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皇閣投訴電話邯鄲市旅遊投訴電話:0310-3216667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峰峰礦區紙坊村,原稱玉帝四明無梁閣,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明代無梁古建築。玉皇閣始建於明代隆慶萬歷年間,清光緒二十年重修,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全部建築均為磚瓦結構的無梁拱頂式,平面呈方形,閣內沒有一根梁柱,頂部正中藻井飾以飛竜圖案,雕工精湛,十分生動,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
|
玉皇閣聯繫方式地址:銀川市東大街與和平北街的交匯處。
郵編:750000玉皇閣投訴電話銀川市旅遊投訴電話:0951-6723298
寧夏省旅遊投訴電話:0951—672329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玉皇閣景區榮譽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閣門票價格5元玉皇閣節慶活動寧夏銀川國際黃河文化節
即中國國際黃河文化節,從1991年起,於每年9月中旬在銀川舉辦,一般為期10天左右。
“天下黃河富寧夏”,自古以來,寧夏與黃河有着不解的緣份,並形成了典型的黃河文化。在黃河文化節期間,遊客可以領略到典型的中國西部風光和濃郁的穆斯林風情,觀賞到雄渾奔騰的百裏黃河和典型的黃河民間文化活動。每屆節日舉辦都有大型民族歌舞、民間文藝、雜技、秦腔等藝術團體演出,節日期間還舉辦豐富多彩的《中國現代名人書畫展》、《賀蘭山岩畫展》、《旅遊商品展》、《穆斯林食品展》等。
節日期間將安排內容豐富的黃河文化遊覽活動,參加者可看到3萬年前古人類活動遺址、數百裏秦代及明代長城、漢墓群、魏晉南北朝的大型石窟、神秘的西夏王朝陵園、奇特的沙漠湖泊等黃河文化古跡。
“花兒會”
“花兒”又稱少年,是青海、甘肅、寧夏等省區民間的一種歌麯。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格律嚴格,歌詞優美,麯調時而高亢,時而婉轉,在寧夏,幾乎隨處都聽到“花兒”,但最有民俗特點的是每年5、6月間的“花兒會”。
“花兒會”期間,遠近的百姓都登山會歌,多時人數常可上萬。屆時人們撐着傘,搖着扇,或攔路相對,或席地而坐,歌詞多為即興創作,極具生活氣息。主要活動內容包括攔歌、對歌、遊山、敬酒、告別等。
“花兒會”也是青年男女選擇對象的極妙場合,他們以歌為媒,嚮對方表白心跡。
回族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
開齋節。齋月在伊斯蘭教歷太陰年九月,在這個月裏,人們在東方發白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陽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陽落山後再進飲食。十月一日(教歷)為開齋節。這天,男女老幼喜氣洋洋,沐浴盛裝,上寺禮拜,走親戚拜鄰居,互相問候。傢傢戶戶置辦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的傳統食品。有不少男女青年喜歡在開齋節舉辦婚禮。開齋節後,飲食時間恢復正常,不再受日出日落的限製。
