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草藥 : 動物 : 林業樹種 : 多孔菌科 > 豬苓
目錄
菌類植物 Fungi
  菌類植物。菌核中醫入藥,有利水滲濕的功效。 清 王韜 《補尫起廢藥痼議》:“顧賊一日不滅,則此諸弊政一日不能去,此猶飲鴆湯以療渴,進豬苓以養生,暫猶不可行者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四·豬苓》。
No. 2
  即豕零。《莊子·徐無鬼》“豕零也” 陸德明 釋文引 晉 司馬彪 曰:“一名豬苓。”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四·豬苓》。參見“ 豕零 ”。
No. 3
  中文名:豬苓
  拉丁文名:polyporus
  植物學名:polyporus umbellatus fries
  別名 豕零、野豬糞、地烏桃。
  英文名稱:p. hoelen rumph (chuling)
  來源 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菌核。
  植物形態 菌核呈長形塊狀或不規則球形,稍扁,有的分枝如薑塊,表面灰黑色或黑色,凹凸不平,有皺紋或瘤狀突起,幹後堅實,斷面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質化,較輕。子實體由菌核內生出,有菌柄及菌蓋。菌蓋肉質,幹後堅脆,圓形。擔子短棒狀,頂生4個孢子。孢子卵圓形,壁光滑。
  生於山林中闊葉樹的根際。主産陝西、雲南、河南、河北。
  采製 春、夏、秋季采挖,曬幹或趁鮮切片,曬幹。
  性狀 菌核呈不規則條狀、圓塊狀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3~8cm表面灰黑色、棕黑色,皺縮或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顆粒性,類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有類似茯苓聚糖的豬苓聚糖、α-羥基-二十四碳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麥角甾醇、生物素(biotin)等。
  性味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 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釋名: 地烏桃。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1、鎮心明目,止血生肌。用琥珀一兩、鱉甲一兩、京三一兩、延鬍索半兩、沒藥半兩、大黃五分,一起熬搗為散。每服二一匙,空心服,酒送下。一天服二次,有特顔色。此方名“琥珀散”。
  2、癥瘕氣塊,産後血暈。治方同上
  3、初生嬰稱驚闡。用琥珀、防風各一錢,朱砂半錢,共研為末,以豬乳調二、三分塗入口中。又方:用琥珀、朱砂各少許,全蝎一枚,共研為末,以麥門鼕湯調二、三分送服。
  4、小便淋瀝。用琥珀末二錢、麝香少許,開水或萱草煎湯送服。年老和體虛的人,可用人參湯送服。亦可加蜜調末做成丸子。用赤茯苓湯送下。
  5、不便尿血。用琥珀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送下。
  6、墜跌旅伴血。颳取琥青天屑。用酒送服一匙,或加蒲黃亦可。一天服四、五次。
  【英文名】 polyporus
  【別名】野豬糞
  【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乾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製法】除去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狀】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
  【鑒別】
  (1) 本品切面:全體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外層厚27~54μm ,菌絲棕色,不易分離;內部菌絲無色,彎麯,直徑2~10μm,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狀膨大。菌絲間有衆多草酸鈣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體形、規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則多面體,直徑3~60μm,長至68μm ,有時數個結晶集合。
  (2) 取本品粉末1g,加稀????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鐘,攪拌,呈黏膠狀。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氫氧化鈉溶液(1→5)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能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備註】(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病癥,常與茯苓、澤瀉等品同用(如五苓散);陰虛者配阿膠、滑石等同用(如豬苓湯)。凡濕註帶下,濕濁淋病,濕熱泄瀉等癥,都可配合其它利水滲濕藥或清熱燥濕藥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No. 4
  豬苓
  (《本經》)
  【異名】豕零(《莊子》),猳豬屎(《本經》),豕橐(《莊子》司馬彪註),豨苓(《韓昌黎集》),地烏桃(《本草圖經》),野豬食(《東北藥植志》),豬屎苓(《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豬苓的乾燥菌核。
  【植物形態】豬苓
  菌核呈長形塊狀或不規則塊狀,有的呈關狀,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皺紋及窟狀突起;斷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質化,較輕。子實體從地下菌核內生出,常多數合生,菌柄基部相連或多分枝,形成一叢菌蓋,傘形成傘狀半圓形,直徑達15釐米以上。菌蓋肉質,幹後硬而脆,圓形,寬1~8釐米,中部臍狀,表面淺褐色至紅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與菌肉同色,與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顯微鏡下呈卵圓形。
