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王羲之故居聯繫方式地址: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
電話:0539-8226345
郵編:27600王羲之故居投訴電話臨沂市旅遊投訴電話:0539-8303678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王羲之故居景區榮譽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羲之故居節慶活動廣場文化藝術節:每年10月
書聖王羲之書法節:每年4月
蒙山雨王廟廟會:每年三月初三
蒙山登山賽:每年五一期間
蒙山登山節:每年五一、十一期間
民間剪紙藝術交流活動:每年三月
馬陵古戰場旅遊區望海樓廟會:每年三月十五至四月初八王羲之故居開放時間8:00-18:00王羲之故居最佳旅遊時間適宜季節春天夏天秋天鼕天王羲之故居美食魯菜,也稱山東菜係,是我國四大菜係之首。早在春秋時期已久負盛名,是北方菜的代表。元朝時魯菜始入宮廷,成為御膳的主體。其特點是色形講究、醇厚不膩,清香鮮美,酥脆質嫩。代表菜為糖醋黃河鯉魚。其特色為黃魚呈琥珀色,外焦裏嫩,甜酸鹹香四味俱佳。王羲之故居住宿臨沂市旅遊接待服務設施完備。目前已擁有旅遊涉外飯店16傢,其中四星級賓館1傢,三星級賓館4傢,二星級賓館4傢,另外還有多種旅館、招待所;為廣大遊客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
王羲之故居購物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顔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徐公硯之石産於沂南縣青駱鎮徐公店村,是該鎮獨有的礦産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
相傳最初以此石製硯的,是一徐姓舉子,適大比之年,赴京應試,路經沂地,偶爾發現溝土中有奇型石片,因愛其形色,試磨成硯,攜帶入京,用於考場。時值天氣寒冷,諸考生硯中之墨全被凍結,唯有徐生硯中墨汁不凍,書寫流利,墨色晶瑩,甚得主考官賞識,因之得進士。後徐公休官,緬懷奇硯,遂定居該地,故該地村名徐公店,後此地以産徐公硯而聞名。今驗證,徐公硯之墨汁在-4℃的確不結冰,果然名不虛傳。在臨沂、沂南各文物店有售。
燕子石
沂蒙山區峰奇崮秀,美石繁多,石中瑰寶又首推燕子石。燕子石,又名蝙蝠石,是5億年前三葉蟲形成的化石。它不僅是研究地球演變史和生物進化史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溫潤如玉,色澤光潔,耐磨下墨,自然古樸,獨具天趣,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觀賞價值,是製硯和雕刻各種工藝品的優質材料。近年來,燕子石的應用已由傳統製硯發展到雕刻筆筒、筆架、鎮尺及各種各樣的座屏、插屏、古青銅器等。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稱贊曰:“琅琊多美石,費鄉出俊纔,星耀催竜起,燕子含春來。”
在臨沂、費縣、沂南縣等地的奇石一條街有售。
黑陶、蛋殼陶
蛋殼陶是竜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它器壁極薄,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臨沂市是竜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1973年,在臨沂市河東區大範莊發掘的竜山文化遺址,得到數百件工藝精良、光亮漆黑的黑陶,其中蛋殼陶製品達40多件。從而證明,臨沂市在竜山文化時期,黑陶的製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燒製時,用刃口鋒利的颳刀,邊旋轉邊颳修坯泥,當器壁達到極薄時,再用磨光石反復壓磨,從而獲得器型規整、表面光亮、器壁極薄、有纖細劃紋和鏤孔的蛋殼陶精品。這種成型技藝費工費時,且要耐心細緻,稍有疏忽,將前功盡弃。因此,精美華貴的蛋殼陶,的確是經難度極高的成型階段,精工細雕而成的。
沂蒙民間玩具
沂蒙民間玩具多以木、紙、布、泥土等為原料製成,以蒼山縣小郭村生産的泥玩具水平為代表。小郭村的泥玩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泥巴,經過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戲麯人物、吉祥的壽桃和令人喜愛的胖娃娃。臨沂的泥玩具,外部造型完整統一,誇張而又逼真,簡潔而不粗俗。其功夫主要放在彩繪上。彩繪和在泥模的外型上先塗以白粉作底子,再根據需要塗以膠水調出的大紅、桃紅、翠緑、黃、紫等品色顔料,最後用墨來“提神”。色彩豔麗,對比活潑,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充分體現了我國彩繪藝術的特點。泥玩具的底部和背後大都露出泥土的本質,乍看似不經意,其實頗具匠心。泥玩具的背後或底部還大都裝有蘆哨,輕輕一吹就發出“嗚嗚”的音響,深受兒童們的歡迎。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王羲之故居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王羲之,公元303年出生於琅琊郡(今臨沂市),自幼酷愛書法,真、草、隸、篆俱佳,尤善長隸書,贏得「書聖」之稱,並與其子王獻之,在我國書法史上並稱“二王”。