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開齋節後第70天舉行。時間是伊斯蘭教歷太陰年十二月十日。因為教歷每年十二月十日上旬為穆斯林朝覲麥加的朝聖期,十二月十日為朝覲最後一天,要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傳說伊斯蘭教先知易卜拉欣夢見安拉(真主)要他親手殺自己的愛子作祭品,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忠誠的易卜拉欣果然準備於次日遵命動手,此舉感動了安拉,便派天仙送來一隻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為了紀念易卜拉欣,便規定將朝覲的最後一天作為"宰牲節"。節日這天穆斯林們衣冠整潔,喜氣洋洋地上寺會禮(聚禮)。典禮活動別開生面,有條件的地方,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然後將肉分成三份:一份留給自己,一份饋贈待客,一份濟貧施捨。典禮之後,開始訪親問友。
聖紀節。在伊斯蘭教歷太陰年的三月十二日,這是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穆斯林們重視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先聖,贊頌穆罕默德的美德,永遠不忘他的教誨。這天要集會、誦經、贊聖、講述聖人的事跡,還要聚餐,俗稱辦"聖會"。相傳穆罕默德也是在這天逝世的,故穆斯林又稱此日為"聖忌"。
玉皇閣開放時間8:00——17:00玉皇閣最佳旅遊時間每年5月-10月,是去銀川旅遊的最佳季節。玉皇閣特別提醒去銀川旅遊,除了必須註意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外,下述各方面,也應引起註意。
一、寧夏地勢高,患有高血壓、心髒病、氣管炎、哮喘病的人,初到寧夏可能會有頭暈、心跳快、氣短、氣喘等反映,因此,來寧夏的時候最好帶一些防護藥品。
二、寧夏氣候乾燥,有人可能會出現鼻腔幹痛、口焦舌燥、皮膚於裂等癥,、因此,需帶一些常用藥,如油質滴鼻藥水或者藥膏、上清丸、桔梗丸、凡土林或者潤膚膏等,同時註意多喝開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三、秋鼕季節來寧夏,最好帶便於穿脫的外套式禦寒服,以免感冒。夏季最好帶睛雨傘、太陽鏡等防曬用具。
四、寧夏地區民用飲用水大多為地下水,水質硬度高,如果來寧夏初換水土可能會引起胃腸、皮膚等不適,因此,胃腸抵抗力較弱、過敏性體質的人,應攜帶理氣、抗過敏藥物以備使用。玉皇閣美食銀川是回族聚居區,餐飲以濃郁的穆斯林風味為主,您可以品嚐到正宗清真菜或清真食品,以及頗具特色的回族風味小吃,如糖醋黃河鯉魚、中衛鴿子魚、扒駝掌、清蒸羊羔肉、羊雜碎、牛羊肉酥、手抓羊肉、羊肉泡饃、油香、清真奶油糕點、馬三白水雞等風味菜餚,以及金錢發菜、涮羊肉等風味小吃。
銀川鄰近的沙湖盛産鯉、鰱、鱅、鯇、鯽魚,以及北方罕見的武昌魚等,在沙湖的餐館裏,專門設有沙湖魚宴。每有嘉賓,這些餐館便以剛剛出水、重達二、三十斤的鱅魚上席,令人既飽口福、又飽眼福。玉皇閣住宿銀川有各類賓館、飯店幾十傢,其中十數傢為國內旅遊定點飯店,此外還有許多旅館和招待所,設施齊備,服務周到、熱情,可以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遊客在挑選下榻之所時,最好考慮一下交通是否方便。
玉皇閣購物銀川市內的大型商場主要有新華百貨商店、銀川商城、寧夏商都、新華購物中心、銀川百貨大樓等,其中新華百貨商店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商場之一,在這裏可以買到當地的土特産,如絨毯、枸杞酒、賀蘭石雕等。
此外,也可以在街頭小攤挑選一些如嚮日葵、紅花、黃花菜、玫瑰、中寧貢棗、固原銀耳、蕨菜、寧夏阿膠、石咀山民族瓷器等有地方特色的小商品。當然,在街頭小攤買東西時,一定要眼明心亮,仔細挑選,還可以講講價錢。玉皇閣交通市內有到達玉皇閣景區的公交綫路。玉皇閣玩法參觀、遊覽、旅遊、
位於銀川市東大街與和平北街的交匯處,是一處重樓疊閣、玲瓏別緻的傳統木結構大屋頂建築,因內銅鑄玉帝像,因而稱之為玉皇閣。主體建築為高大雄偉的山頂玉皇大殿,高約20米,前為玲瓏別緻的捲棚頂抱廈,兩翼為重檐飛脊的亭式鐘鼓樓,整個建築猶如大鵬展翅,給人以美的享受。
據《朔方新志》記載,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古代建築,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州的重點歷史文物。
