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基督教詞彙 : 美容 > 獅子
目錄
猛獸名
  猛獸名。體大雄壯,身毛呈棕黃色,尾端生叢毛。雄獅頸部有長鬣。産於非洲和亞洲西部。捕食羚羊﹑斑馬﹑長頸鹿等動物,吼聲很大,有"獸王"之稱。
指獅子補
  指獅子補。
No. 3
  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獅的體型巨大,公獅身長可達260cm,體重200-300kg,母獅也有200cm,體重160-180kg。獅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顔色越深的傢夥或許在母獅眼裏是英武挺拔的帥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們'的註意。獅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我註意到有些人因為名字裏都有個“獅”字,就把美洲獅和母獅搞混在一起。其實單從外觀看就能有所區分,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另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相差頗遠。獅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獅的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
  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絶了。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
  獅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生活在歐洲的獅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因人類活動而滅絶,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徵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宛如抽風般獵殺殆盡(完全顯示了人類類似‘窮鬼乍富'後的猥瑣!),幸好一嚮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傢森林公園內。那裏的獅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在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絶後,吉爾國傢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獅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陸上,在這裏的廣阔草原、開闊林地、半沙漠地區生活,並在肯尼亞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發現。
  獅的亞種較多,人類學界也對獅的亞種做出了不同分類,本站目前暫時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種分類法為準註(1)。目前已有兩個亞種被人類滅絶:
  p.l.leo:巴巴裏獅子,生活在北非,於1922年滅絶。
  p.l.melanochaita:開普獅或好望角獅,生活在南非開普省,於1865年滅絶。
  與其他貓科動物最不同的是,獅屬群居性動物。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6衹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决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裏的食物充足。最大的獅群可能聚集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但大部分獅群維持15個成員左右,小一些的獅群也很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並不會時刻待在一起,不過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比較融洽。例如,母獅們會互相舔毛修飾,互相哺育和照看孩子,當然還會共同狩獵。
  獅群中的狩獵工作基本由女性成員完成。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不過夜間的成功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捕食來說一般沒多少影響,不過要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可能就會占了便宜,因為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掩蓋住這些女性獵手靠近的聲音。這些巾幗英雄們總是協同合作,尤其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這些女士們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步縮小包圍圈,其中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着伏擊。儘管這招看着厲害,但實際上它們的成功率衹有20%左右。如果狩獵地比較容易藏身,它們纔容易獲得成功。如果一旦吃飽了,它們能5、6天都不用捕食。
  獅群中男士很少參與捕獵,當然,基本衹負責“吃”。這也不能怪它們的大男子主義和懶惰。要想在開闊的草原上把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隱藏起來,還真是不容易,與其讓它們在外面四處驚嚇獵物,還不如回傢閑待着呢。
  不過儘管不事生産,雄獅仍然受到母獅的尊重,於是捕獵回來的戰利品通常先由雄獅享用,等它們用膳完畢纔是地位最高的母獅,最後纔是孩子們。
  獅通常捕食比較大的獵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馬,甚至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當然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等等也不會放過。有時它們還會仗着自己個頭大,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比如哪衹在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點的豹,甚至為此不惜殺死對方。另外,它們還會吃動物腐屍。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當然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衹待兩年(然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麽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趕走,要麽是自己膩歪了,離傢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還有,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也會被獅群實施強製獨立製——趕走(我突然想到,汗,不負責任的猜測哈,之所以會強製年輕雄獅獨立,而不是母獅,恐怕有個原因是……因為母獅纔是獅群中的捕食勞動力,沒有哪個傻瓜把勞動力趕走,而過多的公獅留在獅群,除了消耗更多的食物外沒別的用處,所以衹好把遊手好閑的年輕懶漢趕走了事……嗯,再有……每個公獅都是這麽過來的,當媳婦熬成了婆……呃……:這麽一來,草原上就會多了一堆無傢可歸的雄獅,這裏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發着魅力的壯年冒險傢,還有被人打敗趕走的老頭子。這些流浪漢有時獨自行動,黯然生存,有時幹脆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徵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哥們,在草原上四處遊蕩,追蹤遷徙的獵物群。聽說還有些雄獅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製附近的其他獅群,能同時維持兩個“傢”。唉,這個,貌似,不怎麽厚道呀……汗……
