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初在英國形成的詩歌流派。主要代表是約翰·多恩(1573-1631)。他原是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的學生。他當過雅各一世的私人牧師,後來是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教長。他的代表作有《世界的解剖》、《關於靈魂的歷程》、《神聖的十四行詩》等。因屈萊頓曾批評過多恩“詩中的玄學成分太多”,遂被稱為“玄學派”。
此派詩歌內容比較復雜,有比較濃郁的宗教神秘色彩。對於文藝復興時期詩歌中表現的較多的感性內容,他們時而共鳴,時而又譴責人的感性本能的“罪孽”,顯示了世界觀的矛盾。
他們的詩歌中充滿了緊張的心情和關於人的感情的議論和分析。在形式上追求精雕細琢,經常采用出人意料的比喻。該派詩歌被認為是對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詩歌的一種反響。是十七世紀英國文學衰落的表現。但此派詩歌在現代歐洲卻獲得頽廢派詩人的重視,多恩被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先驅。
20世紀20年代“人生觀問題論戰”中的派別之一,因主張人生觀問題衹能由玄學去解决,故稱。主要代表為張君勱、梁啓超等。該派認為,人生觀的特點是主觀、直覺、自由意志的,沒有是非真偽之標準,人生觀問題的解决,是絶非科學所能為力的。
metaphysical school of poetry,玄學派詩歌
英國十七世紀詩歌的一派,代表詩人有約翰·鄧恩(John Donne)和安德魯·馬韋爾(Andrew Marvell)
玄學派詩歌的特點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別具匠心的比喻,揉細膩的感情與深邃的思辯於一體。玄學派詩歌在18和19世紀一直為世人所忽視,直到20世紀初,纔從歷史的塵封中重見天日,對現代主義詩風産生很大影響。
十七世紀的玄學派詩歌曾經被德萊頓、約翰遜等人認為取喻怪誕,古奧晦澀,太過學究氣和思辨化,而二十世紀盛極一時的新批評理論諸將都不約而同地推崇玄學派詩風,認為玄學派詩歌將思想和情感完美結合,表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獨創性,堪稱英語詩的最高峰.這與當時的文藝背景有關,也與新批評派的詩學觀和文學批評思想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