玉皇閣是一座重樓疊閣、飛檐相啄、結構緊湊、玲瓏別緻的傳統木結構大屋頂建築。造型甚為美觀別緻,是研究明初建築藝術和工藝技巧的原始資料。玉皇閣主閣為重檐二層閣樓,閣高約有22.1米,臺基呈長方形,高19米,東南長37.6米,南北寬25米,氣勢雄偉,猶如大鵬展翅,凌空欲飛,給人以嚮上、拼搏之啓迪,因內鑄玉帝像,因而稱之為玉皇閣。玉皇閣同鼓樓遙相輝映,別有情韻。臺基為土建,外表包磚,下有寬近5米的南北嚮拱券形磚砌通道,可供行人車輛通過。臺基的東南角還各建有3層的飛檐角亭一座,遊人可在此登高遠眺。
在銀川市平羅縣還有一處玉皇閣,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寺院,規模和藝術都能與銀川玉皇閣相貔美。 |
|
又稱普福宮,位於太倉市北雙鳳鎮,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由天師張宗演之北子周靜清建造。始名“普福觀”,至大三年(1310)元武帝賜額“大玄元普福觀”,皇慶二年(1312)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書“雙鳳福地”白底黑字橫匾懸於普福前門——靈信門。延祐四年(1317)元仁宗敕封該觀為“普福宮”。
普福宮之靈信門內供關、溫、馬、趙四大靈官,入靈信門後便是禦道街,穿過二門,兩旁有朝房,至“午朝門”門前兩側是鐘樓,鼓樓,門上懸金字竪額:“敕建普福宮”,落款“清寧抱一凝妙真人”(周靜清道號)。進午朝門,入大院即是“凌霄寶殿”。大殿為兩層樓房,樓上正中神龕內供玉皇大帝,兩側供有太白星君、雷、電、風、雨神,及千手觀音,托塔李天王、二郎神等,故又稱“神霄萬靈閣”。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凌霄寶殿被倭寇燒毀,隆慶二年(1568)重建,稱“玉皇閣”。
普福宮兩側有玉芝祠、瑞芝樓、星宿堂、城隍廟及戲樓,東西兩側建有看樓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構成一組極為壯觀的建築。緊靠普福宮西有明永樂年間兵部尚書雙鳳陳冾之“尚書坊”西北處有文徽明書“雙鳳裏”坊兩坊均為雙鳳之著名石坊。
1951年春普福宮、城隍廟被改建為糧庫,1965年秋全部折除。
1994年7月6日被批準在舊址上重建,占地20餘畝。正殿仍舊為雙層建築,樓下供三清,樓上正中供玉皇大帝及風、雨、雷、電神。西側建城隍廟。2000年於大殿東側又建文昌閣,供文昌帝君,東偏殿為觀音殿,西偏殿有財神殿、火神殿、星宿殿。大殿前40米處有正山門,門前小河,河上建迎仙橋(據傳呂洞賓祖師曾走過此橋,故名),小橋幽徑。離橋50米前建石坊,坊刻“雙鳳福地”。2003年在坊後20米處建前山門,供護法神王靈官,及東、南、西、北方位神。2005年在前山門後建三清大殿。很是壯觀。
玉皇閣是太倉最為著明的道觀之一,交通便利,近臨204國道旁,僅正月初九玉皇生日一天香客萬人以上。
太倉市道教協會會址所在處。 |
|
位於寧夏銀川市區東街。據《朔方新志》記載,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古代建築,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重點歷史文物。
是一座重樓疊閣、飛檐相啄、結構緊湊、玲瓏別緻的傳統木結構大屋頂建築。造型甚為美觀別緻,是研究明初建築藝術和工藝技巧的原始資料。玉皇閣主閣為重檐二層閣樓,閣高約有22.1米,臺基呈長方形,高19米,東南長37.6米,南北寬25米,氣勢雄偉,猶如大鵬展翅,凌空欲飛,給人以嚮上、拼搏之啓迪,因內鑄玉帝像,因而稱之為玉皇閣。玉皇閣同鼓樓遙相輝映,別有情韻。臺基為土建,外表包磚,下有寬近5米的南北嚮拱券形磚砌通道,可供行人車輛通過。臺基的東南角還各建有3層的飛檐角亭一座,遊人可在此登高遠眺。 |
|
