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特拉維夫最佳旅遊時間: 特拉維夫的氣候屬地中海海洋性氣候,鼕春二季較溫和,夏季潮濕悶熱,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13攝氏度,8月份為26攝氏度,雨量年平均為559毫米。
去特拉維夫旅行最佳的時間是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間,此時氣候溫和濕潤,較為理想,夏季相對較為悶熱。 特拉維夫特別提醒: 辦公時間
國傢機關:星期日至星期四為8:30-12:30(星期一、三延長為16:00-18:00).
銀行:星期日、一、二、四為8:30-12:30,16:00-17:30.星期三、五為8:30-12:00.
商店:星期日至星期四為8:30-13:00,16:00-19:00.星期五為8:30-13:00.
特拉維夫購物: 現代感十足的特拉維夫,到處林立新穎的建築、購物廣場、酒吧、咖啡館和餐廳。市中心的dizengoff大道和rothschild blvd大道交叉口,有以色列愛樂交響樂團的本部mann auditorium劇場,附近林立着購物中心、銀行、迪廳和餐館。sharom mayer tower全是以色列最高的百貨公司和辦公大樓。kikar廣場是以色列藝術傢、政治傢和作傢群集之地,目前也是特拉維夫人約會場所。沿着carmel市場觀賞當地的蔬果和食品,走到nahalat binyamin一帶,你會看見許多兜售民俗工藝品、飾物的小攤子,頗能感受幾分異國風俗。
如果想在特拉維夫享受購物的樂趣,市區中除了擁有許多的大型購物商場外,特拉維夫的市民通常還會選擇到賈法跳蚤市場。在這裏所能找到的物品,除了花樣繁多之外,在價格上,絶對也是保證令人滿意的便宜價位。
特拉維夫是僅次於安特衛普的重要的首飾鑽石和加工中心。二占以後,從歐洲移民到以色列原來掌握鑽石加工廠和商業技能的猶太人,在特拉維夫重操舊業,在政府的積極支持下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鑽石加工商貿中心。鑽石商可以用鑽石貨品作為抵押在銀行貸款,同時這些鑽石仍然可由鑽石商支配,進行加工和商業活動。1995年,以色列鑽石出口額為38億美元,1996年為41億美元,占以色列整個工業出口額的1/3左右。 特拉維夫交通: 航空:
由本-古裏安國際機場至特拉維夫市內約19公裏。搭機場巴士到市內需半小時,機場巴士每隔半小時至1小時一班。由機場到市內的計程車費由交通部决定,在機場的出口處列有價格。
市內交通:
特拉維夫市區的巴士由市區東南方的巴士總站到市中心區及其他地方,班次十分頻繁。一般在巴士的前面都有路綫號碼,旅客在搭車時要事先搞清楚路綫,如果你衹是做短暫停留,那麽搭計程車比較方便。
特拉維夫娛樂: 特拉維夫(tel aviv)是以色列重要城市之一,每年十月這裏都會舉行一個規模龐大的街頭狂野派對“love parade”,派對場地的總長度達三點八公裏,在舉行當日,警察還會把巡遊路經的街道暫時封閉,讓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顧名思義,love parade的宗旨是透過音樂宣揚愛與和平,派對最先於德國柏林舉行,約在十年前,歐美的dj將此街頭狂野派帶到特拉維夫,期望將愛與和平的訊息帶進局勢動蕩的中東地區,結果大受歡迎,吸引到數以萬計的國內外人士人參加,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rave壇盛事。
據上年的統計數字顯示,第九屆特拉維夫love parade便吸引了約五十萬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蒲友,單看此入場數字,就知道love parade有多熱鬧。派對通常在下午三時開始,一直玩到晚上八時纔結束,連續玩足五個小時,其間主辦單位會安排大約三十架花車,沿着指定路綫慢駛巡遊。除了搶眼的佈置外,花車上還安裝了很多強勁喇叭,同時有dj在車上打碟,讓在場蒲友聞歌起舞,完全投入忘我境界。
為表“尊重”大會,女孩子們更會毫不吝嗇,以性感戰衣出席love parade,令在場觀衆大飽眼福。
市區的一側綿延無邊的金黃色沙灘,則是到此的遊客最愛的。在這裏最悠閑的享受,莫過於到海邊遊泳曬完太陽後,再到露天酒吧或街頭的咖啡座喝杯飲料,享受完全放鬆的暢快感覺。特拉維夫的濱海觀光勝地,以全新的海濱休閑地和美麗的度假飯店最為自豪,當然這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光。特拉維夫市區裏,可說是每走幾步就是一間咖啡屋或餐廳,街頭熙攘,但卻掩不住那份輕鬆的氣氛。從白天的水上活動到夜晚的酒吧、大型演唱會,宛如一個不夜城。
位置:特拉維夫位於北緯32°05′,東經34°46′。北起維爾貢河下遊,南到雅法灣
面積:約50平方公裏,城市區域狹長,沿海岸綿延約9.6公裏。
氣候:鼕、春溫和,夏季潮熱,1月平均氣溫13度,8月平均氣溫26度。年平均雨量559毫米。
現代感十足的特拉維夫,到處林立新穎的建築、購物廣場、酒吧、咖啡館和餐廳。市中心的dizengoff大道和rothschild blvd大道交叉口,有以色列愛樂交響樂團的本部mann auditorium劇場,附近林立着購物中心、銀行、迪廳和餐館。sharom mayer tower全是以色列最高的百貨公司和辦公大樓。kikar廣場是以色列藝術傢、政治傢和作傢群集之地,目前也是特拉維夫人約會場所。沿着carmel市場觀賞當地的蔬果和食品,走到nahalat binyamin一帶,你會看見許多兜售民俗工藝品、飾物的小攤子,頗能感受幾分異國風俗。
如果想在特拉維夫享受購物的樂趣,市區中除了擁有許多的大型購物商場外,特拉維夫的市民通常還會選擇到賈法跳蚤市場。在這裏所能找到的物品,除了花樣繁多之外,在價格上,絶對也是保證令人滿意的便宜價位。
特拉維夫是僅次於安特衛普的重要的首飾鑽石和加工中心。二占以後,從歐洲移民到以色列原來掌握鑽石加工廠和商業技能的猶太人,在特拉維夫重操舊業,在政府的積極支持下逐漸成為舉足輕重的鑽石加工商貿中心。鑽石商可以用鑽石貨品作為抵押在銀行貸款,同時這些鑽石仍然可由鑽石商支配,進行加工和商業活動。1995年,以色列鑽石出口額為38億美元,1996年為41億美元,占以色列整個工業出口額的1/3左右。
19世紀末,特拉維夫還是個小漁村,後來由移居雅法市郊的猶太人建設成城市。特拉維夫原名阿鬍紮特巴伊特,1910年正式命名為特拉維夫,意思是“春之丘”。1923年,特拉維夫在行政上與雅法分離,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時,被定為首都。後又與雅法合併,稱為特拉維夫-雅法。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大多數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並有許多外國使館。
特拉維夫的舊城雅法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就已作為一個重要的迦南人城市而載入古埃及的碑文之中。雅法在歷史上是通往巴勒斯坦中部、特別是耶路撒冷及其附近地區的重要門戶。在18、19世紀之交,雅法被拿破侖軍隊破壞殆盡。20年後,在馬赫木得·阿布·納布特統治之下(1810-1820年)又開始重建。在雅法舊港附近有許多古跡,其中有公元前13世紀建造的希剋塞斯城的城墻,有依照《聖經》中聖彼得與皮革商西門的故事建造的聖彼得修道院,以及位於修道院通往燈塔途中的皮革商西門的傢等。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經濟中心,擁有冶金、電氣、電子、化學、汽車製造、機械、紡織、食品、服裝、印刷、煙草及金剛石加工等工業。特拉維夫的商業也很發達,是以色列農畜産品的集散地,柑桔貿易很盛。
