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 : 名人 > 王正廷
目錄
No. 1
  中國奧運第一人——王正廷
  【個人簡歷】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民國時期外交高級官員。1896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學堂。1901年進海關任職。1905年赴日本籌設中華基督教青年協會分會,加入同盟會。1907年赴美國留學,1910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法律係後,留耶魯大學研究院深造。1911年回國。武昌起義爆發後,任黎元洪都督府外交司司長,12月任臨時參議院議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任唐紹儀內閣工商部次長兼代總長。7月辭職回上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1913年4月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及副議長,一度代理議長,因袁世凱以暴力壓迫國會和議員,被驅逐出北京。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恢復,繼任參議院副議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護法運動,9月署理軍政府外交總長。1919年為中國出席巴黎和會全權代表之一,堅持拒簽對德和約,獲得國內輿論好評。1921年到北京就任中國大學校長,這一職務長期連任。1922年3月任“魯案”善後督辦,12月同日本簽訂“魯案協定”,並辦理移交膠澳管理手續。12月11日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國務總理兼外長,至月底結束。1923年3月任中俄交涉督辦,至1924年5月與蘇聯代表簽訂“中俄協定”。未久先後兩度任外長,一度兼財政總長。1927年夏任隴海鐵路督辦。
  1928年6月王正廷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10月與日本代表談判“濟案”問題,未能取得進展。其後曾與美、英、法、德等國訂立“新關稅條約”,爭取到西方國傢一些讓步,但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他執行蔣介石對日妥協政策,引起群衆的強烈不滿。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迫辭職。1936年8月出任駐美大使。1938年9月奉調回國,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抗戰勝利後回上海,任上海市參議員、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交通銀行董事等職。1949年初去香港,任太平洋保險公司董事長等職。1961年5月21日在香港病逝。著有《王正廷博士演講集》。
  【有關王正廷的對聯】
  王正廷自題聯
  有雨雲生石;
  無風葉滿山。
  ——集懷仁聖教序字自題暨贈人
  王正廷撰輓聯
  其自任天下之重若此;
  於以禁他人為帝有餘。
  ——1916年11月輓四川省督軍兼省長蔡鍔
  三民五權,推翻歷史上數千年專製淫威,勳名聿著,主義益彰,共信公真不死;
  大同博愛,肇造地球中億萬衆和平幸福,宏願未償,普天痛悼,豈惟我哭先生。
  ——2005年3月輓中國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30+30=60字)
  賀贈王正廷
  北渡縈同來遠水;
  南塘迢遞聳長亭。
  ——1922年6月著名書法篆刻傢朱復戡以篆書書贈王正廷
  紀念、題詠、嵌典王正廷
  正廷屢受偽廷命;
  儒堂本是教堂人。
  ——著名民主革命傢、思想傢章太炎(炳麟)諷刺王正廷屢任北京國民政府要職
  著名學者章太炎喜歡素以詩、聯嘲弄人。此聯以鶴頂格嵌被嘲人名字“正延、儒堂”(信奉耶穌教。其父王際唐,為上海美以美教會教士)。上聯“屢受偽廷命”,說王正廷屢受任北洋政府工商部代總長、參議院副議長、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等職。下聯“儒堂”,為王正廷之字。“教堂”,指王正廷創辦中國留學生基督教青年會,並自任總幹事。
  【推動中國體育】
  王正廷先後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副議長,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長、代總長、代理內閣總理等職。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長期擔任外交部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駐美大使等。1949年移居香港。儘管社會活動頻繁,公務繁重,但對現代體育運動的倡導與支持,幾十年始終如一。不僅自己酷愛運動(尤長於網球、遊泳、騎術),而且更重視現代體育事業在中國的推廣,力圖以發展體育運動,提高國民素質,改變國人在世界的形象與地位,為此奔走呼號,竭盡心力,傾註了自己最大的熱情與心血。1911年王正廷留學回國後,投入如火如荼的辛亥革命活動,開始對中國體育事業的關註與參預。當年國際奧委會菲律賓籍委員瓦加斯來華考察體育,以遠東區國際扶輪社社長的身份與其相識,隨後一起聯絡東亞各國,發起組織遠東體育協會,决定每兩年一次輪流在東亞各國城市舉辦遠東運動協會。後來遠東會參加的國傢擴大至印度、印尼和越南,被後人視為“亞運會”的前身。1912年7月,王正廷開始擔任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首任中國籍總幹事。此後利用職務之便,積極支持現代體育在中國開展工作。