  獅群中的男性成員當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們除了承擔一半繁衍後代的任務(哼!),還要和草原上遊蕩的流浪漢們做鬥爭,這不但關乎自己在獅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權,還涉及它的後代的性命。
  獅群的領地範圍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裏沙漠(看到這個名字有誰想起過什麽麽?電影《上帝也瘋狂》呀!!)的獅群可能會搞到119-275平方公裏的領地,而在內羅畢國傢公園裏生活的獅群,頂多能搶到31平方公裏就不錯了。最大的領地能超過400平方公裏,邊界用排泄物劃分。有時相鄰獅群間的領地有時會交疊,不過它們很少以暴力解决這種問題。真是講理的好動物。
  獅群中的母獅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進入婚配狀態,而且母獅們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奇特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還沒能透徹瞭解其背後的機製。不過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基本相當,每個媽媽都能給不同的孩子哺乳,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當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沒生育的母獅也會負起照看獅群孩子的責任,為它們舔毛,並陪它們一起玩耍。
  母獅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個寶寶(通常是2-4個)。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特別是腹部和腿上。寶寶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嘗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長到6、7個月的時候,它們就基本斷奶了,這時候身上的斑點也慢慢消失。不過有個別傢夥直到成年都一直帶有這種斑點,雖然很不清晰。孩子們一般會隨着媽媽長到2歲左右,這時候男孩們就面臨嚴酷的獨立問題了。而要到性成熟,女孩們得長到2-3歲,男孩子們則要5-6歲,那時候青年獨立團也在外混了好幾年,已經強壯到能和其他獅群的男性打架了~~ 不過70%-80%的孩子都活不過兩歲。這取决於食物情況,當然,還有雄獅殺手。如果挑戰成功的雄獅要殺死的幼子超過6個月大,這時它們的媽媽會盡力帶着它們逃離獅群。圈養下的獅壽命超過30年。
  獅最大的“天”敵當然還是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類(完全沒有武器的人類恐怕連一隻暴怒的傢貓都無法戰勝!)。而且他們的獵殺絶大多數和生存毫無關係,衹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正是在它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絶,亞洲獅則幾近滅亡。如今這種非正常行為終於少了很多。不過非洲獅如今還要面臨棲息地喪失和疾病的睏擾。爆發在草原上的傳染病能在很短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例如肺結核和貓艾滋(fiv)。印象裏獸醫界已經有了貓艾滋的疫苗,不過不知道是否都能適用,效果如何。
  亞洲獅也面臨棲息地的問題。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裏的保護區,確實壓力很大。據說人們有計劃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其他保護區,為的是一旦出現疾病爆發或其他災難,還能有其他獅群幸存。不過在這個人口壓力巨大的國傢,實行如此計劃確實也具有一定難度。根據現有狀況,亞洲獅被列入cites附錄i,衆非洲亞種則列入附錄ii。
  獅子一般以食肉為主。
  英文介紹:
  lions
  lions are the only two states a male and female cat species. the enormous size lion, the lion stands up to the public 180cm, 160cm mother also. lion short hair, body color is light gray, yellow or tinted different is male lion has long had a long mane, a light brown mane. brown, black, and so on, the long mane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left shoulder and chest. the longer those manes, the deeper the color guy perhaps in the eyes of mother is tall and straight hunks yingwu, often attract more 'ladies' attention. huge lion's head, faces very broad, nasal longer tapenkeng is black. lion's ears rather short, round ears am (i note that the names of some people because lane had a "lion", put the cougar confusion and mother together. in fact alone will be able to watch from the outside distinction, mother's ears is just like the semicircle, and the cougar ears were quite long, ear relatively sharp. in addition, lion cat species belong to the subfamily leopard, cougar was cat subfami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quite well. lion forelimb more than hind legs stronger, their paw is also very wide. lion's tail is relatively long, there terminal cluster dark long hair.
  type of figure bigness of the lion, the father lion height can amount to 260 cms, weight 200-300 kgs, mother lion too contain 200 cms, weight 160-180 kgs.