特拉維夫市周圍環繞着許多中小城市,如佩塔提剋瓦、雷霍沃特、裏雄萊錫安、拉姆拉等。特拉維夫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市內高樓大廈林立,最高的建築物達40層。市區街道的設計,一半象華盛頓,一半模仿巴黎。特拉維夫城市建設的基調是白色或淺黃色,很多現代化大飯店、大公司及住宅,都是白色建築。
特拉維夫的旅遊業比較發達,市內有許多大飯店、賓館,海濱還有寬闊的浴場。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文化中心。市內建有許多博物館、圖書館、劇院、音樂廳。
特拉維夫的新聞出版業較發達,全國有36種日報,1152種期刊,成立於1950年的以色列聯合通訊社設在這裏。市內的公共場所都設有自動售報機,街頭的報刊亭也很多,出售各種文字的報紙和雜志以及國外的許多刊物。 |
|
特拉维夫
特拉維夫—雅法(希伯來語: תֵּל־אָבִיב-יָפוֹ,阿拉伯語:تَلْ أَبِيبْ يَافَا,英語:Tel Aviv-Yafo ),通常簡稱為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人口38.25萬,主要為猶太人,阿拉伯人約占總人口的4%。
特拉維夫濱臨東地中海,市區面積51.76平方千米;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但衛星都市(Gush Dan),有巴特亞姆、霍隆、拉馬特甘、佩塔提剋瓦、裏雄萊錫安、拉馬特-沙竜、赫茲利亞等城市。2005年統計,有人口304萬,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區,是該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帶,也是以色列的經濟樞紐。特拉維夫被認為已出現了成為世界級城市的趨勢,並被列為中東生活費用最昂貴的大城市。
特拉維夫市最初創建於1909年,是由一批猶太移民為逃避鄰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希伯來語:יפו,Yafo;阿拉伯語:يافا,Yafa)昂貴的房價而興建,逐漸地,特拉維夫的發展超過了以阿拉伯裔為主的雅法。在以色列建國兩年以後的1950年,特拉維夫和雅法兩市合併成立特拉維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維夫被認為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以及所謂“硅溪”(希伯來語: וואדי הסיליקון;英語:Silicon Wadi)地區的心髒。該市具有活躍、摩登、世界主義的特徵,被公認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該市以包豪斯建築鑄成的特拉維夫白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
名稱
特拉維夫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那鴻·索科洛夫在將西奧多·赫茨爾的著作《新故土》(德語:Altneuland)書名翻譯成希伯來語時,特意使用“特拉維夫”這個名稱,認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象徵,隱喻古代的以色列,國傢有復國的希望;而“小丘”在希伯來語中有一個不常用的含義,在考古學中表示“堆積的廢墟”,因此是古代以色列國毀滅的象徵。索科洛夫采用的這個名稱取自《舊約·以西結書》的3章15節。 1909年,特拉維夫進行首次大規模住宅區的建設時,這一地區被取名為Ahuzat Bayit。是年底,Menachem Sheinkin提議將新社區正式命名為Tel Aviv,且得到多數市民代表的支持。
雅法名稱的原意是美麗,可能得名於它的創建者——挪亞的兒子雅弗。在約拿書中提到先知約拿不願遵從神旨拯救敵國,從這個港口城市搭船逃往相反的方向。 在埃及發現的古代收稅記錄中也提到了該市的名稱。
歷史
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經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在19世紀,雅法的人口從1806年的2500人增長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內已經無法容納新增加的人口,於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墻,在城外興建規模更大的新市區。
特拉維夫的發展始於19世紀80年代,最初僅僅是雅法城外的一個猶太居民區。當時,一批猶太裔人士不願居住雅法市內昂貴的阿拉伯社區,而在雅法的北郊,現在特拉維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興建住宅。1908年,Ahuzat Bayit(אחוזת בית)住宅營造協會在雅法北面購買土地。1909年4月11日,建造新城的工程正式開始。1910年,正式確定新城的名稱為“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在初建時僅僅被確定為雅法的一個郊區或臥城,在雅法上班的工人居住區。創建者們受到當代歐洲花園城市運動的影響,設計了寬闊的林蔭大道。
1914年,由於奧斯曼帝國政府驅逐特拉維夫的人口,該市的發展被中斷。不過,在1917年英國人占領巴勒斯坦以後,猶太人又回到特拉維夫,重新發展。在英國托管時期,巴勒斯坦各地,猶太裔與阿拉伯裔之間的政治摩擦日漸增加。在1921年5月的雅法騷亂中,有數十名猶太裔人士被阿拉伯裔暴民殺死。此後不久,雅法的數千名猶太人搬遷到北面的特拉維夫,形成了新的中央商務區。該市的城市發展規劃,是基於主幹道的框架結構,在1925年由Patrick Geddes設計,並被市議會和市長梅爾•迪森高夫所采納 。此後,由於特拉維夫毗鄰雅法港,並且作為第一座猶太人城市,陸續來到以色列的大量新移民源源不斷地涌入,促進了特拉維夫的迅速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以色列的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此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由於1936-1939年的阿拉伯裔暴動,1938年在特拉維夫興建了港口。這時,特拉維夫的規模已經超過了雅法。