  生長在山林中柞樹、楓樹、樺樹、槭樹、橡樹的根上,性喜鬆軟凸起不易長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處生有一莖多頭蘑菇狀的子實體。分佈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及東北等地。
  【採集】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兩季為多。挖出後去掉泥砂,曬幹。放乾燥通風處。
  豬苓隱生於地下,地上無苗,尋找較睏難。據河北經驗,凡生長豬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發黑,雨水滲透也快,小雨後地面仍顯乾燥。
  【藥材】為乾燥的不規則的長形塊狀或近圓形塊狀,大小粗細不等,長形的多彎麯或分枝如薑,長約10~25釐米,徑約3~8釐米,圓塊狀的直徑約3~7釐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體有瘤狀突起及明顯的皺紋。質堅而不實,輕如軟木,斷面細膩,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顆粒狀。氣無,味淡。以個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體較重者為佳。
  主産於陝西、河南、河北、四川、雲南。甘肅、青海、遼寧、吉林、黑竜江、內蒙古、湖北等地亦産。陝西、雲南産量較大,陝西産者質量最佳。
  【化學成分】含麥角甾醇、生物素、糖類、蛋白質。
  【藥理作用】①利尿作用
  健康人口服豬苓煎劑5剋,6小時內尿量增加62%,氯化物增加45%,但3剋煎劑及臨床常用量對人未能證實有利尿作用。以不麻醉的帶輸尿管瘻犬作實驗,豬苓煎劑0.25~0.5/公斤靜脈或肌肉註射表現利尿,口服或靜脈註射量低於0.0048/公斤,則無作用。傢兔口服或腹腔註射,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煎劑、流浸膏2/公斤則無效。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但切除腎上腺的大鼠,豬苓煎劑與去氧皮質酮合用,對尿量及????的排泄並無影響。豬苓含鉀量不高(30毫剋%),亦不稀釋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於抑製了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五芩散煎劑(豬苓、茯苓、白术、澤瀉、桂枝)靜脈註射於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時增加鈉、鉀、氯離子的排出,醇提水溶液給大鼠口服亦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其組成藥物中以桂枝利尿較顯著。
  ②抗菌作用
  豬苓的醇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
  【炮製】洗淨泥砂,潤軟切片,晾幹。
  《雷公炮炙論》:"凡采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幹用。"
  【性味】甘淡,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藥性論》:"微熱。"
  ③李杲:"淡甘,平。"
  【歸經】入脾、腎、膀胱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陽、少陰經。"
  ②《藥品化》:"入脾、膀胱二經。"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泄瀉,淋、濁,帶下。
  ①《本經》:"主痃瘧,利水道。"
  ②《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③《珍珠囊》:"滲泄,止渴,又治淋腫。"
  ④《醫學啓源》:"大燥除濕。《主治秘要》雲,去心懊憹。"
  ⑤《醫學入門》:"治中暑消渴。"
  ⑥《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宜忌】無水濕者忌服。
  ①《醫學啓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②《醫學入門》:"有濕癥而腎虛者忌。"
  ③《得配本草》:"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
  【選方】①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②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③治痃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鬍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發前服,渣再煎,發後服。(《方脈傢寶》)
  ④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緑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聖濟總錄》豬苓丸)
  ⑤治子淋:豬苓五兩。搗篩,以白湯三合,和方寸匕為一服,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不瘥,宜轉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⑥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餘豬苓末拌丸,使幹,入不油砂瓶中養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湯下,於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⑦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⑧傷寒口渴。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豬苓湯"。