道教廟宇。在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始建於清代光緒十九年 (1891),民國年間(1912—1949)屢有修葺與擴建,原有一閣三院落,主祀玉皇大帝,故名。現為通化市道教開放廟宇。 |
|
又稱“玉皇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育強鬍同 22號。始建於明朝,清代又曾重修。原廟規模宏偉,現在前部分即原山門至二門部分已改為民宅。後半部分前殿三間,東西各有配房六間;中殿後殿各有三間,殿中神像均已不存。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道教道院。在天津市舊城東北角。始建於明代宣德二年(1427),弘治、萬歷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繕與重建。原由山門、鐘樓、鼓樓、大殿、配殿、清皇閣、六角亭等建築組成,後絶大部分建築被廢。現僅存主體建築玉皇閣等,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上下兩層,頂覆緑色硫璃瓦,上層檐下出回廊一周,可憑欄遠眺,原供奉玉皇大帝銅鑄像,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為古人重陽登高之處;清人有詩云:“直在雲霄上,蓬瀛望可通;萬帆風匯舞,一鏡水涵空。”昔是天津市區最大的道教廟宇。
平羅玉皇閣正面 |
|
道教廟宇。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城北。創建年代不詳,初為一座小型廟宇,人稱白竜廟,後被擴建成為道教廟宇。整個建築由老玉皇閣與新玉皇閣兩進院落組成,老玉皇閣是一座九脊歇山頂雙層建築,居於院落正中心,新玉皇閣是兩個並列的十方歇山頂 的三層建築,形製獨特。兩側配置配殿、鐘鼓二樓等附屬建築。為寧夏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屬文物保護單位。 |
|
坐落吉林省吉林市西北。據“吉林外記”記載,玉皇閣始建於公元一七七四年(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九二六年重修。院落平面略呈長方形,佈局嚴謹,有明顯的中軸對稱綫。建築物依地勢構築,分為前低後高兩組,錯落有緻。
前院由山門、鐘樓、鼓樓、祖師廟、觀音殿、老郎殿及鬍仙堂組成。山門內兩側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塑像。過了山門是一座木牌坊,上懸“天下第一江山”橫額。牌坊東側第一座是祖師廟,供奉釋、道、儒三教始祖,即如來佛、太上老君和孔子;第二座是觀音殿。牌坊西側第一座是老郎殿,供奉唱戲祖師唐明皇;第二座是鬍仙堂。
後院由朵雲殿及兩廂客房組成。朵雲殿是正殿,高兩層。上層供奉玉皇大帝銅坐像,玉皇是總掌天道之神,道教奉為神界最高主宰。兩側伴侍的神像為千裏眼及順風耳;墻壁上繪二十八宿彩像。下層供奉的是瓊宵、碧宵及雲霄三宵娘神像。玉皇閣雕梁畫棟,美奐美侖;樓宇磨磚對縫,精巧處令人擊節。 |
|
道教廟宇。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巍寶山前山靈官殿之後。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原在三皇殿下,清乾隆十三年(1748)移建今址,嘉慶二年(1797)復修。主要由四帥殿、玉皇閣、天師殿、三官殿、依雲閣、呂祖殿、二聖殿組成;四帥殿因供奉王、馬、瘟、趙四大元帥故名;正殿玉皇閣,原奉銅鑄玉皇大帝像,後被毀壞,現供神像為泥塑彩繪,高約丈餘,頭戴皇冠,身穿竜袍,腰係玉帶,神態自若;閣左為三官殿,殿內昔奉三官大帝神像,閣右為天師殿,殿內中供郭天師,右奉張天師,左奉薩天師,三尊塑像皆為坐像,栩栩如生,均為新塑;閣後是二聖殿,因殿內供奉玉皇大帝父母塑像而名,殿左原有拱月樓,殿右原有依雲閣等建築。 |
|