獅子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the Lions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裂腳亞目--->貓型超科--->貓科--->豹亞科--->豹屬--->種
獅子的資料 Lion information
  獅子是唯一一種雌雄兩態的貓科動物,是地球上力量最強大的貓科動物。漂亮的外形、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和夢幻般的速度完美結合,贏得了“萬獸之王”的美譽。獅的體型巨大,綜合統計,非洲雄獅平均體重185公斤,體長1.7~1.9米,尾長1米(《辭海》),著名的貓科霸主。對各地區獅子進行了多次科考測量,其中,津巴布韋保護區雄獅最大值242公斤,最小172公斤,平均202公斤,津巴布韋北部發現超過272公斤的獅子。雌獅平均139.8公斤,最大165公斤,最小110公斤。卡拉哈裏雄獅平均188.4公斤,最大214公斤,最小164公斤,雌獅平均139.8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127公斤。剋魯格公園雄獅平均187.5公斤,最大225公斤,最小150公斤,雌獅平均124.2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83公斤。東非雄獅平均174.9公斤,最大204.7公斤,最小145.4公斤。雌獅平均119.5公斤,最大167公斤,最小90公斤。德蘭士瓦地區獅子出現過251公斤的測量記錄,1982年在納米比亞Etosha國傢公園實測一頭雄獅體重達到260kg,成為最大的實測科考記錄。2005年在津巴布韋測量了5頭雄獅,其中三頭體重為199公斤、209公斤、211公斤。另外,野生最大的雄獅體重可達270公斤,體全長超過3米。1960年在肯尼亞被射殺了一頭雄獅,體重測量為272公斤以及一頭1996年射殺於南非的雄獅,空腹測量超過270公斤(出自肯尼亞野生動物局)等很多個大個體紀錄。另外一頭野生雄獅狩獵紀錄是313公斤,1930射殺於南非。非洲野生雄獅體重最大的狩獵紀錄為341公斤(出自一個日本著名的介紹獅虎網站和一些科考文獻中,但尚未得到相關動物學承認)。野生亞洲獅體重狩獵紀錄是308公斤。野生非洲雌獅最大的測量紀錄為182公斤,來自肯尼亞。雄獅籠養最大體重吉尼斯世界紀錄可達366公斤,不過1970年曾出現過一頭圈養獅肩高達1.12米、全長(含尾)3.2米、體重375公斤。還有一些紀錄,有幾頭圈養的獅子體重曾分別達到了454公斤、423公斤、408公斤,雖然有相關資料,但尚未得到權威認證。
  開普獅和巴巴裏獅是滅絶的兩個亞種,其中前者滅絶於19世紀,沒有留下任何可靠的記錄,現存世的開普獅標本肩高1.06米、全長(含尾)達到2.76米。巴巴裏獅滅絶於上世紀前期,但動物園裏還有一部分籠養的巴巴裏獅,其中最大的一隻肩高達1.12米、全長(含尾)3.2米、體重375公斤,是迄今為止有確切記載的最大獅子。還有一些傳言,有兩頭獅子體重達到了454公斤和408公斤。它們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絶了。這兩個亞種曾經被猜測是世界上最大的獅亞種,但由於滅絶太早沒有留下任何可信的資料,平均體重難以猜測。巴巴裏獅的最後陣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脈。一九二二年,最後一隻巴巴裏獅是被人類的獵槍擊倒的,有關科學家認為其和東非獅大小近似。
  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亞洲獅雄性身軀略小,體長1.2~1.7米,體重一般在100~190KG左右,雄性全長1.8~2米多,皮膚比較皺。相對非洲獅,亞洲雄獅的鬃毛比較少不是很濃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長毛,而它的尾端球狀毛也較大,亞洲獅是亞洲最兇猛的貓科動物之一(在印度僅次於孟加拉虎),也是亞洲最頂級的食肉動物之一。
  獅子肩高和頭骨大小堪稱貓科之最,擁有貓科動物最大的頭骨和肩高,雄獸的顱全長,一般在35-38cm, 雌獸的, 一般在28-32cm. 顯而易見,雄獸普遍的要大於雌獸. 在我分析的來自非洲各地和印度的標本中, 南非, 埃及的標本比較大(這裏全部以雄體為準),顱全長一般都超過37cm、38cm、39cm的標本也不少。最大的一個有40.2cm,文獻上的一個標本(HEMMER,1974),頭全長達到44cm,這已經是非常巨大的個體了。東非的,一般在35-37.5cm之間. 印度的獅子比較小, 一般衹有33-34cm左右。有趣的是,一嚮被認為是體型非凡的北非獅, 頭骨並不大,最大的一個,也僅有36cm, 頭全長的範圍,基本上與東非獅相當。
