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玄學, 中國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晉玄學。“玄”這一概念,最早見於《老子》:“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王弼《老子指略》說:“玄,謂之深者也”。玄學即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
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産生於魏晉。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傢和儒傢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
其主要的思想基礎和學術要旨是對道傢的表達 。可以說玄學是道傢的一種分支或改進。
“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言道幽深微妙。東漢末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正統儒傢名教之學也開始失去魅力,士大夫對兩漢經學的繁瑣及三綱五常的陳詞濫調普遍感到厭倦,於是轉而尋找新的、形而上的哲學論辯。
魏晉之際,玄學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絶象”的本體論問題。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玄學家又大多是當時的名士。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嚮秀、郭象等。它是在漢代儒學(經學)衰落的基礎上,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産生的;是由漢代道傢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
魏晉人註重《老子》 、《莊子》和《易經》,稱之為“三玄”。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嚮秀、郭象等。魏晉玄學的産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簡言之,它是在漢代儒學衰落的基礎上,為彌補儒學之不足而産生的;是由漢代道傢思想、黃老之學演變發展而來的;是漢末魏初的清談直接演化的産物。
魏晉玄學的基本特點:
①以“三玄”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老子》、《莊子》註解《易經》。
②以辯證“有無”問題為中心。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貴無派把“無”作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統一性的基礎;崇有論者裴頠則認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為體。
③以探究世界本體為其哲學的基本內容。貴無派把“無”當作“有”的存在根據,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本體論思想 ;郭象則主張獨化說,認為“有”是獨自存在的,不需要“無”作為自己的本體。
④以解决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問題為其哲學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註《易經》和《論語》,把儒道調和起來,認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現,兩者是本末體用的關係。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論,認為道傢的自然與儒傢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表現出反儒的傾嚮 。
⑤以“得意忘言”為方法。針對漢儒支離繁瑣的解釋方法 ,王弼、郭象等強調在論證問題時應註意把握義理,反對執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為其哲學的思維形式。玄學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與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維形式的基本特徵之一。
玄學就其哲學範疇來講,可稱其為形而上學,“形而上”簡單來說既是抽象出來的意思,玄學也便是對一些抽象內容以生動的方式方法進行解說和發展。 而就其盛行時代玄學亦可稱其為魏晉玄學,玄學産生於魏晉盛行於隋唐,這和當時的社會有着密切的聯繫,魏晉說白了就是三國演義那段時間,我們看着三國鼎立一會你打我,一會我打你的。要是生活在那樣的年代,可想而之,人們及當時的知識分子無不時刻存在朝不保夕的感覺,所以談學說易成為在當時社會茶餘飯後的主要活動,以此來暫時達到精神世界的滿足,回避如此殘酷的現實。有一句話可以概括玄學的特色:隋唐精神,魏晉風骨。這兩方面原因加在一起,註定玄學,既帶有神秘深奧的一面同時也有着滿足精神世界慰藉心靈的作用。
後來玄學的內涵被不斷擴充,不斷被後世方術傢所充實。産生了包括山、醫、命、卜、相在內的五種體係,這些玄學體係的思想藉鑒於先秦的陰陽學說,而這些思想並不是直接藉鑒而來的,主要是由於漢時道教的興起,在完善自己的思想體係的時候,除了引《道德經》為經典的同時,也把陰陽學說五行演德學說一起豐富起來,所以玄學同道教的淵源極為深厚,可以說都是國學思想組成和傳承的一部分。
山所包含的內容是指修身養性,靜坐內煉等,大略可以包括有:導引、內丹術、外丹術、武術等。代表著作有《太清導引養生經》、《伍柳仙蹤》、《唱道真言》、《銅符鐵劵》、太極拳、五行拳等。
醫術則就是古代中醫係統,治療手段分為:針灸、湯劑、推拿、祝由等。代表書籍有《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脈經》、《針灸大成》、《本草綱目》、《湯頭歌》等。
命理所指就是占算人生命運的學問。大略分有:四柱、紫微鬥數、九星論命等。代表著作有《淵海子平》、《滴命髓》、《紫微鬥數全書》等。
卜,所指就是占卜運程的行為,大略分有:六爻、梅花、六壬、奇門等。代表著作有《易林》、《增刪卜易》、《梅花易數》、《皇極經世書》、《大六壬全書》、《奇門旨歸》等。
相術觀察人的面貌、地理環境等方法。大略分為:面相、手相、風水等。代表著作有《柳莊神相》、《麻衣神相》、《地理全書》等。
談玄之人?
1、以洛陽為中心,在何晏周圍聚集的士人。王弼、鐘會、荀融。
2、以夏侯玄為中心的名士。
3、正始中期以後出現的竹林名士。
玄學的理論問題?
