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王傢楫
  王傢楫,動物學家。江蘇奉賢人。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4年獲國立東南大學農學士學位。1928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奠基人。早年積極開展生物科學考察,獲得中國原生動物、淡水輪蟲分類及生態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發現原生動物新種近百種;《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原生動物》是第一篇關於珠峰原生動物的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重視;《中國輪蟲志》專著首次對分佈在我國沼澤、池塘、湖泊和水庫內常見輪蟲252個種形態、生理、生態及親緣關係進行了描述。對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動物學家——王傢楫
  (jiaji wang 1898.5.5-1976.12)
  王傢楫,乳名德璋,號仲濟,1898年5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奉賢縣的一個書香之傢,居住地以海濱文墨區聞名。父親王渭是清光緒五年舉人,曾任奉賢縣沙地局局長,兼任肇文書院校長和同善堂 董事,同情同盟會,積極支持反清鬥爭,是個既嚴厲又和藹的人。他深慮“國勢孱弱”,寄望讀書 人,“學以經士”,以報效國傢造福桑梓。父親的開拓精神、嚴謹作風和對新生事物持開明態度, 對王傢楫一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王傢楫排行第五,上有三姐一兄,下有一弟。王傢楫從三歲起就被管束在書房裏讀四書五經,六歲時同兄弟王傢楨、王傢棣一道在肇文書院接受啓蒙教育。
  1914年7月至1917年6月,他先後在上海江蘇省立第一商業學校、江蘇南通私立專門紡織學校預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學高中部學習。
  1917年7月,在父親的支持下,王傢楫進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專攻農學。1921年6月畢業後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 自然和生物學教員。1922年7月-1924年11月,被剛創立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聘為助理員,師從我國當代生物學泰鬥秉志教授門下潛心鑽研和學習,與此同時,於1921年7月至1923年6月註册在東南大學生物係帶職學習,補足大學本科畢業 的學分,1923年6月獲國立東南大學農學學士學位。
  1925年1月,王傢楫以優異成績考取江蘇省公費留學生,赴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係深造。經過三年刻苦努力,於192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時被授予優秀生物工作者金質奬章。在此期間,即1925年1月-1928年9月相繼被聘為美國韋 斯特生物研究所訪問學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28年9月,應美國耶魯大學邀請,被高薪聘為斯特林研究員。1929年7月放棄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回到祖國。
  回國後被聘為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動物學部研究教授兼任中央大學生物係教授,講授普通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組織學及胚胎學。1934年7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任命王傢楫為所長。擔任所長後,他立即創刊《sinensia》,不僅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發表科研成果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園地,結束了研究論 文衹有寄到國外才能發表的歷史。同時,使研究所迅速地與世界29個國傢的200多個研究機構、國內66個單位建立了廣泛的 學術交往和業務聯繫。
