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文藝 : 文學寫作 : 中國倫理學 : 戲麯麯藝 : 歌麯音樂 > 王實甫
目錄
王實甫 Wang Shifu (1260~1336)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

詩詞《山坡羊·春睡 Brae Sheep Chun sleep》   《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Dec Guoyao Ballad Bieqing》   《西廂記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Chiefly root Zhangjunruinao Taoist or buddhist rites (performed to save the souls of the dead) poetic drama __set__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西廂記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Secondly root Cui yingying dark Cheonggeum poetic drama __set__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西廂記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雜劇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Third Benzhangjunrui Calamity lovesickness poetic drama __set__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西廂記第四本:張君瑞夢鶯鶯雜劇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Fourthly Benzhangjunruimengyingying poetic drama _set_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西廂記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圓雜劇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Fifth Benzhangjunruiqing Reunion poetic drama __set__ to music,flourishing in the Yuan Dynasty》   《四丞相高會麗春堂 four Prime minister Gaohuilichuntang》   《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套數 cycle of songs in a traditional opera》   更多詩歌...

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跡俱不詳。《錄鬼簿》把他列入 “ 前輩已死名公才人” 而位於關漢卿之後,可以推知他與關同時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尚在世。賈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約略提到有關他的情況: “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鴦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 所謂“風月營”、“鶯花寨”,是藝人官妓聚居的場所。王實甫混跡其間,可見與市民大衆十分接近。

《西廂記》可謂是傢喻戶曉的一部劇作,在元代就被譽為:“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她誕生七百年來,被全國多個劇種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關於《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的生平史料卻極為少見。元末鐘嗣成所編纂的元雜劇作傢傳《錄鬼簿》,也衹說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輩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數語。也難怪,元雜劇作傢大多是混跡於倡優之間,縱情風月的市井文人,無權無勢無地位,誰會為他們樹碑立傳哪!
  王實甫雖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兒子卻都是元代顯赫的官場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實的史料,從中倒可以瞭解王實甫的一些形狀。據《元史》記載,王實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興縣。他的父親王逖勳從質子軍,跟隨成吉思汗西徵至西域,娶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嚕渾氏為妻。阿嚕渾人在元代為色目人之一種,亦稱回回人。這樣,王實甫應該有一半回族血統。如果按現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選擇族別的政策,王實甫可以選擇漢族,也可以選擇回族。至於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於漢族人的。王實甫是回族,還是漢族?現在也衹能是一個謎了。
  王實甫的父親,曾“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太原郡侯。”母親阿嚕渾氏,“贈太原郡夫人”。王實甫不僅出身官宦名門之傢,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先以縣官入仕,因治縣有聲,後提升為陝西行臺監察御史。但總因“與臺臣議不合,40歲即棄官不復仕。”王實甫40歲就當了省級領導幹部,本來前途無量,卻棄官不仕。回到大都後,他一頭紮進關漢卿的“玉京書會”,出入於歌臺舞榭之中,廝混於勾欄瓦捨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王實甫的兒子王結,《元史》中有傳,“以宿衛入仕,官至中書左丞、中書參知政事,地位顯赫。”王結對自己有這樣一位不務正業的父親,大概覺得臉上無光,曾勸解父親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傢安心養老,有“微資堪贍賙,有園林堪縱遊”。但王實甫癡迷於“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他樂此不疲,已不可能放棄他的創作了。王結也無可奈何。
  元大都時期的西四磚塔鬍同一帶,有勾欄數十處,是元雜劇演出的主要場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實甫、關漢卿等,整日流連於此,能體味到社會下層人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願望。
  王實甫一生共創作了14部雜劇,除《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四丞相歌舞麗春堂》留有全本外,還有《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韓彩雲絲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廂記》,在戲劇結構、矛盾衝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元雜劇的一個高峰,成為最具舞臺生命力的一部佳作。《西廂記》所表達的“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西廂記》突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的格式,長達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製而造成劇情簡單化和模式化的缺點。這一形式上的大膽革新,對後來的戲劇創作起到了引領作用。
  《西廂記》不僅是一部戲劇,她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誰不為這華彩的詞章而拍案叫絶哪!


Wang Shifu (Chinese王實甫pinyinWáng Shífǔ), courtesy name of Wang Dexin (1250-1337?), was a successful Chinese playwright of the Yuan dynasty. He was born in Dadu (present-day Beijing), the capital of the Yuan dynasty.