  ⑨通身腫滿,小便不利。用豬苓五兩,研為還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⑩妊娠腫渴(鄶、腹皆腫,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名傢論述】①《本草衍義》:"豬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②《用藥心法》:"豬苓,苦以泄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③《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芩也。"
  ④《本草匯言》:"豬苓,滲濕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的藥也。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裏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瘧。甄氏方主傷寒溫疫大熱。能發汗逐邪。此分利表陽之氣於外也。張氏方主腹滿腫脹急痛,心中懊憹,瘧痢瘴瀉,此分利裏陰之氣於內也。張仲景治太陽病脈浮、發熱、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鼕時寒嗽,兼寒熱如瘧狀者,名為痰風,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豬苓,開達腠理,分利陰陽之妙用也。"
  ⑤《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於滲,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療黃疸,獨此為最捷,故云與琥珀同功。但不能為主劑,助補藥以實脾,領泄藥以理脾,佐溫藥以暖脾,同涼藥以清脾,凡脾虛甚者,恐泄元氣,慎之。"
  ⑥《本草述》:"方書有雲,濕在脾胃者,必用豬苓、澤瀉以分理之也。按豬苓從陽暢陰,潔古所謂升而微降者是,陽也;澤瀉從陰達陽,潔古所謂沉而降者是,陰也。二味乃合為分理陰陽。"
  ⑦《長沙藥解》:"豬苓,滲利泄水,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濕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清風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達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木,地黃之清風也:若徒求利於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⑧《本草求真》:"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並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鹹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在。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陂之患矣。至於茯苓雖屬滲劑,有濕自可以去,然茯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治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閉,無不藉此以為宣導之需,古人已雲清利小便,無若此駃,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緻損目。"
  【附方】 豬苓是真菌類多孔菌科植物豬苓菌的菌核,常寄生於楓樹、柞樹、樺樹、椴樹等的樹幹或根部。李時珍說"豬苓淡滲透.....利不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概述
  豬苓為我國常用的菌類藥材,已有2000多年的藥用歷史,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乾燥菌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豬苓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早在《莊子》一書中名為"豕零";《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經集註》記有:"楓樹苓,其皮去黑作塊似豬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實者佳,用之削去黑皮。"《本草衍義》載:"豬苓,行水之功靈,久服必損腎氣,昏入目"。《本草求真》載:"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並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常用中藥材)
産地分佈
  豬苓在我國分佈較廣。主要分佈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竜江、湖南、四川、貴州、陝西、青海、寧夏。主産於河北贊皇、平山、武安、涉縣、阜平、淶源、赤城、蔚縣、崇禮、圍場、平泉;山西陽麯、文水、交城、沁水、武鄉、黎城、介休、靈石、岢嵐、五臺、應縣、霍縣、興縣、汾陽、嵐縣、左權、代縣、孟縣、吉縣、和順;內蒙古寧城、剋什剋滕、喀喇沁旗;吉林輝南、集安、通化、柳河、長白、撫鬆、靖宇、延吉、汪清、敦化、竜井、樺甸;黑竜江雙鴨山、穆棱、黑河、鐵力、寧安;湖南瀏陽、平江;四川灌縣、北川、旺蒼、洪雅、峨邊、屏山、滎經、理縣、金川、沐川、天全、茂汶、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馬邊;貴州遵義、習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寧;陝西周至、寶雞、太白、鳳縣、寧陝;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貴德、興海;寧夏涇源、隆德。(常用中藥材)
形態特徵