  獅的毛發短,體色有淺灰、黃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獅還長有很長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長長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長,顔色越深的傢夥或許在母獅眼裏是英武挺拔的帥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們'的註意。獅的頭部巨大,臉型頗寬,鼻骨較長,鼻頭是黑色的。獅的耳朵比較短,耳朵很圓(我註意到有些人因為名字裏都有個“獅”字,就把美洲獅和母獅搞混在一起。其實單從外觀看就能有所區分,母獅的耳朵好像是個短短的半圓,而美洲獅的耳朵則比較長,耳尖也比較尖。另外,獅屬於貓科動物中的豹亞科,而美洲獅則為貓亞科,兩者相差頗遠。)獅的前肢比後肢更加強壯,它們的爪子也很寬。獅的尾巴相對較長,末端還有一簇深色長毛。獅子一般以食肉為主。非洲獅的數量在減少,但是它們目前並未被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物種(亞洲獅瀕危).
生活地點 Place to live
  生活在非洲大陸南北兩端的雄獅鬃毛更加發達,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們的體型也最大,不過在人類用獵槍對它們特殊關懷下,這兩個亞種都相繼滅絶了。位於印度的亞洲獅體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較短。它們也處在滅亡邊緣。獅過去曾生活在歐洲東南部、中東、印度和非洲大陸。生活在歐洲的獅大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因人類活動而滅絶,生活在亞洲,尤其是印度的獅差點在20世紀初被徵服印度的英國殖民者宛如抽風般獵殺殆盡,幸好一嚮將獅奉為聖獸的印度人最後保住了它們,將它們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內的吉爾國傢森林公園內。那裏的獅如今已繁衍了大約300-400頭左右。在生活在西亞的亞洲獅因偷獵而滅絶後,吉爾國傢森林已成了亞洲獅最後的棲息地……
  獅子原來分佈於除了熱帶雨林地區以外的非洲各地一起南亞和中近東地區,現在除了印度的吉爾以外亞洲其它地方的獅子均已經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獅子,目前獅子主要分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現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産
獅子的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the Lions
  獅的亞種較多,人類學界也對獅的亞種做出了不同分類,本站目前暫時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種分類法為準註:
  Panthera leo barbary - 巴巴裏獅(北非獅,阿特拉斯獅,已滅絶)
  Panthera leo melanochaita – 開普獅(凱布獅、好望角獅,已滅絶)
  Panthera leo nubica – 東非獅
  Panthera leo krugeri – 南非獅(剋魯格獅)
  Panthera leo hollisteri – 剛果獅
  Panthera leo massaicus – 馬賽獅
  Panthera leo bleyenberghi – 布倫貝爾獅
  Panthera leo somaliensis – 索馬裏獅
  Panthera leo azandica – 北剛果獅
  Panthera leo verneyi – 卡拉哈裏獅
  Panthera leo persica – 亞洲獅
  Panthera leo roosevelti – 埃塞俄比亞獅
  Panthera leo senegalensis – 塞內加爾獅
  目前已有兩個亞種被人類滅絶:
  P.l.leo:巴巴裏獅子,生活在北非,於1922年滅絶。
  P.l.melanochaita:開普獅或好望角獅,生活在南非開普省,於1865年滅絶。
與其他貓科動物的不同 With the other cats of different