根據1947年聯合國大會181號决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裔國傢和一個阿拉伯裔國傢。擁有23萬人口的特拉維夫成為猶太國的一部分,而擁有10萬人口的雅法(其中有3萬猶太裔)被劃為阿拉伯裔國傢的一塊飛地。這一計劃遭到阿拉伯人的抵製,於是暴力活動迅速升級,1948年4月,猶太裔開始了對雅法的進攻,許多阿拉伯裔通過海路逃離雅法,到5月14日雅法被攻陷時,該城的7萬名阿拉伯裔居民中衹有4100人還留在那裏。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傢在特拉維夫宣佈獨立。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人封鎖耶路撒冷長達8個月之久(1948年5月-12月),因此特拉維夫隨即充當了以色列的臨時首都。當1949年12月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時,由於國際上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爭議,大部分大使館尚留在特拉維夫。1980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78號决議以後,已經遷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館又紛紛遷回特拉維夫 目前,除了兩個國傢以外,所有駐以色列的大使館都設在特拉維夫或周邊地區。
1949年4月,特拉維夫和雅法合併,成立特拉維夫-雅法市,周邊一些在戰爭中人口減少的村莊也被並入該市。這時,特拉維夫的面積擴展到42平方千米(16.2平方英裏)。
二十世紀的特拉維夫可謂是暴力攻擊和恐怖活動的犧牲品,它已經數次成為巴勒斯坦好戰團體的攻擊目標。1994年10月19日,一枚自殺炸彈在5路公共汽車上爆炸,兇手本人和另外25名市民喪生。1996年3月4日普珥節休假期間,另一枚自殺炸彈在一臺自動取款機附近爆炸,18名市民喪生。2001年6月1日,第二次大起義期間,一枚自殺炸彈在一個迪斯科舞廳爆炸,32人喪生,100多人受傷。2002年1月25日,又有20人在舊中央巴士總站附近的自殺襲擊中喪生。2003年1月5日,同時發生兩場襲擊,23人喪生。2006年4月17日,在舊中央巴士站附近再次發生自殺襲擊,造成10人喪生,12人受傷。在這些自殺襲擊中,許多受害者是外籍勞工。
地理
以特拉維夫為中心,沿着地中海海岸綫伸展的城市群被稱為集群城市(Gush Dan),根據聖經記載,這裏是古代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但支派的屬地,Gush是“集群”的意思。Gush Dan包括但地區的特拉維夫-雅法,以及裏雄萊錫安、拉馬特甘、巴特亞姆等周邊許多獨立的衛星城市和沙侖的赫茲利亞、拉馬特-沙竜,總人口約310萬,是以色列最大最繁榮的城市群,也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地形與氣候
特拉維夫的地理坐標是北緯32度5分,東經34度48分表達式錯誤:未預料的/操作符;表達式錯誤:未預料的/操作符,位於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平原,歷史上就是聯繫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的陸橋。從雅法嚮北,特拉維夫的地貌立即變化為大片的沙丘,因而土壤肥力較差。特拉維夫地處平原,地勢總體平坦,沒有明顯的地形起伏。因此,這裏最顯著的地理特徵就是地中海海岸綫和雅孔河口的斷崖。在現代,由於特拉維夫和但都市群的擴張,特拉維夫與雅法之間,以及與周邊城市之間已經不存在明顯的邊界。從特拉維夫嚮東南方60公裏就是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嚮北90公裏就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
特拉維夫的的氣候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類型。特拉維夫是以色列濕度較高的城市,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降雨較多,而夏季降雨很少。鼕季氣溫很少降到5 °C以下,通常介於10°到15 °C之間,而夏季平均氣溫為26 °C,不過在酷暑期白天氣溫可能達到35 °C。年平均降雨量為530毫米(20.9英寸)。 特拉維夫平均每年有超過300個晴天。春秋兩季為時短暫,氣候的變化相當迅速。許多人認為特拉維夫最好的時期是在4月,那時陽光明媚,溫度適宜,濕度較低,百花開放。
分區
在特拉維夫這座城市短暫的歷史中,自然形成了許多的區。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雅法,是一個古代港口城市,特拉維夫也是淵源於雅法。傳統上,阿拉伯人在雅法區人種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但是進來的士紳化已經使該區轉變為一個雅皮士聚居的地區。類似的進程也發生在附近雅法城外原來的一個猶太人社區Neve Tzedek,以及市中心以北的社區Ramat Aviv,主要由豪華公寓構成,目前經歷大擴張,並且開始計劃開發海濱地區即將關閉的 Sde Dov 機場的土地。
人口結構
根據2006年6月的以色列中央統計局(CBS)資料,在面積50平方公裏的特拉維夫市範圍內,人口有382,500人(2006年6月末),人口密度為7445人/平方千米,人口年增長率為0.9%。人口中猶太裔占91.8%,阿拉伯裔(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占4.2%,其他(非阿拉伯裔基督徒及未分類)占4.0%特拉維夫的猶太裔中又包括許多類型,主要有來自於東歐的阿什肯納齊猶太人,和來自於中東的瑟法地猶太人。該市還有規模很大的埃塞俄比亞猶太裔社區。
整個特拉維夫都市區人口約為310萬人 。
據估計,大約有50,000未註册的外籍勞工生活在特拉維夫。
宗教
雖然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而特拉維夫則是一個民風開放的沿海城市(所謂“祈禱在耶路撒冷,遊樂在特拉維夫”),不過,在特拉維夫仍然有大約500座猶太會堂,其中大約350座正在使用。在特拉維夫,特別是在雅法,擁有相當多的穆斯林人口和許多清真寺。此外,由於在特拉維夫及附近地區有許多大使館和外交人員,以及雅法有阿拉伯裔基督徒,市內和周圍也有許多基督教堂。
文化
建築
現代的特拉維夫以兩種建築風格聞名於世。其中最具國際知名度的特拉維夫白城,擁有大約2500座包豪斯學派或國際風格建築,形成大片白色外墻的景觀,已經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 這些建築主要建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是歐洲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到達的最遠地點,由許多在前納粹時期的德國德紹巴豪斯學校接受教育的猶太建築師所設計。特拉維夫是世界上這類建築最集中的城市 同時,該市采用了花園城市的城市規劃,設計了許多寬闊的林蔭大道,與這種建築風格相當和諧。
由於特拉維夫的地價高得如同天文數字,同時許多在1960年代建造的劣質建築物已經變成危房,需要加以重建,又要應付大批涌入以色列的移民的需要,於是,近來,特拉維夫又成為一個現代摩天大樓的集中地。該市具有國際意義的摩天樓有沙竜梅爾塔樓、阿茲裏利中心和YOO 塔樓。
藝術與戲劇