  1934年,在江西廬山同我國動物學家一道發起成立中國動物學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研究所被日軍夷為瓦礫,他 身為所長,將妻兒傢小置於上海,率動植物研究所人員撤離南京西遷,先至湖南衡山,繼至廣西陽朔,後在四川北 碚。1944年5月動植物研究所分建為動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王傢楫任動物研究所所長。八年抗戰期間,無論環境多麽危難,生活多麽清貧,他始終團结大傢剋服各種睏難,堅持研究工作。抗戰勝利後,隨研究所遷到上海。1948年,他當選為 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年應英國文化委員會李約瑟教授邀請赴英國考察,先後參觀劍橋、牛津、倫敦、利物浦等各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歷時三個多月。返回後,正值國民黨當局命令各研究所遷臺。王傢楫和大多數研究所所長一道,展開護所鬥爭,不顧國民黨的威逼利誘,毅然留在祖國大陸,從而保留了一批人才和科研設施,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石。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管會接管原國民黨政府所屬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在滬的各 研究所。8月,上海軍管會任命王傢楫為中央研究院滬區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動物研究所所長。1949年7月,他應邀參加了在 北平召開的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此後,他參加了改組中央研究院和籌備中國科學院的工作。1950年組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傢楫任所長。1952年參加“九三”學社,任中央常務委員兼上海分社副主 委,1954年兼任“九三”學社武漢分社主任委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起兼任中國科學院武漢分 院(中南分院)副院長。1960年6月12日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1960年12月-1961年2月,代表我國赴河內為越南人民共和 國規劃設立中央水産研究所。1962年代表我國赴蘇聯列寧格勒參加太平洋西部漁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他連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一、二、三屆委員,武漢市政協副主席。他一直是《水生生物學集 刊》、《海洋與湖沼》學報的主編、編委和《中國動物志》的編委。1976年12月19日凌晨因病在武漢不幸逝世。
  王傢楫為創建我國原生動物學、輪蟲學研究事業奮鬥一生。生前共完成論著39篇。其中中文9篇 (包括2本專著),英文30篇。計有原生動物分類學 論文24篇;原生動物生理、生態、形態學論文5篇; 輪蟲生態學和分類學論文4篇;嚙齒動物生理學論文4 篇。
  王傢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組織才能的科學領導人。他忠於職守,熱愛科 學,嚴於律己。
  1954年,為了我國淡水水生生物研究事業的發展,他積極支持科學院領導將所址由上海遷往武漢的 正確决定。自1934年他擔任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 所所長起至1976年生命最後一息,40多年來一直肩 負所長重任,為我國淡水生物學研究事業辛勤操勞一生。如今,歷史悠久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 果纍纍,人才輩出,興旺發達,已建成為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的水生生物研究基地。他在動物學領域裏 鍥而不捨地開拓和耕耘,對中國水生生物學的發展和研究所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原生動物學的開拓者
  1920年,當王傢楫在南京高等師範學院即將畢業之時,適逢秉志從美回國執教。“在他身上,每句話和每個動作都代表了一種尊嚴”。流露出王傢楫對秉志的崇敬,並在他門下悉心探索。王傢楫迷上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與進化,通過顯微鏡他認識了蛋白質小塊和千奇百怪的微小生物,窺見了自然界生命的絢麗多姿。他如饑似渴地拼命吸取書本上和自然界展現在他面前的生命發展進化的知識,並很快地愛上了原生動物,因為在這個生物傢族中,他看到了遠古動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跡。從此,他廣泛搜集有關原生動物的文獻,尤其當他發現這個領域我國的研究完全空白時,就立志為此奉獻一生。1925年首次在我國的刊物上發表了《南京原生動物之研究》,使他在學術界嶄露頭角,標志着我國原生動物學研 究的開端。
  1925年,他赴美留學,在美國,除了完成白化鼠、灰鼠視神經與性別退化方面的研究外,他利用每個假期自費到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採集海洋原生動物標本並開展研究。1928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淡水池塘原生動物季節分佈的生態學研 究》。他曾謙虛地說:“我最早從事原生動物生態學調查,它的價值也許很小,但總是一個新的嘗試”。