  與其他貓科動物最不同的是,獅屬群居性動物,是地球上最強大的貓科動物。一個獅群通常由4-12個有親緣關係的母獅、它們的孩子以及1至2衹雄獅組成。這幾個雄獅往往也有親屬關係,例如兄弟。獅群的大小取决於棲息地狀況和獵物的多少。東非的獅群往往比較大,因為那裏的食物充足。最大的獅群可能聚集了30甚至更多的成員,但大部分獅群維持15個成員左右,小一些的獅群也很常見。一個獅群成員之間並不會時刻待在一起,不過它們共享領地,相處比較融洽。例如,母獅們會互相舔毛修飾,互相交配和照看孩子,當然還會共同狩獵。
  獅群中的狩獵工作基本由雌性成員完成。它們不論白天黑夜都可能出擊,不過夜間的成功率要高一些,尤其是月黑風高的夜晚……風對獅捕食來說一般沒多少影響,不過要是遇到大風天,它們可能就會占了便宜而成功捕食野牛等大型動物,因為風吹草動製造的噪音會掩蓋住這些雌性獵手靠近的聲音。這些獵手們總是協同合作,尤其是獵物個頭比較大的時候。這些雌獅們總是從四周悄然包圍獵物,並逐步縮小包圍圈,其中有些負責驅趕獵物,其他則等着伏擊。儘管這招看着厲害,但實際上它們的成功率衹有20%左右,單衹狩獵的成功率達到15%,遠高於虎。如果狩獵地比較容易藏身,它們纔容易獲得成功。如果一旦吃飽了,它們能5、6天都不用捕食。
  獅群中男士不參與捕獵,當然,基本衹負責“吃”。這也不能怪它們的大男子主義和懶惰。要想在開闊的草原上把誇張的鬃毛和碩大的頭顱隱藏起來,還真是不容易,與其讓它們在外面四處驚嚇獵物,還不如回傢閑待着呢。
  不過儘管不事生産,雄獅仍然受到母獅的尊重,於是捕獵回來的戰利品通常先由雄獅享用,等它們用膳完畢纔是地位最高的母獅,最後纔是孩子們。
  獅通常捕食比較大的獵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馬,甚至年幼的河馬、大象、長頸鹿等等,當然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等等也不會放過。有時它們還會仗着自己個頭大,順手搶其他肉食動物的戰果,比如哪衹在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點的貓科動物,甚至為此不惜殺死對方。另外,它們經常也吃動物腐屍。
母獅 Lioness
  獅群中的母獅基本是穩定的,它們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個獅群。當然獅群也會接納新來的母獅。但公獅常常是輪換的,它們在一個獅群通常衹待兩年(然也有長達六年的記錄),要麽是被年輕力壯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趕走,要麽是自己膩歪了,離傢出走以尋找新戀情和家庭。還有,剛成年的青少年雄獅也會被獅群實施強製獨立製——趕走。這麽一來,草原上就會多了一堆無傢可歸的雄獅,這裏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發着魅力的壯年冒險傢,還有被人打敗趕走的老頭子。這些流浪漢有時獨自行動,黯然生存,有時幹脆組成男性互助小組,在其中的成員徵服了另一個獅群前,它們就是同甘苦共患難的好哥們,在草原上四處遊蕩,追蹤遷徙的獵物群。聽說還有些雄獅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製附近的其他獅群,能同時維持兩個“傢”。
  獅群中的男性成員當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們除了承擔一半繁衍後代的任務,還要和草原上遊蕩的流浪漢們做鬥爭,這不但關乎自己在獅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權,還涉及它的後代的性命。
  獅群的領地範圍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裏沙漠的獅群可能會搞到119-275平方公裏的領地,而在內羅畢國傢公園裏生活的獅群,頂多能搶到31平方公裏就不錯了。最大的領地能超過400平方公裏,邊界用排泄物劃分。有時相鄰獅群間的領地有時會交疊,不過它們很少以暴力解决這種問題。真是講理的好動物。
  獅群中的母獅可能會在任何時候進入婚配狀態,而且母獅們這點上總有同步性,這種奇特有趣的現象科學家們還沒能透徹瞭解其背後的機製。不過這保證了獅群中的孩子們年齡基本相當,每個媽媽都能給不同的孩子哺乳,當有些媽媽出去捕獵,剩下的媽媽就會義不容辭地擔當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沒生育的母獅也會負起照看獅群孩子的責任,為它們舔毛,並陪它們一起玩耍。獅群中的母獅狩獵技術十分高超,由於獵物多,它們合作狩獵的成功率超過領域內大多數貓科動物,單獨狩獵的成功率有時甚至高過老虎。
