及腹部均有堅硬的鱗甲。頭部具前顴鱗甲2對。鼻孔近於吻端。上須鈎麯,嘴形似鸚鵡,頜緣鋸齒狀。背面鱗甲,早期呈覆瓦狀排列,隨年齡增長而變成平置排列,表面光澤,有褐色與淺黃色相間而成的花紋。中央為脊鱗甲5枚,兩側有肋鱗甲4對;緣鱗甲25枚,邊緣呈鋸齒狀。腹面由13枚鱗甲組成,呈黃黑色。四肢均呈扁平葉狀。前肢較大,具2爪,後肢衹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棲於溫、熱帶海洋中。以魚類、蝦蟹、軟體動物和海藻等為食。分佈福建、臺灣、海南、西沙群島等地。
  本動物的肉(玳瑁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採集】全年均可捕獲。捕得後,將其倒懸,用沸醋澆潑,其甲即能逐片剝下,去淨殘肉,洗淨。
  【藥材】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釐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並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佈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並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主産臺灣、福建及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
  【化學成分】含角蛋白及膠質等。
  【炮製】刷淨泥土,用溫水浸軟後,切成細絲或研成細粉。
  【性味】甘鹹,寒。
  ①《開寶本草》:"寒,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鹹,性寒。"
  ③《綱目》:"甘,寒,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厥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鎮驚。治熱病驚狂,中風,譫語,痙厥,小兒驚癇,癰腫瘡毒。
  ①《食性本草》:"療心風邪,解煩熱。"
  ②《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癰毒,止驚癇。"
  ③《綱目》:"解痘毒,鎮心神,急驚客忤,傷寒熱結,狂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磨汁,1~2錢;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竜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聖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瑇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緑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玳瑁丸)
  ③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④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溫服半臺,日三服。(《靈苑方》)
  ⑤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釋義
  亦作“瑇瑁”。 (1)爬行動物,形似龜。甲殼黃褐色,有黑斑和光澤,可做裝飾品。甲片可入藥。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其中則有神龜蛟鼉,瑇瑁鱉黿。” 唐 李白 《去婦詞》:“常嫌玳瑁孤,猶羨鴛鴦偶。”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一·玳瑁》﹝集解﹞引 宋 範成大 《虞衡志》:“玳瑁生海洋深處,狀如龜黿,而殼稍長。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相錯而成。”
  (2)指玳瑁的甲殼。亦指用其甲殼製成的裝飾品。《漢書·東方朔傳》:“宮人簪瑇瑁,垂珠璣。”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一:“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唐 施肩吾 《代徵婦怨》詩:“畫裙多淚鴛鴦溼,雲鬢慵梳玳瑁垂。” 清 陳維崧 《菩薩蠻·贈梁陶侶》詞:“誰愛紫羅囊,書簽玳瑁裝。”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 梅佐賢 ﹞鼻梁上架着一福玳瑁邊框子的散光眼鏡。”
類屬:
  屬於龜鱉目Testudinata ,麯頸龜亞目Cryptodira, 海龜科Cheloniidae,玳瑁屬Eretmochelys
保護級別
  我國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等級: II 級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極危(CR) CITES等級:附錄I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 IUCN等級:極危(2003)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等級]
現狀
  我國在廣東省建立的惠東港口自然保護區就是以保護玳瑁、緑海龜等海龜為主。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50。
真假玳瑁鑒別
  在寶石分類中,玳瑁被列入有機寶石類。其用途廣泛,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喜愛。如何鑒別真偽,
  1.強光照射法:將玳瑁在強光或電筒光下投射,真品可見通透的美麗花紋,透明的血絲狀深入甲片內,其色斑 呈無數圓點狀,如糜子小點聚集一起,形成邊界參差不齊的不規則狀。仿製品的血絲在表面成片狀,斑紋呆板或呈團塊狀。
  2.拋光法:玳瑁片經拋光後呈現一種獨特光彩和神韻。仿製品則不具備這一特徵。
  3.燃燒法:颳削末點燃或以熱針觸之,真品火燒會有燒焦頭髮的味道。仿製品則為異味,電木發石酸氣味;賽璐珞呈樟腦氣味;安全賽璐珞和酪素塑膠則呈醋味。
  4.手掂法:玳瑁密度為1.29g/cm3。塑料仿製品為1.05-1.10g/cm3,手感易分出。
  5.切片觀察法:將玳瑁用溫水浸泡軟化後,切片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可見紅褐色球狀顆粒,色斑呈圓形色素小點,具備清晰的斑紋結構。塑料製品具條狀,可見界限明顯的色帶。
  6.天然玳瑁與壓製玳瑁的區別在於:仿製玳瑁因受熱後顔色變深,且有空氣泡,呈拉長狀。天然玳瑁則相反。
  7.拼合玳瑁是為了看去很厚,但從側面觀察,就可見不同片間有色澤區別;用放大鏡觀之,有粘膠痕跡及氣泡殘存。
  8.玳瑁和牛角的區別,牛角普遍沒有玳瑁的花紋,(也就是紅黑透明黃夾雜的花斑) ,玳瑁斑光澤好,花紋通透美麗.