  1913年第1屆遠東運動會(原名“遠東奧林匹剋運動會”)在馬尼拉舉行。在王正廷的直接組織下,中國運動員參賽並取得了總錦標第二的較好成績,並在運動場上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當時的日本報紙報道說:“中國排球隊和籃球隊的運動精神表現很好,……這種志在參加的精神值得尊敬。”1915年第2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召開。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大型國際運動會,社會各界為之註目。但當時正忙於做皇帝夢的袁世凱及其政府無暇顧及,籌備運動會的重任衹有落在會長王正廷身上。王正廷訴苦道:“說來慚愧,偌大一個上海,居然沒有一個中國人自己所有的象樣的運動場,我衹好嚮外僑藉用虹口靶子公園充數。”儘管如此,王正廷並沒有退縮。他四出籌資,對運動會召開的各項事務都作了認真安排和佈置。在王正廷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屆運動會如期舉辦。比賽結果,中國運動員取得錦標第一的好成績,使國民為之振奮,更引起了全社會對體育事業的關註。除第二屆遠運會外,王正廷還先後擔任第5、8屆遠運會會長和歷屆贊助人,為中國體育走嚮亞洲和亞洲體育事業做出了獨特貢獻。
  由於中國發起籌辦和積極參與遠東運動會,給國際奧委會留下良好印象。1915年,國際奧委會致電正在上海舉辦的遠運會,承認遠東體協,並邀請中國參加下屆奧運會和奧委會會議。後來此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而未能實現。1920年,王正廷參與發起的遠東運動會和遠東體協被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與國際奧委會發生關係的區域性國際體育組織。由於王正廷在推動中國體育事業上的重大作用,1922年經前國際奧委會主席古柏坦推薦,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二十屆年會上,王正廷被推舉為中國第一位國際奧委會委員(後為終身委員),國際奧委會同時承認,“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為其成員組織,即中國的奧委會,並由王正廷擔任主席兼會長,從此中國便與國際奧委會正式建立起關係。
  【奪回體育主權】
  進入民國以後,現代體育運動在中國逐步開展起來,各地區與全國性的各類運動會也先後舉辦。體育事業的發展需要一個全國性的體育組織指導和規劃。同時“五四”以來,反帝愛國運動蓬勃興起,從外國人手中奪回體育主權的呼聲日益強烈。而成立於1922年4月的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是由基督教青年會發起成立的,其成員三分之一為外籍傳教士及教師,並主持實際工作。儘管張伯苓、王正廷先後出任會長,該聯合會也對現代體育運動在中國的開展起過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旁人看來“這個聯合會已為外國人把持”,“認為有失國傢尊嚴”。在此背景下王正廷、張伯苓等中華業餘運動聯合會領導人及時改弦更張。1924年8月在上海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簡稱全國體協),公推張伯苓為名譽會長,王正廷為主席董事。董事會15人全部為中國人。1933、1935年全國體協先後召開第二、三次代表大會,王正廷均連選連任。此後除抗戰期間王氏赴美擔任駐美大使外,一直是全國體協的主要領導人。
  全國體協的成立標志着中國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那種由外國人控製中國體育的局面成為歷史,中國體育的現代化揭開新的一頁。1924年全國體協成立後,先後加入了遠東體育協會及多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如國際田徑、遊泳、體操、網球、拳擊、舉重、足球、籃球等八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1931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全國體協為其成員組織。與此同時,全國體協在王正廷、張伯苓等人領導下,剋服人力、物力、財力諸方面的睏難,為發展中國現代體育事業做了大量工作:
  1925年5月,第7屆全國遠東運動會在馬尼拉舉行,中國選派120位選手組隊參加。
  1927年在上海興建中華運動場,主辦第7屆遠東運動會,中國男女選手164人組隊參加。
  1930年4月,在杭州舉辦第四屆全國運動會,並從中選拔各類選手115人,參加同年5月在東京舉辦的第九屆遠東運動會。
  1932年7月中國選手劉長春首次參加第10屆國際奧運會,同年10月在南京舉辦第5屆全國運動會。
  1935年10月在上海舉辦第6屆全運會,並選拔次年在德國柏林舉辦的第11屆國際奧運會的代表。
  1936年參加第11屆國際奧運會,王正廷任總領隊,共有141人組團參加,盛況空前,其中中國國術隊在柏林進行表演後,在當地引起了較大轟動。