  母獅的妊娠期一般有100-119天,每次可能有1-6個寶寶(通常是2-4個)。寶寶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有赭石色的斑點,特別是腹部和腿上。寶寶們在四周大的時候開始嘗試吃肉,通常是媽媽回吐給它們,半消化的肉食。長到6、7個月的時候,它們就基本斷奶了,這時候身上的斑點也慢慢消失。不過有個別傢夥直到成年都一直帶有這種斑點,雖然很不清晰。孩子們一般會隨着媽媽長到2歲左右,這時候男孩們就面臨嚴酷的獨立問題了。而要到性成熟,女孩們得長到2-3歲,男孩子們則要5-6歲,那時候青年獨立團也在外混了好幾年,已經強壯到能和其他獅群的男性打架了。 不過70%-80%的孩子都活不過兩歲。這取决於食物情況,當然,還有雄獅殺手。如果挑戰成功的雄獅要殺死的幼子超過6個月大,這時它們的媽媽會盡力帶着它們逃離獅群。圈養下的獅壽命超過30年。
獅子的死亡 Lion deaths
  獅最大的“天”敵當然還是武裝到牙齒的現代人類。而且他們的獵殺絶大多數和生存毫無關係,衹是為了滿足不正常的殺戮欲。正是在它的驅使下,非洲的兩個亞種莫名滅絶,亞洲獅則幾近滅亡。如今這種非正常行為終於少了很多。不過非洲獅如今還要面臨棲息地喪失和疾病的睏擾。爆發在草原上的傳染病能在很短時間內奪去數萬頭動物的性命,例如肺結核和貓艾滋(FIV)。印象裏獸醫界已經有了貓艾滋的疫苗,不過不知道是否都能適用,效果如何。
  亞洲獅也面臨棲息地的問題。300多頭亞洲獅一起擠在1400多平方公裏的保護區,確實壓力很大。據說人們有計劃將一部分亞洲獅遷移到其他保護區,為的是一旦出現疾病爆發或其他災難,還能有其他獅群幸存。不過在這個人口壓力巨大的國傢,實行如此計劃確實也具有一定難度。根據現有狀況,亞洲獅被列入CITES附錄I,衆非洲亞種則列入附錄。
聊齋志異——獅子 Strange - Lions
  在聊齋故事中,有一篇《獅子》的文章,其原文如下:
  暹(音:仙)邏國貢獅,每止處,觀者如堵。其形狀與世所傳綉畫者迥異,毛黑黃色,長數寸。或投以雞,先以爪摶而吹之。一吹,則毛盡落如掃,亦理之奇也。
  舞獅(lion dance)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闢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
  舞獅亦跟隨着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其他知識介紹: Other knowledge Description:
  問題1:獅子和老虎誰更厲害?
  問題1:獅子和老虎誰更厲害?
  回答1:獅子,非洲平原上的混世魔王;老虎,叢林中的獨行刺客。它們都是貓科動物,也都是天生的殺手。獅子,非洲平原上的混世魔王,是的驍勇鬥士;老虎,叢林中的獨行刺客,擁有精密武器與非凡氣度的百獸之王。它們全副武裝,有着巨大的犬齒,鋒利的爪子與暴躁的脾氣。它們是隱蔽的獵人、伏擊的專傢、快如閃電的殺手。兩強相遇,誰會是最後的勝者呢?國外有個猛獸大對决的節目對其進行了“模擬戰鬥”,結果是獅子取勝,並在中央電視臺科學世界節目播出。但是後來這個結果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質疑這種模擬不符合事實。而且目前究竟有沒有模擬動物打鬥的這種計算機技術,還存在很大的疑問,也可能是出自專傢們的理解。最現實的觀點是經過飼養老虎專傢與野生獅的比對,一致認為獅子應該更加強大,其中的問題可想而知。
  回答2:生活在非洲的獅子素有“非洲霸主”的稱號,而生活在亞洲叢林中的老虎則被人們稱為“獸中之王”。相比之下,它們到底誰更厲害一些呢?事實上,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區域,幾乎沒有見面的機會,因此無法比試。動物學家認為:如果兩衹年齡相同、大小相似的獅子和老虎進行打鬥,老虎可能會獲勝。因為老虎的耐力和靈敏性都要比獅子更勝一籌,而在捕食、智力、巧妙避敵方面,獅子也比老虎差得多。但是後來這個結果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質疑這種結論不符合事 獅吼
  實。而且目前究竟有沒有國內動物學家能做出這樣荒誕無稽結論,還存在很大的疑問。最符合事實的觀點是:老虎一直是中國多數老百姓心中喜愛的動物,是我國十二生肖中的一員,老百姓不會允許其它動物打敗老虎,即使是有悖科學。最普遍的觀點是:老虎是中國十二生肖的標志,屬虎的編輯不會允許獅子打敗老虎。纔會推出如此荒誕可笑少兒讀物。
  問題2:雄獅為什麽怒吼?