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隨傢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市),捨故宅為佛寺,佛寺歷經興廢。偽劉豫時,易名普照寺,沿襲至今。為紀念我國歷史上這位書法大師,1990年以來,由政府投資400餘萬元修復了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占地約5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後即到池中洗刷硯臺,長時間後以至於池水呈墨色,於是人們名曰“洗硯池”。在洗硯池的北面約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曬書臺,為當時王傢曬書之所。在曬書臺北面約10米處,有5間仿古建築,占地約200平方米,為後人修建的琅琊書院,故居內陳列着有關王羲之的文獻資料,以及他的書法拓片。修繕一新的洗硯池、曬書臺、鵝池、禊亭等遺跡,可一窺當時王宅的模樣。新建的晉墨齋、書法展室和百米長的書法碑廊,可使欣賞到書聖的手跡、碑帖以及當代南北大傢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兩年在翻修洗硯池時,意外發現了兩座晉墓遺址,據考證均屬於西晉時期,距今1700年左右,與王羲之出生年代相近。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兩座墓中,出土了不少具研究價值的文物,尤其是一號墓,雖為磚造墓室,不過是目前山東已發掘漢晉時期大中型磚室墓葬中保存最完好的。 |
|
王羲之故居,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中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正門上匾額由著名書法傢啓功先生題寫。
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於琅琊臨沂,並在此度過他的幼年時期。據《臨沂縣志·古跡》載“王右軍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亞末,“永嘉之變”(公元307年—313年),臨沂“諸王南遷,捨宅為寺。東有曬書臺,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址”(《集柳碑》)。
後魏時,名律寺。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賜名開元寺。北宋改稱天寧萬壽禪寺。偽齊劉豫時,易名普照寺。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僧妙濟禪師覺海來的普照寺任主持。4年後,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贊助下,拆除墻垣,開拓廟基,建立圍墻;並架石橋,跨望月湖,將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擴成空曠之境。同進翻修殿宇,並在大雄寶殿北建藏經樓,收藏佛經5048捲。工程告竣後,在寺中庭築亭刻碑,以記其事,此即有名的“集柳碑”。明正德年間,被封於沂州的涇王朱又對此寺進行大規模修繕,並鑄大批銅佛像及1口大鐵鐘。此後,為紀念王羲之,後人又在普照寺和洗硯池之間增建右軍祠。祠堂內立右軍坐像,兩邊童子各一,左抱文房四寶,右抱白鵝;祠院內立一竜鳳碑。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的西南。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教祠西又修建了萬善庵。昔時,這一帶琳宮梵宇,錯落分佈,蒼鬆古檜,林立其間,為臨沂城五大形勝之地。夕陽西下時,暮靄朦朧,古城沐於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內高聳的大雄寶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輝所映射,紅光熠輝,光彩奪目,堪稱奇觀。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陽”即指此景。抗日戰爭前,寺院等仍一直保存,為省立第五中學的第三、四院。日軍侵占臨沂後,古建築被破壞,古文物遭洗劫,普照寺等名存實亡。僅存的大鐵鐘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
1982年始,政府撥款,對故居分期整修。王羲之圖現故居四周青墻環繞。大門南嚮,前出檐,立明柱4根,門上懸挂“王羲之故居”扁額。入門嚮北,為洗硯池。池岸砌假山怪石,池畔植垂柳花草。池東西兩側狹窄處各有1石橋橫跨。池北臨畔修硯碑亭,亭內立“晉王右軍洗硯處”、“洗硯池”石碑2塊,字跡古樸蒼勁。亭東臨池建左堂,名晉墨齋,內陳列文房四寶、書、畫等。亭西、池中建留香亭,池面麯橋迴旋、銜亭接岸。池西,回廊環繞,長百餘米,廊壁嵌大理石石碑50餘塊,係全國著名書法傢為故居重建時所題。硯碑亭迤北空景處,築大理石高臺,臺上立“曬書臺”石碑。臺北部亦建有廳堂,名書院,內陳列書聖的碑帖、石刻及全國書法名傢精品等。春、夏之際,臨臺憑眺,故居內亭堂參差錯落,花紅柳緑,白鵝緑水,池光橋影,環境清幽。遊人來此,觀美景,賞書法,思前賢,心曠神怡,嘆為佳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