  9.大的玳瑁片從水中撈出瞬間,水會嚮四周散開,所以玳瑁能避霧水、風邪。
  10.開水加熱法:玳瑁經開水煮後,形狀可以任意彎麯而不折斷,而仿製玳瑁經開水煮後,彎麯易斷.
藥用價值
  藥材:
  本品為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長10~20釐米,厚1.5~3毫米。邊緣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體。並有暗褐色與乳黃色的花紋,平滑而有光澤;內面密佈白色的條紋或斑點,並有縱橫交錯的溝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氣無。以片厚、花紋明顯、半透明者為佳。
  氣味: (甲)甘、寒、無毒。
  性味:甘寒,平肝鎮心,神昏痙厥,熱毒能清。
  用量:二錢至四錢。
  譯註:玳瑁味甘,性寒。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可用於溫熱病的壯熱神昏、說鬍話,以及小兒驚風、神昏痙厥抽搐等癥。此外,本品還用於熱毒癰腫及痘瘡內陷,有清熱解毒功效。
  主治:
  1、預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取半合溫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瘡流行時服此,病未發則內消,病已發則減輕。
  2、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所致)。用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俁,加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
  3、鋟風目淚(乃心腎虛熱所致)用生青玳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共研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送下。一天服一次。
  來源:
  龜科動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全年均可捕捉。將玳瑁倒懸,用沸醋潑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剝下,去掉殘肉,洗淨即得。
  用法用量: 1~3錢。多入丸、散劑用。
  選方:
  ①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兩(搗羅為末),安息香五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一兩(細研),麝香一兩(細研),竜腦一錢(細研)。上藥都研令勻,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雞頭實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薑自然汁半合,相合暖過,不計時候,研下三丸。(《聖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及中惡不語:瑇瑁(鎊)、丹砂(研)、雄黃(研)、白芥子各半兩,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搗羅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一兩為膏,和丸如緑豆大。每服十丸,溫童子小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玳瑁丸)
  ③治痘瘡黑陷,乃心熱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五匙,和勻溫服。(《痘疹論》)
  ④預解痘毒,遇行時服此,未發內消,已發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勻;溫服半臺,日三服。(《靈苑方》)
  ⑤治迎風目淚,乃心腎虛熱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兩,石燕子一雙。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日一服。(《飛鴻集》)
百科大全
  daimao
  玳瑁
  Eretmochelys imbricata;hawksbill
  龜鱉目海龜科的 1(見圖玳瑁外形)。又稱十三鱗。古名□瑁,文甲。分佈於大西洋、大平洋和印度洋。中國北起山東、南迄廣西沿海均有分佈。頭部有前額鱗2對;吻側扁,上齶鈎麯如鷹嘴。背甲呈心形,盾片如覆瓦狀排列,老年個體趨於鑲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11片,在體後部呈鋸齒狀;臀盾2片,中間有1縫隙,不相切。四肢槳狀,前肢較長大,各具2爪;後肢較短小,各具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背甲紅棕色,有淡黃色雲狀斑,具光澤;腹甲黃色。
  生活於海洋,以魚、軟體動物和海藻為食。每年7~9月在熱帶、亞熱帶海的沙灘上掘坑産卵。卵白色,圓形,革質軟殼,孵化期約3個月。背甲盾片入藥,具清熱解毒、滋陰潛陽等功效,亦可作工藝裝飾品。
  (馬積藩)
英文解釋
  1. :  Hawksbill Carapace,  tortoise shell,  shell of hawksbill turtle
  2. n.:  hawksbill,  tortoise
法文解釋
  1. n.  tortue des fonds marins, à la carapace luisante, jaunâtre rayée de noir, utilisée en bijouterie et en médecine
近義詞
玳瑁
相關詞
扇子董小宛法門寺貨幣
包含詞
玳瑁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