There are 14 plays attributed to Wang and only three are extant. His 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 (Xi Xiang J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plays and is still popular today. It is an amplified zaju (雜劇), a then popular theatrical form.

Notes

  1. ^ Tres dramas chinos Gredos, 2002 ISBN 978-84-249-2358-7. Several dates are given for his death. The Britannica establishes it in 1337 
  2. ^ Britannica Article, Alicia Relinque in Tres dramas chinos says only two complete works survived
  3. ^ Stephen H. West and Wilt L. Idema, "Introduction," Wang, The Moon and the Zither.

References

  • Wang, Shifu, 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ephen H. West and Wilt L. Idema; with a Study of Its Woodblock Illustrations by Yao Dajuin. The Moon and the Zither: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ISBN 0520068076.
No. 2
  元代雜劇作傢。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創作活動年代大致在元貞、大德年間。劇作今知有十三種,現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販茶船》、《芙蓉亭》各存麯文。另存散麯數首。作品表現青年女性對封建禮教的反抗。麯詞清麗優美。
wáng shí fǔ wáng shí fǔ
  元朝戲劇傢。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所作雜劇今知14種。現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殘存《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另有散麯數首。《西廂記》塑造了崔鶯鶯、紅娘等不同的典型婦女,詞麯優美。深受人民喜愛,對元朝雜劇和後來戲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詩詞作品
  王實甫所作雜劇中名目可考的有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 《四大王歌舞麗春堂》《韓采雲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還有少量散麯流傳:有小令1首,套麯3種(其中有一殘套),散見於《中原音韻》、《雍熙樂府》、《北宮詞紀》和《九宮大成》等書中。
  山坡羊·春睡
  雲鬆蠃髻,香溫鴛被,
  掩香閨一覺傷春睡。
  柳花飛,小瓊姬,
  一片聲雪下呈祥瑞。
  把團圓夢兒生喚起。
  誰,不做美?
  呸,卻是你!
  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
  更那堪遠水鱗鱗。
  見楊柳飛綿滾滾,
  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
  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
  不銷魂怎地不銷魂?
  新啼痕壓舊啼痕,
  斷腸人憶斷腸人!
  今春,香肌瘦幾分,
  摟帶寬三寸。
  王實甫軼事
  張寶申
  《西廂記》是王實甫在元稹的傳奇《鶯鶯傳》基礎上創作,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廂記》可謂是傢喻戶曉的一部劇作,在元代就被譽為:“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她誕生七百年來,被全國多個劇種演唱至今,久演不衰。可關於《西廂記》作者王實甫的生平史料卻極為少見。元末鐘嗣成所編纂的元雜劇作傢傳《錄鬼簿》,也衹說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輩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數語。也難怪,元雜劇作傢大多是混跡於倡優之間,縱情風月的市井文人,無權無勢無地位,誰會為他們樹碑立傳!
  王實甫雖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兒子卻都是元代顯赫的官場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實的史料,從中倒可以瞭解王實甫的一些形狀。據《元史》記載,王實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興縣。他的父親王逖勳從質子軍,跟隨成吉思汗西徵至西域,娶信仰伊斯蘭教的阿嚕渾氏為妻。阿嚕渾人在元代為色目人之一種,亦稱回回人。這樣,王實甫應該有一半回族血統。如果按現在的不同民族配偶所生子女,可自由選擇族別的政策,王實甫可以選擇漢族,也可以選擇回族。至於元代的政策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元代色目人的地位是高於漢族人的。王實甫是回族,還是漢族?現在也還兩說呢。
  王實甫的父親,曾“贈通議大夫、禮部尚書、太原郡侯。”母親阿嚕渾氏,“贈太原郡夫人”。王實甫不僅出身官宦名門之傢,而且他自己也是做過官的。先以縣官入仕,因治縣有聲,後提升為陝西行臺監察御史。但總因“與臺臣議不合,40歲即棄官不復仕。”王實甫40歲就當了省級領導幹部,本來前途無量,卻棄官不仕。回到大都後,他一頭紮進關漢卿的“玉京書會”,出入於歌臺舞榭之中,廝混於勾欄瓦捨之間,開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
  王實甫的兒子王結,《元史》中有傳,“以宿衛入仕,官至中書左丞、中書參知政事,地位顯赫。”王結對自己有這樣一位不務正業的父親,大概覺得臉上無光,曾勸解父親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傢安心養老,有“微資堪贍賙,有園林堪縱遊”。但王實甫癡迷於“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飈飈,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他樂此不疲,已不可能放棄他的創作了。王結也無可奈何。
