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中文名 狼毒大戟
種拉丁名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種別名 狼毒疙瘩、狼毒、貓眼睛、山紅蘿蔔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40cm,有白色乳液;根肥厚肉質,圓柱形,外皮土褐色,含黃色汁液。莖基部的葉多鱗片狀,嚮上逐漸增大,互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中上部的葉有時為3—5輪生。花序呈傘狀,有5數傘梗,每傘梗再二叉分枝,每一分枝基部有2枚對生苞片;杯狀花序,花單性同株。蒴果。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佈 分佈於黑竜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等省區;蒙古、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
生境 多生於林下草原及嚮陽石質山坡草地。
毒性 全株有毒,根毒性大。可外用治頭癬,殺鼠。全草含刺激性乳汁,皮膚接觸後,能引起水泡,誤食引起口腔咽喉的刺激、惡心、嘔吐、出血性下痢、腹痛÷出冷汗、面色蒼白、血壓下降、煩躁,嚴重時精神失常,眩暈、站立不穩、抽搐、痙攣,有時引起死亡。還可殺蛆、滅孑孓[32-34]。報道非洲産狼毒大戟漿汁對小鼠耳殼試驗ed50為15.8μg/car[35]。
化學成分 從非洲産狼毒大戟得到的有毒成分為12—異丁酰基—13—乙酰基—20—當歸酰基佛波醇酯(12—isobutyryl—13—acetyl—20—angelyphorbol)(36—16),毒性不強,小鼠耳殼試驗ed50為2.5μg/ear,持續時間也較短[36]。此外,尚含o-乙酰基—n—(n′—苯酰—l—苯丙氨酰)—l—苯丙氨醇(o—acetyl—n—(n′-benzoyl—l—phenylalanyl)—l—phenylalaninol)及樹脂等成分[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