  回答2:獅子愛吼叫,而且其會經常性的吼叫,並不是憤怒,其實它的吼叫主要為了宣誓其領地,威懾其它獅子或食肉動物使它們不敢進入自己領地,顯示它的威風,獅子是所有貓科動物中,吼聲最大,也是次聲波傳播最遠的貓科動物,因為它的喉軟骨最發達。有新的獅王打敗老獅王後,會長時間大吼,甚至能連續吼幾夜,以宣示它是新的獅王誕生了。
  獅群以母獅和幼獅為主,獅群主要靠母獅族長狩獵。
  獅類的起源、輻射和擴散歷程
  獅 (Panthera leo)是現代貓科動物中進化得最為成功的種類。它們的演化在第四紀達到了頂峰,曾廣泛分佈於非洲、歐亞、北美大陸,在最後一次冰期時代它們還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時在獅子的進化歷程中也分化出了許多形態來適應各大洲所不同的氣候、環境條件和獵物基礎,諸如著名的洞獅(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擬獅(Panthera atrox)。
  目前的古生物學證據顯示,最早的大型貓科動物(豹屬)化石出土於非洲的坦桑尼亞(Tanzania), 在地質年代上屬於晚上新世(早維拉方期,Early Villafranchian), 距今已有350萬年(3.5 Ma)的歷史。這種大型貓科動物在形態上具有很多現代獅的骨學特徵,大部分學者將其視為最古老的獅類動物(Lion-liked Panthera sp.)。隨後又在東非發現了距今180~170萬年前的早更新世 (Olduvai 事件) 的獅子化石(Panthera shawi)。中更新世的早期,獅子已廣布於非洲大陸的東部和南部。與此同時,化石記錄顯示起源自非洲的獅子已開始進入歐亞大陸。到了更新世中晚期,獅子已擴散到歐洲大陸、英倫群島(Panthera fossilis)、 亞洲的中東、西伯利亞、中國北部(周口店)和西南亞的大部分地區(Panthera spelaea)。這類大型貓科動物的擴散、輻射能力是驚人的。舉個例子,獅子從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經白令陸橋遷徙至北美的阿拉斯加僅僅用了100年時間!到了最近的一次冰期時代, 獅子又從北美侵入南美的中南部(Peru)。
  在形態上,從東非發現的早更新世的獅化石(Panthera shawi 下頜骨、髖骨、股骨), 已與現代獅無異。這表明獅類(實際上其它貓類也是如此)在質量性狀的進化速率較慢。但卻有着較快的形態尺寸的進化速率。在歐洲維拉方期中晚期所發現的洞獅材料, 在顱骨和牙齒尺寸上都要平均地大於現代非洲獅。最近有人通過對顱骨和牙齒尺寸的大小,準確地推算、復原出洞獅、巨型美洲豹的生活形態。更新世晚期的美洲擬獅,在體型上已相當巨大,它們具有比例上較大、細的肢骨,在頭骨和牙齒上也與洞獅有差別。總體而言,形態尺寸的變化是獅類演化中的焦點。此外,鬃毛的演化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就目前的觀點看,從歐洲石器時代先民所作的岩畫顯示,早期的獅子是沒有鬃毛的,這些獅子被稱為“無鬃獅”(Maneless forms), 這包括了洞獅(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擬獅(Panthera atrox)。直到1萬年前,無鬃獅還生活在歐亞和新大陸(北美和南美)。到了32萬~19萬年前, 現代有鬃獅纔開始出現,並逐步取代了無鬃獅。今天生活在非洲大陸和亞洲西部的獅子,便是這些有鬃獅的後裔。
  在獅子的輻射、擴散過程中,哪些因素起着主導作用呢?古氣候、古環境、生物地理學和古哺乳動物學的綜合分析表明,更新世的氣候、環境直接影響着大陸間的連接和隔離。海侵和海退,間冰期和冰期的更替使得大陸間時而連接,時而隔離。氣侯和環境的復雜變化也使動物産生了快速的分化,尤其是獅子的主要獵物—大型有蹄類動物。這些因素是獅子進化的主要動力。此外,成為社群性動物的行為機製也是獅子能夠廣泛分佈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大型陸生哺乳動物進化史中, 獅類無疑是進化的最為成功的。在獅類種群繁盛的地區, 其它貓類總是相對處於劣勢。比如在歐洲和北美所出土的獅類化石,在數量和地點上往往要遠大於同一時期的豹、美洲豹、美洲劍齒虎和鋸齒虎。獅類並沒有擴散到東亞,這很可能是由於東亞的山地森林(封閉型生境)不適於獅類這樣的集群動物生存,而更適於另一個崛起的大型豹屬動物—虎。化石證據表明, 虎與獅在輻射、擴散過程中, 總是采取生態位的分離來避免直接的進化競爭, 虎傾嚮於封閉型生境, 獅傾嚮於開放型生境。獅和虎在最後一次冰期時代的種群衰退, 是由於人類種群的繁盛所導致, 那些曾經占有統治地位的大型貓類,最終被智人所取代。