又稱靖邊樓,位於蔚縣城北城垣上。其標準稱謂應是“蔚州玉皇閣”。蔚縣春秋時為代國地,秦置代郡,兩漢時稱代郡,南北朝北周宣帝時(公元579年)置蔚州,自此為蔚州地,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始置蔚縣。玉皇閣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廟,建於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蔚州衛指揮史周房將蔚州土城改建為磚城,闢東、西、南三門,正北無門建玉皇閣一座,與三門遙相對峙。玉皇閣建造至今已數百年,歷經風雨剝蝕,戰亂兵災,雖幾經修建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於高高的城垣之上,現存仍為明代建築風格,表現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築藝術的重要實例。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蔚州志》記載,昔日城垣有樓閣24座,獨此樓最為弘整高峻,雄偉壯觀。現存玉皇閣坐北朝南,總面積2000平方米有零,分上下兩院,從南嚮北依次為天王殿、小門、玉皇閣大殿。天王殿和玉皇閣大殿分佈在同一條中軸綫上。下院由天王殿、東西配殿和正禪房組成。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二間,係硬山布瓦頂。脊檁下題“大明萬歷二十八年歲次庚子孟鼕朔月旦元吉創立”。天王殿東西兩側各有小式硬山布瓦頂角門一座,由此可進達上院。
由十八級石砌臺階跨入小門為上院。小門兩側左為鐘樓,右為鼓樓。建築格式均為重檐歇山布瓦頂。上院正面是玉皇閣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為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頂。大殿正脊為琉璃花脊,兩端砌盤竜大吻,脊上為琉璃八仙人,邊脊砌大吻跑獸,四角脊梢裝有獸頭,下懸鐵鐸,微風吹拂丁當作響,氣勢非凡。整座建築木架油飾彩繪,基本是“和璽”、“蘇式”圖樣。
大殿外觀三層,實為二層,在第二層樓閣的中間又嚮四外兀突一檐,下設遊廊一周,遊人順遊廊四顧,北俯壺流河迤邐如帶,南眺翠屏山雲霧環繞,西顧則山明水秀,東望則村落疏密,山川阡陌,盡收眼底。
大殿內,正面(北面)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墻壁上繪製有大型人物壁畫“封神圖”。在玉皇大帝塑像兩側的墻壁上,繪製着五元大帝及王母娘娘。東西兩壁上繪有“三十六雷公”。帝王威嚴,雷公猙獰,侍者秀目,場面宏大,色彩豔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大殿前檐廊下林立着石碑八幢,其中明、清重修碑七幢,從此閣重修次數之多,可見對其重視之程度,亦可見其歷史文物價值之高。另一幢是《天仙子》詞碑,這是深受後人推崇的極有藝術價值的一幢石碑。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外族侵犯紫荊關,山西布政使司右參議、進士蘇志臯奉命赴蔚州徵摧糧餉,並督促大軍經蔚州飛狐峪進發廣昌(淶源),增援紫荊。蘇進士在蔚之時,忙裏偷閑,乘月夜登上玉皇閣,環視周圍群山,有如衆位列仙驂鸞跨鳳翺翔其間,乃作小詞一闋,名曰《天仙子》。詞曰: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虛聲裏夢回時,羽輪歸去鶴書遲。山吐月、水平堤,冷冷玉露濕仙衣。
《天仙子》詞石刻為行草,字大如升,用筆流暢自然,字體飄逸瀟灑,風格豪放,不失為書法藝術珍品。 |
|
坐落在河北省原陽縣東城北街,是陽原縣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築之一。據趙可化《東城建玉皇閣記》,該閣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17562年)。清鹹豐七年(1857年)正月十五,道士燒香不慎失火,三層殿閣盡毀,銅鑄玉皇大帝的一條腿也被熔化,後用泥漿補上。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84年重修,1993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進行了大規模修繕。這座高大莊嚴、造型美觀、工藝精湛的古代建築成了遊覽勝地。