許多人認為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文化首都。特拉維夫擁有許多文化中心。特拉維夫歌劇院,普拉西多·多明戈自1962年到1965年曾在此擔任男高音。特拉維夫弗來德裏剋·曼恩禮堂是一個擁有3,000 座位的現代化音樂廳,也是以色列愛樂樂團所在地。以色列的國傢劇院哈比瑪劇院(希伯來文意為“舞臺”)代表着以色列戲劇的最高水平,此外,特拉維夫市立的卡美爾劇院、雅法的Gesher 劇院和Beit Lessin劇院也很受歡迎。Tzavta、Tmuna等小劇院主要上演音樂劇和邊緣作品。在雅法,小徑劇院(Simta)和創造劇院(Notzar)也專門上演邊緣作品。
博物館
以色列人均擁有的博物館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傢,其中許多位於特拉維夫。 其中最著名的是以色列故土博物館,以其關於迦南美地豐富的考古學和歷史陳列品著稱;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是以色列主要的藝術博物館之一;猶太人大流散博物館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校園的一角,是一所關於猶太人國際大流散的博物館,收藏關於猶太人繁榮的歷史以及猶太人大流散時期所受迫害的歷史文獻與藝術品。Batey Haosef博物館是展出以色列國防軍歷史的軍事博物館,展出以色列歷史中一些罕見的展品以及品種繁多的武器與圖片。特拉維夫大學附近的Palmach博物館用多媒體嚮觀衆展示以色列第一批國防軍的各種歷史檔案。在雅法北部Charles Clore的花園附近有一個關於軍事組織Etzel的小型博物館,Etzel曾經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占領雅法,立下戰功。特拉維夫展覽中心位於該市北部,每年舉辦超過60次重大的活動。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 散布在該市藝術氣氛濃郁的南區,包括特拉維夫原始藝術與當代藝術館。
旅遊
特拉維夫是一個重要的旅遊城市,集地中海風情與文化多元性於一身。特拉維夫有幾座公園,其中最大的是位於國王喬治街的亞爾孔公園。這裏也有許多購物中心,諸如迪森高夫中心(以色列第一個購物中心) 和阿茲裏利中心。該市有許多旅館,諸如皇冠廣場酒店、喜來登酒店、四季酒店、但酒店、希爾頓酒店。特拉維夫還舉行以色列規模最大的驕傲遊行(以色列是中東唯一舉行驕傲遊行的國傢),吸引數千人參加。
特拉維夫還以擁有在中東地區異常開放和繁榮的夜生活而著稱,海濱的步行道擁有無數的夜總會和酒吧,是特拉維夫夜生活氣氛的焦點所在。特拉維夫在以色列以不眠之城著稱。
教育
特拉維夫是以色列教育的中心,擁有許多學校。它的兩所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和巴伊蘭大學(校園位於附近的拉馬特甘),合計學生總數超過50,000人,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國外。
特拉維夫大學成立於1953年,位於拉馬塔維夫,現在是以色列規模最大的大學,在國傢上享有盛譽,特別以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化學和語言學係著稱。巴伊蘭大學成立於1955年,位於拉馬特甘郊區,是以色列最大的學術機構。
體育
特拉維夫擁有以色列一些頂級運動隊,包括一支世界級的籃球隊。特拉維夫也是唯一擁有3支甲級球隊的以色列城市。特拉維夫馬卡比體育俱樂部成立於1906年,包括10多種競賽項目: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俱樂部曾贏得47次以色列超級聯賽、36次以色列杯和5次歐洲錦標賽。特拉維夫馬卡比足球俱樂部曾贏得18次以色列超級聯賽、22次以色列杯和2次亞洲杯。特拉維夫馬卡比柔道俱樂部運動員阿拉德在1992年奧運會上獲得銀牌。特拉維夫哈普厄體育俱樂部成立於1923年,包括11種競賽項目:特拉維夫哈普厄籃球俱樂部曾贏得5次以色列超級聯賽、4次以色列杯;特拉維夫哈普厄足球俱樂部曾贏得13次以色列超級聯賽、11次以色列杯和1次亞洲杯;皮划艇俱樂部;女子籃球俱樂部等以色列的頂級俱樂部。特拉維夫貝內葉鬍達足球俱樂部曾贏得一次以色列超級聯賽,兩次以色列杯,該俱樂部是唯一一支僅代表一個社區特拉維夫的希望社區(Shechunat Hatikva),而不是代表整個城市參加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的球隊。
特拉維夫還擁有許多其他運動項目。特拉維夫有2個划船俱樂部。特拉維夫划船俱樂部成立於1935年,位於雅爾孔河畔,是以色列最大的划船俱樂部。此外,射擊和網球在特拉維夫也很流行。特拉維夫海灘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海灘板手球的場地。特拉維夫閃電隊代表該市參加每年6月開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的聯賽。
經濟
2006年,粗略估計全市平均月收入為7,290新捨客勒。2007年特拉維夫在世界上生活質量最佳城市中排第104位。
在過去數十年中,特拉維夫的經濟經歷了戲劇性的發展。作為以色列的經濟首都,這個熙熙攘攘的城市現在被描繪成繁榮的高科技城市(《新聞周刊》)和“小型洛杉磯”(《經濟學人》) 。現在有許多計算機科學家在特拉維夫生活、工作,他們許多人都是1990年代初移民潮中來自前蘇聯的移民。特拉維夫被新聞周刊稱作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事實上,特拉維夫都市區(包括Herzlia和佩塔提剋瓦等郊區)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的高科技産業,又被稱為硅溪(Silicon Wadi)。
歷史上,特拉維夫一直在努力爭取恰當的經濟發展的空間。該市位於沙丘地帶,不適合農業,海岸也不像附近的海法和亞實突那樣適合開闢海港。1974年,Intel公司在以色列建立了第一個海外研究與發展機構,到1990年代,特拉維夫終於享有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的聲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
特拉維夫擁有以色列唯一的一個證券交易所──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TASE),近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以及許多風險資本公司的國際總部、科學研究機構,以及高技術公司。特拉維夫地區還有一些工廠,生産的貨物,如藥品、紡織品和食品都大量出口。旅遊業對於特拉維夫的經濟也很重要,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特拉維夫,不僅是由於以色列擁有多如繁星的文化遺跡,也是由於這座城市傳說中的夜生活、氣氛與建築。
英國羅浮堡大學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aWC)建立了一份世界級城市名册,其中特拉維夫被列入“形成世界級城市的明顯跡象”的類別,在中東城市中排名最高,除了部分屬於歐洲的伊斯坦布爾。特拉維夫還被列為中東地區生活費用最昂貴城市 (伊斯坦布爾列為歐洲城市)。
