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農業 > 玉米螟
目錄
No. 1
  pyrausta nubilalis (hubern).
  玉米螟俗名鑽心蟲,成蟲屬鱗翅目螟蛾科,是玉米的主要蟲害。主要分佈於北京、東北、河北、河南、四川、廣西等地。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玉米螟,可發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個部位,使受害部分喪失功能,降低籽粒産量。
  形態特徵 成蟲黃褐色,雄蛾體長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體背黃褐色,腹末較瘦尖,觸角絲狀,灰褐色,前翅黃褐色,有兩條褐色波狀橫紋,兩紋之間有兩條黃褐色短紋,後翅灰褐色;雌蛾形態與雄蛾相似,色較淺,前翅鮮黃,綫紋淺褐色,後翅淡黃褐色,腹部較肥胖。卵,扁平橢圓形,數粒至數十粒組成卵塊,呈魚鱗狀排列,初為乳白色,漸變為黃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為黑褐色(為幼蟲頭部,稱黑頭期)。老熟幼蟲,體長25毫米左右,圓筒形,頭黑褐色,背部顔色有淺褐、深褐、灰黃等多種,中、後胸背面各有毛瘤4個,腹部1~8節背面有兩排毛瘤 前後各兩個。蛹,長15~18毫米,黃褐色,長紡錘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生活習性和危害情況 在四川省一年發生2~4代,溫度高、海拔低,發生代數較多。通常以老熟幼蟲在玉米莖稈、穗軸內或高粱、嚮日葵的稭稈中越鼕,次年4~5月化蛹,蛹經過10天左右羽化。成蟲夜間活動,飛翔力強,有趨光性,壽命5~10天,喜歡在離地50釐米以上、生長較茂盛的玉米葉背面中脈兩側産卵,一個雌蛾可産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蟲孵出後,先聚集在一起,然後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開始危害。初孵幼蟲,能吐絲下垂,藉風力飄遷鄰株,形成轉株危害。幼蟲多為五齡,三齡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葉、雄穗、苞葉和花絲上活動取食,被害心葉展開後,即呈現許多橫排小孔;四齡以後,大部分鑽入莖稈。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為葉片被幼蟲咬食後,會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斷,影響授粉;苞葉、花絲被蛀食,會造成缺粒和秕粒;莖稈、穗柄、穗軸被蛀食後,形成隧道,破壞植株內水分、養分的輸送,使莖稈倒折率增加,籽粒産量下降。玉米螟適合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育,鼕季氣溫較高,天敵寄生量少,有利於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較重;卵期幹旱,玉米葉片捲麯,卵塊易從葉背面脫落而死亡,危害也較輕。
  防治措施
  ① 越鼕期防治。於鼕季或早春蟲蛹羽化之前處理玉米稭稈、穗軸、根薦,殺滅越鼕幼蟲,減少蟲源。
  ② 抽雄前防治。掌握玉米心葉初見排孔、幼齡幼蟲群集心葉而未蛀入莖稈之前,采用1.5%的鋅硫磷顆粒劑,或呋喃丹顆粒劑,直接丟放於喇叭口內均可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③ 穗期防治。花絲蔫須後,剪掉花絲,用90%的敵百蟲0.5 公斤、水150公斤、粘土250公斤配製成泥漿塗於剪口,效果良好;也可用50%或80%的敵敵畏乳劑600-800倍液,或用90%的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75%的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滴於雌穗頂部,效果亦佳。
  ④ 人工摘除卵塊和田間釋放天敵赤眼蜂,也可減輕危害。
  【藥 名】:玉米螟
  【來 源】:為野螟科動物玉米螟的蟲體。
  【功 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
  【主 治】:用於熱毒瀉痢、下痢膿血之證。用於溫熱病熱毒入於血分、發斑、神昏、壯熱、煩燥等證。
  【性味歸經】:苦、鹹,寒。入心、大腸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一15條。