  1948年在上海舉辦第七屆全運會,同年7月由33名選手與20名職員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倫敦舉辦的第14屆國際奧運會,王正廷再次擔任總領隊。期間全國體協還於1926年至1937年間舉辦了6屆上海國際運動會,參加比賽的有上海的中華隊和英、美、法、德等外僑隊。此外,還先後主辦歷屆全國分區足球賽及全國分區網球賽,主持審編各項運動規則,審訂最高記錄,協助各地組織運動競賽和一般體育活動,編輯出版《體育季刊》,並解答各項有關運動、裁判等方面的疑難問題,從而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體育規範化、現代化的進程。在王正廷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全國體協成為民國時期最有權威的民間體育組織。
  【維護國傢尊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公然侵占我國東北,並扶植成立其傀儡政權——滿洲國。為使“偽滿”獲緻國際社會承認,以達到其分裂中國的罪惡目的,日本企圖從體育方面打開缺口,讓“偽滿”這個怪胎混進國際文化體育交流活動。王正廷領導全國體協進行堅决鬥爭並取得勝利。1932年第10屆奧林匹剋運動會在洛杉磯舉行。最初南京國民政府宣稱不派運動員參賽。而心懷叵測的偽滿洲國卻擬派兩名東北運動員,以“滿洲國”名義參賽,並大造宣傳聲勢。全國輿論大嘩,強烈要求國民政府派運動員參賽。全國體協立即予以響應,積極進行參賽準備工作,但參賽經費無着,最後張學良决定個人出資,贊助劉長春代表中國參賽。王正廷積極奔走,不僅利用自己的國際奧委會委員身份,幫助劉長春迅速辦妥參賽手續,而且指示全國體協為劉長春等做好參賽準備工作,7月8日為赴美參賽的劉長春在上海碼頭浮橋上舉行授旗典禮。據劉氏後來回憶,當時王正廷親自到碼頭為他們送行,王正廷右手執國旗及全國體協會旗,莊嚴地對劉說:“予今以至誠之心,代表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授旗與君,願君用其奮鬥精神,發揚於洛杉磯市奧林匹剋運動場中,使中華民國國旗飄舞於世界各國之前,是乃無上光榮也。”對健兒為國揚威的殷殷期望之情可見一斑。這是中國運動員第一次正式進入國際奧運會賽場,雖然成績不佳,卻無疑嚮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奧林匹剋運動的存在,也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陰謀失敗的日本侵略者又把黑手伸嚮自認為比較容易控製的遠東體協和遠運會。1933年初,在其主子授意下,所謂“滿洲國體育協進會”正式嚮第十屆遠東運動會主席國菲律賓體育協進會提交“申請”,要求加入遠東體協,並派運動員參加第十屆遠運會。王正廷立即主持召開全國體協常務董事會,决定緻函菲國體協,堅决拒絶所謂“滿洲國”加入遠東會會員案,聲明:如多數會員國贊成接受這個怪物,中國不惜退出該組織。隨後,王正廷又不顧日本的威脅恐嚇,多次代表中國體協,表明中國方面的嚴正立場。在1934年第10屆遠運會上,王正廷領導中國代表與日本代表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終於使日本的陰謀以失敗告終,有力地維護了國傢的主權與尊嚴。
  王正廷在其體育生涯中,還十分重視把現代體育引入學校教育。早在1916年回鄉省親時即出資創辦寧波奉化務本小學。報紙報道說,“王正廷博士註意桑梓公益,具有改進社會之熱心,近於原籍……開辦模範小學一所,實施最新教育法”。所謂最新教育法之一,就是在務本小學開設體育操練一課,這在當時的小學教育中實為罕見。1921年王正廷擔任中國大學校長後,由於他對體育教育的倡導,使該校體育活動迅速開展起來,還培養出許多體育人才。為此該校不僅以體育聞名當時教育界,還於1931年組織籃球隊去歐洲參加比賽。從1932年起,王正廷還應邀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體育委員會委員,致力於學校體育的推廣工作。體育事業的興衰是國傢命運的真實寫照。近代中國的國情,决定中國體育事業不可能有根本性的進步與發展,但這並不能抹殺我們的前人為發展我國體育事業所作的不懈努力。王正廷作為民國時期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領導人,他那種對體育事業不計名利、義無反顧的執着和努力推動中國體育走嚮世界、走嚮現代化的遠見卓識以及勇於開拓、奮發有為的創業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和尊敬。正如臺灣學者張騰蛟先生所言:“為我國體育事業獻身獻力的人士實在不少,可是要論態度之積極,參與之熱心以及成就之輝煌,恐怕要數正廷先生為第一人。”在中國體育走嚮世界、走嚮現代化的漫長進程中,王正廷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歷史人物。
  【中國奧運之父】
  王正廷雖任政界要職,但熱心體育事業,並致力奧林匹剋運動在中國的開展,是近代中國著名的體育領導人之一。
  從20世紀初開始,王正廷就參與了當時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傳播活動。1911年,他與基督教青年會亞洲各國體育幹事一起,發起組織了“遠東體協”,並參加了自1913年開始的歷屆遠東運動會的組織籌備工作,歷任要職並是主要贊助人之一,曾擔任第2、5、8屆遠東運動會會長。1922年,王正廷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和遠東第二位國際奧委會委員。1924年,被推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名譽會長,1933年任該會主席董事。1936年第11屆奧運會和1948年第14屆奧運會,王正廷均擔任中國代表團總領隊。因其對中國體育事業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
包含詞
王正廷故居中俄外交史陳博文編王正廷校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