根據福布斯的統計,在9名以色列籍億萬富翁中有7人居住在以色列,其中至少有4人住在特拉維夫或其郊區。根據美世人力資源咨詢(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到2007年,特拉維夫被認為是最昂貴的中東城市,排名世界第7位,緊隨紐約市、都柏林之後,而排在羅馬和維也納之前。
交通
公路
進出特拉維夫的主要公路是亞雅倫公路(又名以色列20號公路),從北嚮南沿着亞雅倫河穿越城市東部,將拉馬特甘與特拉維夫大部分城區分隔開來。從亞雅倫公路嚮南可以接入1號公路,通往本·古裏安國際機場和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市內的主要幹道有國王喬治街、艾倫比街、羅斯柴爾德大街、迪森高夫街和雅法的耶路撒冷大道。特拉維夫北部主要的進出道路為納米爾路,通往2號公路;東部主要的進出道路為貝京路/亞博廷斯基路,直通拉馬特甘、貝尼巴科和佩塔提剋瓦。
鐵路
特拉維夫擁有4個火車站,全部在亞雅倫公路沿綫。火車站從北嚮南依次是:特拉維夫大學,特拉維夫中央火車站,特拉維夫哈沙竜(靠近大衛·阿茲裏利購物中心)和特拉維夫Hahaganah(靠近特拉維夫中央巴士總站)。估計每個月有超過100萬人乘坐火車往返於特拉維夫與裏雄萊錫安、雷霍沃特和佩塔提剋瓦之間。每月乘客達100萬人。
此外,特拉維夫地鐵第一期工程計劃於2012年完成,預期屆時將顯著改善該市的公共交通。
公共汽車
特拉維夫中央巴士總站位於該市南部,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公交總站。特拉維夫的公共汽車綫路主要由但巴士公司經營。而艾格德巴士公司則是世界第二大巴士公司,主要經營往返特拉維夫的城際交通 。
航空
特拉維夫的Sde Dov 機場(代號 SDV)位於該市西北部,作為國內航綫的主要機場。這個機場將要關閉,土地將用於興建高檔的海濱房地産項目,所有航綫都將轉移到本-古裏安國際機場(代號 TLV),這是以色列主要的國際機場,位於特拉維夫東南方15千米,靠近Lod市。由於本-古裏安國際機場鄰近特拉維夫,並位於特拉維夫都市區之內,常被稱為特拉維夫國際機場。不過機場地區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市鎮的行政區域。
政治
1948年5-12月,特拉維夫曾作為以色列國的臨時首都。以色列很快就宣佈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但並不為國際社會所認可。儘管如此,20世紀80年代之前,很多國傢的使館都設在耶路撒冷,直到1980年以議會通過《基本法:耶路撒冷》,宣佈“完整、統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目前,除薩爾瓦多和哥斯達黎加外,其餘國傢的使館均設在特拉維夫或鄰近城市。美國國會也已通過法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但同時授權總統推遲大使館的搬遷。
目前,以色列國防部仍設在特拉維夫,許多政府部門也在此設有辦公室。根據傳統,總理每周四也在特拉維夫辦公。
歷任市長
梅爾·迪森高夫(1921–1925;1928–1936)
大衛·布洛赫 (1925–1927)
以色列·羅卡奇 (1936–1952)
Chaim Levanon (1953–1959)
Mordechai Namir (1959–1969)
Yehoshua Rabinowitz (1969–1974)
Shlomo Lahat (1974–1993)
羅尼·米羅(1993–1998)
羅恩·鬍爾代(1998–)
友好城市
法國圖盧茲(1962年)
美國費城(1966年)
德國法蘭剋福(1980年)
德國波恩(1983年)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1988年)
匈牙利布達佩斯(1989年)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1990年)
德國埃森(1992年)
保加利亞索非亞(1992年)
波蘭華沙(1992年)
法國戛納(1993年)
波蘭羅茲(1994年)
意大利米蘭(1994年)
希臘薩洛尼卡(1994年)
中國北京(1995年)
美國紐約市(1996年)
德國科隆(1997年)
西班牙巴塞羅那(1998年)
巴勒斯坦加沙(1998年)
土耳其伊茲密爾(1998年)
哈薩剋斯坦阿拉木圖(1999年)
摩爾多瓦基希訥烏(2000年)
韓國仁川(2000年)
塞浦路斯利馬索爾(2000年)
俄羅斯莫斯科(2000年)
巴西聖保羅(2004年)
加拿大多倫多
奧地利維也納(2005年) |
|
特拉維夫—雅法(希伯來語: תֵּל־אָבִיב-יָפוֹ,阿拉伯語:تَلْ أَبِيبْ يَافَا,英語:Tel Aviv-Yafo ),通常簡稱為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人口38.25萬,主要為猶太人,阿拉伯人約占總人口的4%。
特拉維夫濱臨東地中海,市區面積51.76平方千米;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但衛星都市(Gush Dan),有巴特亞姆、霍隆、拉馬特甘、佩塔提剋瓦、裏雄萊錫安、拉馬特-沙竜、赫茲利亞等城市。2005年統計,有人口304萬,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區,是該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帶,也是以色列的經濟樞紐。特拉維夫被認為已出現了成為世界級城市的趨勢,並被列為中東生活費用最昂貴的大城市。
特拉維夫—雅法特拉維夫市最初創建於1909年,是由一批猶太移民為逃避鄰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希伯來語:יפו,Yafo;阿拉伯語:يافا,Yafa)昂貴的房價而興建,逐漸地,特拉維夫的發展超過了以阿拉伯裔為主的雅法。並逐漸發展成為駐巴勒斯坦英軍控製下的一個大都市。在19世紀30年代到50年間,白城在帕特萊剋爵士的城市規劃基礎上建成,體現了現代城市發展規劃的基本原則。在以色列建國兩年以後的1950年,特拉維夫和雅法兩市合併成立特拉維夫-雅法市。今天,特拉維夫被認為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以及所謂“硅溪”(希伯來語: וואדי הסיליקון;英語:Silicon Wadi)地區的心髒。該市具有活躍、摩登、世界主義的特徵,被公認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2003年,該市以包豪斯建築鑄成的特拉維夫白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 |
|
特拉維夫在希伯來語中的含義是春天(aviv)的小丘(tel)。那鴻·索科洛夫在將西奧多·赫茨爾的著作《新故土》(德語:Altneuland)書名翻譯成希伯來語時,特意使用“特拉維夫”這個名稱,認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象徵,隱喻古代的以色列,國傢有復國的希望;而“小丘”在希伯來語中有一個不常用的含義,在考古學中表示“堆積的廢墟”,因此是古代以色列國毀滅的象徵。索科洛夫采用的這個名稱取自《舊約·以西結書》的3章15節。 1909年,特拉維夫進行首次大規模住宅區的建設時,這一地區被取名為Ahuzat Bayit。是年底,Menachem Sheinkin提議將新社區正式命名為Tel Aviv,且得到多數市民代表的支持。
