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壘鄉位於甘肅文縣東南部,白水江下遊,碧口水庫上遊,東連碧口鎮,南接範壩、店壩鄉。西依橫丹鄉,北靠口頭壩鄉。東西長39公裏(是全縣最長的鄉),南北寬8公裏,地域面積238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2.89%。鄉政府駐地玉枕村,距縣城46公裏,海拔700米。
全鄉轄12個行政村(蒿坪、齊心壩、馬傢溝、何傢坪、徐傢灣、李傢坪、余家、玉壘、筏子壩、黃路、大山、冉傢坪),56個合作社,156個自然村,1273戶,5637人,群衆居住分散。耕地面積10300畝,其中水田273畝,水澆地2665畝,旱地7362畝,梯田3950畝,高山耕地占86%,經濟林果1230畝,農民人均耕地1.75畝。全鄉經濟總收入587萬元,多種經營收入270萬元,糧食總産223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81公斤,人均純收入786元。
玉壘鄉,因境內有玉壘關而得名。全鄉在白水江兩岸,國道212綫穿境而過。素有“四多四少”,山大林少,坡多壩少,水多地少,崖多路少。氣候乾燥,土地瘠薄,自然條件差。境內草壩山海拔2158米,坐落在與範壩鄉交界處。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黃豆;經濟作物有油桐、木耳、核桃、生漆、核桃等。1975年,因修建碧口水電站,淹沒川壩良田2000多畝,搬遷到高半山18個村、100多戶、500多人。碧口水庫建成後,玉壘成為”水澤之鄉“,水産養殖隨之興起,庫內溝灣有珍稀動物水獺棲息。庫區水面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水上運輸,水上運輸隨之興起,有機動木船20餘艘,農民到碧口趕集,運送山貸等土特産均用木船。境內有省水文總站蒿坪水文站。
境內古玉壘關,是文縣著名四大雄關之一, 位於關頭壩大橋下一公裏處,兩崖峭壁,勢極陡險,為唐宋以來置戍守處。舊省志稱為“秦蜀咽喉”。其關隘險道有詩為證,明代詩人張其亮《玉壘關》詩曰:天開一塹鎖咽喉,控製西南二百州。禦冠有方泥不靖,重門無警析長收,岩前月白雞啼嘵,林外風清雁瞰秋,瞻彼路傍來往客,誰騰紫氣駕青牛。三國時魏將郭淮所築的郭淮城遺址在關頭壩,今俱淹沒於碧口水庫底。鄉政府駐地原名“玉枕”。據說山崖間有一石,狀如玉筍,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難取,故而得名“玉枕”。宋代詩人鮮於先《玉枕》詩曰:群山聳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織女不知機石墜,嫦娥翻覺海蟾空。明代設有驛站,故又名玉枕驛。
境內白竜江與白水江交匯處一公裏的老玉壘鄉(現玉壘坪前),古有陰平橋,為鐵鏈式吊橋,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國魏將伐蜀以後橋址多次變遷,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毀,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復建木橋,清朝鹹豐六年(1856年)重建玉壘關木橋,多次維修其橋雄姿姿,堪為一景,稱之為秦蜀咽喉。1949年12月,國民黨部隊為阻止解放軍南下將橋焚毀,後遺址淹於碧口庫區。
玉壘境內古棧道處處皆是。文州郡守楊 詩《題玉枕驛》曰:棧道險復險,客懷愁更愁。萬山俱絶壁,一水不通舟。
玉壘關為陰平古渡。1963年。甘川公路通車後,改設木船汽車渡口。1975年碧口水庫蓄水,公路改綫於北岸,遷設輪機渡口於關頭壩。每年五至十月碧口電廠防汛泄洪,庫內水位下降,拖輪停渡,過往旅客行人衹能乘小船過江攀崖上公路,叫苦不迭。玉壘關公路吊橋始建於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車,歷時3年多,也稱關頭壩大橋,是一座加勁式桁架雙鏈式汽車吊橋,總投資870多萬元,全長 212米,淨跨180米,橋面寬7.5米,自重1000噸,可供20噸重型汽車雙嚮行駛,在國內同類橋梁中是第三座,恰似一條鋼鐵長竜騰空飛舞,使天塹 變通途,對改善文縣交通狀況、促進外貿出口、旅遊起着重大作用。境內的玉壘坪鐵索橋,也是白竜江上最大的鐵索橋之一。
玉壘鄉堅持“穩定農業,發展經濟,夯實基礎,科技興農,保持穩定”的方針,基本實現解决溫飽。一是大搞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基礎加強。新修全長13公裏的何傢坪、玉珍、徐傢灣、黃路、蒿坪等5條水渠,新建總容量2000立方的漢坪壩、齊心壩、張傢山雨水集灌蓄水池45個,新增水澆地1000多畝。新修平崖、大山、鬆林山、漢坪山、水溝山、上陽山、王傢山、余家、蔡傢石、黃路壩、冉傢坪黃 路壩、筏子壩等15處人飲工程,解决17個合作社、540戶、2480人、620頭大牲畜飲水難問題。創辦了黃路、冉傢、姚傢水溝、張傢山、玉壘坪、左傢溝、徐傢灣等7個農建點,修梯田1700多畝。二是交通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新修了全長1500多米的蒿坪楊傢壩、何傢灣、何傢坪、姚傢水溝、黃路半山、筏子壩等5條鄉村農機路,新建筏子壩、玉壘坪2處碼頭,新建全長11公裏的漢坪咀至那下山、青崗坪、黃路壩、大溝4處農電綫路。解决了當地群衆行路難、照明難、加工難問題。三是支柱産業開發穩步發展,栽植花椒、核桃、橙子、板慄等各種經濟樹29萬株,發展蔬菜、西瓜600多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