  菌核體呈塊狀或不規則形狀,表面為棕黑色或黑褐色,有許多凸凹不平的瘤狀突起及皺紋。內面近白色或淡黃色,乾燥後變硬,整個菌核體由多數白色菌絲交織而成;菌絲中空,直徑約3毫米,極細而短。子實體生於菌核上,傘形或傘狀半圓形,常多數合生,半木質化,直徑5-15釐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細小鱗片,中部凹陷,有細紋,呈放射狀,孔口微細,近圓形;擔孢子廣卵圓形至卵圓形。(常用中藥材)
生物學特性
  豬苓具喜冷涼、陰鬱、濕潤,怕幹旱的特性。在地溫5-25℃條件下均生長。西北産區地溫在17-19℃時生長良好,10℃時萌發,22℃時子實體開放;華北産區平均地溫達9.5℃時萌發,12℃左右時新苓生長膨大,14℃左右時新苓萌發多,個體增長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質土、砂壤土,為宜。
  豬苓的生活史分擔孢子、菌絲體、菌核、子實體四個階段。擔孢子是子實體産生的有性孢子(長卵狀橢圓形,一端有尖,無色,平滑,7-10×3-4毫米),萌發後形成初生菌絲體,初生菌絲體質配後産生雙核的次生菌絲,諸多次生菌絲緊密纏結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儲存養分,耐高、低溫和幹旱。在不適宜的條件下,能夠長時間保持休眠狀態,遇適宜的溫度、濕度和營養條件,即可在菌絲體的任何部分萌發産生新的菌絲。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層5釐米處溫度達到8-9℃時,菌核開始生長,菌核體上萌發出許多白色毛點,隨着氣溫的升高,毛點不斷長大變厚,形成肥嫩有光澤的白色菌核,逐漸嚮地表生長。8、9月地溫達12-20℃時,菌核生長進入旺盛期,體積、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澤從基部到中間由白變黃。此時如遇連陰雨天,空氣濕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長出子實體,開放散出孢子。隨着地溫下降,子實體很快枯爛。10月以後,當地溫降至8-9℃時,豬苓停止生長,進入鼕眠。翌年春又萌發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繼生,群體合聚形成一窩。土壤肥沃,營養豐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稱"豬屎苓";土質瘠薄,養料不足,結苓小,分叉多,俗稱"雞屎苓"。在外界環境條件極端不利時,豬苓將停止生長,菌核老化,色澤變為深黑色,核體出現大小孔眼,直至腐爛。
  豬苓與密環菌的關係,尚須進一步研究。(常用中藥材)
  生長習性:
  豬苓具喜冷涼、陰鬱、濕潤,怕幹旱的特性。(常用中藥材)
  生長周期:
  豬苓為多年生真菌,一般經過2個生長季節即可采挖。
生態環境
  豬苓多生長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嚮陽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植被多為闊葉次生林,常見樹種為柞、槭、橡、榆、楊、柳、竹等。(常用中藥材)
種植技術
  (一) 選地整地
  選地:選擇陰坡林下,肥沃濕潤,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整地:可在選好的樹種下,於近根處挖長60釐米、寬50釐米、深45釐米的土坑,或將土地耕翻耙平,開穴待種。
  (二)種植方法
  培養菌材:選擇紅青岡、水青岡、椴樹、臭椿等樹種作菌材,於生新葉前採集直徑10釐米左右的樹枝或木段,每隔3-5釐米砍成魚鱗口。密環菌種廣泛分佈於天然次生林中,於林下採集着生棕紅色的菌索作菌種,再將備好的木段與採集的菌材於3、4月間按3∶1的比例相間擺放整齊。然後將切成碎塊的幼嫩的密環菌索撒在上面,用腐殖土填空隙覆蓋,以不露木段為度,上面再蓋一層樹葉。按此要求堆積高1米左右,並在四周蓋土10釐米左右,上邊再蓋上樹枝、蒿草或樹葉即可。天氣幹旱時應適當灑水保持一定濕度。當年菌材即可培育好,備作翌年使用。
  培植種苓選擇:采挖野生豬苓作種苓。選單體重15剋以上,顔色較淺,呈灰褐色的嫩菌核掰成小塊。
  培植時間:春秋兩季均可。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
  培植方法:先將兩季整好的坑底部挖鬆,鋪一層樹葉,將培養好的菌材按間隔6釐米左右擺於底層,於菌棒間放種苓5-8塊,使其靠近密環菌生長較多的魚鱗口上,再用樹葉填充空隙,按此要求每坑栽植2-3層,再覆蓋腐殖土,輕度鎮壓即可。也有的采取在培養菌材的同時栽植豬苓,此法將新材與菌種材相間擺放於坑內,再按上述要求栽植,這樣可縮短生産周期。菌材數量視其菌材粗細而定。
  (三)田間管理
  豬苓生長對土壤水分要求比較嚴格。春季天氣乾燥時,要適當澆水。秋季雨水大時,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夏季氣溫過高時,要覆蓋樹枝、蒿草,以降低坑內溫度。(常用中藥材)
采收及加工
  采挖分春、秋兩季進行,最好於休眠期采挖,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收穫時輕挖輕放,取出色黑質硬的菌核作商品。將色澤淡、體質鬆軟的作種苓繼續培養,連續使用3代後,其生長力減退應更換新的野生幼苓種。收穫後,除去砂土等雜物,曬幹即可。
  目前,窒內培養豬苓正處在實驗階段,尚未應用於生産,其方法略。(常用中藥材)
儲藏養護
  豬苓一般用麻袋包裝,每件30公斤左右,貯於倉庫乾燥陰涼處,溫度30℃以下,相對濕度65-70%。商品安全水份10-13%。
  本品較少黴變,為害的倉蟲發現有胸角蕈甲、藥材甲、毛薪甲、九節胸角蕈甲、銹赤扁𠔌蛾等。蟲蛀後商品輕泡,偶見黴斑。
  儲藏期間,應保持整潔衛生,高溫季節前,進行環境消毒,減少污染源。有條件的地方密封充氮,使貯藏空間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15%左右,進行養護。發現黴跡、蟲蛀,及時晾曬;嚴重時用磷化鋁、溴甲烷等熏殺。(常用中藥材)
藥材性狀
  豬苓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釐米,直徑2-6釐米。體輕,質硬,略呈顆粒狀。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規格標準:
  混等,幹貨,以表面烏黑,塊大體實者為佳。(常用中藥材)
性味功效
  豬苓味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主要成分
  豬苓聚糖1、麥角甾醇、α-羥基廿四碳酸、糖類、粗蛋白等。
主要藥理作用