1、聖人有情無情問題——何晏
2、本末有無的問題——王弼
3、聲無哀樂的問題——嵇康
4、公私問題——嵇康
5、養生問題——嵇康
6、言意關係問題——荀粲
玄學的存在方式?
玄談、著論、註釋《老》《易》《莊》
為何談老莊?
儒學衰微,經學自身沒落、談“老莊”為當時政治提供避難所、其他貴族名士的附庸。 | | Xuanxue
玄學
魏晉時期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糅合儒傢經義以代替繁瑣的兩漢經學的一種哲學思潮。其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本末有無,即宇宙最終存在的根據問題,亦即本體論的問題。
産生及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分裂,社會危機日益尖銳。在意識形態上居於支配地位的儒傢思想開始動搖,今文經學和讖緯內容空虛荒誕,絲毫無助於社會政治問題的解决。帶有“自然”、“無為”的老莊思想開始擡頭。魏文帝時,劉劭著《人物志》,以名傢、法傢立言而雜糅道傢思想,並把品鑒人物的一般原則提高到哲學高度進行探討。作為儒學根本的《周易》之學,此時由於拘執於象數十筮,義理隱晦,産生了對易學重新探討的需要。在這種社會政治、學術思想發展的背景下,出現了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潮。玄學的名稱最早見於《晉書·陸雲傳》,謂“雲(陸雲)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魏晉之際,玄學一詞並未廣泛流行,其含義是指立言與行事兩個方面,並多以立言玄妙,行事雅遠為玄遠曠達。“玄遠”,指遠離具體事物,專門討論“超言絶象”的本體論問題。因此,浮虛、玄虛、玄遠之學可通稱之為玄學。玄學家又大多是當時的名士。他們以出身門第、容貌儀止和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成為一時風氣,即所謂“玄風”。一部分玄學家主張毀棄禮法,但多數依然維護着封建的倫理觀念。
在哲學上,主要以有無問題為中心,形成玄學上的貴無與崇有兩派。貴無派主張“以無為本”,認為萬有統一於一個共同的本體“道”或“無”,世界萬物之所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有這個本體,形形色色的宇宙萬物,都是這個本體的表現,即所謂“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崇有派主張“自生而必體有”,反對貴無派“以無為本”的說法,認為“有”之所以發生,並非另外有一個東西使之成為“有”,而是萬物“自生”、“自有”,把宇宙的全體看成是由萬物自身所構成的,即所謂“始生者,自生也”,“總混群本,終極之道也”。
發展階段 玄學的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按照東晉史傢袁宏的劃分,夏侯玄、何晏、王弼為正始名士;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嚮秀、劉伶、阮鹹、王戎為竹林名士;裴□、王衍、庾□、王承、阮修、衛□、謝鯤為中朝(即西晉,往往特指元康年間)名士,將玄學劃分為三個階段。當代學者基本上承認這一劃法,但認為西晉玄學的代表人物應是裴□和郭象,並提出東晉也自成一個階段。
正始玄學(約240~249年)以王弼、何晏為代表,為玄學發展的第一階段,由漢末纔性問題的討論演進到玄學本體論的範圍。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用道傢思想解釋《周易》。時人註重《老子》、《莊子》和《周易》,稱為“三玄”,是魏晉玄學家最喜談論的著作。他們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是世界的本體,“有”為各種具體的存在物,是本體“無”的表現。王弼還從哲學上探討自然與名教(一般指以正名分、定尊卑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和道德規範)的關係,宣稱名教出於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結果,應當反映自然。何晏作《道德論》、《論語集解》,王弼註《周易》、《老子》,著《論語釋疑》,皆以道傢思想解釋儒傢經典,企圖齊一儒道,調和自然與名教的矛盾。王、何等玄學家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哲學問題問難析理,反復辯論,稱為“清談”,這是玄學發展的獨特方式。玄學家的著作也多采用問答辯論的文體。王、何等人出自儒傢,身居顯位,而又寄托心神於老莊,顯示超脫世俗的姿態,既能辨護世傢大族放達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贊譽,所以玄學在短時間內蔚然成風。
竹林玄學(約255~262年)以嵇康、阮籍為 | | 【玄學】 (術語)玄妙之學問。佛學之通名。 | | - n.: metaphysics, a philosophical sect in the Wei (220-265)and Jin (265-420) dynasties
| | 形而上學 | | 天文 | 星座 | 科學 | 占星 | 魔法 | 占卜 | 塔羅牌 | 哲學家 | 思想傢 | 空軍 | 百科辭典 | 民國將領 | 人物 | 醫學家 | 語言學家 | 國學家 | 文化 | 哲學 | 易經 | 預測 | 命相 | 四柱預測學 | 八字預測學 | 周易基礎 | 漢語 | 字典 | 漢字 | 風水 | 社會 | 更多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