獅子與文化 The Lion and the culture
  工筆雄獅圖
  工筆雄獅圖(泰戈作品)王泰戈,字天翼,嘯林齋主人,善畫虎、獅、豹、熊、熊貓等,英文名TigerWang.泰戈先生所畫獅虎的眼神可謂神來之筆,他撲捉到了這些強悍猛獸瞬間眼神變化,這和他常年在非洲腹地寫生是分不開的,他傾其所有,以猛獸為伴,在非洲與當地部落為友,清早和黃昏在荒原深處,秘密觀察猛獸撲食狩獵,那才能真正體現出動物界生存的輪回現象,他經常在特製的吉普車內,為了一個鏡頭或是一種眼神,要蹲守幾個小時,如此這般纔有了他獨一無二的精彩力作。
  都說畫虎難畫骨,我認為此言非常靠譜,主要原因就是這些猛獸不是常人能天天去觀察到的,很多老虎的行臥姿勢都是傳統畫法延續下來的,泰戈先生在這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突破,他撲捉到的都是活靈活現的獅虎猛獸的眼神,還有他們瞬間爆發力的身姿,我想這些都是當代一些獅虎猛獸畫傢所不及的,他不求功名,衹是把作品換回的報酬全部投入到他的寫生創作上,他經常出沒在猛獸出沒的地方,這也是他的人生最大的追求,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他投入全部精力去創作,整個創作過程的心裏滿足衹有泰戈先生本人能體會到,雖然很苦很纍很危險,但他一直在按自己的方式去面對他精彩的藝術人生。
  舞獅子
  漢代起源說:
  舞獅子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嚮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嚮漢朝進貢,否則斷絶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
  北魏起源說:
  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闢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
  唐代起源說:
  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遊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遊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着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後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後,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鬍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襬雙耳”(《西涼伎》)。可見唐代已有獅子舞。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子
  到了唐朝,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衹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舞獅子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獅子】 (動物)猛獸名。産非洲及南美之巴西國。身長至七八尺。頭圓而大。尾細長。毛黃褐色。雄者有鬣。雌者似虎。吼聲達數裏。群獸聞之。無不懾服。故稱獸中之王。古亦作師子。
英文解釋
  1. n.:  leo,  lion
法文解釋
  1. n.  lion, lionne
近義詞
獅子社區
獅子
獅子居委會
獅子
獅子
相關詞
生物動物滅絶動物物種白色動物變種動物博物館藝術
雕刻唐三彩陶器文物唐代羅馬神話羅馬神話
豹屬貓科廣東運動全運會中國獅子
團體聯會貓科動物更多結果...
包含詞
獅子鎮獅子鄉獅子座母獅子小獅子
獅子狗獅子宮獅子鼻獅子的獅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