雅法名稱的原意是美麗,可能得名於它的創建者——挪亞的兒子雅弗。在約拿書中提到先知約拿不願遵從神旨拯救敵國,從這個港口城市搭船逃往相反的方向。 在埃及發現的古代收稅記錄中也提到了該市的名稱。 |
|
迪森高夫廣場,以特拉維夫首任市長梅爾•迪森高夫命名。雅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已經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在19世紀,雅法的人口從1806年的2500人增長到1886年的17000人。城內已經無法容納新增加的人口,於是在1870年代拆除了城墻,在城外興建規模更大的新市區。
特拉維夫的發展始於19世紀80年代,最初僅僅是雅法城外的一個猶太居民區。當時,一批猶太裔人士不願居住雅法市內昂貴的阿拉伯社區,而在雅法的北郊,現在特拉維夫南部的Neve Shalom和Neve Tzedek興建住宅。1908年,Ahuzat Bayit(אחוזת בית)住宅營造協會在雅法北面購買土地。1909年4月11日,建造新城的工程正式開始。1910年,正式確定新城的名稱為“特拉維夫”。特拉維夫在初建時僅僅被確定為雅法的一個郊區或臥城,在雅法上班的工人居住區。創建者們受到當代歐洲花園城市運動的影響,設計了寬闊的林蔭大道。
1914年,由於奧斯曼帝國政府驅逐特拉維夫的人口,該市的發展被中斷。不過,在1917年英國人占領巴勒斯坦以後,猶太人又回到特拉維夫,重新發展。在英國托管時期,巴勒斯坦各地,猶太裔與阿拉伯裔之間的政治摩擦日漸增加。在1921年5月的雅法騷亂中,有數十名猶太裔人士被阿拉伯裔暴民殺死。此後不久,雅法的數千名猶太人搬遷到北面的特拉維夫,形成了新的中央商務區。該市的城市發展規劃,是基於主幹道的框架結構,在1925年由Patrick Geddes設計,並被市議會和市長梅爾•迪森高夫所采納 。此後,由於特拉維夫毗鄰雅法港,並且作為第一座猶太人城市,陸續來到以色列的大量新移民源源不斷地涌入,促進了特拉維夫的迅速發展,使之逐漸成為以色列的經濟與文化的中心,此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由於1936-1939年的阿拉伯裔暴動,1938年在特拉維夫興建了港口。這時,特拉維夫的規模已經超過了雅法。
根據1947年聯合國大會181號决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裔國傢和一個阿拉伯裔國傢。擁有23萬人口的特拉維夫成為猶太國的一部分,而擁有10萬人口的雅法(其中有3萬猶太裔)被劃為阿拉伯裔國傢的一塊飛地。這一計劃遭到阿拉伯人的抵製,於是暴力活動迅速升級,1948年4月,猶太裔開始了對雅法的進攻,許多阿拉伯裔通過海路逃離雅法,到5月14日雅法被攻陷時,該城的7萬名阿拉伯裔居民中衹有4100人還留在那裏。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傢在特拉維夫宣佈獨立。在第一次中東戰爭期間,阿拉伯人封鎖耶路撒冷長達8個月之久(1948年5月-12月),因此特拉維夫隨即充當了以色列的臨時首都。當1949年12月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時,由於國際上對於耶路撒冷的地位有所爭議,大部分大使館尚留在特拉維夫。1980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478號决議以後,已經遷往耶路撒冷的大使館又紛紛遷回特拉維夫目前,除了兩個國傢以外,所有駐以色列的大使館都設在特拉維夫或周邊地區。
1949年4月,特拉維夫和雅法合併,成立特拉維夫-雅法市,周邊一些在戰爭中人口減少的村莊也被並入該市。這時,特拉維夫的面積擴展到42平方千米(16.2平方英裏)。
二十世紀的特拉維夫可謂是暴力攻擊和恐怖活動的犧牲品,它已經數次成為巴勒斯坦好戰團體的攻擊目標。1994年10月19日,一枚自殺炸彈在5路公共汽車上爆炸,兇手本人和另外25名市民喪生。1996年3月4日普珥節休假期間,另一枚自殺炸彈在一臺自動取款機附近爆炸,18名市民喪生。2001年6月1日,第二次大起義期間,一枚自殺炸彈在一個迪斯科舞廳爆炸,32人喪生,100多人受傷。2002年1月25日,又有20人在舊中央巴士總站附近的自殺襲擊中喪生。2003年1月5日,同時發生兩場襲擊,23人喪生。2006年4月17日,在舊中央巴士站附近再次發生自殺襲擊,造成10人喪生,12人受傷。在這些自殺襲擊中,許多受害者是外籍勞工。 |
|
以特拉維夫為中心,沿着地中海海岸綫伸展的城市群被稱為集群城市(Gush Dan),根據聖經記載,這裏是古代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但支派的屬地,Gush是“集群”的意思。Gush Dan包括但地區的特拉維夫-雅法,以及裏雄萊錫安、拉馬特甘、巴特亞姆等周邊許多獨立的衛星城市和沙侖的赫茲利亞、拉馬特-沙竜,總人口約310萬,是以色列最大最繁榮的城市群,也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
地形與氣候
特拉維夫的地理坐標是北緯32度5分,東經34度48分,位於以色列地中海沿岸平原,歷史上就是聯繫歐洲、亞洲和非洲三大洲的陸橋。從雅法嚮北,特拉維夫的地貌立即變化為大片的沙丘,因而土壤肥力較差。特拉維夫地處平原,地勢總體平坦,沒有明顯的地形起伏。因此,這裏最顯著的地理特徵就是地中海海岸綫和雅孔河口的斷崖。在現代,由於特拉維夫和但都市群的擴張,特拉維夫與雅法之間,以及與周邊城市之間已經不存在明顯的邊界。從特拉維夫嚮東南方60公裏就是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嚮北90公裏就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海法。
特拉維夫的的氣候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類型。特拉維夫是以色列濕度較高的城市,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降雨較多,而夏季降雨很少。鼕季氣溫很少降到5 °C以下,通常介於10°到15 °C之間,而夏季平均氣溫為26 °C,不過在酷暑期白天氣溫可能達到35 °C。年平均降雨量為530毫米(20.9英寸)。 特拉維夫平均每年有超過300個晴天。春秋兩季為時短暫,氣候的變化相當迅速。許多人認為特拉維夫最好的時期是在4月,那時陽光明媚,溫度適宜,濕度較低,百花開放。
分區
在特拉維夫這座城市短暫的歷史中,自然形成了許多的區。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雅法,是一個古代港口城市,特拉維夫也是淵源於雅法。傳統上,阿拉伯人在雅法區人種中占有較大的比例,但是進來的士紳化已經使該區轉變為一個雅皮士聚居的地區。類似的進程也發生在附近雅法城外原來的一個猶太人社區Neve Tzedek,以及市中心以北的社區Ramat Aviv,主要由豪華公寓構成,目前經歷大擴張,並且開始計劃開發海濱地區即將關閉的 Sde Dov 機場的土地。 |
人口結構 Population structure |