東城玉皇閣高達20餘米,占地312平方米。臺基為矩形,底部長19.5米、寬16米、高7米。底層用條石地基,清水磚墻包砌到頂,整體呈倒置的鬥,一坡到頂,遠觀形似城樓。臺基南北嚮開闢拱形門洞,正面門洞兩旁放置一對石獅。門洞高4.5米,寬3.5米,長16米。門洞前頂部有一石刻橫匾,鎸刻“永安”二字。臺基上面周遭為透空或實體磚砌女兒墻,高1.3米。南嚮女兒墻正中,配設一拱形的柵欄門,上書“南天門”。登閣的踏步設在臺基的東面。穿小門拾階而上,就到了雄踞巍峨的殿閣院內。首先迎接你的是一尊斷後重新粘接的石碑。就是這塊碑,釐清了這座玉皇閣的歷史。
舊時的玉皇閣,正殿三層,兩側鐘鼓樓兩層;正殿高約13米,第一層為三官大殿,第二層為西王母大殿,第三層為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大殿。
清鹹豐七年(1857年)正月十五,因道士燒香敬紙不慎,失火燒毀了三層殿閣,玉皇大
帝銅像的一條腿,也被烈火熔化。後由當時的住持道人張元喜四出化緣,集資修復。修復工程基本保持了原建築的式樣。修復之後的玉皇閣與同時代類似建築相比,在藝術造型上,十分宏偉美觀。但是時移景遷,完全恢復舊製也難以做到。
玉皇閣重新修復後,於殿前立重修碑。石牌高1.5米,碑頭雕二竜戲珠,中間鎸刻有南極仙翁,兩邊鎸刻八洞神仙,碑上銘刻“重修玉皇閣碑記”。銘文的開篇曰:“蓋聞上古之世,尤舊者易,創新者難。創新而捨舊以圖新尚易,尤舊而鼎新以任舊則尤難。此故理之常也”。後面所刻寫立碑時間為:“大清鹹豐歲次庚申年,孟鼕月𠔌旦”。從碑記看,明確示意後人,此次重修照原樣修復,實屬不易,故仿效舊樣,有所改動。
重新修復後的玉皇閣,佈局和建築基本遵循明代舊製,主要建築物呈品字形佈置。中間為正殿,兩側佈置鐘鼓樓。正殿外觀仍為三層屋檐,內部結構則改為兩層,采用所謂“明三暗二”的做法,將原來二層的西天王母大殿省去。一層仍然是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也是上古堯、舜、禹三帝。舊閣的兩邊是四位站神的塑像。東邊為呂嶽瘟神,緑袍緑臉,手握短柄狼牙棒,下首是太師溫仲普化天尊,黃袍黃臉,手拿倚天寶劍。西邊站殿為趙公明黑虎靈官,褐袍褐臉,手持七節鋼鞭;下首為姜尚的高徒武吉將軍,白袍白臉,手使雪白銀搶。殿宇的高大寬敞,神像的相貌威猛,令人肅然起敬。三官殿兩側都繪製了壁畫。
三官殿東西兩側各有一部木質樓梯,沿12級樓梯可以進抵二層的大殿。大殿供奉玉皇天尊,兩旁站立托塔李天王和太白金星。正殿兩邊是兩層的鐘鼓樓。左鐘右鼓,鐘鼓齊備,懸置於樓中。
大殿和鐘鼓樓,均設檐柱和外廊,屋檐外挑,在首層和大殿的第二層形成“副階周匝”的整體效果。大殿為三開間,采用我國明代傳統建築的重檐歇山頂。大殿的屋頂和兩層出檐均以木質鬥拱,木質椽、枋懸挑形成寬大出檐,上覆琉璃瓦。鐘鼓樓一開間,平面上四邊形佈置,琉璃瓦四角攢頂。殿、樓屋頂的四角都為反麯的飛檐翹角。大殿門柱上鑲挂一幅楹聯,為“祥光萬丈普照大地,時雨千裏潤澤乾坤”,道出了農耕時代,一方鄉民的企盼。正面二層檐下的匾額上書“紫氣東來”,大殿三層檐下南東西三面,均有匾,南面的匾額上書“得一以清”,西面是“天開文運”。北面無匾,但四根柁頭有“靈霄寶殿”四個大字。
陽原是建築之鄉。2004年的玉皇閣大修,是優良的傳統土木工程技藝的一次集中展現。砌築規整的青磚臺基和外墻,色彩、尺度適宜的朱紅柱廊和門窗,舉折優美的琉璃瓦屋頂,使得這座樓閣的外觀、體量,既有氣勢,又顯親近;既呈輝煌,又很和諧。重修後的樓、殿內外,雕梁畫棟;雕像、彩畫用工精緻。玉皇大帝為銅像,體態莊嚴,因在火災中燒毀一條腿,後以泥塑補綴;其餘均為泥塑神像,比例勻稱,刻畫細膩。各個殿堂,均有大幅壁畫,人物形態逼真;大殿二層佈置有藻井,緑、藍相間的九方“平窨”天花井中,九條金色盤竜飛旋舞動。