  30年後,美國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在他研究過的池塘做了工作後,所得結果與他30年前的結果有着驚人的相 似。維持30年原生動物群落結構相似的調控機理是什麽?這個問題給生物學家以極大的啓示和提出了新的方向,同時也使人們重新認識到他的這項開創性研究的重要價值。由於他勤奮努力,一篇篇有關原生動物分類、生理、生態的論文連續在美國權威性的學術刊物《science》、《morphol. and physiol》、《proc. soc. exp. biol. and med.》、《physiol. zool.》上發表,引起美國生物學界的高度重視,並奠定了他在原生動物學界的地位和赫赫聲名。美 國耶魯大學動物係特邀他為斯特林研究員。
  1929年,當獲悉外國將派遣科學考察團赴華採集標本時,王傢楫毅然放棄耶魯大學的優厚待遇,立即回國開展生物考察。他說:“我們應當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自己的事應由中國人自己來解决,中國的生物資源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開 采。”經四年時間,考察足跡北到齊魯、南抵閩粵、西迄川康、東瀕海疆,對江浙、皖贛的調查尤為詳盡,率先取得了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並發現了許多海洋與淡水原生動物的新屬種。在此期間,王傢楫發表科學論文12篇,是 他走上科學報國道路的開端,為深入開展我國原生動物區係調查奠定了基礎。
  1950年他發表的《壁纍枝蟲之纖維係統》論文,采用蛋白銀染色法,最先發現緣毛類纖毛蟲雖然蟲體纖毛退化,但膜下纖維係統仍然存在,這對研究原生動物的係統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70年代初,王傢楫不顧晚年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和1200度近視的睏難,仍然頑強地工作。相繼完成了《珠穆朗瑪峰地區 的原生動物》(1974)、《西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原生動物》(1977),共記述了該地區原生動物400多種,遠遠超過前人 對該地區原生動物區係的報道,為完成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作出了貢獻。
  王傢楫在原生動物學研究領域成績卓著,共發現原生動物3個新屬、58個新種、4個新變種、8個新亞種。他的成就受到 國際原生動物學界極高評價。1987年著名國際原生動物分類學家john o corliss教授來華訪問期間,特製王傢楫頭像幻燈 在每次學術報告會上放映,以示懷念。然而,他最大的願望是要完成《中國原生動物志》,這是項極為浩繁而又需要長期積纍的艱巨工作,為此他悉心研究一生,雖然生前未能實現這一宏願,但他遺留下極為珍貴的大量手稿和資料,為這部科學巨著的編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信經過我國原生動物學工作者繼續努力,他的遺願一定會實現。
  中國輪蟲學的奠基人
  王傢楫在無脊椎動物學領域研究廣泛,不僅開拓了我國原生動物學,而《中國淡水輪蟲志》(1960)的發表,又表明 他無愧是中國淡水輪蟲學的開創人。輪蟲是一種重要的水生無脊椎動物,是許多經濟水生動物的優質食物和開口餌料。該專著首次對分佈在我國沼澤、池塘、湖泊及水庫內常見輪蟲種類進行詳細的分類和描述。內容包括已觀察到的種類252種, 分隸於79屬,15科。其中有4個新種及2個新族,自“目”到“屬”的特徵都扼要地加以敘述,並附有檢索表,對種的描述特別詳細。所有的252種都附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圖像,共計533個,歸納成27幅圖版。對輪蟲的新緣關係以及形態、生 理、生態等問題,都作了深入的探討。這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奬和湖北省科學大會奬。
  重視為國傢建設服務
  當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面臨遷出上海、所址待定的關鍵時刻,王傢楫執意不肯建所於風景勝地太湖畔的無錫或蘇州,堅决支持科學院領導的决定,把研究所遷到當時條件比較睏難、調查地區交通不便的千湖之省——湖北。其目的就是便於結合漁業生産和資源利用的實際,能夠更好地開展科學研究。實踐表明,40年來,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 北、面嚮全國,着重圍繞淡水水域及水生生物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許多研究工作在國內是開拓性的,為在我國建立與發展淡水生物學、環境生物學和水産養殖學起了推動和先導作用。
  隨着工農業的發展,大量的工業廢水急待處理。《廢水生物處理微型動物圖志》應運問世,這是王傢楫將原生動物學知識應用於我國環境治理研究的成功嘗試。70年代,當他看到廢水處理廠用來識別微型生物的挂圖還是美國30年代的陳舊 圖件時,感到十分內疚,立即組織無脊椎動物分類研究組深入全國30多傢有廢水處理設備的具有代表各工業門類的工廠, 進行現場調查及顯微觀察,分析廢水中原生動物的種類、數量、生長情況,篩選出166個可作為指示廢水類型和質量的種 類。為了便於廢水處理廠的工程技術人員掌握和運用,對這些種類做了詳盡的分類描述和指示作用介紹,繪製詳圖,並附照片。該書出版後立即受到廣泛歡迎,並被評為優秀書目參加國際書展。這項研究成果1978年獲湖北省科學大會奬和1984 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三等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