根據2006年6月的以色列中央統計局(CBS)資料,在面積50平方公裏的特拉維夫市範圍內,人口有382,500人(2006年6月末),人口密度為7445人/平方千米,人口年增長率為0.9%。人口中猶太裔占91.8%,阿拉伯裔(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占4.2%,其他(非阿拉伯裔基督徒及未分類)占4.0%特拉維夫的猶太裔中又包括許多類型,主要有來自於東歐的阿什肯納齊猶太人,和來自於中東的瑟法地猶太人。該市還有規模很大的埃塞俄比亞猶太裔社區。
整個特拉維夫都市區人口約為310萬人。
據估計,大約有50,000未註册的外籍勞工生活在特拉維夫。
宗教
雖然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宗教中心,而特拉維夫則是一個民風開放的沿海城市(所謂“祈禱在耶路撒冷,遊樂在特拉維夫”),不過,在特拉維夫仍然有大約500座猶太會堂,其中大約350座正在使用。在特拉維夫,特別是在雅法,擁有相當多的穆斯林人口和許多清真寺。此外,由於在特拉維夫及附近地區有許多大使館和外交人員,以及雅法有阿拉伯裔基督徒,市內和周圍也有許多基督教堂。 |
|
建築
特拉維夫海灘現代的特拉維夫以兩種建築風格聞名於世。其中最具國際知名度的特拉維夫白城,擁有大約2500座包豪斯學派或國際風格建築,形成大片白色外墻的景觀,已經在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産。這些建築主要建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是歐洲現代主義藝術運動到達的最遠地點,由許多在前納粹時期的德國德紹巴豪斯學校接受教育的猶太建築師所設計。特拉維夫是世界上這類建築最集中的城市 同時,該市采用了花園城市的城市規劃,設計了許多寬闊的林蔭大道,與這種建築風格相當和諧。
由於特拉維夫的地價高得如同天文數字,同時許多在1960年代建造的劣質建築物已經變成危房,需要加以重建,又要應付大批涌入以色列的移民的需要,於是,近來,特拉維夫又成為一個現代摩天大樓的集中地。該市具有國際意義的摩天樓有沙竜梅爾塔樓、阿茲裏利中心和YOO 塔樓。
藝術與戲劇
許多人認為特拉維夫是以色列的文化首都。特拉維夫擁有許多文化中心。特拉維夫歌劇院,普拉西多·多明戈自1962年到1965年曾在此擔任男高音。特拉維夫弗來德裏剋·曼恩禮堂是一個擁有3,000 座位的現代化音樂廳,也是以色列愛樂樂團所在地。以色列的國傢劇院哈比瑪劇院(希伯來文意為“舞臺”)代表着以色列戲劇的最高水平,此外,特拉維夫市立的卡美爾劇院、雅法的Gesher 劇院和Beit Lessin劇院也很受歡迎。Tzavta、Tmuna等小劇院主要上演音樂劇和邊緣作品。在雅法,小徑劇院(Simta)和創造劇院(Notzar)也專門上演邊緣作品。
博物館
以色列人均擁有的博物館數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傢,其中許多位於特拉維夫。其中最著名的是以色列故土博物館,以其關於迦南美地豐富的考古學和歷史陳列品著稱;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是以色列主要的藝術博物館之一;猶太人大流散博物館位於特拉維夫大學校園的一角,是一所關於猶太人國際大流散的博物館,收藏關於猶太人繁榮的歷史以及猶太人大流散時期所受迫害的歷史文獻與藝術品。Batey Haosef博物館是展出以色列國防軍歷史的軍事博物館,展出以色列歷史中一些罕見的展品以及品種繁多的武器與圖片。特拉維夫大學附近的Palmach博物館用多媒體嚮觀衆展示以色列第一批國防軍的各種歷史檔案。在雅法北部Charles Clore的花園附近有一個關於軍事組織Etzel的小型博物館,Etzel曾經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占領雅法,立下戰功。特拉維夫展覽中心位於該市北部,每年舉辦超過60次重大的活動。許多博物館和美術館 散布在該市藝術氣氛濃郁的南區,包括特拉維夫原始藝術與當代藝術館。
旅遊
特拉維夫是一個重要的旅遊城市,集地中海風情與文化多元性於一身。特拉維夫有幾座公園,其中最大的是位於國王喬治街的亞爾孔公園。這裏也有許多購物中心,諸如迪森高夫中心(以色列第一個購物中心) 和阿茲裏利中心。該市有許多旅館,諸如皇冠廣場酒店、喜來登酒店、四季酒店、但酒店、希爾頓酒店。特拉維夫還舉行以色列規模最大的驕傲遊行(以色列是中東唯一舉行驕傲遊行的國傢),吸引數千人參加。
特拉維夫還以擁有在中東地區異常開放和繁榮的夜生活而著稱,海濱的步行道擁有無數的夜總會和酒吧,是特拉維夫夜生活氣氛的焦點所在。特拉維夫在以色列以不眠之城著稱。
教育
1930年代的大猶太會堂特拉維夫是以色列教育的中心,擁有許多學校。它的兩所大學:特拉維夫大學和巴伊蘭大學(校園位於附近的拉馬特甘),合計學生總數超過50,000人,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國外。
特拉維夫大學成立於1953年,位於拉馬塔維夫,現在是以色列規模最大的大學,在國傢上享有盛譽,特別以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化學和語言學係著稱。巴伊蘭大學成立於1955年,位於拉馬特甘郊區,是以色列最大的學術機構。
體育
特拉維夫的諾基亞籃球場特拉維夫的諾基亞籃球場特拉維夫擁有以色列一些頂級運動隊,包括一支世界級的籃球隊。特拉維夫也是唯一擁有3支甲級球隊的以色列城市。特拉維夫馬卡比體育俱樂部成立於1906年,包括10多種競賽項目: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俱樂部曾贏得47次以色列超級聯賽、36次以色列杯和5次歐洲錦標賽。特拉維夫馬卡比足球俱樂部曾贏得18次以色列超級聯賽、22次以色列杯和2次亞洲杯。特拉維夫馬卡比柔道俱樂部運動員阿拉德在1992年奧運會上獲得銀牌。特拉維夫哈普厄體育俱樂部成立於1923年,包括11種競賽項目:特拉維夫哈普厄籃球俱樂部曾贏得5次以色列超級聯賽、4次以色列杯;特拉維夫哈普厄足球俱樂部曾贏得13次以色列超級聯賽、11次以色列杯和1次亞洲杯;皮划艇俱樂部;女子籃球俱樂部等以色列的頂級俱樂部。特拉維夫貝內葉鬍達足球俱樂部曾贏得一次以色列超級聯賽,兩次以色列杯,該俱樂部是唯一一支僅代表一個社區特拉維夫的希望社區(Shechunat Hatikva),而不是代表整個城市參加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的球隊。
特拉維夫還擁有許多其他運動項目。特拉維夫有2個划船俱樂部。特拉維夫划船俱樂部成立於1935年,位於雅爾孔河畔,是以色列最大的划船俱樂部。此外,射擊和網球在特拉維夫也很流行。特拉維夫海灘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海灘板手球的場地。特拉維夫閃電隊代表該市參加每年6月開始的以色列棒球聯盟的聯賽。
節假日
2月28日 普王身節(Purim)
3月30日 4月5日 逾越節(Passover):
4月18日 獨立日(Independent):
5月19日 Sharuot:
7月21日 Tisha Ba'av:
9月9.10日 猶太人新年(New Year):
9月18日 Day of Atonement:
9月23.30日 Feast of Tabernacle: |
|
阿茲裏利塔樓從遠處眺望特拉維夫的天際綫2006年,粗略估計全市平均月收入為7,290新捨客勒。2007年特拉維夫在世界上生活質量最佳城市中排第104位。
