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山(元山寺)投訴電話汕尾市旅遊投訴電話:0660-3364163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碣石鎮玄武山麓,占地面積15公頃,風景怡人,文物薈萃,是閩南語係海內外信仰的中心。元山寺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古寺,現為陸豐縣佛教協會所在地。廟宇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改建為玄武廟,明代萬歷五年擴建為元山寺。經明、清、民國幾次修葺,現已頗具規模。元山寺氣勢磅礴,建築非凡。依山勢遞築為一組四合院的對稱式宮殿群體廟宇,三進殿宇沿多次臺階直通正殿,廟宇格局設計精確,遮陽麯徑四通八達,有山門、前殿、中殿、配殿、廳堂、僧房和廊廡等建築物99間。其整體建築融宗教建築、宮殿建築、民居建築、園林建築於一體,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築特色。它建築結構嚴謹,重鬥疊拱、高脊飛檐、雕梁畫棟、傳統瓷貼,充分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寺內金碧輝煌;正門上雕竜畫鳳,裝飾精美;門兩邊兩衹石獅威武有生氣,宛若兩個盡職的衛士日夜守護着元山寺。一進寺門,可看到裏面陳列着衆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其中有:宋代的“北極真武”銅鑄像,明代的“釋加牟尼”木雕像和宣德香爐,還有清代同治皇帝書賜的“威宣嶺表”匾額,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書贈的“水德靈長”匾額和黑旗軍首領劉永福題贈的匾額共3面的“中華文化名匾”。元山寺是粵東最大、文物保存最完整的宗教廟宇之一,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風景名勝區。元山寺的背後是“福星壘塔”(俗稱“玄山塔”)。該幹塔為八角形,共3層,高18.8米,塔基周長24米,共用5340多塊規格的花崗岩疊成,是一座巨形古藝建築。塔內有蠃旋石梯。拾級而上,第一層是“三元宮”,宮名由商承柞題寫,第二層是“文昌殿,殿名由李妮題寫;第三層是“魁垣”,兩字由秦萼生題寫。塔的每層四周群竜含珠,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數衹銅鐘挂於頂層,風吹叮當作響,聲清韻圓。底座四周刻有飛禽走獸,逼真活脫,特別是前面含珠的石獅,更是活靈活現。該塔始建於萬歷五年(1577年),為土塔,稱“福星亭”;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改建為文昌閣;清代鹹豐戌午年為颶風所毀;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改造為八角形三層閣式石塔,始稱“福星塔”;文革期間的庚戌年臘月炸毀,1981年重建,為花崗岩石塔。它歷來是南海碣石灣的導航標志,有“佛燈引明”之稱。登上塔頂,碣石鎮建築盡收眼底,遠眺可見浩翰的南海,周圍的風景迷人,令人心曠神怡。此處名為“碣石觀海”,是陸豐舊八景之一。元山寺前面有一古戲臺,始建於明代萬歷年間,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建,文革期間被毀,80年代復建。臺基高1.5米,面寬22米,造形古樸,氣勢雄偉,各種木刻石雕,人物花鳥,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臺內還懸挂有清代廣東金石文學家探花李文田題刻的“臺閣文章”匾額。元山寺戲臺是目前廣東省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廟宇戲臺。玄武山山上還有形狀別緻的麒麟石、竜門石、起竜岩、太平石,建築雅緻的四美亭、白得居通欄等優美景點。玄武山山下還有鮮為人知的古跡名勝,如古衛城遺址、淺澳古炮臺和鎮內的廣德禪院、功德祠、城隍廟、集福庵、高山寺、石洲南關古廟等。古衛城建於洪武二十七年,位於竜泉山下,環繞碣石重鎮,因基壘石,為臺而亭之,登高眺山海之勝;淺澳古炮臺位於距碣石鎮約五公裏的天涯海角,建於清代,是扼守碣石重鎮的門戶,立身臺堡,登山觀海,海闊天空,水天一色,帆影點點,盡收眼底;田尾山依山隅海,擁有最多的海蝕柱和浪蝕紋溝等造形地貌,退潮時,奇異多彩的海蝕柱(海石體、海蘑菇、石龜、風帆、海上仙人、鳳凰、海竜、海象等)造形展現在遊人眼前,仿佛置身於浩翰的海上雕塑公園之中,令人如癡如醉;再有田尾山下的淺澳村天後宮和成蔭古榕樹,山頂的花崗岩石蛋的造型“公背婆石”,海上的海底公園和海市蜃樓等。這些海角石林、奇石奇光,形成了天涯風光的旅遊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