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而不校 Made without the school |
拼音: fàn ér bù jiào
用法: 復雜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
資料來源: 先秦·孔子《論語·泰伯》:“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例子: 惠養民道:“~,何以罰為?”大傢微笑,各自散去。(清·李緑園《歧路燈》第五十五回)
|
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 Others do not care about committing himself |
別人觸犯自己也不計較。《論語·泰伯》:“ 曾子 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晉 潘尼 《安身論》:“故遠絶榮利,知爭競之遘災也;故犯而不校,知好伐之招怨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三官保》:“ 保 自此爽然若失,幡然而悔……見人謙抑巽順,犯而不校,卒為善士。”亦作“ 犯而勿校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衹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兇手或其幫閑們,這纔贈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舊惡’的格言。” |
|
詞 目 犯而不校 使用頻率 常用
音 fàn ér bù jiào
釋 義 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泰伯》:“以能問與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示 例
清·李緑園《歧路燈》第五十五回:“惠養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罰為。’大傢微笑,各自散去。”
魯迅說過:“‘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
像他這樣寬宏大量,犯而不校的人是不多見的了。
近義詞 唾面自幹 、逆來順受、
反義詞 針鋒相對、以眼還眼
用 法 復雜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
成語名稱 犯而不校 漢語拼音 fàn ér bù jiào 成語釋義 犯:觸犯;校:計較。受到別人的觸犯或無禮也不計較。 成語出處 《論語·泰伯》:“以能問與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使用例句 惠養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罰為?”大傢微笑,各自散去。
★清·李緑園《歧路燈》第五十五回 |
|
忍辱偷生, 忍垢偷生 |
|
喊冤叫屈, 鳴冤叫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