  【 名】:玉米鑽心蟲、玉米髓蟲、粟野螟、鑽心蟲、挖心蟲、鑽莖蟲、箭桿蟲(《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我國遼寧、吉林、黑竜江、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浙江、四川、廣西、廣東、臺灣。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多於春季劈開有蟲口的秫稭,取出幼蟲,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幹備用。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百科辭典
  yumimin□
  玉米螟
  corn borer
  昆蟲綱鱗翅目 (Lepidoptera)螟蛾科 (Pyralidae)。又名玉米鑽心蟲。作物害蟲,主要為害玉米、高粱和粟,也為害棉、嚮日葵、大麻、豆類、甜菜、甘蔗等。常見種類為歐洲玉米螟 (Ostrinianubilalis)和亞洲玉米螟(O.furnacalis)。
  特徵 成蟲雄蛾體長10~14毫米,翅展20~26毫米;黃褐色;前翅內橫綫為暗褐色波狀紋,外橫綫為暗褐色鋸齒狀紋,兩綫之間有 2個褐色斑,近外緣有黃褐色帶。雌蛾體長13~15毫米,翅展25~34毫米;體色略淺。卵長約1毫米,寬約0.8毫米,短橢圓形或卵形,扁平,乳白色漸變淡黃。幼蟲老熟時體長20~30毫米,淡灰褐或淡紅褐色。蛹體長約15~18毫米,紡錘形,黃褐至紅褐色。兩種玉米螟的主要識別特徵為亞洲玉米螟雄性外生殖器抱器腹的具刺區比前邊的基部無刺區長,而歐洲玉米螟則較短;刺的平均數目前者多於後者。
  分佈 玉米螟係世界性分佈的害蟲。亞洲玉米螟主要分佈在亞洲溫帶、熱帶以及澳大利亞和大洋洲的密剋羅尼西亞;歐洲玉米螟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洲、西北非和小亞西亞。在中國新疆伊寧等地分佈的是歐洲玉米螟;而從東北到華南的廣大東半部(包括內蒙古南部、山西中部、寧夏南部、甘肅南部和四川),優勢種則為亞洲玉米螟,其中不少地區二種混生。
  世代、習性和為害 年發生代數因各地氣候條件而異。在中國一年可發生1~7代。代數隨緯度和海拔升高而減少。多以老熟幼蟲在寄主植物的稭稈或穗軸中越鼕。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雌蛾分泌性信息素,引誘雄蛾交配。中國北方越鼕代雄蛾以在麥田潛伏最多,高粱田次之,玉米和粟的田塊較少。雌蛾多産卵於葉片背面近中脈處。每雌可産卵10~20塊,每塊約30粒卵。産卵時對玉米和粟的生長高度有選擇性,在50釐米以下的玉米植株上極少産卵。兩種玉米螟都以蛀莖為害為主。幼蟲有趨嚮含糖量高的部位取食的習性,□化後多爬入心葉叢中。隨着植株的發育和齡期的增大,一般4齡開始蛀莖為害。受害植株因莖稈組織被破壞,影響養分輸送、穗部發育和子粒灌漿而減産。玉米心葉期因幼蟲咬食嫩葉而表現出的“橫排孔”典型癥狀,習稱“花葉”。玉米進入穗期階段後,幼蟲大多集中雄穗苞內為害,抽雄後開始從穗柄處蛀入莖稈,此時遇風就造成“折雄”;為害雌穗時多集中在穗頂花絲基部取食,其後或從穗頂蛀入穗軸,或從穗節上下的莖稈蛀入。高粱受害情況基本同玉米。粟苗主要是幼蟲蛀莖造成枯心苗。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光周期是影響玉米螟滯育的主要外因。短日照誘發滯育,長日照則回避滯育,幼蟲階段對光照反應敏感。喜中溫高濕,遇高溫乾燥則發生受遏製,各蟲態發生的適宜溫度為15~30℃,相對濕度為60%以上。耐寒性強,5齡幼蟲的過冷卻點平均為-13~-21℃,鼕季嚴寒對它的生存影響甚微。但越鼕滯育解除後,如遇春寒可導致幼蟲大量死亡。鼕後復蘇的幼蟲需補充水分才能化蛹。成蟲羽化要求潮濕條件。雌蛾飲水才能産卵。一般春季雨水充足、濕度高、氣溫正常的年份玉米螟發生嚴重。
  防治措施 ①選育和種植玉米抗螟品種。②做好預測預報,處理越鼕寄主以減少蟲源;種植早播誘集田,集中滅卵;改進種植製,惡化食料和落卵條件;玉米心葉末期施用顆粒殺蟲藥劑如辛硫磷、對硫磷等。③保護和利用天敵。如保護大螟瘦姬蜂、螟蟲長距繭蜂和玉米螟厲寄蠅等;繁育、釋放玉米螟赤眼蜂,施用白僵菌顆粒劑和蘇雲金稈菌等。
  (陳霈)
英文解釋
  1. n.:  a maize borer
相關詞
通知農業部指導意見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全國玉米螟緑色防控指導意見的通知
包含詞
亞洲玉米螟歐洲玉米螟
田亞洲玉米螟玉米螟赤繭蜂
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全國玉米螟緑色防控指導意見》的通知農業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全國玉米螟緑色防控指導意見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