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王府井商業街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王府井商業街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王府井大街位於市中心的東長安街北側。它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形成於元代,距今已經有700多年。在明朝中期這條大街上出現了最早的商業活動。在清代,這條大街上共建有八座王府和公主府,後來又打出了一口供王府飲用的甜水井。這條大街始稱為王府井。到了光緒29年,東安市場形成,王府井開始嚮商業街發展,成為北京的四大商業區之一。如今這條充滿現代氣息、高品位、高標準的國際化中心商業街,與法國的香榭麗捨大街結為友好姊妹街,使它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百貨大樓、外文書店、丹耀大廈、工美大樓、王府女子百貨商店、穆斯林大廈、新東安市場與盛錫福、同升和、東來順、全聚德、四聯美發、百草藥店構成了這條810米商氣十足的現代化商業街。錯落有緻、裝修獨特的一個個店面,聚來了上百傢國內商號和海外知名品牌。琳琅滿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這條有着700年歷史的老街重喚青春,使每天50萬人匯集到這裏,爭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
No. 2
  王府井步行街是具有數百年悠久歷史的著名商業區,在北京享有金街的美譽,客流量約60萬人/日,節假日超過120萬人。它位於市中心的東長安街北側,具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形成於元代,距今已經有700多年。在明朝中期這條大街上出現了最早的商業活動。
  在清代,這條大街上共建有八座王府和公主府,後來又打出了一口供王府飲用的甜水井。這條大街始稱為王府井。到了光緒29年,東安市場形成,王府井開始嚮商業街發展,成為北京的四大商業區之一。
  王府井的傳說
  傳說王府井大街原來是王爺的住宅。王爺府中有一口水井,井上有一座精巧玲瓏的亭子,井口是一塊大石頭鑿出的圓孔,井沿很高。井南就是王府大院。
  北京早年水井雖然多,但甜水井不多。一遇天旱,很多井都沒水了。有一年,趕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北京城裏大大小小的井差不多都幹了,四個海子也幹得衹有墊底的水了。富人傢用車子去幾十裏外的玉泉山拉水,窮人傢沒水,衹能靠肩挑手提。還有的靠從井底淘點泥漿水活命。
  這時衹有少數幾口井還冒水,王府井就是其中之一。王府井不但有水,而且還是甜的。王爺很高興,說這是因為祖宗福氣大,造化大,房子和水井都在竜脈上。可是這個王爺心腸十分狠毒,不僅不把水分給大傢度災活命,還命令看門老頭把水井看守起來,不許人們取水。
  這個看門老人心地善良,對王爺的做法十分不滿,便偷偷給人們不少方便。他趁每天早晚王府的人睡覺時,給鬍同外取水的人發信號,大傢便很快地打一點水走。
  終於有一天,王爺發現了這件事,便怒衝衝地審問看門老人。老人笑眯眯地說:“ 不錯,王爺,我是讓人打了點水。可我這是為王爺着想。您想,將來府裏免不了還要雇人運糧挑米,要是附近的人都渴死了,哪兒還有人給府裏幹活呢?要是王爺不同意,今後我絶不讓任何人再取走一滴水。” 王爺聽他說得有道理,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再追究了。
  人們十分感激和尊敬這位老人。從此以後,來王府井打水的人越來越多,住在遠處的人也聞訊而來。
  這樣,王府井的名字就遠近傳開了。後來人們一提到這一帶,都稱王府井北、王府井南、王府井東、王府井西。再後來,東安市場遷到這裏,這裏漸漸變成了繁華的商業區,但人們仍習慣地叫這裏王府井。
  王府井的"井"曾是個謎
  王府井大街定名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當時,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對京師部分街巷名稱重加釐定,改"王府大街"為"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既然以"井"命名,就足以說明那口井在當時的知名度甚高。然而,那口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被人們發現,便引出了諸如井在何處,建於何時,有何特點等話題。
  薑緯堂先生曾根據考證,於1993年撰文指出:"在今王府井大街南段路西,具體說就是東安市場靠北的西門對面便道邊稍北,約當今益民食品店門前。"
  1998年,在王府井大街市政改造施工中發現了這口井,井壁與污水管道相通,井深八米,井內有兩米厚的雜磚。井壁下部由小青磚砌成,據此可知為明代所砌。
  王府井被發現後,對其做象徵性修復,並將井蓋設計成圓形青銅圍竜浮雕,輔以文字說明。其具體位置在今王府井大街西側,恆富盛珠寶店與碧春茶莊之間的便道上。
  王府井大街曾數次改名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元大都的都城竣工,今王府井大街便是大都城南部中央稍東的一條重要的南北通道,當時這條街的名稱叫"哈達門丁字街"。
  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今王府井大街以東,帥府園鬍同以北,金魚鬍同以南,校尉鬍同以西建成"十王邸(府)"。由此,衍生出今王府井大街被稱為"十王府"或"十王府街"。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在澳大利亞出生的英國人莫理循任袁世凱的政治顧問,住在當時的王府井大街100號。莫理循積極支持袁世凱恢復帝製。袁世凱稱帝後將"王府井大街"改名為"莫理循大街"。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的《北京四郊詳圖》將今王府井大街分為三段:東安門大街以南稱"王府井大街",東安門大街至燈市口稱"八面槽",燈市口以北稱"王府大街"。
  1965年,整頓地名。今王府井大街由三段改為兩段,王府井大街依舊,八面槽並入王府大街。
  1966年8月21日,"紅衛兵"大鬧王府井商業街,將"王府井大街"和"王府大街"合併,取名為"人民路"。
  1975年,恢復"王府井大街"名稱。此時的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東四西大街。
  王府井街區王府知多少
  從清朝,特別是從晚清時期留下的資料來看,今王府井街區王公大臣的府邸相當密集,僅就一般能見到的《順天府志》、一些街巷志及地名志等資料粗略統計:王公、貝子、貝勒府邸就有13傢,其中,兩傢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大臣宅邸僅晚清時期的軍機大臣(包括軍機處行走)就有11傢,如果把各部尚書、侍郎等從一品、正二品以上高官算上就遠不止此數了。簡記如下:
  今王府井大街西側,從南往北依次有:溫郡王府、霞公府、倫貝子府、一等威勇公府、輔國公韜塞府、輔國公弘升府、惠親王府等。
  今王府井大街東側,從南嚮北依次有:豫親王府、怡親王府、一等褒績公府、紮薩剋貝勒府、張貝子府、佟公府等。
  解放後遷來一批名店
  王府井商業街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哈達門丁字街的菜市。明代,今燈市口大街一帶為北京內城繁盛之地。到了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王府井大街已蔚成規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京作為首都,要求有一個成規模、上檔次,足以稱為首都"窗口"的全新商業街。鑒於王府井大街的既有基礎和地處要衝,政府選定該街作為重點商業區。
  1955年,北京市百貨大樓在王府井大街落成,新中國婦女兒童用品商店、北京工藝美術服務部和王府井新華書店相繼在王府井大街開業,東安市場進行翻修。與此同時,中國照相館、雷蒙西服店、四聯理發館、普蘭德洗染店等一批名店由上海遷至王府井大街落戶。王府井大街從而成為一條足以展示首都形象的商業名街。
  改革開放後,在市政府統一規劃和協調下,對王府井商業街區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建設和改造,使之逐步形成一個現代化的商業中心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