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表現在交往過程中,自我牽連傾嚮太重,何謂自我牽連太重,就是總覺得其他什麽事情都會與自己有關,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 |
|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傢。曹呂兩傢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認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見到幾個同學背着他講話,就會懷疑是在講他的壞話;老師有時對他態度冷淡一些,又會覺得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等等他們總覺得別人在背後說自己壞話,或給自己使壞。喜歡猜疑的特別註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發現其中的“潛臺詞”,這樣便不能輕鬆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係。這種人心有疑惑,不願公開,也少交心,整天悶悶不樂、鬱鬱寡歡。由於自我封閉,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輸入和人間真情的流露,便由懷疑別人發展到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消極、被動。 |
|
1.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
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在山𠔌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産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2.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繫。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産生猜疑心理。
3.對交往挫折的自我防衛
有些人以前由於輕信別人,在交往中受過騙,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損失和感情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
|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品質。也就是說要加強個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質的修養,淨化心靈,提高精神境界,拓寬胸懷,以此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幹擾。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衹有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擴展思路,走出“先入為主”“按圖索驥”的死鬍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衹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衆,或者面對面地與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談,讓深藏在心底的疑慮來個“曝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瞭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排釋誤會、獲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第四,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纔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劇。因此,當人們聽到“長舌人”傳播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必要時還可以當面給予揭露。第五,要綜合分析被猜疑對象的長期表現,識破各種離間計。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歷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於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猜疑的人通常過於敏感。敏感並不一定是缺點,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於敏感,特別是與人交往時過於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製了。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理智力量剋製衝動情緒的發生。
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産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個農夫,如果失斧後冷靜想一想,斧頭會不會是自己砍柴時忘了帶回傢,或者挑柴時掉在路上,那麽,這個險些影響他同鄰人關係的猜疑,或許根本就不會産生。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
3.學會自我安慰。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産生誤會,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産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4.及時溝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不被誤會的人是沒有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消除誤會的能力與辦法,如果誤會得不到盡快的解除,就會發展為猜疑;猜疑不能及時解除,就可能導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同你“懷疑”的對象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誤會。猜疑者生疑之後,冷靜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靜思索後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疑者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誤會,可以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瞭解對方的想法,也很有好處;若真的證實了猜疑並非無端,那麽,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衝突之前。 |
|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品質。也就是說要加強個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質的修養,淨化心靈,提高精神境界,拓寬胸懷,以此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幹擾。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衹有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擴展思路,走出“先入為主”“按圖索驥”的死鬍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衹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衆,或者面對面地與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談,讓深藏在心底的疑慮來個“曝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瞭解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排釋誤會、獲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第四,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纔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劇。因此,當人們聽到“長舌人”傳播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受騙上當,必要時還可以當面給予揭露。 第五,要綜合分析被猜疑對象的長期表現,識破各種離間計。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歷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於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猜疑的人通常過於敏感。敏感並不一定是缺點,對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靈氣,有創造力,但如果過於敏感,特別是與人交往時過於敏感,就需要想辦法加以控製了。具體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理智力量剋製衝動情緒的發生。
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産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個農夫,如果失斧後冷靜想一想,斧頭會不會是自己砍柴時忘了帶回傢,或者挑柴時掉在路上,那麽,這個險些影響他同鄰人關係的猜疑,或許根本就不會産生。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於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卻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與周圍處理好人際關係,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當我們充滿信心地進行工作和生活時,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行為,也不會隨便懷疑別人是否會挑剔、為難自己了。
3.學會自我安慰。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産生誤會,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細節上不必斤斤計較,可以糊塗些,這樣就可以避免自己煩惱。如果覺得別人懷疑自己,應當安慰自己不必為別人的閑言碎語所糾纏,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産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4.及時溝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不被誤會的人是沒有的,關鍵是我們要有消除誤會的能力與辦法,如果誤會得不到盡快的解除,就會發展為猜疑;猜疑不能及時解除,就可能導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同你“懷疑”的對象開誠布公地談一談,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誤會。猜疑者生疑之後,冷靜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靜思索後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疑者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誤會,可以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瞭解對方的想法,也很有好處;若真的證實了猜疑並非無端,那麽,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衝突之前。
負面情緒可能是心靈創傷的延續
我們總是會對某些特別的事件,在某種特定的情形下,容易憤怒,愛發脾氣。我們往往認為,是這種事最可惡,或是客觀原因出了問題,卻不知道―――我們的負面情緒可能是心靈創傷的延續
究竟是什麽東西令我惱怒?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會讓我們特別憤怒或傷心,儘管別人反應似乎沒這麽強烈,或者事後我們自己也會明白,這件事本身並不那麽嚴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場,導購員殷勤備至地迎上來,熱情地推銷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歡這種推銷方式,幾次對老公說:“我們走吧!”可他就像沒聽見,依然跟着導購轉來轉去。朋友氣壞了,扔下老公,一個人跑到老遠去逛。她是學過心理學的,每次發脾氣之前都會讓自己停頓3秒鐘。她一邊逛,一邊就開始問自己:我為什麽這麽生氣?是因為我覺得被忽視。在生活中,老公是一個重視太太意見的人。那這麽一件小事,我為什麽會如此在意?