  元大都時期的西四磚塔鬍同一帶,有勾欄數十處,是元雜劇演出的主要場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實甫、關漢卿等,整日流連於此,能體味到社會下層人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願望。
  王實甫一生共創作了14部雜劇,除《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四丞相歌舞麗春堂》留有全本外,還有《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韓彩雲絲竹芙蓉亭》各一折。他的代表作《西廂記》,在戲劇結構、矛盾衝突、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元雜劇的一個高峰,成為最具舞臺生命力的一部佳作。《西廂記》所表達的“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思想,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次。《西廂記》突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的格式,長達五本21折,不因篇幅限製而造成劇情簡單化和模式化的缺點。這一形式上的大膽革新,對後來的戲劇創作起到了引領作用。
  《西廂記》不僅是一部戲劇,她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誰不為這華彩的詞章而拍案叫絶?!
  附註:河北省《定興縣志》第659頁《人物》載:“王實甫,名德信,定興人,約生於1255——1260年間。”
百科辭典
  Wang Shifu
  王實甫
    元代雜劇作傢。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
    生平和創作 王實甫生平事跡資料缺乏。鐘嗣成《錄鬼簿》將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韻》在稱贊關漢卿、鄭光祖和白樸、馬致遠“一新製作”的同時,也稱贊了《西廂記》的麯文,並說“諸公已矣,後學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實甫活動的年代可能與關漢卿等相去不遠。他的主要創作活動當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
    《北宮詞紀》所收署名王實甫的散麯〔商調·集賢賓〕《退隱》中寫道:“想着那紅塵黃閣昔年羞,到如今白發青衫此地遊”,“人事遠,老懷幽,志難酬,知機的王粲;夢無憑,見景的莊周”,“怕狼虎惡圖謀,遇事休開口,逢人衹點頭,見香餌莫吞鈎,高抄起經綸大手”,可知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不無坎坷,晚年退隱。麯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壽”,“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斷他至少活到60歲。這首散麯又見於《雍熙樂府》,未署名。因此,學術界對它的作者是誰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韻》曾把《西廂記》第1本第3折的麯文作為“定格”的範例標舉。元末明初賈仲明的〔凌波仙〕吊麯說王實甫“作詞章,風韻羨,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譽王實甫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可見,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際很為人所推重,《西廂記》其時已被稱為雜劇之冠。
    王實甫所作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和《四大王歌舞麗春堂》 3種。《韓采雲絲竹芙蓉亭》和《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都有佚麯。其餘僅存名目而見於《錄鬼簿》著錄者有《東海郡於公高門》、《孝父母明達賣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趙光普進梅諫》、《詩酒麗春園》、《陸績懷橘》、《雙蕖怨》、《嬌紅記》9種。對王實甫麯目,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或認為《嬌紅記》非出王手,或認為《詩酒麗春園》亦非王作,還有人認為今存《破窯記》是關漢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論。明清時代還有王實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陽府調狗掉刀》的著錄和傳聞,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開始,出現《西廂記》是王實甫作關漢卿續或關作王續等說法,也都不可信。
    王實甫還有少量散麯流傳:有小令1首,套麯3種(其中有一殘套),散見於《中原音韻》、《雍熙樂府》、《北宮詞紀》和《九宮大成》等書中。其中,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較有特色,詞采旖旎,情思委婉,與《西廂記》的麯詞風格相近。
    《西廂記》 在王實甫現存的3種雜劇中,5本21折的《西廂記》不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雜劇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變 《西廂記》故事直接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此外,流傳的西洛書生張浩與東鄰女李鶯鶯□墻相會,終成眷屬的故事和蒲妓崔徽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傳說,在題材和人物、情節上對《西廂記》也都有某種影響。
    明代萬歷金陵喬山堂刻本《西廂記》插圖
    《鶯鶯傳》寫唐代貞元中書生張生與少女崔鶯鶯從戀愛、結合到離異的悲劇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張□《遊仙窟》的影響,所謂“遊仙”,本意寫嫖妓宿娼;所謂“會真”,實質是寫偷情豔遇。所以作者抱着欣賞文人風流韻事的態度,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加以肯定。但崔鶯鶯的悲劇形象和悲劇命運贏得了人們的同情,一些文人詩作中不時提到“鶯鶯”和“待月西廂”事。
    到了宋代,崔、張故事十分流行。秦觀、毛滂的《調笑令》以一詩一詞詠唱這個愛
英文解釋
  1. n.:  Wang Shifu
近義詞
王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