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中國哲學名詞 : 佛教用語 : 佛教唯識學法 > 現量
目錄
古印度因明學和佛教用語 Ancient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for next term
  古 印度 因明學和佛教用語。量為度量决定之意,現量指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直接反映。猶直覺。 明 袁中道 《心律》:“參禪有從現量入者,有從此量入者。從現量入者,其力強,故一得而不失。”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捲二:“‘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傢所謂現量也。”
No. 2
  股市中的解釋:
  現量是指當前一筆的成交量,並不是代表當前衹有這麽多股票可以買。
  因為1手=100股, 所以現量=現手*100,但有的軟件裏面顯示的現量實際上是現手。
  在明細欄裏有現價成交和現手的分筆數。
  宗教中的解釋:
  【現量(梵語pratyaks!a-prama^n!a)】
  因明學用語。三量之一。又稱【真現量】。
  指由感官和對象(所量)接觸所産生的知識。關於現量,印度各哲學派別的說法很不相同。正理、勝論以及數論、彌曼差派將現量分為無分別的和有分別的兩種。文法學派和耆那教不承認無分別現量,以為一切現量都是有分別的。佛教則認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別現量是似現量,衹有不加入思惟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純粹感覺,纔是真現量。《因明入正理論》雲(大正32 ·12b)﹗‘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真現量的另一條件是﹗必須是無迷亂的,也就是感覺器官不發生錯亂。譬如患翳目者在視覺上發生錯亂,或將旋轉着的火光當作輪子等,就不能形成真現量。佛教邏輯傢認為‘無迷亂’與‘無分別’是形成真現量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如果感官發生了迷亂,即使離開了名言、種類等所有分別,也不是真現量。反過來如果加入了名言、種類等思惟的分別活動,即使感官並不迷亂,仍然不能視為真現量。 (瀋劍英)
No. 3
  股市中的解釋:
  現量是指當前一筆的成交量,並不是代表當前衹有這麽多股票可以買。
  因為1手=100股, 所以現量=現手*100,但有的軟件裏面顯示的現量實際上是現手。
  在明細欄裏有現價成交和現手的分筆數。
  現量是指當前一筆的成交量,一般以手為單位,也有軟件以股數來顯示。並不是代表當前衹有這麽多股票可以買也可能您看到有現手這個概念,1手=100股, 所以現量=現手*100,但有的軟件裏面顯示的現量實際上是現手,您衹要理解這個意思就可以了,不必拘泥於軟件裏面的稱謂!
  現量理論上是剛成交的一筆的總量,在一般交易軟件中都可以看到,但並不是看到的就是現總量,因為有些(特別是大筆成交)成交在一般交易軟件中是看不出來的,這叫幕後交易。所以不用特別註重現量的成交量。
  每筆均量是指某衹股票當日的總成交量與當日的總成交筆數的比例。也稱作每筆成交量。每筆成交量的大小,顯示出某股的交投活躍程度和大資金進出的力度大小。與換手率僅反映交投活躍情況相比,筆均量還可有效的反映大資金的買賣增減。某衹股票有時在同一股價區間換手率相同,但筆均量卻發生明顯的變化,則多意味主力行為已發生了變化。
  宗教中的解釋:
  【現量(梵語pratyaks!a-prama^n!a)】
  因明學用語。三量之一。又稱【真現量】。
  指由感官和對象(所量)接觸所産生的知識。關於現量,印度各哲學派別的說法很不相同。正理、勝論以及數論、彌曼差派將現量分為無分別的和有分別的兩種。文法學派和耆那教不承認無分別現量,以為一切現量都是有分別的。佛教則認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別現量是似現量,衹有不加入思惟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純粹感覺,纔是真現量。《因明入正理論》雲(大正32 ·12b)︰‘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真現量的另一條件是︰必須是無迷亂的,也就是感覺器官不發生錯亂。譬如患翳目者在視覺上發生錯亂,或將旋轉着的火光當作輪子等,就不能形成真現量。佛教邏輯傢認為‘無迷亂’與‘無分別’是形成真現量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如果感官發生了迷亂,即使離開了名言、種類等所有分別,也不是真現量。反過來如果加入了名言、種類等思惟的分別活動,即使感官並不迷亂,仍然不能視為真現量。 (瀋劍英)
佛教百科
  【現量】  現,即顯現。量,即量度揩定之義也。謂眼識乃至身識,對於顯現五塵之境,離妄分別無籌度之心,而能於境度量揩定諸法自性之相,而不錯謬,是名現量。(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佛教百科
  【現量】 (術語)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識三量之一。現實量知也。嚮色等諸法,現實量知其自相,毫無分別推求之念者。五識之緣五境,與意識之與五識共緣五境者(五同緣意識),與五識同時起者(五俱意識),又在定中之意識與第八識之緣諸境,均為現量。此總出於心識上之現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現量,惟五識與五同緣,五俱之意識而已。因明入正理論曰:“現量謂無分別。(中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緣行相,不動不搖,自唯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為現。”
佛教百科
  【現量】三量之一。(參見: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