東城玉皇閣,樓臺巍峨,雄偉壯觀。如今雖然已經沒有了晨鐘暮鼓,但高閣與朝陽晚霞交相輝映,風鈴在初更午夜裏斷續叮咚,吸引着人們去觀賞、去感受這座古建築、這座古城堡的厚重歷史。 |
|
道教建築。坐落古城保山市西緣太保山半正中。其莊嚴超拔的氣勢、精妙至極的建築工藝令人贊嘆,可謂古“西南絲綢之路”重鎮一顆光耀奪目的古建築瑰寶。
據《永昌府志》載,玉皇閣為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郡人馮君魯在原毗盧閣廢址上所建,現存大殿及大殿前丹墀兩側之鐘鼓二亭。大殿矗立在鑲嵌青石浮雕的高臺基座上,基座平面401平方米,高闊方直,呈灰青色調,給人以素雅博大之感。其上所承大殿為三重檐歇山頂,早先曾塑玉皇金身座像和四大真人巨型立像。大殿面闊5間,23米;進深5間,17米。下有六六三十六根大柱舉架支撐,中柱通高13.6米。明間和次間之間采用移柱法將中柱後移,以擴寬殿堂中央空間;穹頂呈覆鬥形八卦藻井,頂面繪太極圖;殿內壁畫飄逸多姿,一派仙傢氣象;格子門勻雕有動物、花卉,空靈娟秀。殿頂通覆黃色琉璃瓦,正脊飾以寶頂、禽獸、鴟吻,垂脊亦作花飾、尾吻,四角懸以風鈴。三重檐下均懸巨匾,尤其是二層檐口懸挂的四塊木質浮雕彩繪的單字匾引人註目,正視為“至誠無息”四個朱黃大字,右側(北)視為“竜飛鳳舞”四個紅緑色大字,左側(南)視為“諸神參天”四個紅褐色大字,一匾而三用,建築師匠心獨運,由此可見一斑。殿前兩側為鐘鼓二亭,昔時亭內懸鐘架鼓,朝暮為聲;大殿北鄰之會真樓,為徐霞客當年遊歷保山下榻處所。
保山玉皇閣現在是保山市博物館,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保山玉皇閣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又名通明閣。在蒙自縣城承恩街口東側,始建於明萬歷六年(1578年)。由玉皇閣及東西兩閣組成,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閣坐南朝北,三重檐歇山頂,通高約20米,面闊,進深各19。1米,梁架鬥拱用材粗大,,閣內存明永歷五年(1651年)《常住通明閣碑》及清康熙二十六年(1627年)《重建通明閣碑記》。東西兩閣位於玉皇閣兩側,清雍正十二年(1731年)建,重檐歇山頂,通高12米,面闊,進深各12米,具清代早期建築風格,三閣鼎立為蒙自縣城時代最早的一組建築。1983年公佈為蒙自縣文物保護單位。 |
|
位於城關鎮玉屏路中段北側。始建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嘉慶、道光年間兩度重修。坐東嚮西。由閣樓、前殿、後殿及禪房組成。現存後殿,二層,底層面闊五間,通面闊17.49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2米,擡梁穿鬥混合結構歇山青瓦頂。明、次間前檐為磚拱門,稍間磚砌拱窗。 |
|
位於峰峰礦區紙坊村,原稱玉帝四明無梁閣,位於南響堂寺東南一華裏,始建於明隆慶萬歷年間(公元1567—1573年),清光緒二十二年重建(公元1896年),是目前國內唯一的明代無梁古建築。
閣建於石供券平臺上,券沿雕四竜、二鳳和花卉,閣內無一梁柱。閣頂支承,在層層出跳的磚製華拱之上,共計24層,造成強烈的上升氣氛。頂內木雕,刀法精湛,生動異常,具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被世人稱為“天下江北第一閣”。 |
|
玉皇閣村 玉皇閣居委會, 玉皇閣社區 |
|
玉皇閣村 | 濮陽玉皇閣 | 萬古玉皇閣 | 平羅玉皇閣 | 銀川玉皇閣 | 邯鄲玉皇閣 | 蔚州玉皇閣 | 保山玉皇閣 | 峰峰玉皇閣 | 天津玉皇閣 | 蔚縣玉皇閣 | 玉皇閣公園 | 太倉玉皇閣 | 通化玉皇閣 | 玉皇閣大街 | 玉皇閣社區 | 新平堡玉皇閣 | 石嘴山玉皇閣 | 林山堡玉皇閣 | 玉皇閣居委會 | 玉皇閣北街街道 | 峰峰紙坊玉皇閣 | 寧夏玉皇閣大酒店 | 澄虛觀玉皇閣次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