她又主動回去找到老公接着逛,但心裏依然在琢磨。她知道,這種反應和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有關。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時代,父母對她要求嚴格,必須聽話,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那時起,她最痛恨的就是親人不尊重自己,也會很輕率地給親人下這麽一個結論。
的確,像這位朋友一樣,莫名其妙的情緒會滲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當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時,我們往往會抱怨客觀環境出了問題、對方太過分或自己當下太愚蠢。可是,也許這並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們過去的感受、形成的價值觀在這件事上進行投射。
強大外表的背後是個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體心理狀態完全是過去經歷的延續。就是這麽奇怪,很多時候,我們認為很多事已經過去了、忘記了,我已經很優秀、很完善了,但每個人過去形成的感受,還是會反映到現實生活中。
這種影響必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家庭中的排行、學校生活、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都會産生深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圍,它幾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是不自覺、不自知的。也許不是打駡,卻留下比打駡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不管他長大以後掙了多少錢,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歡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邊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無法獲得自信。
這種傷害,年齡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羅斯玩具“套娃”,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強大的外表,但他內心深處的自我,卻還是小小的一個。
很多年輕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後就把孩子扔到姥姥(奶奶)傢,因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業,顧不上啊。但幼小的心靈本能地要依賴他人,因此,姥姥(奶奶)就變成了“媽媽”。當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邊,而這時,媽媽意味着什麽呢?多半衹是一個符號而已。
最要緊的是扔來扔去本身,會讓孩子産生極大的不安全感。長大以後,心理會産生微妙的變化,給自己設置一道墻,不允許別人靠得太近,不讓自己再心痛。
將來在他處理與愛人的關係上可能會表現出兩種傾嚮:要麽對分離産生焦慮,牢牢地把愛人綁在身邊,在對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麽害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對與人分離表現得出奇地冷漠和决然。
提高自我覺察能力
既然成長的遭遇是這麽“被動”,那麽面對不斷産生的負面情緒,我們能做些什麽呢?遇到不愉快,我們常常這麽勸別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麽可能呢?心靈負載的痛苦很難忘記。那些經常纏繞的噩夢,某種似曾相識的場景,都是一種隱約的提醒。
一位朋友40歲才學遊泳―――我清晰地記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臉色蒼白,渾身發抖,那是真正的恐懼,他小時候曾差點被淹死。可是他終於學會了遊泳!戰勝了自我。這大概就是常說的“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需要超人的勇氣和力量。但在現實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覺察能力。自我覺察,並不是反省和自責,而是從客觀的角度認識自我。比如可以問問自己:我在什麽情況下會不高興?究竟是什麽東西令我惱怒?你會發現,自己的負面情緒多半和過去的經歷有關。當你能夠在這個層面上理解自己,就會減少一點內疚和自責。
當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還會發脾氣,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時也會更誠懇一點。
一位心理治療師講過她的親身體會。“文革”時期,她的家庭遭受極大衝擊,也從此培養了她堅強不屈的性格,曾把一個愛欺負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决不受氣,也保護身邊的人不受欺負。
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她自己也漸漸長大、結婚、生子。一次,她帶兒子在樓下玩,忽然發現那幾個小朋友明顯在欺負兒子,她頓時火冒三丈。但轉瞬又發現,兒子竟然渾然不覺,既不憤怒,也不委屈,若無其事地繼續跟他們玩。是啊,孩子從小受到傢人的呵護,內心安全,並不感到受傷,因此能安然地面對這一切。
事後她說:如果我沒有學過心理治療,可能會衝上去幫他打一架,也可能會指責兒子:“你怎麽這麽笨!”我的感受和判斷就會影響孩子,留下烙印,他長大以後再這樣教育子女,烙印就會一代又一代傳下去。
不管願意不願意,“烙印”人人都會有,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還算滿意,就可以這麽順理成章地過下去,可如果你總是不快樂,或總是在某些方面不快樂,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還可以找個心理醫生幫你觀照一下自己。
歸根結底,放鬆一點兒,別過於自責,是理解自己的基礎。實在情緒難以控製,索性先順其自然。不是嗎?也正是由於那麽多與衆不同的成長經歷纔造就出每個人獨特的個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這麽整合出來的。想想看,要是大傢都精通心理學,為人處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統一標準,那個性不就都一樣了嗎?這個世界該多麽單調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