在過去數十年中,特拉維夫的經濟經歷了戲劇性的發展。作為以色列的經濟首都,這個熙熙攘攘的城市現在被描繪成繁榮的高科技城市(《新聞周刊》)和“小型洛杉磯”(《經濟學人》) 。現在有許多計算機科學家在特拉維夫生活、工作,他們許多人都是1990年代初移民潮中來自前蘇聯的移民。特拉維夫被新聞周刊稱作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高科技城市之一。事實上,特拉維夫都市區(包括Herzlia和佩塔提剋瓦等郊區)高度集中了以色列大部分的高科技産業,又被稱為硅溪(Silicon Wadi)。
歷史上,特拉維夫一直在努力爭取恰當的經濟發展的空間。該市位於沙丘地帶,不適合農業,海岸也不像附近的海法和亞實突那樣適合開闢海港。1974年,Intel公司在以色列建立了第一個海外研究與發展機構,到1990年代,特拉維夫終於享有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的聲譽,帶來了經濟的繁榮。
特拉維夫擁有以色列唯一的一個證券交易所──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TASE),近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以及許多風險資本公司的國際總部、科學研究機構,以及高技術公司。特拉維夫地區還有一些工廠,生産的貨物,如藥品、紡織品和食品都大量出口。旅遊業對於特拉維夫的經濟也很重要,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特拉維夫,不僅是由於以色列擁有多如繁星的文化遺跡,也是由於這座城市傳說中的夜生活、氣氛與建築。
英國羅浮堡大學的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GaWC)建立了一份世界級城市名册,其中特拉維夫被列入“形成世界級城市的明顯跡象”的類別,在中東城市中排名最高,除了部分屬於歐洲的伊斯坦布爾。特拉維夫還被列為中東地區生活費用最昂貴城市 (伊斯坦布爾列為歐洲城市)。
根據福布斯的統計,在9名以色列籍億萬富翁中有7人居住在以色列,其中至少有4人住在特拉維夫或其郊區。根據美世人力資源咨詢(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到2007年,特拉維夫被認為是最昂貴的中東城市,排名世界第7位,緊隨紐約市、都柏林之後,而排在羅馬和維也納之前。 |
|
公路
進出特拉維夫的交通的主要公路是亞雅倫公路(又名以色列20號公路),從北嚮南沿着亞雅倫河穿越城市東部,將拉馬特甘與特拉維夫大部分城區分隔開來。從亞雅倫公路嚮南可以接入1號公路,通往本·古裏安國際機場和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市內的主要幹道有國王喬治街、艾倫比街、羅斯柴爾德大街、迪森高夫街和雅法的耶路撒冷大道。特拉維夫北部主要的進出道路為納米爾路,通往2號公路;東部主要的進出道路為貝京路/亞博廷斯基路,直通拉馬特甘、貝尼巴科和佩塔提剋瓦。
鐵路
特拉維夫擁有4個火車站,全部在亞雅倫公路沿綫。火車站從北嚮南依次是:特拉維夫大學,特拉維夫中央火車站,特拉維夫哈沙竜(靠近大衛·阿茲裏利購物中心)和特拉維夫Hahaganah(靠近特拉維夫中央巴士總站)。估計每個月有超過100萬人乘坐火車往返於特拉維夫與裏雄萊錫安、雷霍沃特和佩塔提剋瓦之間。每月乘客達100萬人。
此外,特拉維夫地鐵第一期工程計劃於2012年完成,預期屆時將顯著改善該市的公共交通。
公共汽車
特拉維夫中央巴士總站位於該市南部,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公交總站。特拉維夫的公共汽車綫路主要由但巴士公司經營。而艾格德巴士公司則是世界第二大巴士公司,主要經營往返特拉維夫的城際交通 。
航空
特拉維夫的Sde Dov 機場(代號 SDV)位於該市西北部,作為國內航綫的主要機場。這個機場將要關閉,土地將用於興建高檔的海濱房地産項目,所有航綫都將轉移到本-古裏安國際機場(代號 TLV),這是以色列主要的國際機場,位於特拉維夫東南方15千米,靠近Lod市。由於本-古裏安國際機場鄰近特拉維夫,並位於特拉維夫都市區之內,常被稱為特拉維夫國際機場。不過機場地區並不屬於任何一個市鎮的行政區域。 |
|
1948年5-12月,特拉維夫曾作為以色列國的臨時首都。以色列很快就宣佈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但並不為國際社會所認可。儘管如此,20世紀80年代之前,很多國傢的使館都設在耶路撒冷,直到1980年以議會通過《基本法:耶路撒冷》,宣佈“完整、統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目前,除薩爾瓦多和哥斯達黎加外,其餘國傢的使館均設在特拉維夫或鄰近城市。美國國會也已通過法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但同時授權總統推遲大使館的搬遷。
目前,以色列國防部仍設在特拉維夫,許多政府部門也在此設有辦公室。根據傳統,總理每周四也在特拉維夫辦公。
歷任市長
梅爾·迪森高夫(1921–1925;1928–1936)
大衛·布洛赫 (1925–1927)
以色列·羅卡奇 (1936–1952)
Chaim Levanon (1953–1959)
Mordechai Namir (1959–1969)
Yehoshua Rabinowitz (1969–1974)
Shlomo Lahat (1974–1993)
羅尼·米羅(1993–1998)
羅恩·鬍爾代(1998–)
友好城市
法國圖盧茲(1962年)
美國費城(1966年)
德國法蘭剋福(1980年)
德國波恩(1983年)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1988年)
匈牙利布達佩斯(1989年)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 (1990年)
德國埃森(1992年)
保加利亞索非亞(1992年)
波蘭華沙(1992年)
法國戛納(1993年)
波蘭羅茲(1994年)
意大利米蘭(1994年)
希臘薩洛尼卡(1994年)
中國北京(1995年)
美國紐約市(1996年)
德國科隆(1997年)
西班牙巴塞羅那(1998年)
巴勒斯坦加沙(1998年)
土耳其伊茲密爾(1998年)
哈薩剋斯坦阿拉木圖(1999年)
摩爾多瓦基希訥烏(2000年)
韓國仁川(2000年)
塞浦路斯利馬索爾(2000年)
俄羅斯莫斯科(2000年)
巴西聖保羅(2004年)
加拿大多倫多
奧地利維也納(2005年) |
|
- : Tel-Aviv
- n.: Tel Aviv
|
|
奧運會 | 殘奧會 | 殘疾人運動會 | 1968年 | 年特拉維夫殘奧會 | |
|
|
特拉維夫區 | 特拉維夫案 | 特拉維夫白城 | 特拉維夫-雅法 | 特拉維夫大學 | 特拉維夫刺鯿 | 特拉維夫殘奧會 | 特拉維夫-雅法 | 特拉維夫哈普爾 | 特拉維夫夏普爾 | 特拉維夫馬卡比 | 特拉維夫本耶鬍達 | 年特拉維夫殘奧會 | 特拉維夫本古裏安機場 | 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俱樂部 | 特拉維夫—雅法 | 1968年特拉維夫殘奧會 | 以色列特拉維夫馬卡比 | |
|
|
|