  以不麻醉的帶輸尿管瘻犬作實驗,豬苓煎劑0.25-0.5/公斤靜脈或肌肉註射表現利尿;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增加尿量,但切除腎上腺的大鼠,豬苓煎劑與去氧皮質酮合用,對尿量及????的排泄並無影響;豬苓含鉀量不高於30%,亦不稀釋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於抑製了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豬苓的醇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並研究發現豬苓多聚糖有抗癌作用。(常用中藥材)
發展前景
  豬苓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不僅具有利尿和抗菌作用,經研究發現有抗癌作用,需要量將會逐年增加。同時人工栽培豬苓已基本成功。我國森林資源豐富,適宜栽培的土地較多,發展生産潛力很大。
  豬苓生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野生資源保護工作沒有跟上,群衆連年采挖,資源越來越少;栽培面積小,單産低,收益少,發展緩慢。因此,應切實加強資源保護工作,指導群衆合理采挖;要進一步加強科研工作,研究推廣優質高産栽培技術,積極擴大種植面積,逐步形成生産基地,確保醫藥衛生事業日益發展的需要。(常用中藥材)
  70年代至80年代生産情況:
  豬苓商品來源於野生資源。新中國成立後,列為三類品種,由市場調節産銷。40年來,全國豬苓生産不斷發展,收購量逐年增加,購銷同步增長,屬於可以滿足供應的品種。
  豬苓購銷變化不大,呈現相對穩定,逐年上升趨勢;雖然1970年收購量有所下降,仍能保證市場需要,未出現過積壓和脫銷情況。1980年中藥材市場放開後,由於價格的變化,豬苓購銷大幅度上升,1983年收購127多萬公斤,銷售70多萬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常用中藥材)
藥典標準
  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 Fries的乾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狀: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
  鑒別:(1)本品切面:全體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外層厚27-54μm,菌絲棕色,不易分離;內部菌絲無色,彎麯,直徑2-10μm,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狀膨大。菌絲間有衆多草酸鈣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體形、規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則多面體,直徑3-60μm,長至68μm,有時數個結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鐘,攪拌,呈黏膠狀。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氫氧化鈉溶液(1→5)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檢查:總灰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 K)。
  炮製:除去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豬苓栽培技術
  (一)概述
  別名野豬糞、地烏桃、粉豬苓等。
  為多孔菌科多孔菌屬植物豬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Grifola umbellataPilat] 的菌核。性味平、甘、淡。有利小便,滲濕之功能。近年來發現豬苓有抗癌作用。用於急性腎炎,全身浮腫,水腫,小便不利,熱淋,尿急,尿頻,尿道痛,口渴,飲水則吐,受暑水瀉,黃疸等病癥。在我國分佈較廣,河北、山西、河南、遼寧、吉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陝西、甘肅等省均産。陝西省的安康、漢中、商洛、寶雞、長安、渭南等秦、巴山區有野生。
  (二)植物特性
  豬苓為擔子菌綱多孔菌科,菌絲特化形成菌核。菌核呈長形塊狀或不規則球形,稍扁,有分枝幹薑狀,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皺紋或瘤狀突豐收,乾燥後堅而不實,斷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質化。子實體從理於地下的菌核內生出。菌柄往往於基都相連或大量分枝,形成一叢菌蓋,總直徑達15釐米以上。菌蓋肉質,乾燥後堅硬而脆,圓形,中央為臍狀,表面近白至淡褐色,邊緣薄而銳,常常內捲。菌肉薄,白色。菌管與菌肉同色,與菌柄呈延生;管口圓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個。
  (三)生長特性
  喜肥沃濕潤、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豬苓在地面下5釐米溫度8~9℃時開始生長,15~20℃時生長最適,25~30℃菌絲停止生長,進入短期休眠,或者長出子實體,度過不良環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鼕初,地面下5釐米,溫度低於8℃又進入鼕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為豬苓菌絲的活躍生長期。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最好選擇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嚮東南或西南即半蔭坡,土層深厚、腐殖多,疏鬆的砂質壤上。植被物為樺木、橡、槭、樺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豬苓進行繁殖。
  3.栽培時間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這時豬苓正度過休眠期進入生長期,密環菌也處在生長期,兩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關係。
  4.栽培方法
