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 c.y.wu)
貓須草為唇形科腎茶屬植物,由於其雄蕊酷似貓的鬍須,故有此名。其花序為輪傘形,在主莖及分枝上又多重地組成頂生總狀花序,十分美觀。
貓須草産於我國廣東、海南、雲南南部、廣西南部、臺灣及福建。西雙版納的傣族稱貓須草為“牙路妙”,常種於房前屋後的園圃之中,作觀賞及藥用。傢人如患泌尿係統病或上呼吸道炎癥,隨手采來新鮮的貓須草,用開水一衝就服用,既當茶喝,又可治病。據有關資料記載,貓須草清涼消炎,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和風濕性關節炎。
1984年,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用貓須草研製了一種“清涼保健茶”,經思茅地區中草藥研究所對當地高溫作業工人和接觸粉塵工人等進行臨床試驗,對173個病例作資料分析,認為“清涼保健茶”對泌尿係統病患者及上呼吸道炎癥患者效果特別明顯。其中對小便短、急,小便時塞痛,尿頻尿急患者治愈率達89%—100%。對患上呼吸道炎癥者,如口幹、口臭、口苦、咽喉充血疼痛均有良好的緩解及治愈效果,且長期飲用後無副作用。貓須草對生態適應性較廣,在雲南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其栽培技術簡便,一般采枝扦插繁殖,插後一星期便開始生根、萌芽,成活率可達95%—100%,一月後更可出圃定植。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每畝貓須草可産幹品150—200公斤。
【別名】腎茶、貓須公
【來源】唇形科貓須草屬植物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c. y. wu[clerodendron spicatus thunb.; orthosiphon aristatus (blume) miq.]以莖、葉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幹。
【性味歸經】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排石利尿。用於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膽結石。
【用法用量】 1~2兩。
【備註】(1)海南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 rubicundus var. hainanensis [orthosiphon rubicundus var. hainanensis sun]與上種類似,亦同等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貓須草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册》)
【異名】貓須公、腎茶。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貓須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貓須草
亞灌木,高0.5~1米。莖枝四方形,紫褐色。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3~12釐米,寬1.5~5釐米,邊緣在中部以上有鋸齒,兩面被毛,下面具腺點;葉柄長1~3釐米。花淡紫色,2~3朵一束對生,總狀花序式排列於枝頂;萼管狀,5齒裂,結果時下傾,上面裂齒大,膜質;花冠管纖弱,肢2唇形,上唇3~4裂,下唇全緣;雄蕊4,2長2短,花絲伸出花冠之外,形如貓須,長4~6釐米;花盤前面腫脹:花柱頂端棒狀。小堅果球形,表面有網紋。花期夏、秋。
生於陽光充足的曠地上,分佈我國南部。多為栽培。
【採集】全年可采,切段,曬幹。
【化學成分】含硫酸鈣、未知有機酸的鈣????和鉀????,揮發油、皂甙、戊糖,己糖、葡萄糖醛酸等。葉含內消旋肌醇。
【性味】甘淡微苦,涼。
【功用主治】清熱去濕,排石利水。治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鮮者3~4兩)。 |
|
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 C.Y.Wu)
貓須草為唇形科腎茶屬植物,由於其雄蕊酷似貓的鬍須,故有此名。其花序為輪傘形,在主莖及分枝上又多重地組成頂生總狀花序,十分美觀。
貓須草産於我國廣東、海南、雲南南部、廣西南部、臺灣及福建。西雙版納的傣族稱貓須草為“牙路妙”,常種於房前屋後的園圃之中,作觀賞及藥用。傢人如患泌尿係統病或上呼吸道炎癥,隨手采來新鮮的貓須草,用開水一衝就服用,既當茶喝,又可治病。據有關資料記載,貓須草清涼消炎,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和風濕性關節炎。
1984年,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用貓須草研製了一種“清涼保健茶”,經思茅地區中草藥研究所對當地高溫作業工人和接觸粉塵工人等進行臨床試驗,對173個病例作資料分析,認為“清涼保健茶”對泌尿係統病患者及上呼吸道炎癥患者效果特別明顯。其中對小便短、急,小便時塞痛,尿頻尿急患者治愈率達89%—100%。對患上呼吸道炎癥者,如口幹、口臭、口苦、咽喉充血疼痛均有良好的緩解及治愈效果,且長期飲用後無副作用。貓須草對生態適應性較廣,在雲南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其栽培技術簡便,一般采枝扦插繁殖,插後一星期便開始生根、萌芽,成活率可達95%—100%,一月後更可出圃定植。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每畝貓須草可産幹品150—200公斤。
【別名】腎茶、貓須公
【來源】唇形科貓須草屬植物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C. Y. Wu[Clerodendron spicatus Thunb.; Orthosiphon aristatus (Blume) Miq.]以莖、葉入藥。全年可采,切碎曬幹。
【中藥化學成分】:含硫酸鈣、未知有機酸的鈣????和鉀????、揮發油、皂俄、戊糖、己糖、葡萄糖醛酸等。葉含內消旋肌醇(Myo- inositol。
【性味歸經】甘、微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祛濕,排石利尿。用於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膽結石。
【用法用量】 1~2兩。
【用方舉例】
貓須草茶
出處 :《嶽美中論醫案》
組成 : 貓須草6O剋,莖與葉切碎。
功用 : 利尿排石。
主治 : 腎結石、膀胱結石、膽結石、痛風、風濕性關節炎。
製法 : 上藥緊保溫瓶中以沸水適量衝泡,蓋悶15分鐘。頻飲代茶,1日服完。每日1劑。
宜忌 : 脾胃虛寒者慎用。
按語 : 此藥為印度尼西亞草藥,當地醫生常用治結石病,效果頗著。該藥從印尼至南亞諸島及澳洲均有生長,我國海南島亦有栽培。據《中藥大辭典》記載,貓須草含硫酸鈣、未知有機酸的鈣????和鉀????、揮發油、皂甙、已糖、葡萄糖醛酸等。葉含內消旋肌醇。味甘淡微苦、性寒。能清熱去濕、排石利水。可治急慢性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性關節炎。
【備註】(1)海南貓須草Clerodendranthus rubicundus var. hainanensis [Orthosiphon rubicundus var. hainanensis Sun]與上種類似,亦同等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