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包括太平洋東面、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部山地,以及南、北美之間的加勒比—安的列斯地區,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帶,面積占世界火山地震帶的一半,經常發生火山活動或地震。其中阿拉斯加是地殼中最不穩定的“環太平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很容易突然發生火山噴發和地震。
分佈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從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開始,嚮南經南美洲南端、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剋蘭群島)到南喬治亞島;嚮北經墨西哥、北美洲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到日本群島;然後分成兩支,一支嚮東南經馬裏亞納群島、關島到雅浦島,另一支嚮西南經琉球群島、我國臺灣、菲律賓到蘇拉威西島,與地中海--印尼地震帶匯合後,經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斐濟島到新西蘭。其基本位置和環太平洋火山帶相同,但影響範圍較火山作用帶稍寬,連續成帶性也更明顯。這條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成因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直接成因是板塊的移動和碰撞,其東部是由於納斯卡板塊和可可斯板塊潛沒於嚮西移動的南美洲板塊之下;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以及細小的鬍安德富卡板塊則潛沒於北美洲板塊之下。嚮西北移動的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部分潛沒於阿留申群島弧之下,較西的部分則潛沒於堪察加-千島群島弧之下;太平洋板塊的南面部分情況較復雜,一些面積較小的板塊從馬裏亞納群島、菲律賓、布幹維爾島、湯加和新西蘭與其碰撞。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及阿爾卑斯帶之間,東北部的島嶼包括新幾內亞靠近環太平洋火山帶;南部及西部的蘇門答臘、爪哇、峲裏、弗洛裏斯島及帝汶島則靠近阿爾卑斯帶。
活躍的地區
聖安德列斯斷層
加利福尼亞非常活躍的聖安德列斯斷層是一轉換斷層,抵銷了一部分在美國和墨西哥之西南的東太平洋隆起,該斷層引起許多小型地震,大約一天數起,其中大多是無感地震。
不列顛哥倫比亞與育空
不列顛哥倫比亞和育空地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個較大的火山活動範圍。這裏火山活動的劇烈,是因為當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洲板塊磨擦,岩石廣泛地爆裂並産生斷層,情況與太平洋板塊在日本、菲律賓及印尼潛沒並形成火山不同。加拿大最大的火山位於這個地區。
埃齊紮山是一個大型的火山復合體,在過去數千年曾有幾次爆發紀錄,形成了一些火山渣錐和溶岩流。其他活躍的火山包括鬍度山等。
與環太平洋火山帶有關的地理區
環太平洋火山帶附近的國傢
• 阿根廷 • 伯利茲 • 玻利維亞 • 巴西 • 文萊 • 加拿大 • 哥倫比亞 • 智利 • 哥斯達黎加 • 厄瓜多爾 • 東帝汶 • 薩爾瓦多 • 密剋羅尼西亞聯邦 • 斐濟 • 危地馬拉 • 洪都拉斯 • 印尼 • 日本 •臺灣• 基裏巴斯 • 馬來西亞 • 墨西哥 • 新西蘭 • 尼加拉瓜 • 帕勞 • 巴布亞新幾內亞 • 巴拿馬 • 秘魯 • 菲律賓 • 俄羅斯 • 薩摩亞 • 所羅門群島 • 湯加 • 圖瓦魯 • 美國 •
環太平洋火山帶附近的海溝
• 阿留申海溝 • 布幹維爾海溝 • 剋馬迪剋海溝 • 日本海溝 • 千島海溝 • 馬裏亞納海溝 • 中美海溝 • 秘魯-智利海溝 • 菲律賓海溝 • 琉球海溝 • 湯加海溝 • 雅浦海溝 •
環太平洋火山帶附近的板塊
• 南極洲板塊 • 澳洲板塊 • 加勒比板塊 • 可可斯板塊 • 歐亞板塊 • 鬍安德富卡板塊 • 納斯卡板塊 • 北美洲板塊 • 太平洋板塊 • 菲律賓板塊 • 南美洲板塊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