  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釐米,長寬各70釐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壞森林,又能給豬苓創造適宜的環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壞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長有密環菌的朽樹根、樹枝、樹皮作菌種和砍的新樹棒(粗約10釐米,長50~60釐米的短節)堆放在坑內,蓋土20~25釐米,溫度適宜,經過1~2個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準備栽天麻的菌材,或栽過天麻尚未腐爛又沒長雜菌的老棒來栽培豬苓。一窩用5根菌棒,下種菌核0.18千克。栽時選完整無傷的新鮮野生小豬苓,或把豬苓核分成小塊,每塊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壓緊使菌核扯斷的菌絲斷面與菌材緊密結合。一根菌材上可壓放苓塊7~8個,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類推,一般衹栽一層,最好蓋腐殖土20~25釐米,略高出地面,兩年後可以采挖。
  (五)采收加工
  豬苓多年生習性,一兩年內産量不高,栽培三四年纔是繁殖旺盛時期。收穫中要註意表面土層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為好。色黑質硬的稱為老核,這就是商品豬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豬苓。色澤鮮嫩的灰褐色或黃色豬苓,一般核體鬆軟,可作種核。
  在收穫時要去老留幼,將已收穫的豬苓菌核去雜刷洗,弄得幹幹淨淨,然後在日光下自然晾曬,幹後即可裝運銷售。用麻袋或竹籮裝,放乾燥處保存。
  豬苓外皮烏黑光澤,體重,堅實,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佳。
中國藥典2005版
  名稱:
  豬苓
  漢語拼音:
  Zhuling
  英文名:
  POLYPORUS
  基原: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乾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狀:
  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
  鑒別:
  (1)本品切面:全體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外層厚27-54μm,菌絲棕色,不易分離;內部菌絲無色,彎麯,直徑2-10μm,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狀膨大。菌絲間有衆多草酸鈣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體形、規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則多面體,直徑3-60μm,長至68μm,有時數個結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鐘,攪拌,呈黏膠狀。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氫氧化鈉溶液(1→5)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檢查:
  總灰分 不得過12.0%(附錄Ⅸ K)。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
  甘、淡,平。
  歸經:
  歸腎、膀胱經。
  功效:
  利水滲濕。
  主治:
  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用法用量:
  6-12g。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
  中西藥分類:
  中藥(藥材及飲片)
中 草 藥
    POLYPORUS
中國藥典2000版
  豬苓
  拼音名:Zhuling
  英文名:POLYPORUS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259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ies的乾燥菌核。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乾燥。
  【性狀】本品呈條形、類圓形或扁塊狀,有的有分枝,長5~25cm,直徑2~6cm。
  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皺縮或有瘤狀突起。體輕,質硬,斷面類白色或黃白色,
  略呈顆粒狀。氣微,味淡。
  【鑒別】(1)本品切面:全體由菌絲緊密交織而成。外層厚27~54μm,菌絲棕
  色,不易分離;內部菌絲無色,彎麯,直徑2~10μm,有的可見橫隔,有分枝或呈結節
  狀膨大。菌絲間有衆多草酸鈣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體形、規則的雙錐八面體形或不規
  則多面體,直徑3~60μm,長至68μm,有時數個結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g,加稀????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分鐘,攪拌,呈黏膠狀。另取
  本品粉末少量,加氫氧化鈉溶液(1→5)適量,攪拌,呈懸浮狀。
  【檢查】總灰分不得過12.0%(附錄ⅨK)。
  【炮製】除去雜質,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利水滲濕。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英文解釋
  1. :  Chuling,  Polyporus,  Agaric,  umbellate pore fungus,  grifola
  2. lat.:  polyporus umbellatus
相關詞
天麻食用菌藥品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